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史学界没有争论,为何南阳民间争论这么大?

襄阳甜


1、诸葛亮未迁入南阳时候的历史线索

诸葛亮父为东汉末年泰山郡郡丞,郡丞是辅佐太守的,治安是其一项职责。按记载,诸葛亮父死在新平年间。这时候发生了一间发生一件事情,曹操父亲从徐州琅琊回到泰山郡结果死了。所以曹操兵锋直至徐州报仇,诸葛亮家应该也在其列。此时袁术在九江,与涉事的徐州刺史陶谦联合,又派孙策过江经营江东。而诸葛亮叔父就在袁术手下。还被派往今天南昌做所谓的豫章太守,可惜此时孙袁也有了矛盾,曹操又挟天子命朱皓为豫章太守,于是孙氏联合朱皓攻杀诸葛玄。陶谦部下笮融带数万佛教徒南下,又杀朱皓。孙氏又灭笮融,派孙贲为豫章太守。

后袁术建安四年死,建安五年诸葛亮兄诸葛瑾投奔孙权。

可见,袁术与诸葛玄死前,诸葛亮一家委身于袁术,不可能去南阳。

因为,一者还巴望追随袁术有一个功名前途,二者袁术初占南阳,与孙坚联合,攻荆州刘表,孙坚被黄阻射死,袁术被排挤到陈留,然后被迫去了九江。两个阵营是有纠纷的。所以《三国志》说“与刘表有旧”是不真实的。

2、诸葛玄死后家族去向

如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了孙权处,获得重用,按理诸葛亮家其它人应该留在孙权处才合理,为什么最后去了南阳呢?

袁术在徐州大战之时候,刘表在荆州杀“宗贼”而颇得天下士子之心,天下志者从者如流。宗贼就是东汉的豪强地主,都有自己庄园与武庄。建安六年,就是诸葛瑾加入孙权团队后一年,刘备兵败南逃,刘表接纳他,但是派他屯兵新野,与曹操在今河南叶县、方城一带。曹操忙着与北方袁绍及其子争斗,所以一时荆州太平。

此时,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江东孙权此时,因为其兄被刘表射死,所以不断进攻刘表之江夏郡。

因此,诸葛一家从东吴沿江南去荆州几乎不可能。因为诸葛玄从属于袁术,诸葛珪有可能涉及曹操父死,曹操所在意的,刘表必忌讳,何况刘表与袁术有纠纷。所以诸葛亮一家到荆州,是图荆州当时的太平,而不是为了投靠刘表。

为什么诸葛瑾留在东吴,而家族其它成员却去了荆州。估计就是因为当时东吴尚不太平,而荆州由于曹操在北方战斗,一直在拉拢刘表,蜀地刘璋又无野心,所以荆州暂时是一个太平之地。

诸葛亮一家估计是在长兄安排下去荆州,目的是图太平,而不是为了仕途。留诸葛瑾在东吴则是为了仕途。毕竟诸葛家与孙家都曾经是袁术团队的。

3、诸葛亮一家是否直接去襄阳

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或者十二年间,诸葛亮一家行动,没有记载。只是习凿齿等追忆一些故事而已。等诸葛亮出现时候,就是三国志中的刘备拜见诸葛亮了。那时候诸葛亮二十七岁。

假设二人对话内容为真,从内容看,应该是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应该在建安十二年十三年之间。

既然诸葛家与刘表没有啥关系,诸葛家去荆州只是为了太平,甚至可能不敢太靠近刘表。从民间记忆诸葛亮与不得刘表宠爱的刘琦有私交看,诸葛亮与刘表应该不是一个阵营,也许还会被刘表抵触。这也许是为什么他要娶黄氏丑夫的原因,想减少刘家对自己的抵触。

有记载,诸葛亮的朋友都准备北归,问诸葛亮何为?诸葛亮不答。这说明,诸葛亮也许也是从北方来到襄阳的。也就是说,徐庶等可能与诸葛亮是一起组团来荆州,想谋仕途的,结果不如意,想北归。

那么,诸葛亮家最初先迁徙到南阳隐居,长大组团到襄阳去,就合理了。

4、襄阳古宅有可能是后来盖的,不应该是长居之地。

记载,刘季和坐镇襄阳,派一个李兴的去沔水北岸远望诸葛故宅,并做铭文。如果当时诸葛亮家在襄阳,为什么要他去沔水北岸去远望,直接跑去故宅就可以了嘛。可见当时,故宅不在襄阳,甚至在沔水北岸很远的地方。

