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文 / 轉山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現在茶具裡大家熟知的虛扁壺,是由歷史上的扁壺逐漸演變而來。扁壺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文物出土發現的銅扁壺,只不過這時期的扁壺,其壺身並不像現在虛扁壺那樣平放著,而是立起來的;其作用也並不是作為泡茶壺使用,而是作為酒器的一種。

到了明代,紫砂興起,從業者開始從瓷器造型、日常仿生等方面提煉抽象出各種茗壺的器型,虛扁壺就是其中之一。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創作者將扁壺的壺身放倒,這樣做首先不會因水位太高而悶茶,而且使用時擺放更加穩定,放倒後的壺身高度恰巧和當時一本線裝書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書桌上泡茶品飲時所用,所以,取了個更為貼切的名字叫“書扁壺”。

無論是紫砂的圍身筒還是紫陶的手工拉坯,或者其他陶瓷的各種成型手法,虛扁壺都算得上是成型最難的一個壺型。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在陶瓷圈裡,有這樣一句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而虛扁壺無疑將“扁”體現到了極致,以致於直接以“扁”字命名。

虛扁壺的難度具體來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塑型很難,二是在這個難的器型上做其他步驟也很難。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成型時頂部和底部都比較小,而中間向外延伸比較大,急劇的擴張和收縮,不僅大大增加了損壞率,而且具體操作中也存在諸多不便。

即使做好合格的造型,後期粘接、鑽出水孔、精修坯等等步驟,也因為扁壺特殊的造型結構而存在很多操作上的難點,比如精修茶壺內部,壺口小,壺肚扁而大,不僅需要特殊的工具,還需要格外小心才能精修到位。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虛扁壺造型的總體要求是形扁而神昂,是剛柔相濟,一直以來虛扁壺也深受壺友喜愛,也被大家廣為熟知。

然而,現在虛扁壺竟漸漸顯得“小眾”起來,這種小眾不是說知名度小,而是選購的人不多。究其原因,大概因為大家覺得虛扁壺在使用中有很多不便,比如容量偏小,比如不方便清理茶渣等等。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總之,除了廣東、福建一帶的人較為接受外,似乎其他許多地方的人、尤其是北方,很少有人會選擇虛扁壺。其實虛扁壺在極具觀賞性的造型之外,泡茶時也有獨特的優點,比如許多朋友擔心圓壺水位太高而導致茶葉被悶,虛扁壺恰好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擔憂。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最難成型的虛扁壺,現在為什麼變得“小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