03.07 《甄嬛傳》太后為兒子選正妃時為何不直接選擇嫡女純元?

九八娛樂呀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皇上和宜修還是很恩愛的。皇上在純元之前先認識的宜修,並承諾過還是側福晉的宜修,若生下兒子,就扶她為正福晉。太后自然沒有再給皇上配烏拉那拉氏其他的女子,其他女子還要聯姻其他人。

第二、當時的皇上還是四阿哥,不得勢,求娶不到烏拉那拉這種大家族的嫡女。不得寵沒本事的阿哥有多慘,不要說結婚了,吃飽飯都是問題。這一點我們從甄嬛的養子乾隆就可以看出,乾隆不被父王喜愛,從小在圓明園長大,宮裡拜高踩低的下人,都會欺負他,不給他飯吃,嬤嬤給他穿的是有飯漬的衣服,吃不飽穿不暖。

第三、當時的純元已有婚約。純元在和皇上一見鍾情之前,已經許配給了戰功赫赫的撫遠大將軍,這位撫遠大將軍比還是四阿哥的皇上有前途多了。如果不是四阿哥有可能繼承大統,烏拉那拉家族怎麼可能把嫡女許給平平無奇的庶出阿哥。

第四、太后更愛自己的小兒子十四阿哥,十四阿哥的婚約還沒有定,太后自然無暇顧及不得勢的四阿哥。當時只有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最有可能繼承大統,所以雖然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是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是太后更偏心十四阿哥,所以四阿哥的婚事就一直被擱置了,四阿哥才承諾宜修,生下兒子,就把她立為正室。

第五、誰也不會想到,九子奪嫡中,最不起眼的四阿哥會勝出。烏拉那拉氏為了自己家族的榮耀,選擇自己家族的女子配給不同的阿哥或者朝中有功之臣,這樣來保證自己家族在朝中的話語權,四阿哥在九子奪嫡中表現平庸,只能配以平庸的宜修。

第六、四阿哥是庶出,也沒有大的作為,娶的只能是庶出的宜修。庶出配庶出,嫡出配嫡出。嫡庶尊卑很重要,純元身為嫡女,嫁給當時庶出的四阿哥,算是下嫁了。

第七、純元性子純良,不適合宮鬥,很有可能保不住烏拉那拉氏全族的榮耀,宜修城府極深,更適合深宮生活。從後來純元被宜修害死,臨死前還要替她求情可以看出,純元單純,可能管不住後宮眾嬪妃,太后也不放心純元去趟這趟渾水。

第八、太后更喜歡宜修。宜修和太后很像,都是庶出,都城府深。太后在宜修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太后是很愛宜修的,從後來知道宜修害死了自己那麼多孫子,臨死前還讓皇上答應她永不廢后可以看出,對宜修的寬容無底線啊。真的是很包庇宜修。

謝謝大家提出不同觀點。






阿黛奴奴


《甄嬛傳》中一直有一個“完美的影子”,那就是純元皇后!這個純元皇后能作驚鴻舞,能吟詩作賦,吹拉彈唱無一不通!網友戲稱“純元除了活著,什麼都會!”在以前的社會中,尤其是王公貴族,子女的婚姻都是家族之間強強聯合的籌碼,雍正和宜修的婚姻自然也是,不過宜修一進門不是正妻,只是側福晉,後來才被抬為正妻。



當年的德妃選擇宜修的原因

當時大局未定,雍正的前途也未可知

當時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胤禛還是雍親王,當時有太子,根本不知道將來誰能夠當皇帝。宜修是德妃娘娘的庶出侄女,德妃為了家族考慮,自然是要把侄女嫁給王公貴族,雖然不知道胤禛後來的前途,可是他畢竟是親王!因為宜修是庶女,所以只能做側福晉。後來九王奪嫡之後,胤禛成為皇帝,他發達了,他的正妻和妾自然也跟著沾光。



