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快速识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

MiSs_C


即是快速,便是一眼望去,一目了然。

1、是否存贷双高。存,就是银行存款,贷,就是银行贷款,具体的贷款,就是短期借款。你有现金,为什么还要向银行借钱。银行的钱要利息的。这有反常,不能解释,必有妖孽。

2、收入、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损益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三者同增同减视为优良,三者有一项跟不上。找到解释看为什么,解释不了。反常必有妖。

3、关联方的三种观察。告诉你谁是关联方,往往你还是可以从报表获知关联方如何和上市公司交易,但如果没告诉你关联方是谁呢?高手会不会通过不透明的股权绕行来建设隐性关联方实体。简单方法三种(并不只有三种,突出快速):其一搞清楚客户和供应商前五分别是谁,通过天眼查系统去核实关联关系。当然,如果前五占比都是2%左右,那么没什么要紧,如果有一家比如说是10%以上的大供应商,你要想办法问清楚是谁,公告里面没有,可以问公司管理层。其二通过公司披露的关联方合并名单对照对外抵押担保名录。公司一般不会对外担保,这是要牵连到公司的,所以担保大部分只给自己人做,如果有对一家企业的担保,非亲非故为什么?其三是通过公开分部的点算,最近安踏的做空就是做空机构调出了高德地图上面的店面数量,对照公司的店面数量。个人不认为安踏有问题,但是这个方法是比较赞许的。

4、应收账款的同步性。应收账款是个核心指标,他有没有季节性?他是否增长快于收入?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延长账期也就是让人多欠钱的方式来搞销售。对于投资人很容易观察,你只要将收入和应收账款之间的比值进行观察。当然,有条件的投资人观察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结合你了解的行业状况,你觉得他的坏账是否提够了。造假的企业,往往将应收账款做大,从而导致经营现金流减少,而当应收账款积累几年之后,一次性暴雷解决问题。

5、存货真实性和金额有没有异常扩大。存货真实性投资人只能简单的想象一下存货点算的难度。个人不建议投资獐子岛和东方金钰,原因在于个人觉得自己可能没有能力去明确这些企业存货的真实性。想象一下都觉得很难,比如獐子岛的扇贝至少需要潜水吧,比如东方金钰的翡翠,人说“翡翠无价”。所以这些我想象一下都觉得搞不清楚的存货,就不参与了。另外要观察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不是观察大小,而是观察变动趋势。比如茅台存货周转天数都是上千天。原因在于茅台的存货要存五年,今天卖的是五年前的酒,他的存货周转率肯定不高,但是不要紧,他只卖一年的酒即可。但是阿胶最近几年就不同了,虽然药中阿胶,但是其存货周转率从1以下连续3年越走越低。这么看,说明阿胶涨价策略影响了销量,而如果阿胶下跌,那些不在使用的女士是否还会回头购买,未知数。当然这并非造假,从投资人角度,快速的看出上市公司是否流水顺畅。

6、我们不爱重资产,如果有技术专利,我们宁愿他每件专利只计算1元的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我们不喜欢,但是对于企业,这部分不可或缺,没有机器设备和厂房的确不能算一家企业。但是我们希望一家企业资产轻一点。在舞弊方面关注商誉和无形资产的变动。费用资本化,是操纵利润的好途径。

7、毛利率。毛利率横向对比同行业,纵向对比历史,看是否符合你的理解,反常的高,反常必有妖。

8、看看报表,然后仰望星空思考几小时。很简单,想想他的业务是否符合你的理解,他吹的天花乱坠的时候,你用你对社会行业的观察,有自己判断,或是否定,或是肯定。

综上,一切的财务分析都是从业务出发结合财务观察。不要奢望于会计数据勾稽关系,有时候一本负责任的财务分析书籍会给你介绍业务,而很少涉及会计表格。投资人稳健的,尽量规避复杂业务的企业。总之,多大的胃,多大的碗,不可暴饮暴食。


凯恩斯


快速简单的方式看三个数据:

1、毛利率。一般企业的主营业务没有太大变化,企业的毛利率是比较稳定的。我们看毛利率是否异常可以从两个维度比较。第一和自己比,第二和同行比。

和自己比就是看历史数据毛利率的波动大不大。

山东墨龙是一家生产油气管道的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20%,第三季度就变成37%了,一般毛利率高增长,产品应该有升级换代,但是公司没有任何解释,后来第四季度把收入降低做回冲,被证监会查处。

