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逢雪宿芙蓉主人》,短短二十字,有著怎樣的況味?

MiSs_C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語言生動凝練,一首詩長不過幾十字,短則十幾字便能夠描山畫水、表情達意,並且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 委婉、含蓄地表達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這就是詩的魅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詩賞析

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便是這樣一首表面看似字字清楚,實際上詩意簡約,含而不露的佳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畫面感極強,無論是“所見”還是“所聞”。

前兩句寫“所見”:暮色蒼茫,山路崎嶇偏遠,一個疲憊的身影在暮色山路間踽踽獨行,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深處儘快尋得一處安身避寒之所的強烈渴望;而恰在此時,視線中出現了一座被皚皚白雪覆蓋的茅草小屋,此時的趕路之人已經顧不上小茅屋的貧乏,只希望儘快拂去一身落雪,進屋喝一口熱茶。

後兩句寫“所聞”:夜深了,投宿之人臥於榻上正要安眠,這時忽然聽聞屋外傳來急切的狗叫聲,原來是所投宿之家的家人冒著風雪回家來了。屋外天寒雪冷,歸家之人蓑衣上落滿了雪,應該是走了好久才回到家,但他卻並沒有乏累的樣子,滿臉都是見到家人的喜悅表情,就連汪汪的狗叫聲也彷彿充滿了對主人雪夜歸來的熱情歡迎。

詩意之我見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歷來因為詩人事不明寫,情非直抒而歧義頗多。有一種意見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貧寒人家的同情和好客之情的讚歎”,但我卻覺得,詩人想要表達的是雪夜荒山孤身一人遠行時見聞了所投宿之家家人夜歸的那種溫暖和幸福。

何來此感呢?

要解詩意,還是從作者彼時的境況說起。

本詩作者劉長卿其人,唐朝天寶年間進士,曾官受監察御史,但因剛直犯上,兩度遭到貶謫。據史料推測,詩人作此詩時,應該是剛剛遭到誣陷獲罪被貶。如此再回看這首詩,前兩句看似寫景敘事,實則表述的詩人其時的境遇:被害以致幾乎走投無路,現實殘酷能有一容身之所已是不易,這時作者的情感是孤獨、悲涼和絕望的。而詩的後兩句詩人的情緒卻有了一個大反轉,因為看到了“風雪夜歸人”一家相聚時的喜悅之情,詩人自己的情緒也受到了感染,感同身受,不由生出了許多溫暖。

人活於世,難免遭遇挫折,有時也難免委屈、難過。但無論如何艱難,只要有一盞燈在為我們點亮,有一扇門在為我們而留,有一個人在為我們不眠,那我們所忍受的一切不堪,又能如何呢?



七盞先生


《逢雪宿芙蓉主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小令,短短二十字,為我們勾勒出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落魄的投宿者形象,並將冷清美渲染到了極致。(圖片來自網絡)


《逢雪宿芙蓉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注:以芙蓉命名的山,具體地址已不可考,大約在湖南桂陽或寧鄉。芙蓉主人即借宿的主人。

唐代宗大曆八年至十二年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到吳仲儒的誣陷獲罪,被貶為睦州司馬。此詩所作季節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


“日暮”二字開場就給我們了一個悲涼的環境,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蒼山指青山,青山的影子在落日餘暉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遠”字說明了路途的遙遠。緊接著天寒二字為我們具體描繪了當時的惡劣環境,與“日暮”二字一起為全詩營造氛圍。


白屋緊呈上句的蒼山,作者的目光由遠而近 ,暗示了雪之深厚。

柴門外聞到了犬吠聲,原來是白屋的主人歸來了。“柴門”與“貧”字相對應,寫出了主人家並非富裕,但依然願意收留自己,也給了嚴寒中的自己一絲溫暖。風雪二字強化了惡劣的天氣,彷彿歸來時屋外的天氣更加寒冷了。