后六十年,一个叫习凿齿的人又为诸葛故宅写铭文,宛如在襄阳了。

其实,习凿齿在其一部专门写襄阳风土人物的书中,并不敢直说诸葛亮就在襄阳,襄阳人物中没有诸葛亮。诸葛亮有妹,有说嫁给襄阳人,有说嫁给南阳人。这些都不能说诸葛亮建安四年到十三年住在襄阳。

诸葛亮死后,是襄阳人习隆向后主提议为诸葛亮建庙祭祀,习隆为代表的襄阳人是与诸葛亮有亲密关系的,很多襄阳人因为诸葛亮入蜀做官。所以天下一统后,他们留下诸葛亮咱居房屋做纪念,是合情合理的,时间久了就自己认定这里就是诸葛亮的长居地。

5、结论

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却不可能是在今天的襄阳隆中,所以在今天南阳市卧龙岗也是合情合理的。


野也史记夫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隆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今襄阳隆中”,1800年来在史学界确实没有争议!仅举几个权威的例子:



  • 南北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注引《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正史裴注《三国志》为“躬耕陇亩”做注说躬耕地就是襄阳西二十里南阳郡邓县隆中的亮家!这是躬耕地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写入正史的记载。
  •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沔水又东经襄阳县北。”古代著名权威历史地理著作《水经注》明确记载刘备三顾地就是汉江南岸、襄阳县西的隆中。而该书中完全没有提到淯水和梅溪水边还有个什么卧龙岗和武侯祠!
  • 其实最权威的史料,还是历代南阳学者编撰的南阳地方志。
  1.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2. 《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3. 《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又载:“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冈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隆中)实在其界故也。”
  4.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5. 南阳市党委编撰的《诸葛亮小传》“诸葛亮……便在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和姐弟一起定居下来。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



从以上史料看,无论是正史还是南阳历代本地史都明确承认诸葛亮躬耕地是今襄阳隆中,三顾地是今襄阳隆中!连历代南阳本地史都承认的事,那自然是史学界公认的史实!

今天某些南阳人推翻自己数百年的地方史记载,除了为了经济利益别有用心外,想不出还有其他理由!


飘逸的历史


关键词:南阳郡,宛城,邓县,隆中。

如果三国时期有南阳县,没有宛城,我们可以承认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指现在的南阳市。可是,三国时期有个城池是宛城,所谓的南阳只有一个地名称呼为南阳郡,所以诸葛亮的躬耕南阳就在清楚不过了。

那个时候才有一个南阳郡,宛城虽然是南阳郡的郡府,但不代表整个南阳郡,郑州不能和河南省划等号一样,河南省还有很多大城市,郑州不是河南省,河南省不是郑州;宛城不是南阳郡,南阳郡不是宛城,这个逻辑思维大家不会迷糊吧!

很多历史文献记载隆中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其中最有权威的是习历史学家的"亮家宅于南阳郡邓县隆中"可以佐证。

吉林省有个吉林市,如果有一个著名总理在吉林大学毕业的,而且这个总理在毕业典礼上致词:我本农民,毕业于吉林大学。可是问题来了,假如再过几百年政府撤销了吉林省,现在的吉林市人民会不会说总理毕业于现在的吉林学院呢?争议又来了!





襄阳论语


南阳郡与南阳市的差别

每次碰到这个话题,就会有一堆人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或者说,怎么不说“躬耕于襄阳”呢?

这些是没有历史与地理常识的说法,这里面的南阳是南阳郡,当然会有人说,凭什么南阳就是南阳郡呢,明明写着是南阳,怎么会是南阳郡?这个在三国志与后汉书里,像南阳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这种郡名是两个字的,只会说南阳,而没有说南阳郡。

如果你能在史书里面找出南阳郡,这三个字,那么,就算我输。而如果是单个郡名的,比如蜀郡,涿郡,南郡,这些会带上郡的,因为如果单个字,可能会表述不清。

当然,如果是现代文,肯定会翻译成南阳郡,可是那是一句文言文,请先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总的来说,南阳郡的范围比现在的南阳市要大,现在的南阳市只有南阳郡的一半,是南阳郡的北部,而南阳郡的南部,现在已不属于南阳市了。

比如枣阳市,原来属于南阳郡,现在却属于襄阳市,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刘秀是南阳郡人,但他的家乡现在已不在南阳市,而在襄阳市。

这种地域行分的变化,实在很常见。

那为什么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而不说躬耕于襄阳呢?