和同行比就是看毛利率是否接近。比如生产家电的格力电器和青岛海尔,毛利率都在30%左右。而且都是行业龙头企业,比其他同行更高一些。

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其他同行毛利率在8%-15%,作为不是行业龙头,他的毛利率接近30%,这么高的毛利率,就被证监会查出财务造假。

2、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时,还未从客户收回的钱,记录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

我们只要看看应收账款周转波动是否突然上升,应收账款是否大幅增加,这个时候就要提高警惕。

3、经营性现金流。一家公司主营业务带来的现金收入。

一般净利润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会相应增加。当两者发生背离时,要提高警惕。


宋老板谈基


面对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办法能快速识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股市投资,没有快速查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方式方法,只有耐心的推敲、分析,才能更好识别,利用多项财务数据更好复核查看上市公司作假与否。

应收利息,是利器!

上市公司做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钱,或者浮夸收益、盈利、账面资金等等。财报的显示是多维、多方的,涉及面不仅仅有财务、审计,还要有不同部门的数据,其中就有银行。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独立的财务系统,只要这个系统中有任何的一方不配合,在财务报表中就会有蛛丝马迹显示做假。

这是康美药业(现ST康美)的资产负债表。如果简简单单的看这样的数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通过对比分析、推敲的方式来查看,康美这家上市公司就经不起推敲。货币资金2018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为366.4亿、398.9亿、377.9亿,但是应收利息却只有4580万、5287万、6936万。350多亿的货币资金,却只有5000万左右的利息,这是合理的吗?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先再看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再来讲回康美的事情。

这是一家知名“大白马”的资产负债表,2018年二季度至2019年二季度货币资金分别为:836.6亿、1008亿、1121亿、1117亿、1156亿,应收利息分别为3.816亿、3.823亿、3.439亿、3.845亿、3.864亿。同样的,从单纯的数字上看,看不出任何的问题。现在银行的活期利息为0.35%,通过计算,银行应收利息还算合理。我们再来看一家:

这也是一家知名“大白马”的资产负债表,2018年一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的货币资金分别为1052亿、1019亿、1043亿、1133亿,应收利息为20.15亿、19.99亿、---、22.57亿、22亿。这家上市公司的应收利息就更加丰富了,已经达到了2%左右的水平,很是不错。

我们再讲回到康美药业货币资金与应收利息,350多亿的货币资金,如果利用活期利息0.35%计算,至少也有1个多亿,但常季度性低于1亿,仅仅只有5000多万。这就存在问题!要不然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故意而为之,要不然账面上不存在那么多的货币资金。而不管两种的哪一种,均对上市公司有冲击,并且存在财务报表做假的可能。当然,康美药业的财务做假已经被曝光。

通过查看应收利息信息,能很好辨别出一家上市公司应收利息的情况,分析出是否存在问题。

连续五年以上的财务数据,规避财务造假的事情!

说句实在的,虽然查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能较好规避造假事件,但要说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但有一条,一家上市公司可不可能连续多年造假呢?并且处于的是股市质优之列?这样的事情,概率性会降低降低再降低,虽然不是识破财务造假,但能最大程度规避财务造假。

这是一家知名“大白马”历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关系,能很好考量出这家上市公司历年的利用资产创造价值的比率关系。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这家上市公司,是一家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呢?能做出这样漂亮的数据吗?往往是达不到的。

有的投资者会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上市公司管理者胆子大,也不是完全不无可能的事儿。其实,上市公司上市以后,上市公司是难以支撑连续五年财报面十分优质的情况,就算是康美药业也难以支撑连续五年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5%的局面。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年度、连续二三年,虚假报表能做,但连续五年以上,很难做到优质。为什么?因为一家上市公司,当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调研公司、关注度就会上升,甚至每个月的调研团队发出的调研报告高达数十份。

一家虚假财报的上市公司,能经受住众多的调研团队调研吗?难道能欺骗数百家的调研机构调研或者是考验?连续五年以上的考验,又能经受的住吗?

这对一家上市公司管理者造成潜在压力,如果财报数据面连续多年做的越是质优,关注也会越高,曝光的概率也就会越大,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心理上存在障碍,连续多年的财报面难以达到。而就算是康美、康得新等,也是难以达到连续五年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5%的水平!

股息率,也是利器!

投资者往往不在意上市公司百分之几的利息,因为对比股票价格的差价,这几个点真的是薄弱。那么,股息率为什么成为了检验财务造假的利器呢?

