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不要低估人性之惡:歷史上的“人類動物園”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過1968年版的《人猿星球》?在電影中,人猿成了統治者,人類被抓住後,關在了籠子裡,頗為諷刺。

不要低估人性之惡:歷史上的“人類動物園”

臺灣原住民參加英日博覽會的照片

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還真有類似的“人類動物園”。如果說古羅馬的角鬥士是特殊時期的產物,不能以現代人的立場去大加批判,那“人類動物園”的故事,就真的顯示了人性之惡。

2009年4月5日,日本NHK電視臺播放了一檔紀錄片,名為《人間動物園》,裡面專門講述了日本人1910年將臺灣原住民帶到英國倫敦,參加日英博覽會的事情。為什麼叫“人間動物園”呢?這就要簡單解釋一下了。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要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也開始自詡為擁有“西方文明”的國家。被殖民的臺灣原住民,極力反抗。日本的統治在最初並不成功,比如臺灣的樟腦產品在當時佔世界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但是,在日本殖民初期,樟腦產品幾乎全面停產,這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嘲笑,認為日本的殖民統治是失敗的。

為了挽回顏面,日本開始修建鐵路,全面恢復樟腦產品的生產和運輸,又開始源源不斷的賺錢了。為了在英法等國面前炫耀,證明自己的統治成果顯著,1910年的英日博覽會,日本殖民者帶去了數十位排灣族原住民。在博覽會上,這些原住民被強迫穿上民族服裝,在展覽室中進行表演,讓遊客觀賞。

紀錄片中,節目組把這一幕配上了文字“人間動物園”,意思是“活人動物園”。自詡文明的日本人,意在告訴歐洲列強,他們用自己的文明,統治著這些落後的原住民,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把活人關進展覽館,當成動物展示,首先是歐洲人的原創。

不要低估人性之惡:歷史上的“人類動物園”

手拿馴獸棒的莫里斯和賽爾克南人在一起

賽爾克南人,又稱為奧納人,主要生活在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亞地區火地群島。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主要以狩獵採集為生。相對於其他的土著群體,他們身體強健,更能適應惡劣的生活環境。在歐洲人發現他們之前,賽爾克南人幾乎不為人知。

19世紀末,智利和阿根廷政府開始了對火地島的勘探,終於發現了這群較為原始的人類。賽爾克南人最初極力避免與這些歐洲殖民者接觸,直到他們的領地範圍不斷縮小,賴以為生的動物被歐洲人大量捕殺並圈養,他們才試著與歐洲人接觸。

結果,農場主認為這些土著人像野獸一樣,會偷走自己的牲畜,於是大肆捕殺。賽爾克南人和其他的當地部落,很快就人口銳減。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上萬人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了數百人。

1889年,一個名叫莫里斯·邁特爾的歐洲商人,抓住了11名賽爾克南人,用船運到了歐洲,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當然,他們不是觀眾,而是關在展廳裡的“表演者”。

他們每天都要按照要求重複表演,供歐洲人拍照、觀看,以及戲弄。對於遊客們來說,這些來自遙遠地區的原始人,正好凸顯了自己身處文明世界,自豪感油然而生。賽爾克南人成了被展覽的“動物”,完全沒有人權可言。


不僅如此,那些身在火地島的賽爾克南人,很快就遭遇了滅頂之災。

不要低估人性之惡:歷史上的“人類動物園”

賽爾克南人

奧地利人類學家在1919年發現,當時只有279名賽爾克南人還活著。到了1945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5人。1974年5月,最後一名純種賽爾克南人去世,這種族群徹底消失了。

其實,在那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埃菲爾鐵塔的下面建造了大量的殖民地展廳,裡面還有很多來自其他地區的土著人,被當成動物一樣展覽。《企鵝歐洲史7》中還記載,比利時人建造了一個“剛果村”,他們把一群非洲黑人運過來,讓他們生活在搭建的村子中。歐洲人好奇的前來參觀,還會朝村子的水池裡扔硬幣,讓黑人下水撈出來。或者是扔一些白蘭地給黑人,讓他們喝醉看笑話……

這些“人類動物園”,正是已經非常“先進且文明”的歐洲人創造的,他們內心毫無愧疚,只認為這樣的展覽,更能證明自己的發達。當然,他們也藉此理由,用各種暴力手段“改造”殖民地,傳播自己的文明。

雖然有很多歷史被慢慢遺忘,但我們必須明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自詡文明的人都在用不文明的手段,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有自身強大了,才能真正震懾那些道貌岸然者,才能真正安穩的生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