當然若再結合詩人之前被貶的經歷,會覺得詩詞還會有不一樣的含義在裡面。畢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無法知道當時劉長卿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到底是單純的敘事還是另有所指,都要看我們自己的理解。


這首詩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冷清美,就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樣,給我的感受都是類似。


潮打的空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草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主要描寫了普通老百姓仍然過著清貧的日子。在那天寒地凍漫天飛雪的冬季,為了養家餬口,仍然出門去找活幹,並且忙到很晚才回家,他們是多麼的不易啊!體現了作者對窮苦大眾的關懷同情之意。 短短二十字,就象一幅畫面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讓人感到詩詞之美。同時也告訴人們最累最苦的是生活在最低層的勞苦大眾。讓我們時刻心繫人民,多為人民群眾辦一些實事,使天下的老百姓早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張吉保643


《逢雪宿芙蓉主人》,此詩為自號“五言長城”的劉長卿所作,並被選入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對於此詩來講,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卻運用白描手法,給我們呈現出一幅遼闊、蒼茫的的寒山夜宿圖。

全詩通俗易懂,卻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還含著情。《唐詩箋註》記載道:

上二句孤寂況味,犬吠人歸,若驚若喜,景色入妙。

接下來,在具體賞析此詩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此詩的作者劉長卿。

劉長卿其人其詩

劉長卿,字文房,因為官至隨州刺史,因而,有劉隨州之稱,他生於盛唐末期,死於中唐時期,見證了大唐由盛而衰的歷史,因此,他的一部分詩反映了戰亂後中原荒涼的景象,其筆調蒼涼沉鬱。而他的大部分詩還是在於抒發個人遭遇的苦悶哀怨以及羈旅愁懷等方面,這些都與他的仕途生涯有關。

他23歲中進士,但直到47歲時,才擔任長洲縣縣尉一職,不久之後便被誣陷入獄,後來獲赦出獄,隨後,擔任海鹽令一職,但是之後又再次被貶,多次被貶的背後都與他剛直性格有關。

劉長卿在文壇上的地位,在唐朝時期,並不是很高,但是在宋之後,劉隨州的詩壇地位逐漸拔高,後人總結,

劉詩之寶 ,在景語,在情語,在妙境,在妙語,所謂“含情徘側,吐辭委婉,緒纏綿而不斷,味涵詠而愈旨” 是也 。

而我們接下來所要賞析的這首《逢雪宿芙蓉主人》是他作品中當之無愧的最佳。

詩中有景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音韻鏗鏘,意境悠遠,字字皆有韻味。

此詩的題目:《逢雪宿芙蓉主人》,很好理解,意思是碰上下雪天,投宿到芙蓉山的人家裡。

詩的前兩句,意思是,傍晚時分,暮色蒼茫,詩人遠望前方,只見得一片灰濛濛的高山聳立於天際,詩人感覺那路途愈發遙遠,而此時正是天寒地凍之時,看著山眼見的茅草屋,被白雪覆蓋,愈發貧窮。

這兩句主要寫景,從遠及近,詩人由天色寫起,“日暮”表明現在接近黃昏之時,而一個“遠”字,在這裡並不簡單的是指山路遙遠,而是描述了一種模糊的主觀感受。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日暮時分,天色昏暗,又是寒冬時節,遠眺望去,所見到的不都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在這裡,詩人之所以這麼寫,為的便是給人一種“朦朧美”。

接著“天寒”一詞,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的是日暮山色,而下則是風雪借宿的鋪墊。而這裡的“白屋”,其本意是指,貧苦人家的簡陋的屋子,而在這裡,“白屋”又有著白雪欺凌房屋的感覺,使得簡陋的屋子給人以更簡陋之感。