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账面上没有多少资金,或者是资金体量很小,可能给予股东分红吗?是不会的。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能很好的考量出一家上市公司的分红意识,并且还能考验这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情况。

这家上市公司,是一家知名“大白马”的历年现金股息率。虽然每年股息率约为2%-3%之间。看上去并不是丰富,但却能知晓这家上市公司具有长久分红的能力,并且现金情况并不弱,分红意识很好。能很好反映出这家上市公司良好的经营情况、盈利能力以及现金状态。如果是一家虚假财报的上市公司呢?本来公司就缺钱,是没有更多钱来分红的,甚至发生违约分红,也就是公告了分红而没有那么多现金拿出来。长久保持较高分红的上市公司,能很好显示这家上市公司的良好情况。

总结:面对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是没有任何方式方法能快速识别财报造假的情况。只能是反复推敲、分析才能更好的规避。一则是利用货币资金的方式方法,分析出是否货币资金利息是否合理;二则是通过历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大于15%的情况;三则是通过股息率的方式辨别。


厚金说


类似于康美药业事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由于性质恶劣,曾经的“白马”遇到了财务地雷,这对未来机构的心理层面,包括后面的一些调仓行为方式会造成深远的影响。‍‍下面简单来说整个事件,康美药业的货币资金多记了差不多300亿,但存货少记了200亿,按康美自己的说法,‍‍货币‍‍不是说一笔就勾销了,而是大部分转为了存货,‍‍但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存货和货币资金都‍‍属于那种非常简单的会计科目!大部分货币资金都是银行的存款,差错会有300亿?哪怕小数点点错了,都不会出现这么离谱的差距!最终‍‍到底是财务差错还是财务造假?相信监管部门会给予一个非常明确且非常严厉的定义!

如果大家想学习相关财务知识的话,‍‍上交所关于康美药业的问询函拿出来好好看下,‍‍其中关于存货和关联交易的相关问题,我觉得问的都非常到位!

下面我简单说说从哪些角度来规避有财务地雷风险的公司!

1、公司主营业务的复杂程度,我们要求公司的主业要简单,如果业务结构显得非常复杂,这样的公司一般来说要回避。

2、公司经营情况与行业实际的情况出入很大,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一般出现这种情况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公司有确定性的护城河,另一种就是可能存在重大问题,比如之前几年的“康得新”。

3、是否是一个资金饥渴型的公司,如果是,那你就一定要小心了。就拿康美来说,之前它说自己有两三百亿的现金,但是又愿意承担非常高额的财务费用去再融资,大家想想如果真的不差钱,会一边支付高额的利息,一边拼命融资吗?

4、关联交易的问题务必需要重视,虚增利润营收,隐瞒占用资金,货币资金和存货等问题都指向一点,关联交易!如果公司‍‍关联交易额非常大,‍‍同时公司关联交易非常频繁,这样的公司要小心!

5、公司多次被质疑一定要小心,康美药业它之前曾被市场多次质疑,12年是第1次,‍14年是第2次,‍‍你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窟窿越来越大,‍‍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最终你会发现小问题滚雪球,滚着滚着就变成一个大问题了,最后再由那些投资它的中小投资买单!

大家记住,‍‍厨房里面不会只有一只蟑螂,如果一家公司发生了第一次不可原谅的错误,请把它删除自选股。因为‍‍如果它出现了一个大问题,背后就会存在一连串的大问题!





中和应泰上海分公司


讲真,我们专业学了4-6年,考证考了3年,还要工作好多年


每天花大量时间阅读财报、思考


也不过是初窥门径


不可能“快速”就能学会的。


鼓吹快速学几个指标就能搞清楚的


我觉得是对专业人士的侮辱。


一切都是因公司而变,因事而变


比如说很多人说的大存大贷


是有很多暴雷的公司大存大贷


但是也有很多没暴雷的公司也是啊?


比如说就是有公司资金在境外,因为外汇管制回不来


比如公司就是有很多子公司,子公司贷款后必须转款专用,不可能拿来偿还别的子公司的贷款。


比如存款是定增款,有指定用途


再比如毛利率高


有的的确是造假


可有的是因为人家公司管理的好,技术先进,所以竞争起来有优势呢。


比如不分红


巴菲特也不分红,他是造假嘛?


