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良玉的白杆军最擅长山地作战,曾杀八旗精锐千人,为何却在山地全军覆没?

鲁大头


明史中所有知名女性都在列女传中,唯独秦良玉是单独立传载入到将相列传之中,足见在明清两代都是表彰她的忠勇,而说到秦良玉又不得不说她手下的白杆军。

白杆既是白蜡树的木杆,由于此木柔韧性极佳是制作长枪的好原料,所以白杆军全部都配备白杆所制作的长枪,

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尤其在山地作战中,遇到天险不可逾越,可以将白杆以环连接,无处不可攀爬,往往可以出其不意,神兵天降,白杆兵可以说是古代专业的山地战部队,而这只有身为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兵可以胜任,说白杆军是明朝的山地特种部队也不为过。

在历次白杆军的作战记录中,

不管是内战(土司打土司);还是打八旗骑兵、打农民军,都可以做到以一敌多,可谓悍勇,但是最后却全军覆没在一场山地作战中,这又是为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白杆军的历史战役记录。首先是万历播州之战,秦良玉与丈夫接连攻破金筑关等七个营寨。而后又协助酉阳各路官军攻取桑木关,大破杨应龙军,秦良玉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到了崇祯皇帝时期,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在重庆造反,秦良玉率军攻取新都,长驱直奔成都,将奢崇明击败,解了成都之围。奢崇明败走后,秦良玉率领秦民屏等攻克二郎关、佛图关,收复重庆,逼的奢崇明兵败自杀。足以见得即便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当中,白杆兵的战斗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可以以一当十,虽然人数仅有3000人左右,但是足够扼守整个西南地区。

在说打满洲八旗的浑河血战,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八旗精锐,可能因为长期山地作战因而锻炼出了坚韧的作战品质,加之苗兵都是世代乡里成军,血战而不退,又兼长枪本来就是骑兵的克星,

最后“白杆兵”力战八旗军队斩杀千人,打的八旗精锐大败而逃。当时的在关外的明军无不见后金军队而丧胆,作为能正面撼动八旗的军队,白杆军的战斗力几乎和关宁铁骑和以及戚继光浙兵相当了,只可惜人数太少。

最后来说说白杆兵晚期全军覆没的农民军之战的,本来白杆军多次打败张献忠和罗汝才等农民军,还斩杀东山虎,活捉副将,逼的惠登相、王光恩投降,并夺取了罗汝才的帅旗,形势一片大好。后来由于邵捷春不懂军事,在山下屯兵,被农民利用山势由上而下击败,秦良玉的三万白杆军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秦良玉的白杆军是山地作战的精锐,一来是连年征战精锐死伤殆尽,补充的新兵战力不复从前,二者战略上的失误让秦良玉无法控制全局,只能是被动应战,即便是在精锐的山地作战部队,面对错误的军事部署也只有吞下失败的苦果了。一代精锐的“白杆兵”就此在就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大家觉得“白杆军”在明朝的各支精锐部队中能排到第几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夏慈史


提问的楼主说的应该是是崇祯十三年(1640)十月,石柱女将军秦良玉率军在今巫溪、城口、开州附近的竹菌坪,被张献忠军队击败的事。

我老家在石柱忠县交界处,近几年来对忠县女子、石柱女将秦良玉事迹有较深的研究。我们先来看看此次战斗的基本情况。这年九月,明兵部尚书杨嗣昌自请为督师入川剿贼。四川巡抚邵捷春领二万兵马守重庆,所倚重的将领只有老将张令(原奢崇明部下,后降于朝廷)和秦良玉,但邵捷春不争山夺险,就在重庆附近设防,派遣张令黄泥洼。秦良玉深刻指出这种布防的弊端,但邵捷春已经移营至大昌,秦良玉乃向已经辞官赋闲的原绵州知州陆逊之感叹,以与邵捷春一同战死为耻。十月,张献忠果然乘川东关隘兵力空虚之机,从湖广西北部入川,先后在观音岩、三黄岭大破官军,秦良玉与张令急率军于关隘竹箘坪阻击。最终却因失败不得不退回石柱。