在接下來的兩句詩,便寫的是詩人借宿白屋的事情。當詩人走進白屋的時候,貧寒人家中的狗叫喝了幾聲,而這時,風雪夜回家的家人回來了。

在這兩句詩中,最重要的一詞便是“犬吠”一詞,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冬天時節,日暮時分,漫山遍野披上了白衣,一片寂靜,而這時一聲犬吠,使得沉寂的雪夜瞬間有了生氣。

而詩的最後一句“風雪夜歸人”更是為後人所稱讚,甚至成為了一種特定意象。

對於這句詩的理解主要是在“夜歸人”上面,主要分為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夜歸人指的是“芙蓉山主人”,而第二種說法則是認為夜歸人指的是“詩人”自己。而我個人,更支持第二種說法,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詩人在夜裡借宿白屋,給詩人一種家的溫暖,正所謂反客為主,詩人在這裡將白屋當做自己的家,而自己便是夜歸人。

總的來說,此詩先是通過“日暮”、“天寒”、“蒼山”、“白屋”四詞,營造了一種朦朧的美,而接著以“柴門”承“白屋”,以“風雪”對“天寒”,使得這份朦朧的畫卷中,又帶有一絲煙火氣,更加溫暖。

詩中有情

對於此詩而言,遠景與近景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人與動物相結合,最終構成了一幅渾然一體,意境深遠的畫面。

而除了這些,更難得可貴的是,在這幅畫面中詩人更摻雜了複雜的情感在裡面。

後人稱此詩“悽絕千古”《唐詩解》

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此詩是創作於詩人被貶的時候,那麼,我們再來讀此詩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不一樣。

首先,在前兩句中,“日暮”是一個意象,在古詩詞中,“暮”往往會與“愁”相連接,而“暮”字也隱喻的指出彼時的詩人已經進入了遲暮之年。此外,“荒”字與“貧”字給人一種淒涼之感。我們可以想象,一位遲暮老人,懷著被貶謫的心情,行走在天寒地凍的荒僻山村裡,心中,難免會產生出一種悽苦之感。

而在下文,“柴門”、“犬吠”,這一切都彷彿是在自己的家中,詩人在這裡反客為主,將借宿的白屋當做是自己的家,而自己走向白屋時,就如同遊子回到了家庭的溫暖。

在這裡,我們能感受到詩人漂泊的辛苦,也能感受到詩人對溫暖的家的一種思念。

兩幅畫,兩種情

總的來說,此詩雖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構造出了兩幅圖卷,一幅是《寒山夜色圖》,一幅是《風雪夜歸圖》,這兩幅圖表達了兩種感情,一種是詩人自身的艱辛與悽苦,一種是詩人對家庭的思念。

因而,這兩幅圖卷,一幅是“冷”的,一幅是“暖”的。


世間人物


問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短短的二十個字,有著怎樣的況味?

引言:

時光到盛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這些頂尖大詩人們,才情昭著,如日中天,由於他們的燦若星辰,交相輝映,盛唐氣象,應運而生。

然而,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裡,有一個詩人雖默默耕耘,但絕非不聞天下,他的五言詩最能興詩人之幽情,他就是“風雪夜歸人”的詠歎者——“五言長城”劉長卿,無疑也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在他一生的詩歌創作中,類似“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比比皆是,有“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也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的名句和千古佳話,雖然不能與大唐一流詩人門相提並論,但也是鳳毛麟角了。


那些膾炙人口的佳作我們就不一一而論,那是學者們探討的問題。我們今天就簡入手,看看他那一首曠古名作,僅僅只有二十個字的“五言絕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納入中學教學課本的一首詩,摘錄如下: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文隱括釋義:

那一年,某一天,日色將晚,仕途失意的詩人,在山路上踽踽獨行。

漫長的山路,山路蜿蜒。

在夕陽的映襯下,一望無際,看不到邊。

夜幕漸漸降臨,風也越來越急,哪裡有人家?哪裡可以落腳呢?

這在羇旅的詩人心中還是個謎。

焦慮著仕途如此坎坷,感受著嚴冬如此寒澈。

大千世界,茫茫天地,如此之廣闊,難道就沒有我老劉的容身之處了嗎?