純元單純善良,沒有掌家的能力

劇中不止一次提過純元皇后,純元皇后善良又美麗,又非常有才華。連崔槿汐也說過自己被純元皇后施恩,可見純元皇后非常善良。劇中還提到純元皇后被一個側福晉氣的難產,如果她的手段高明會管家,也就不會輕易被一個側福晉氣的難產而亡。雖然難產的表面原因是側福晉氣的,實際上是宜修在膳食裡下了藥。由此可見,純元沒有一點心裡,不懂得防小人。

宜修更像德妃

烏雅成壁當年還是德妃娘娘,她的手段也非常了得,但是她沒有做過皇后,所以一心想要扶植自家的女孩。把家中女孩扶植非常重要,可是最關鍵的是這個地位能一直保留,如果選的女孩子無能,她的心思也就白費了。皇后一直以來心狠手辣,排除異己,在她的治理之下後宮一片安寧,可是她也害了不少子嗣,太后是在看不過眼的時候,也會警告,但從不處罰。後面皇后為三阿哥選福晉也選了侄女青櫻,陰差陽錯青櫻嫁給弘曆後來也做了皇后。所以從烏雅成壁到烏拉那拉宜修再到青櫻,她們都有家族使命。



太后為胤禛選宜修作為福晉是有理由的,一來是身份匹配,二來是宜修更有心裡手段,能夠保持家族的榮光,如果宜修沒有那麼壞,她會不會有另一種結局呢?


董檀聊劇


《甄嬛傳》中,純元皇后是宜修的姐姐,她美若天仙、通曉音律、才貌雙全、能歌善舞,是皇帝一生摯愛。

可是這位皇后卻是在妹妹宜修懷孕後,去看望妹妹的時候,與皇帝一見鍾情,並嫁給了皇帝。這麼完美的女子,太后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將她許配給兒子做福晉呢?

皇子一般先迎娶的是側室

在清朝,很多皇子們一般都是先迎娶側室,側室進門後一兩年再迎娶正室。選擇側室,就不會有太高的要求,選擇宜修做側福晉也就不奇怪了,齊妃在王府的時候也是側福晉,父親的官位是知府,官位並不高。在純元皇后過門前,王府就是端妃和宜修兩位側福晉。

而且太后本來就不是很喜歡四阿哥,而是喜歡自己另一個兒子十四阿哥,也不會對四阿哥的側室要求太高,只要有烏拉那拉氏家女兒的位置就行。

可能太后開始的時候就是想讓宜修做正室,但是情況變了

宜修曾說過,太后向她許諾過,如果生下皇子,就立她做嫡福晉,這也是有可能的。

宜修雖然是家中庶女,但是從她治理後宮的情況和制衡嬪妃的手段來看還是有能力幫皇帝穩住家的,就像《步步驚心》裡面八阿哥對即將成婚的十阿哥說“大好男兒豈能為情愛所絆,去一個能助自己成事的女子,才識最重要的。男女情愛,只不過是錦上添花之物”。

但是皇帝最終還是被男女情愛所絆,娶了宜修的姐姐純元。

烏拉那拉氏家的態度也很重要

皇帝在成婚的時候很年輕,那時候太子還是二阿哥,奪嫡大戰還未拉開序幕,當時的四阿哥在大家眼裡不是熱門。

就算是太后想讓四阿哥迎娶純元,家裡有這麼優秀的女兒,人家也不會隨便嫁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子,更有可能待價而沽,找一個更熱門的人選。

當時的太子還是很受皇帝的喜愛,還沒到被皇帝廢黜的時候,那麼純元有可能會被家裡安排做太子的側室,太子如果順利登基,那純元就是穩穩的妃子;或者是當時的大熱門八阿哥,都有可能是烏拉那拉家的選擇對象,十四阿哥嘛比皇帝小十歲,從年齡上來看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管是哪種可能性,皇帝最終還是娶了純元,也造成了宜修心理的不平衡,為後來純元的早殤埋下伏筆。


