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與豪華導師之間的“道不清理還亂”:
西奇妹說,宋徽宗趙佶,你一定得認識。
這是一位被“做皇帝”耽誤了的"藝術家"。他獨創了瘦金體,也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宋體字雛形。他開創了院體畫,利用皇權推動繪畫發展,不僅本人為一代繪畫宗師,還培養出諸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天才畫家。另外業餘時間還兼職擔任大宋皇帝。
西奇妹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天才。畫畫、寫字、寫詩、搞收藏、養寵物、甚至是做木工。不僅拿手,還都出類拔萃。唯獨兼職“做皇帝”這個工作,他乾的是一塌糊塗。“靖康之恥”後,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金人擄去。為了侮辱父子倆,金帝封宋徽宗為“
昏德公”,封宋欽宗為“重昏侯”。皇帝做的實在太失敗了,後人也只能用“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來形容他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宋徽宗除了皇帝做的不咋樣,其餘都很拿手。尤其在藝術上,他利用皇權,開辦了高等學府皇家畫院。因為本人藝術造詣極高,人送雅號“趙院長”。而不久後,一位18歲的翩翩少年考進了趙院長的畫院。
那一天令三十二歲的宋徽宗印象深刻,少年呈上了幾幅畫作。好嗎?不好。筆法略顯稚嫩。可院長就是院長,他從少年的畫作中品讀出他的極高天賦,決定親自調教。此後半年,宋徽宗成為了少年背後的男人,無論寒冬酷暑,趙院長與少年手拉手,心連心。
有了金牌導師,少年進步神速,在半年後,獻上了《千里江山圖》,並在中國畫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王希孟。
千里江山,好在哪裡?
這畫史上的濃重一筆,好在哪裡?著名畫家陳丹青的評價非常到位:“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清秀逼人。”
這一幅《千里江山圖》,全卷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比《清明上河圖》還要大上許多。最最神奇的是,無論你將它切割成多少個局部,都可以是一副自成格局的頂級畫作。西奇妹來舉個例子。
除此之外,如果在現場看《千里江山圖》,會發現整幅畫卷散發著淡淡華光。畫卷上色的石青、石綠是用上等青金石,綠松石研磨而成,山腳用赭色襯托,山體厚塗青綠。礦物帶來的璀璨華光,縱使千年亦然。
後人讚歎道: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我想,它值得。
世上再無少年:
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關於王希孟的記載幾乎沒有,18歲少年呈上了這幅畫作後,突然消失在了歷史中。我們如今能查到的官方資料,僅為《千里江山圖》末端黃綾上蔡京的跋: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西奇妹簡略解釋一下:在宋徽宗創辦的畫院中,有一個十八歲少年叫王希孟。數次進獻畫作,雖然水平一般,但宋徽宗覺得孺子可教,親自調教半年後,他便進獻了非常牛逼的《千里江山圖》,宋徽宗很高興,將這幅畫賞賜給了我(蔡京)。
這是什麼故事?是“新手村少年練級半年,吊打老藝術家”的傳奇!
那麼獻畫后王希孟去了哪裡?為何他突然消失了?難道被生活混亂的宋徽宗“擴充後宮”去了?
翻看資料,我們發現《北宋名畫臻錄》(清善本)中有這樣一段記錄:"王希孟,……十歲被召至宮中待駕 ,徽宗親授畫技,曰"其性可教"。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圖》,上大悅,此時年僅十八。後惡時風,多諫言,無果。奮而成畫,曰《千里餓殍圖》。上怒,遂賜死。死時年不足二十。"
這段話是說獻上《千里江山圖》後,王希孟因為不滿時事,進言無果,只得獻上一幅叫做《千里餓殍圖》的畫,極力描繪災民慘狀,提醒宋徽宗仁政。徽宗大怒,下令賜死王希孟。
這是真的嗎?西奇妹認為“並不”。專家查證了歷史,並未找到任何關於《千里餓殍圖》的蛛絲馬跡來支持這個說法,這段話基本是後人為了塑造王希孟的正氣形象而附會的。
那麼繼續翻看資料,我們發現宋牧仲《論畫詩》中有這麼一段話:“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斷腸太師京。”並注云:“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秘傳,經年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餘。”
這是真的嗎?西奇妹認為“或許”。十八歲的小小少年,奮力用生命成畫。來世間一遭,只為用那十八歲,未被世間混濁和苦難浸染的雙眼,替我們留住這千里江山。
少年不會老。
少年,永遠十八歲。
------------------------------------------------------
故事講完了。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給西奇妹,發表你的想法。
閱讀更多 西奇博物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