北風肅殺,艱辛跋涉,視線模模糊糊,彷彿看到一個小茅屋。

這不是幻覺吧?絕望處一線生機,詩人喜出望外,不顧旅途的疲憊,毫不猶豫地跑去扣響主人家的屋門。

夜深了,剛剛入睡,突如其來的犬吠聲,驚醒熟睡中的詩人。

這聲音劃破天際,驚醒萬籟俱寂的山村,頓時歡騰一片——

犬吠聲,夜風聲,柴門的咿呀,院落的動靜,家人的對話,所有的聲音交織成一片,那也許是芙蓉山主人在風雪夜歸來吧?



詩人在枕上聽著,眼前浮現著“風雪夜歸人”的場景。犬吠人歸,彈去身上的飛雪,平安到家就是福分——無論人在天涯何處,總有一盞燈為你照亮歸途,就如同茫茫大海中航行,任憑狂風暴雨,望見了燈塔,就有了回家的信心。

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人生嗎?如天上的浮雲,漂浮不定,仕途上的失意不就是一縷煙雲?只有忘卻世塵的繁雜,調整心態心,才能感受突如其來的寬慰。

所以,無論仕途坎坷,還是商海沉浮,無論是謫貶異鄉,還是江湖行商。羇旅天涯,風雪交加也好,狂風驟雨也罷,明月當空,花前柳下,都得拿得起放得下。



後記:

說說你的故事:

那一年,那一天,是否有類似的風雪交加?

你在風雪中投宿的情景,是否可以分享大家?

你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在旅途上?

是否還有和你一起投宿的她(他)?

今年冬天是否還在你身邊?



在寒夜裡溫一壺老酒,與你一起圍爐夜話,再吟一闕《浣溪沙》:

北國朔風起八方。彤雲天際息嚴霜。

猶思春日暖斜陽。夜話紅爐浮蟻煮。

玉塵寒徑野蕪荒。小園梅骨韻沉香。


再次感謝悟空問答平臺!感謝文友提問邀答!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原創作品不易,敬請關注分享,互動交流,留言雅正】


兵法天下


問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短短的二十個字,有著怎樣的況味?


況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描寫旅客雪夜投宿的詩,淒冷之中流露出一絲暖意。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旅途,途中多是苦寒,我們要做的,就是寒裡尋暖,苦中作樂。

簡析

首句“日暮蒼山遠”。是說日暮時分,遠山蒼茫,而旅人遙望,投宿之處仍遠在蒼山之上。細品之下,可以體會到旅人的風塵勞頓和急於投宿的心情。再聯繫後句,此時天色已有雪意,旅人投宿的心情就更急切了。

次句“天寒白屋貧”,是說旅人在急急趕路之後,終於到達山上的投宿之處。只見一座簡陋的茅屋為皚皚白雪覆蓋,在寒冬中更加顯得貧窮。一二句用“日暮”、“天寒”等詞,反覆渲染了旅途的悽苦勞頓。

第三句詩意陡轉。“柴門聞犬吠”,“柴門”還是對“白屋”的呼應,但“犬吠”讓人感到了一絲溫暖。雞犬之聲本來就是煙火人家的象徵,可以想象一下,本來是渺無人煙的荒山,忽然聽到了狗的叫聲,心頭自然浮上一層暖意。

第四句“風雪夜歸人”是說,狗既然叫了,主人馬上出門迎接,在漫天風雪下,主人熱情的說著就把這裡當家一樣之類的話,讓悽苦的旅人非常感動,所以“夜歸人”的“歸”就是“賓至如歸”的歸。