孤獨的愛影室


曹琴默死後,端妃曾對甄嬛說:“曹琴默心機頗深,可再深也比不過皇上與太后啊。”當初在純元皇后入王府之前,胤禛身邊已有齊月賓與宜修兩位側福晉,嫡福晉位仍舊虛懸。

雍親王府嫡福晉被空留下來,正是烏雅氏所安排——當時九子奪嫡情勢尚不明朗,宜修對於烏雅氏來說只不過是個佔位子的棋子而已,純元是被烏雅氏留下的底牌。


宜修雖是太后的親信,但因為其是庶出,從小就不被重視,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不高。劇中的宜修懂得醫術,要知道古代正經人家或者宦官貴族家的女子,是不會學習醫術的。也因如此,宜修養成了自卑而陰狠的性格。

康熙朝九子奪嫡,諸皇子為了爭奪未來的皇位而明爭暗鬥。由於情勢並不明朗,最終鹿死誰手並不好說,對於烏雅氏來說,自己的兒子胤禛是最有力的人選之一,但她心裡還是更支持小兒子。以防萬一,未來的皇后反正一定要是自家人。

怎麼辦呢?烏雅氏想到了宜修,將庶出的宜修提前指給了胤禛。首先,如果將來胤禛奪嫡失敗,宜修只不過是個庶女,成了犧牲品也無所謂;再則,若是胤禛奪嫡有望,宜修這個側福晉就成了佔位子的物品,嫡福晉就能讓烏拉那拉氏嫡出的純元來做。

果然,胤禛從九子奪嫡中勝出,而純元也藉著看望妹妹出現在了雍親王府。害得甄嬛失寵的那件純元故衣,其樣式與皇帝之妃的樣式相差無幾。純元皇后第一次見到胤禛,違制穿成這樣必然是受到了烏雅氏的授意與默許。

當時的宜修已經懷有身孕,胤禛承諾生子後扶其為嫡福晉,純元此刻出現就是有意為之。雖然要立純元為嫡福晉的人是胤禛,可純元畢竟是太后的侄女,如果不願意胤禛又怎麼能強行為之呢?除非純元壓根就是奔著嫡福晉的位子去的。

如此,就明白為何年長的嫡女純元尚在閨閣,庶出的次女宜修就先行嫁出了。宜修心思深沉,更是將成為嫡福晉與皇后作為自己人生改變的唯一出路,又怎麼肯拱手於人呢?皇帝太后一直都在算計他人,即便端妃、華妃,曾經的甄嬛、沈眉莊真心相待,也都被算計。最終皇帝與太后那樣的結局,也是種因得果吧。


澹奕


《甄嬛傳》太后沒有直接選烏拉那拉氏嫡女有以下幾個原因:

1.純元已經有了毀約她的未婚夫是撫遠大將軍,太后為了鞏固後宮地位必須在烏拉那拉氏選擇其他人進宮培養。

2.純元是烏拉那拉氏嫡女,她是一個全能的大家閨秀,在什麼都能輕易得到的家族裡純元太單純,而宜修是庶女,在家族中沒有地位,在生活中想要什麼必須要靠心機、靠手段來得取想要的東西,太后認為在後宮必須步步為營才能走下去。



3.太后也是庶出,多少對宜修感同身受,對宜修的處境出於同情,她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宜修更適合在深宮中生存,太后還許出只有宜修生了孩子就封她嫡福晉的承諾。

人算不如天算,皇上還是愛上了純元,姐妹倆共侍一夫,宜修嫉妒成恨設計將姐姐殺害,本以為一切都水到渠成,誰知甄嬛和純元如此相似,皇上對她寵愛有加,宜修又按捺不住想陷害甄嬛,甄嬛不甘示弱揭穿宜修的不堪往事,最後下旨將烏拉那拉氏宜修禁足在永和宮,此生不復相見。