因为诸葛亮的家(躬耕地)在隆中,而隆中当时属于南阳郡,不属于襄阳,自然会说躬耕于南阳,而不会说躬耕于襄阳,诸葛亮这句话是没错的。

有的人说,南阳郡不可能跨过汉水而拥有隆中!

这个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他们认为汉水那么宽,怎么会跨过汉水而拥有隆中呢?可能他们不知道,一共有五六个县在汉水的南岸,但是属于南阳郡,另外,樊城在汉水之北,之前属于南阳郡,后来属于襄阳,所以这个以汉水为界的说法,是有误的。

另外,长江总比汉水宽吧,那为什么长江却是从南郡穿过去呢?长江南北都是南郡呢?

有的人说,卧龙岗也有隆中!

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吗?因为在记载上面,南阳卧龙岗很吃亏,卧龙岗这个词是出现在元代,而从晋至元时期,只有隆中,所以他们索性说,隆中就在卧龙岗,这样就两全齐美了,不管你是卧龙岗,还是隆中,那通通都是宛城,不过,这种只能骗骗自己。

隆中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地名,还有两点,第一,他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他在汉水南岸。

南阳卧龙岗,应该没有勇气在门口也立一块“隆中”的牌子吧。


历史简单说


襄阳人老祖宗的《襄阳府志》里记载的明明白白:躬耕地在汉水以北南阳!这些记载和《三国志》史相互印证!

躬耕地在汉水以北南阳,故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所言非虚 ,不要低估一个三国军事家智商,说他分不清楚南阳襄阳!


白舜天


谈到躬耕之争,很多人经常引用《三国志》《蜀记》《水经注》等史料反复论战。本人现在另辟蹊径带大家看看南阳地方志中如何认定的。

一、明嘉靖《邓州志》

明嘉靖《邓州志》是明朝嘉靖年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的。该志书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该志书第三卷“帝纪”中介绍刘备生平时再次明确提到“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

可见早在明嘉靖年间,南阳下辖的邓州地方志就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地是今襄阳隆中,不是南阳卧龙岗。

二、清乾隆《新野县志》

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是新野县仅存的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

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清代南阳下辖的新野地方志也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地是今襄阳隆中,不是南阳卧龙岗。

三、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

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县潘守廉主持编撰了《南阳县志》。

该志书由当时在南阳文坛、政坛享有盛誉的四进士、六举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显要组成强有力的编纂班子,历经5任知县,历时6年,四易其稿,于光绪三十年刊刻问世。因其编纂质量较高,后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收录其中。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说:“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又说:“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该《南阳县志》收有明《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说:“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冈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

看看吧南阳县志明明白白的写着(诸葛亮)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而且还说得清楚虽然“南阳祀侯固宜历代”,只不过是“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也就是说南阳卧龙岗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诸葛武侯的爱待之情,才在卧龙岗“筑居以像之”。像的是“以此推之”之前“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亮家啊!即卧龙岗不过是模仿襄阳隆中而已!而且《南阳县志》收录的明《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也承认襄阳隆中秦代开始就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这些可都是南阳人自己编的南阳县志的记载啊!

四、《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民国时期,南阳方面对《明嘉靖南阳府志》进行修订,编撰而成《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主持编撰的张嘉谋先生是今南阳市宛城区人。他是民国教育家、藏书家,担任过河南省议会议员、河南通志馆纂修、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等职。他在河南首创新学,创办有南阳敬业学堂,河南女子师范学堂等学校,在当时河南教育界与李时灿并称为"北李南张";他曾大力赞助并亲自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创办了南阳第一图书馆,并将自己所有藏书捐献给图书馆;主持参与编纂《疆域沿革志》、《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通志》、《方城县志》、《巩县志》、《孟津县志》、《中州诗抄》等,著有《浚县彝器》、《殷墟彝器》、《汲县彝器》等。这样一位南阳本地的学术大家、教育大家在他编撰的《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多次支持“隆中说”!

在校注“古迹”条中关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简称“明嘉靖碑记”)提出质疑说:“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

校注说所谓“卧龙岗亦隆中”“ 盖非”是错误的!针对的是“明嘉靖碑记”中提到“(卧龙岗)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原来如此,大概因为襄阳隆中秦属南阳郡,可能后来不属于了,所以南阳人就把卧龙岗附会成“此亦隆中地”了!

