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謙之,自號艾軒,南宋興化軍莆田縣連江里人(今黃石鎮鄭莊),南宋大教育家、大理學家,世稱“南夫子”。長期在莆田各地授徒講學,自成學派。宋隆興元年登進士第,因仕行道,歷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官,歷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戶參軍、左承奉郎、永福知縣(今福建永泰縣),以及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廣西提點刑獄、廣東提點刑獄、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等職,也曾授官為中書舍人兼侍講。林光朝被譽為南渡後首以伊洛之學倡東南的碩儒,他一生致力於聖賢踐履之學,篤守儒家倫理道德,並開創南宋理學的“艾軒學派”,成為東南理學的先驅人物。

少時力學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林光朝稱之為"小武夷"的麥斜巖

早年,林光朝在家鄉隨從林霆為師。林霆是政和五年進士,博學經史,尤精象數,篤行義、重名節,力詆秦檜和議之非,官至湖州通判。林霆的學行,對林光朝的啟蒙與一生行藏影響甚大。由於林霆與史學大家鄭樵向有金石之交,氣節相投,林光朝通過老師得以結識了鄭樵。其後,林光朝和鄭樵不時往來,他向鄭樵借閱圖書,跟鄭樵抄寫古籍,與鄭樵討論學問。鄭樵在史學上的不凡建樹,無形中對林光朝的思想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少時力學知書,無疑讓林光朝的目光超越了同齡人。

科場兩挫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登瀛閣

宋高宗紹興初,恢復開科取士。紹興五年(1135),林光朝與興化縣人陳昭度赴臨安應試。陳昭度時年十九,為人正直,精通理學,他與林光朝二人志節相投,林光朝更是登其堂拜母,他與陳昭度情同兄弟。同時也結識莆田舉子方翥,與方翥相知,也是林光朝學問提升的一個重要時期,林光朝經常從博學的方翥那裡得到啟迪,為他日後做好學問打下紮實的基礎。這年,陳昭度一舉登進士第,但林光朝與方翥都落第。這也是林光朝第一次落第。

紹興八年,林光朝再赴臨安應試。此科莆陽舉士大顯身手,十五人登進士第,黃公度奪得大魁,陳俊卿獲取亞魁,龔茂良以年十七為“榜幼”,鄧普以年七十三為“榜尊”,被譽為“四異聯科”,方翥也上了榜。但林光朝卻再次落第。

學問有成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瓊林書院, 俗稱"艾軒書院"

程顥、程顧創始的理學,為朝廷所推崇。程門子弟楊時、尹淳去世後,鹽官(今浙江海寧)人陸子正嘗受學於尹諄,後又師從楊時的高弟王信伯,學問精深,造履清白,憂國憂時,鯁直敢言。林光朝聽說了這事,就不再以科場得失為意,前往吳中(今江蘇吳興)從陸子正遊學。從此以後,林光朝專心致志於聖賢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規矩,深造獨得,學以致用,終於成為莆陽理學之祖。世稱“其學探道德性命之蘊,慎言行動靜之節,通甲兵錢穀之事”。

林光朝的成就是根植於他的勤學、積累。而林光朝一生手不釋卷,更是他有立論之功的根源。晚年林光朝曾致書王舍人談及讀書的癖好,說:“某一生來收拾書卷,每自吳中來,必至空囊盡買書。”“某覺得早衰無他想,惟貪把書卷不減少年時,終日在案頭翻故書,以此為實歷日子。然實歷殊不易得,往往為俗事所分。讀書如飲啖,一日不得食,便如所空薾(空虛);三朝五日,或不近書卷,虧耗自不少,每以此自警。一生停蓄來,唯此為最。每一開書卷,便覺眼明,此為一如意事也!”由此也看出林光朝在學問積累上所養成的苦功夫。

授徒講學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紅泉書院

宋紹興九、十年間(1139-1140),林光朝由錢塘返莆,“開門教授”,在自己少時讀書的蒲弄草堂講學,後在族叔林國鈞的資助下,在黃石東井“紅泉宮”舉辦”紅泉義學”,供館穀給四方來學之人。各地從他學習的每年不下數百人,以莆田、仙遊、福清等縣多,更有遠道長溪(今福建霞浦)慕名而來。林光朝教學時間前後達二、三十年之久。

南宋大詩人劉克莊稱讚林光朝:“初,艾軒水南,學者空郡從之,而紅泉東井之學聞天下。”因此,林光朝被稱為“南夫子”。林光朝平生不喜著書,只把從師得到的聖賢精細之意,口授學生,使學生心通理解。