如此等等


我认为,普通投资者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简单分析几个指标搞清楚是否造假。要搞清楚,必然要经过痛苦、长期的学习。


财经多知道


今年,不少曾经的白马股出现了“暴雷”事件。前有康美药业的299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后有康得新119亿的利润虚增。其中,康得新2018年虚增利润额为24.77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722.16%。数字之大,为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陷入了被调查的漩涡。那么,是否有方法能够快速识破一家公司的财报造假,揭去其“屌丝”伪装“白富美”的外衣,让真相大白于众呢?

笔者认为,没有办法快速识破,因为普通大众能够获得的公开数据是有限的,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也缺乏了解。即使是专业的审计师,也要经过取证和调查才能“合理怀疑”。但是,虽然不能快速识破造假,却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基本事项的分析,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识别出报表的“异常”,做出相关风险提示,谨慎投资,避免踩雷。

一、 看报表前需要了解的两个问题。

在看财报的时候,需要了解两个基本问题。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也不要过分夸大“异常”。

1. 报表盈余管理≠报表造假

有些财务报表的管理手法可能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这不是财务报表造假。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调整坏账计提比例,使得公司的净利润增加4.7亿元,但此调整是完全符合实际趋势的(只是选择在哪个期间调整),这就与造假无关。

2. 报表异常≠报表造假

报表异常,比如营收出现了急速增长,则提示投资者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分析,看看是否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假设是因为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且符合预期,那就没有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根据异常直接判断公司存在报表造假。

二、 从财务报表看造假风险。

会计是一门艺术,三张财务报表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任何一张表发生了问题,一定会在其他的表上面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几年在利润表上造假,那么一定会体现出多个资产项目和现金流的异常。所以,看造假风险和报表异常,不能局限在一张报表和个别的项目,需要三张表三位一体、多管齐下。

图:三位一体识别风险和异常

以下,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对一些财务报表的常见异常进行简要分析。

1. 毛利率异常增高,同时存在资产的异常变化。这就是一个报表异常的“双重信号”。原因是很可能通过提高毛利率虚增了收入(也许也同时虚增了成本),那么与收入相关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很可能出现激增,同时,产生的利润无处安放,那么很可能计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比较隐蔽的地方。

证监会在2016年公布过几个比较典型的舞弊案例,就是属于此类的。当时拟借壳上市的康华农业,虚增了大额的销售额和应收账款。导致报告期内收入增长在12%以上,毛利率从2011年的46.83%增加到了2014年的60.14%。而与收入相关的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出现了异常波动,分别增加了49803.49万元和527.49万元。

如果有上市公司出现类似情况,投资者可以通过测算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或者其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来查看是否有异常。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渐进式下降,或者应收账款增长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的比率,那么一定要注意是公司的管理效率低下,还是有异常。总之,在原有业务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毛利率激增,伴随资产的异常波动,这就是比较可疑的信号。

2. 营收稳步增长,资产异常变化,经营现金流“纸面富贵”。

近年来的财务造假案件,很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毛利率都保持了难得的平稳,就此看来利润表上最主要的项目表面“风平浪静”。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仍然可以关注应收账款的周转比率和营收比,存货周转比率和营业成本比等指标,看看企业的运营效率是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关注其原因。

当然,企业也有办法把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也表现得较为“合理”,符合行业和季节性的特点。

之所以能处理得如此“不动声色”,是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本身依赖于应收账款时点数,而时点的数字可以通过体外循环资金来进行调节,因此,也有可能做得“合理”。而存货则有些价值难以确定,比如人参、有些难以盘点,比如扇贝,诸如此类,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有如“雾里看花”。因此,这个时候一是保持谨慎的态度,二是更多地依赖注册会计师专业审计,三是更全面地扩大范围看报表。

关注异常的货币资金。比如,ST康美和ST康得都表现出了货币资金“畸高”的特点。ST康得自2015年之后,货币资金就处在40%以上的高位。但2017年开始有息负债大幅增加,到2018年,大于了100亿元,并且前三季度货币资金的收益率仅为1.58%,这些有悖常理的现象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存贷双高”,有这种异常,那么要关注披露信息中是否存在大额资金受限的情况,如未披露,那么有合理理由怀疑其资金的真实性或者是否已经被挪用。

当然,除了与营收直接相关的项目,还要关注有没有其他的资产项目异常,有没有大量地新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通常还配合着大量的工程现金流出,比如之前的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建造项目,假造了3.1亿的工程款项。

三、 跳出报表看造假风险

关注企业的造假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张财报的数字。报表造假,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诸多“疑点”或者“高风险区域”。