同时校注还承认了襄阳隆中在汉时确实属于南阳郡邓县,襄阳县西十一里确实为襄阳县西界,襄阳确实无西!这些可都是南阳教育学家明明白白写进南阳府地方志的实据!

该校注“流寓”条关于“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提出质疑说;“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叶县属颖川郡,隶豫州。若亮寓叶,不得谓南阳荆州也。”

这里校注否认“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肯定“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

综上可知,从明代到民国南阳地区地方志都有承认襄阳隆中是诸葛亮家,是刘备三顾地。


观大千视界



我们要搞清楚,诸葛亮躬耕的地点到底在哪。这到现在来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争议的。

但在笔者看来,诸葛亮躬耕地更可能是南阳。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那么我们就从历史记载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的。


其次就是襄阳市和南阳市对于躬耕地的争夺。这两市分属于湖北省和河南省,是相邻的。据历史记录今南阳市属古隆中,而隆中又属襄樊与南阳交界。诸葛亮所住地卧龙岗确实是在河南南阳。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也就是南阳。


再然后就是行政区划的改变,在三国时期,南阳地区属于属于襄阳郡。总体来说,现在的襄阳市、南阳市都承袭至三国时期的襄阳郡、南阳郡,但襄阳郡地域一部来自于南阳郡,现在的襄阳市地域很大一部分也属于当时的南阳郡,比如,现在很有名的隆中以及隆中隶属的邓县东汉时就都属于南阳郡,后被划到襄阳郡。

所以这就是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地区,曾经作为襄阳郡的一部分。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说法了。


说完了两地行政区划的改变,我们来看一看支持躬耕襄阳的一些理由。

那些人认为宛城在三国时期属于曹魏势力,宛城作为襄阳故旧所在地,刘备怎么敢去跟诸葛亮三顾茅庐呢?从此来看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其实根本就是在胡说。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这卧龙岗现在位于南阳市城区以南,仍旧有着武侯祠等一系列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建筑。


在一些支持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人看来,卧龙岗位于当时的宛城城外,刘备怎么敢去曹操的地盘求贤。这岂不是自讨苦吃。这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去读史书所导致的片面想法。在207年的襄阳,当时是刘表的地盘,而曹老板当时还在出兵北征乌丸。

刘备势力委身于曹操和刘表之间,仅仅是占据了新野一郡之地。而且在当时来看,刘备是依附于刘表的,所以所谓的南阳在三顾茅庐时是曹操的地盘,刘备无法求贤的观点。显然就存在着极大的漏洞了,同时刘表与刘备当时同为汉室宗亲。又怎会阻止刘备呢?由此来看,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那为什么在后来会出现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了呢?这就涉及到后人的祭祀地点问题了。

对于诸葛亮的祭祀问题。宋元对峙时期,宋朝的官员已经不能到金人控制下的躬耕地南阳去拜谒诸葛亮了,只能到诸葛亮的留学之地隆中去拜谒。但岳飞除外,岳飞北伐中原,班师路过南阳武侯祠,曾在武侯祠内书写诸葛亮《出师表》以明志。同时留下了一篇序言。其序为: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在襄阳去祭拜诸葛亮这只是因为战争原因导致的,并不代表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到了元明清三代,又明确记载诸葛亮的躬耕地,如《大清一统志》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意思是说诸葛亮躬耕的地点位于南阳县的卧龙岗,也就是现如今的河南南阳了。

在我看来,南阳市和襄阳市争夺诸葛亮躬耕地,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考究的问题。其背后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名人效应。两地的政府意图通过打诸葛亮的牌,以此来去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实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如此,纵然诸葛亮因为人们对于三国的爱而名动天下。


但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单单只能依靠这名人效应。只有从根本的服务和其他方面做到更好,才能够让旅游业得到发展。如果只依靠名人效应,那得到的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严谨的历史考究,毕竟历史不是儿戏,需要慎重。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躬耕地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太简单了。

我来说一句

亮曰: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

南阳人生生的把襄阳改成了南阳

虽然南阳武侯祠是国家级博物馆

但是襄阳隆中是相当火爆的景区

八十年代拍电视剧修建的“古隆中”至今还能挣大钱,襄阳“古隆中”里面虽然是红砖机制瓦,但是也也有一颗一两百年的“古树”

南阳武侯祠虽然一千多年前的古树遮天蔽日,虽然都是真正的古建筑也改变不了游人稀少。

为什么南阳要抢躬耕地,是因为南阳要发展旅游,然后就把“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改成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跟襄阳不是一个档次,襄阳这几年GDP超过南阳很多,虽然水分比较大,但是数据相当好看!襄阳城市人口超越南阳一倍,城市建成区超越南阳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超越南阳不知道多少倍!