爭議

這首詩裡,有評論認為後兩句是說詩人投宿後,夜裡聽到主人回來。其實很簡單,第一句便說了日暮時分時,投宿之處還很遠,等達到後自然就入夜了,所以“歸人”應該就是詩人。


磊落故人


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讀出千古悽清。

日暮蒼山遠:日落時分,你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回家。但是詩人在哪裡?在羈旅途中,他回不了家。

沒走到目的地,天卻要黑了,蒼莽的群山,使路途顯得更加遙遠。

天寒白屋貧: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隱隱有大雪來臨的感覺。山中的茅草屋,成了詩人暫時的庇護所。貧也透著辛酸的喜悅。

柴門聞犬吠:入夜了,籬笆外傳來犬吠聲,一定是有什麼事發生。

風雪夜歸人:是茅屋的主人,在漫天風雪中歸來。

萬般皆苦。詩人羈旅途中遇風雪,苦;主人冒著風雪討生活,苦。

苦也不苦。路遇風雪,幸有茅屋投宿;茅屋雖破,依然是主人溫暖的家。

是苦是樂,由人去體味罷,只是那一股悽清,穿越千古,直擊人心!


果仁家


該詩作者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字就勾勒出一副“雪夜晚歸山居圖”。夜幕中蒼茫的遠山、冰天雪地裡的山野茅屋、簡陋的柴門、深夜裡歸來的主人及傳來的犬吠聲,這一切對於羈旅途中的詩人而言平添了幾多憂愁,幾多感慨。全詩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語言質樸、情節自然流暢不失為國學中的經典,被後世廣為吟詠。

一、該詩除了意境和語言特點外,非常富有哲理。

開篇“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蒼山在日暮時分顯得分外遙遠,被白雪覆蓋的茅屋在曠野則顯得簡陋不堪。這兩句既點名了時間、地點也襯托了詩人因日暮而焦慮、急切的心情。山迴路轉,突然一間茅屋出現在詩人的視線中,焦慮的情緒有所緩解更添了幾份驚喜之情,便急切的奔小屋而去。

犬吠是因風雪中夜歸人的腳步聲、開啟柴門的聲響等,非常符合邏輯,很自然、很順暢使人倍感親切。

二、折射了山野人家的日常生活。

詩人用“蒼山”“白屋”“柴門”“犬吠”勾勒了一副冬日農家山居圖。用“寒”“白”“貧”極簡的筆墨描繪了小屋的簡陋及山民生活的貧寒,融入了詩人對他們深深的同情。

三、感悟生活的艱辛。

詩人因仕途的失意而漂泊,日暮裡的蒼山、天寒中的白屋、風雪中的夜歸人,這一切使人倍感人生的不易、生活的艱辛,幾多心酸幾多惆悵湧上心頭。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奔波,自己和這風雪中夜歸人沒有什麼不同,都在人生路上經風歷雨、迎雪踏霜,所以應該勇敢面對才能體味人生的真諦。

該詩語音質樸凝練,意境深遠,落筆點明瞭我們都是“風雪夜歸人”的主題,發人深思。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別解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日暮蒼山遠”:說日暮之際,自己歸途尚遠在蒼山之外。這是作者住宿原因之一。

“天寒白屋貧”:說冬季日落,天更寒冷,且落雪已覆蓋屋頂。這是作者住宿原因之二。

這兩句的意思是,作為奔波旅途的人,作者很辛苦,但畢竟還能在風雪之前,找到了暫時的休息之所,雖然所宿之家很“貧”。

“柴門聞犬吠”:夜裡聽到犬吠聲。

“風雪夜歸人”:犬為什麼要吠叫呢?因為犬看見了或聽到了有人。

究竟是什麼人呢,在風雪之中還在踽踽獨行?原來是“夜歸人”!何為“夜歸人”?就是“尚在趕路的人”!不是投宿的人,也不是歸家的主人。意思是還有比我更辛苦的奔波在外的人。

全詩的意思,是表達在外奔波的遊子的辛苦,或思鄉之切等。


老馬識途18322889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絕句,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

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實則言簡意約,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