1. 造假的动机。

如果出现了净利润为负值,那么公司很可能担心被ST, 第二年来个“扭亏为盈”。像之前的圣莱达,2014年度净利润为负,2015年便开始虚增收入,金亚科技2013年大幅亏损,2014年便开始造假。对于这类企业,要多加思考和分析。

2. 关联方安排。

除了关注靠前10名的客户和供应商等信息,也需要关注下公司股权质押和担保以及最大客户的股权结构。这些有助于识别企业是否有隐蔽的“关联方”。

3. 董监高、审计机构的变动。

高管频繁变动,特别是财务总监,那很有可能是风险提示。如果审计机构也频繁变动,那么就要高度警惕了。

四、总结:

目前,虽无法快速识破报表造假,但是能够通过报表的“三位一体”和表外的一些信息,提出对公司的风险预警。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后通过数据抓取与分析,或许能在审计技术上有所突破。当然,造假的公司在3000多家公司中,还是少数,期望未来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让“造假”成为一个真空的地带,无人再敢涉足,让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地还原公司的“庐山真面目”,让投资者可以基于准确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


财会小童


快速识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只能够识别出那些作假做的很拙劣的公司。大多数情况下,财务作假是没法快速识破的。

因为一家上市公司很庞大,下属很多子公司。而且很多公司往往主营不单一会牵涉到很多生意。

所以财务报表往往很复杂,即便是简单的如一季报,报三季报也会也五六张纸,复杂的半年报和年报往往几十页。

所以如果,要真正的了解清楚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往往需要花费比较久的时间才能够理清关系。


如果要拿真金白银去投资这家公司的话,更要慎重,往往需要往前看,好几年的财务报表才能够判断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情况。

康美药业299亿现金不翼而飞,董事长股东大会鞠躬表示深表歉意;康得新百亿现金存疑,4年虚构利润超百亿,抚顺特钢八年财务造假虚增利润20亿。


各种财务造假,手段百出,都是精心策划,所以需要仔细甄别。


大唐之公子


看啥都没有用,能做出来的东西,一般非财务专业人士无法看出端倪,上市企业玩金融套路的太多,增发、分红、扩股、再增、定增、再分红,一毛钱滚出100块,原股东一元已经变成了十万甚至百万,至于后面股价变成无论啥样都亏不到他们!


传统保健行业从业者


@价值投资日志 发布微博: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管清友:“十年之前的上市公司,大家认认真真造假,现在连造假都不认真,没有匠人精神,简直是在侮辱投资者和监管者的智商。”


的确,从年初的商誉减值开始,今年的上市公司报表,一次次刷新了投资人的底线:业绩变脸、货币资金“不翼而飞”、虚增收入。。。与往年不同的是,出事的还都是曾经备受市场看好的好公司,这无疑让投资者更加难以信任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


但是,“财报不是万能的,不看财报却是万万不能的。”

即使有财务造假存在,投资者还是需要通过财报了解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标的。如何识破财务报表的作假,就成为阅读财务非常重要的技能。


所罗门王曾说: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绝无新事。

财务造假同样如此,管理层想要讨好投资人,大股东想要套现,公司向要避免退市危及。。。只要有利益和需求,就总会有公司想铤而走险。 那么,过去的财务造假案例就是“前车之鉴”。


安然事件

相信很多投资人都非常熟悉,在《财务诡计》一书里,作者将安然公司评价为:最富创意的收入伪造无耻奖。安然事件之后,美国最大的事务所之一安达信破产 ,从此“五大”变“四大”,也间接促使了“萨班斯法案”的出台。

安然公司采用的最主要的财务造假手法是:提前多确认收入少确认成本;利用表外合伙公司虚构利润。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是连续5年的高增长,从1995年的92亿美元,到2000年的1008亿美元,实现了10倍的增长。类似的,有中国的蓝田股份,也是在上市后的短短5年里,实现了仅10倍的增长。之后刘姝威老师600字的质疑,揭开了蓝田股份“皇帝的新衣”。


安然事件揭示的造假信号:不可思议的高增长,或者销售增长与利润利润增长不匹配,是投资人需要警惕的信号。 在今年康得新的案件中,最先让证监会发现异常的是“存贷双高”,账面有大额现金同时却有大额贷款;之后经调查发现2015年-2018年虚增利润119亿,最明显的信号是收入、利润和现金流不匹配。