害人之心不可有,否則只會自食惡果。關於太后為何沒有選擇純元?有其他見解的歡迎討論。


平凡的小蚊子


《甄嬛傳》中皇后宜修在即將被雍正終生監禁時,曾經痛苦的喊道:你知道庶出的孩子有多苦啊!這應該是當初康熙四皇子雍正母子,沒有選擇先進府的宜修為嫡福晉的真正原因了。

當初九王奪嫡,在其他的人眼裡,無論怎麼比較,雍正母子都只是不起眼的陪襯,雖然當時雍正確實是將自己的野心隱藏的很深,但是,如果真的讓他娶個庶女做正室,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他自我感覺仍然是得不償失的,畢竟哪個時代的庶女不僅僅是被家族,也是被全社會歧視的對象!

雍正生母不可能喜歡宜修當正室的原因還在於,如果雍正娶了庶女宜修,烏拉那拉家族一定會將美麗多才的嫡女純元許給能力更強的皇子,到那個時候烏家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幫撫這個皇子稱帝的,雍正母子則失去了一個有一定的實力幫助他們的家族勢力!

總的來說,身在皇家,一切都是在圍繞著利字運作的了。




愛咖啡的大媽


“朕是庶出,皇額娘也是庶出”

《甄嬛傳》中,太后烏拉那拉氏是先將自己母系的烏拉那拉氏宜修選入府的,並且在宜修嫁入王府後,也如皇上所言,皇上還是很孝順太后的,在太后選定了宜修之後,送給了一對玉鐲給宜修,並說道,“願如此環,朝夕相見”,同時許諾:“若生下皇子,則晉封為福晉。”沒想到,後面純元盛裝看望懷孕的宜修,結果被皇上一夜相中,死活覺得是此生最愛,各種軟硬兼施逼得太后答應封純元為福晉。



這些當中我們都能看出,太后先為皇上籌謀的是宜修,那為什麼太后會為皇上選一個庶出做正妃呢?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1.皇上也是庶出,並且不得勢

在王府的時候,在皇上還沒有成為皇上,還是不怎麼起眼四阿哥。九子奪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開始的四爺並不受康熙爺的待見,也不是九個兒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所以一開始選王妃,太后也沒想著按照頂配的標緻去給四阿哥選擇。就算皇后有這個心去烏拉那拉氏挑一個嫡女出來,烏拉那拉氏也不會同意把嫡女嫁給一個不受待見的皇子。

2.太后的私心

太后有生育有2個皇子,除了四阿哥外還有一個十四皇子,從太后臨終前和皇上的對白中,我們不難發現,太后更疼愛的是十四阿哥。畢竟十四阿哥是太后自己帶大的,而四阿哥是在孝義仁皇后膝下長大的,所以不得勢不得寵的四阿哥太后也不會在太后那裡獲得多少優待,選正妃更多的是義務吧。

3.太后的同理心

太后本身也是庶妃出身,所以特別能理解庶出的地位和尷尬,碰巧宜修在未出閣前也是德才兼備的女子,因為自己的遭遇,太后的同理心讓她覺得,與其選個旁系家族的嫡長女,不如選自己母系的庶出。這在她死前還留下一道詔書說,烏拉那拉氏不能廢后,可以看出,太后是很看重母族的榮耀的。




影視愛好者說


這個劇中太后有提到過,因為純元性格溫和,沒有心機,城府不深不善於經營算計,並不適合當正妃/皇后,從適合烏拉那拉氏的發展來看,太后還是覺得宜修更適合當,管理後宮。所以太后明知道純元是宜修害死的,為了烏拉那拉氏的榮耀,也不能說,其實太后心裡也是一直覺得對不起皇上和純元還有被宜修害死的皇子的。

我覺得純元應該是那種性格善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閨閣女子,樣貌也很美麗,因為是嫡出,家裡也比較寵愛,所以純元應該不會也不屑爭寵;但是宜修是大家族裡的庶出,為了讓自己有個好前程,一定更會察言觀色,精於算計,想想宜修為了當上皇后真是謀劃太多了,到頭來還有華妃、甄嬛這樣的寵妃,上面還有太后,皇上對她也只是情分,並沒有愛情,

想想宜修過的也並不幸福吧!