林光朝授徒講學,繼承尹焞“學者以學為人的“育人思想,”教人身為律,以道德為權輿(起始),不專習詞章為進取(科舉人仕)計。學內容以“六經”為主,對《易》、《詩》、《禮》,精通默識,間為章句(解釋章節、句讀),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使諸生涵詠體踐,知聖賢之心,而不在於訓詁。自己則身體力行,出入起居,語言問對,無非率禮蹈義,感化士者,卓然有“南夫子”之號。朱熹在《答艾軒公書》中說“熹久欲有請於門下而未敢以進”,體現了朱熹對林光朝的敬意。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理學大師朱熹回憶早年路過莆田時,聽林光朝講學,“聽者為之踴躍鼓動,退而思之,忘寢與食者,數時好之,念念而不忘”。這也反映林光朝講道之生動精彩,影響之深刻經久。雖然林光朝僅口授學者,一生卻未曾著書立說,但從傳世《艾軒集》所存三十八節《策問》,可知其與生徒問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法制、經濟、人才、軍事等,語言通俗,比喻生動,說理精闢,見解獨到。

林光朝以踐履之學授徒講道,培養出一批經世人才,不少生徒“擢高科、登顯仕”。如莆田的劉朔、劉夙、黃芻、陳士楚,仙遊的林肅,長溪的楊興宗等,先後登進士第出仕。莆田的卓先、林恂如,福清的林亦之、魏幾、林阿盥,仙遊的傅蒙等,在學術上也頗有成就。

更難得的是養成一代新的士風,以至於南宋名相、詩人陳俊卿評價說“莆雖小壘,儒風特盛。自紹興以來四五十年,士知洛學,而以行必修飭聞於鄉里者,艾軒林先生始作成之也”,“開門教授,四方之士摳衣從學者,歲率數百人。其取巍科、登顯仕者甚眾”,“以至生徒經行井邑而衣冠肅然,有不可犯之色。人雖不識,望之知其為艾軒弟子也。莆之士風一變,豈無所自(由來)?”僅以莆田來說,林光朝還在黃石谷城山松隱巖、國清塘濯纓亭,及東嶠五侯山蒲弄草堂,授學傳道。

自成學派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林光朝在黃石定莊村開辦義學

林光朝因其精湛之思,加之鍛鍊之功,其學術亦深造獨得,自成一家學說,自成南宋理學之分支——艾軒學派,也稱紅泉學派,成為東南理學的先驅者。黃公度贈詩云:“千載有人扶古道,一時傾蓋盡儒冠。”(《寄林謙之》《宋史》稱“南渡後,以伊、洛之學(理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林光朝常說:“道之全體,存乎太虛。六經既發明之,後世註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太虛,是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宇宙本源的一個概念。今學界據此認為,林光朝的哲學思想,屬於樸素唯物主義宇宙觀。

因仕行道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宋隆興元年(1163),年已五十的林光朝,一改授徒佈道之業,再試臨安,終於登進士第。其時林光朝早已聞名士林,因其交遊的朋友與艾門弟子,為官顯達者已多,大家爭相祝賀。

時在兩省任職、後與光朝五聯官曹、並官至丞相的故友周必大,道出其年半百而科試出仕的用意,說,“區區一第,何足為公重(看重),欲其因仕行道耳。夫未仕而鄉人之善者,以為師友;通國之人,皆謂之賢。既仕則又為之喜,由是天子察而用焉。茲豈聲音笑貌所能致哉!”周必大作為官場故交,這是對林光朝年五十而從政的一種合理解釋。從林光朝自號“艾軒”,也可見林光朝的心跡。

林光朝倡導踐履之學,以實行為本。出仕為官,是要在更廣闊的政治課堂上,以官行道,實踐儒家的政治主張。在其後十五年的從政經歷中,極其鮮明地表現了對儒家治國之道的獨特理解與實踐。

林光朝登第後,初調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戶參軍。當時孝宗初執位,重用原王府親臣,以培育心腹勢力。任命龍大淵、曾覿知閣門事,遂沽恩恃寵,竊弄威福,御臺諫官紛紛彈劾,仍安然無事。時林光朝未上任,與新拜著作郎的弟子劉夙,以名儒一同薦對。林光朝談史論道,清晰表明對治國之道、為君之道與用人之道的主張,及其直言不諱的風格。由於觸及孝宗痛處,遂改任左承奉郎、知永福縣(今福建永泰縣)。

數年後,劉夙病卒,光朝哭吊甚哀,對友人說:“賓之(劉夙字)愛君均於愛親,憂國過於憂身。古有遺直,今難其人。”劉夙之憂國愛君情懷,正是來自恩師光朝教育薰陶的結果。因而,也可視林光朝自身奉行的志節。

由於大臣識知林光朝乃治國大器,即使未為孝宗重用,仍“論薦不已”,於是在乾道五年(1169)始,召試館職,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官,歷任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廣西、廣東提點刑獄,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等職。