前几天在头条里还看到了襄阳网友说的襄阳国际机场,太振奋人心了。虽然在省内十堰、宜昌、随州等地的网友和一盆之内的邻居南阳网友老骂襄阳以邻为壑,骂襄阳是中国的韩国人,什么都挣什么都抢,其实,这是他们嫉妒襄阳发展的好发展的快,好不夸张的说,襄阳下一步的目标是北上广深,武汉都不稀得搭理!


大河于无声处


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史学界没有太大争议,史学界没争议吗?有的人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有利的都是证据,不利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喜欢自娱自乐,躬耕襄阳隆中有这样的记载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以前还打着南阳的牌扯到襄阳隆中,现在到好连遮羞布也不要了,赤膊上阵,直接躬耕襄阳隆中这无厘头说法不知从那是来,躬耕地根本就没记载,只有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这是唯一记载,襄阳隆中记载最早是东晋襄阳人习凿齿附会蜀记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叙述没见有躬耕地,就连号出的家也不确定,真的何必号出,习凿的叙述把两个地区搅在一起,襄阳本属南郡,和南阳郡隔汉水而治,后人又把家和躬耕地搅在一起,襄阳为躬耕地从古至今不停折腾搅混水,从不提襄阳属南郡和后来襄阳郡,说南阳民间意见大,能不大吗?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南阳躺着中枪,说南阳抢躬耕地,真搞笑,诸葛亮自己送给南阳,南阳想不要都不行,躬耕地和襄阳跟本沾不上边,所以从古在襄阳城隔二十里,隔汉水碰瓷邓县又碰瓷南阳,连环碰瓷把襄阳飞地隆中塞给南阳,直到现在还继续南阳,南阳能没意见吗?


用户wgq1212


唉!名人之地谁不争。争来了,可以发展旅游业,为南阳争光!

本来诸葛亮一直定居在襄阳,可就是他的出师表说了句“亮躬耕于南阳”。这下被南阳人抓住了命根子,反驳襄阳说,大声驳斥道:“南阳怎是襄阳?南阳就是我们河南南阳嘛,再说南阳离湖北不远,诸葛亮经常去襄阳不足为奇!”

拜托了南阳某些人,你想争诸葛亮出山之地,这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三国时的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三国时的荆州也不是今天的荆州,它管六郡,今天的长沙在三国时就属于荆州呢!难道在三国时期长沙出生的名人要算到今天的荆州?



古代的郡制和今天的城市区划是不完全一致的。解放前有的地方本来属于一个县,解放后又把它划到另一个县。比如小编的家乡,1954年以前属于阳新县,因离阳新县城远,而离大冶县城近,就划到大冶了。如果诸葛亮是我们老家的人,你说他出生地在阳新还是大冶?

诸葛亮出山的地方肯定是南阳,但不是今天的南阳市。它应该在襄阳不远的地方,但今天属于湖北襄阳管辖。有南阳人会反驳说:“小编说得不对,襄阳城外不远处怎可能归南阳管辖。”那么小编拿自己的家乡告诉你,解放初,曾经阳新县从东管到大冶县城城门。我们老家人所说的“阳新管到大冶县城屋檐滴水处,大冶县城里的人一出东门,就到阳新县界地。”

如果南阳人还认死理的话,我不想多说,也不想拿东晋人习凿齿的理论来反驳南阳人。《三国志》是比较真实的,也就是真实才被列入24史之中。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陈寿也在。他不可能搞错诸葛亮的出山地。《三国志》里明确记载了诸葛亮家在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说明什么,在三国时期,襄阳城西二十里就是隆中,这地方属于南阳邓县管辖!(说明:三国志是裴松之注的,历来史学家认可,他是个认真求证的人,比如魏书造假刘禅失散被卖,诸葛亮被司马懿击败等,反复验证。所以诸葛亮出山地的注解,是他认可的,也就是陈寿三国志的原意。)


就倒算古人计算里数不准确,今天的襄阳城西五十里的地方也不属于今天的南阳管辖呢!诸葛亮的家能飞到今天的南阳去?

其实,对于诸葛亮的出山地的争论是好事,证明诸葛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都认可。如果换个奸人,比如秦木会的故里,大家都抢着争,那就悲剧了!欢迎交流,指出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