遇薾安


《甄嬛傳》中有一個神一樣的女子存在著,儘管她從未出現在鏡頭裡,卻常常被提起,她和主角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她就是皇上心中唯一的摯愛,唯一的妻子——純元皇后。

純元原名烏拉那拉氏柔則,是烏拉那拉氏的嫡女,身份貴重。美貌驚為天人,讓皇上一見鍾情。她多才多藝,簫,琴,琵琶都精通,歌藝出眾,驚鴻舞更是一舞動天下。這樣的一個女子,太后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將她許配給皇上做福晉,反而要先娶庶出的宜修。害得宜修嫉妒殺了純元,扭曲自己,害的皇上失去最愛的人,失去很多孩子呢?



太后在後宮多年,是一隻老狐狸,她之所以會這樣安排,必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我們可以做以下幾種猜測。

猜測一,門戶不配的考慮

純元是嫡出的女子,而皇上和太后都是庶出。在古代那個嫡庶尊卑的時期,門戶之間很講究這些的,所以太后不敢為庶出的皇上求娶嫡出的純元,相反宜修出生大戶,是庶出最符合條件,就看中她了。


猜測二,性格顧慮

純元儘管有種種的好,可是她過於柔善,又缺乏決斷。太后是在後宮摸爬滾打,一路殺出來的,知道怎樣的女子才能守住後位,守住家族榮耀。純元這樣的性格根本不合適在後宮生存,只有宜修這樣庶出的女子,從小就經歷冷暖,輕視的人才更合適。所以太后明知道,宜修還純元也默許了。

猜測三,另做它配,許與老十四

雍正未真正登基前,並不是很受先帝和太后的喜愛和重視的。太后更喜愛的是自幼養在身邊老十四,更屬意扶植他登上皇位的,這樣的好女子,也許太后是想留給老十四為福晉也未可知啊!

以上都是本人的猜測,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說出你的看法!

歡迎關注我,帶你跟著甄嬛走進雍正王朝,看盡後宮的紛繁複雜、爾虞我詐!


姒莞萱


古人最講究門當戶對,太后就算想為兒子求娶嫡女做正妻,嫡女也得看得上他啊!

回顧皇上登基前,最初只是不起眼的四阿哥。九龍奪嫡中,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實力最強,太后當時支持的是幼子十四阿哥,雖然四阿哥也是太后親生,卻沒有養在身邊,不比十四阿哥從小養大感情深厚,對四阿哥也就不太重視。

太后當時一門心思撲在十四阿哥身上,千方百計替他謀劃,自然沒多少心思精力去給四阿哥選妃,四阿哥初次成婚時娶了宜修這位庶女為側妃,其實也不算委屈,庶女做庶子的側妃,雖說佔不到什麼便宜,但兩人誰都不虧,也算門當戶對。

不要覺得阿哥就非常了不起,高門大戶的女兒都搶著嫁。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越是勢力龐大的家族越是“勢力眼”,得寵有權勢的皇子,自然追著捧著想要把女兒嫁過去,如果只是個閒散皇子沒什麼實權,大家可就面子上過得去並不會太把他當回事兒。

純元的家世就是非常高的那種,何出此言呢?後來風向轉變,十四阿哥不行了,四阿哥這匹黑馬脫穎而出,太后轉而支持這位平時不怎麼親近的兒子,為拉攏,太后許嫁了嫡親侄女純元,同時獲得純元家族在政治上的支持。

參照“知否”中,盛家習慣在男丁考取功名後再尋找合適人家的女兒去提親,就方便求娶到一位高門大戶家的嫡女作為日後官場助力,是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