绿诺科技财务舞弊分析

参与过中概股的投资人,对美国浑水公司应该多少有些熟悉,据说,创始人是名中国通。回国后创办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并因绿诺科技一战成名。

2010年11月,浑水公司公开质疑绿诺科技存在欺诈行为,之后12月,绿诺科技被纳斯达克交易所要求停止交易,到2011年1月,绿诺科技正式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摘牌并退至粉单市场。绿诺科技是2010-2011年这一波猎杀中国概念股中,第一家被勒令退市的公司。


浑水公司质疑绿诺科技的报告中,列举了相关证据:

伪造虚拟合同夸大收入。在其披露的客户中,宝钢、重钢等多家公司否认向前购买产品,报告中营收数据可能比真实营收低90%以上;
管理层挪用上市融资款用作它途。

而让浑水公司注意到绿诺科技,是因为2010年8月美国财经杂志《巴伦周刊》刊登的文章,其中提到:过去4年,绿诺科技换了3个审计师,4个首席财务官,并两次调整以往的财务报表数字。


绿诺科技揭示的造假识别信号:

  • 审计事务所、财务负责人的频繁变更,很可能是财务数据有问题的信号。比如,去年出事的长生生物,之前财务总监也多次更换,最后甚至是董事长兼任财务总监。类似的,如果事务所审计过的公司出问题很多,那么它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就值得怀疑,比如这次审计康得新的瑞华事务所,已经成为证监会关注的重点。

  • 关键客户和供应商双向印证。从会计核算角度,一方确认收入另一方需要确认应收账款,财务报表中比重很大的供应商或客户余额,从对方去印证也是很有效的法子。


圣莱达造假公开后,收到了税务局退的税款

今年7月15日,圣莱达公司发布了一则公告,其中表示:

由于2018年5月10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18】33号),认定公司2015年度虚构影视版权转让业务,虚增2015年收入和利润1000万元,公司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上述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经公司申请,税务所于近日退还圣莱达吻合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250万元。

这则消息,也让很多投资者感觉愤慨,造假的行政处罚最高只有60万元,而退还的税款高达250万元,造假的成本是不是太低了?


圣莱达事件其实比较简单,在重组过程中,新进入的实际控制人发现公司状况比之前预想的更糟,为了能在2015年实现盈利,才有了一波违规操作:

1、通过虚构影视版权转让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1000万元;

2、通过虚构财政补助虚增收入和利润1000万元。

事后,在野马财经对圣莱达董事长胡宜中的采访中,提到了整个事件的始末,也说到:“主观上我们确实有为了重组保业绩的动机”,不过他也强调:“我们在资本市场上这么多年,也不会去赤裸裸的违法。”

圣莱达事件对投资人的提醒是:当上市公司有非常明显的造假动机时,是最值得防范的。比如,ST公司有摘帽剥壳需要,刚实施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重组后有业绩对赌协议的管理层,新官上任需要对大股东有所交代的管理层,这些都是可以提前考虑的信号。



在《财务诡计》一书里,作者将财务欺诈手法分为三类:收入操作类财务欺诈手法、现金流类财务欺诈手法和核心指标类财务欺诈手法。

识别这些欺诈手法,首先是从动机出发,看管理层和大股东是否有造假的意图;然后则是结合数字之外的蛛丝马迹,比如附注中的会计变更、管理层变更、失信记录;最后才是具体数据的验证,资产项目的异常变动、与行业增速不符的高速增长、利润与现金不匹配、不合逻辑的周转指标,难以置信的高毛利率。。。


但是,不得不承认,财务始终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可能每个投资人都是专业的审计师,即便是审计师,也需要借助大量的业务抽查才可能发现问题。而且,因为会计准则的约定,财务数字本身就有很大的估计和假设的空间,这是财务的艺术,不能一概以财务造假而论。

所以,我始终坚持,不要把寻找财务造假证据作为阅读财报的核心,要相信多数公司的数据是值得信任的。或者,这也是一种乐观的谨慎。


康愉子


作假有两大类。

一类是隐瞒利润

一类是虚增利润

我们要防止的,就是防虚增利润。主要看哪几个数据呢?

一,看营业收入与现金净流量是否匹配

二,看现金分红比例

三,对没有现金分红的新科技产业,看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的比例

四,看分红额与每股收益的比例。

虚假报表种类很多,这几条也不完全是金科玉律,看多了报表的人,会有一种警惕之心。总之,对感觉数据异常的,我也没有条件去核实数据,我的办法比较消极,就是:惹不起,躲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