淳熙元年(1174),林光朝在廣東任上遭遇“茶寇”,來勢兇猛。孝宗皇帝下詔光朝為轉運副史。但林光朝留于軍屯,攔擊敵人,直至“茶寇”奔逃。他急公好義、勇於擔當的精神受到孝宗喜贊:“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妙論中庸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宋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巡幸太學。此前臣僚建言:祖宗朝幸太學,皆命儒臣講經。孝宗說:“《易經》、《詩經》、《書經》,累朝皆曾講。如《禮記·中庸》篇,言‘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最關治道。前此卻不曾講。”巡幸之日,孝宗禮祭先聖後,於崇化堂賜諸生詔書,命“朝講《中庸》九經”。光朝講解時,對“九經”(九條法則)之道細加訓釋,認為君主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經,即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人,尊敬大臣,體諒群臣,視民如子,招徠百工,懷柔四夷,安撫諸侯,而要使這些得到實行,全靠“中庸”。因此孔子說,君子言行符合中庸,是因為時時處在適中的位置上,小人違背中庸,是因為其言行無所忌憚。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無上的。孝宗讚許林光朝所論,賜林光朝三品服。第二天,林光朝上劄子請求,將孝宗賜諸生詔書,鐫刻於玉,鑲於堂壁,藉以激勵天下四方士子。孝宗認可其奏,並高度評價林光朝的講義訓釋,宣喻雲:“前日講義甚好。如訓釋‘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主庸'。此說深得聖人之旨,蓋先儒來及。”

耿直廉潔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林光朝塑像

不久,林光朝授官為中書舍人兼侍講。但林光朝曾上表狀請辭,朝廷沒有批准。林光朝上任才幾天,接連二次封還詞頭(皇帝命官喻旨),抵制王命。三月二十一日,樞密院編修官沈瀛知梧州(今屬廣西)。林光朝以其“懦而無立,惟知幹進”為公論所不容,若與州郡之職,難以示勸懲,“公論自此不立,為害甚大”,奏請孝宗寢罷除命,“以為浮躁不知恥者之戒”。

五天後,孝宗寵臣曾覿推薦吏部郎官謝廓然,除殿中侍御史,賜同進士出身。面對孝宗喻旨,林光朝不畏禍忍恥,不避誅斥,奏陳封繳詞頭之由。林光朝毅然拒絕書命的行為不僅因其端直敢言之性,更出自對所奉執政之道的忠誠如一,當時人論稱讚他“此舉為過江後所未有”。

宋孝宗見林光朝堅決不肯奉詔,改任工部侍郎,林光朝不拜,請外,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金華),引疾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第二年,林光朝一病不起,卒年六十五。

林光朝無論居官何職,都能做到兩袖清風、不貪不佔。但這只是林光朝為官操守的一面,林光朝“居官而不賀權倖,遇亂輒以身當”。林光朝的風骨,時人早有評論“其高風特操,表表在人,尤非時賢所敢望以及者”。

陳俊卿與林光朝交遊四十年,稱為“三益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作《哭林艾軒》詩讚林光朝之廉潔:“出為嶺嶠澄清使,歸作甘泉侍從臣。百擔有書行李重,十金無產橐中貧。經旬把臂言猶在,昨日題詩壁尚新。清曉訪君呼不起,寢門一慟淚沾巾!”

文節名世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艾軒詩鈔

林光朝病逝後,諡號“文節”,其學為當世所宗,其節為天下所仰。大儒朱熹尊其為師,名臣陳俊卿稱其為友。大臣周必大作墓誌。林光朝去世六年後,莆田人於是在城南建祠奉祀,陳俊卿撰《祠堂記》,稱“艾軒之學行文章,為吾裡宗師”。林光朝對東南理學傳播和後世提供了一個實踐的範式,深為歷代各地民眾所景仰。至今在廣西、浙江、福清、東嶠等地,建有林光朝祠廟。

林光朝作為名儒,僅僅口授學者,從未著書,以至故後僅有遺文數卷。林光朝兒子林成季曾彙集他的遺稿,但不輕易示人。後林光朝族孫林同叔,蒐羅獲得得詩文若干首,為十卷,請名臣陳俊卿作序。之後,林光朝外甥方之泰搜求遺逸,輯為二十卷,刻於江西鄱陽,劉克莊作序。到了明代,兩種宋刊本均已佚。經鄭嶽訪求抄本,擇優為九卷,附錄遺事一卷,題《艾軒文選》,即今傳世的《艾軒集》(《四庫全書》)。明代林俊曰:“艾翁不但道學倡莆,詩亦莆之祖,用字命意無及者。後村(劉克莊)雖工,其深厚未至也。”

明代莆人狀元柯潛在《蒲弄草堂》詩中讚歎曰:“艾軒先生鳴大宋,絕世文才豈天縱?橫經講道倡莆中,別構茅堂向蒲弄。蒲弄山高矗天起,倒影平湖三十里,渡頭頻系問奇船,門巷紛紛向珠履。一從觀化去不來,舊基零落荒蒼苔。高林日暮鳥相語,廢圃春深花自開。花開花落幾今古,風教何曾化塵土,綿綿書澤猶在人,滿邑絃歌比鄒魯。我來曾過山之陬,夕陽駐馬空回頭。九原之魂不可作,臨風一嘯雲悠悠。”

(參考阮其山、林祖泉等人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