查阅史料,秦良玉的白杆兵在此战中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四川巡抚邵捷春部署不当。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派重兵守卫川东鄂西的巫山、神农架附近的山地之险,偏偏派军守卫离重庆较近的平地黄泥洼,在秦良玉指出这一缺点后,邵捷春仍以重庆府为重,坚持原来的部署,从没想到张献忠部队兵强马壮,只要攻下了天险,进入川东丘陵地带,就会无法抵挡。这就失了地利。

二是总兵张令率军先到险要之地竹菌坪时,中了张献忠的败兵之计。张令本来是被平定的四川永宁(今川西南叙永县)土司奢崇明的部下,在奢崇明叛乱后围攻成都时率军反正归顺朝廷,逐渐成长为四川总兵。张令擅长射箭,箭术高超,当时年龄又已六十多岁,人称“张神箭”,又称“赛黄忠”,多次打过胜仗。张献忠得知张令坚守竹菌坪天险后,想出一条骄兵之计,故意派出老弱病卒,由其年仅弱冠的义子带领,并声称要与张令比箭术。张令被激将后,开始还能忍受,最终看到对方不过十六七岁,便决定出关比试。谁知刚一出关,还未来得及说话,便被早有准备的张献忠之义子一箭射中咽喉,落马而死。所部官兵在张献忠军队的攻击下,溃不成兵,纷纷往山下逃跑。这就让秦良玉的白杆兵彻底失去地利。

三是张令部下溃兵居高临下,对正向山上行军的秦良玉形成冲击。因为对面来的是友军,且道路狭窄,秦良玉军不敢向友军痛下杀手,但友军的溃败,像一股洪流冲动了本军阵形,导致无法形成最佳阵容,便被张献忠的军队冲散。如果没有张令部下的溃兵,秦良玉可以牺牲一部分白杆兵前卫,实行逐次抵抗,顺便在路上根据地险多构筑几个防御阵地,至少可以临时阻挡张献忠部队一两天,这样在后面追赶的湖北官军如左良玉等部就能赶上,形成前后夹击,最终击败张献忠部队。可惜竹菌坪以下都是下坡,张献忠部队居高临下,又有友军溃败的冲击,秦良玉的部队最终在不成阵式的慌乱战斗中,大半损失殆尽。

四是秦良玉白杆兵精锐其实已经被朝廷分散派驻全国各地。据重庆指文烽火工作室编著的《战争事典》丛书所载,卢象升在河南和湖北交界处的郧阳附近抗击农民军时,有石柱土司兵约八百人;在登州附近抵御毛文龙原部下孔有德等敌军围城战中,有石柱白杆兵约五百人;在抵抗李自成进入河南山西的战斗中,有秦良玉唯一的儿子马祥麟和儿媳张凤仪带领的一千白杆兵,其中张凤仪率五百白杆兵在河南侯家庄被农民军围攻而战死,有秦良玉侄子湖广总兵(后任松潘总兵)秦翼明带领的两千川军(可能只有中低级军官是白杆兵)跟随孙传庭守西安。由此可见,秦良玉训练的白杆兵精锐中,经过援助辽东的浑河之战、收复京城附近的四城之战,至少已经损耗五千多人,其中浑河之战战死将近四千人,加上抽调出去的白杆兵总数应至少在三千人左右,所以秦良玉此时虽然军队有兵三万,但其中剩下的白杆兵精锐应不超过五千人,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一名老兵至少要带五名新兵,其综合战斗力自然降低。

五是在此之前不久,秦良玉就率军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军队在川东战斗过,其部队不仅有损耗,还十分疲惫。在五个月前的五月,农民军进入瞿塘,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秦良玉率军前往,罗汝才不战而走,秦良玉追至马家寨,大破罗汝才,斩首六百级,秦良玉又率军追击,先后在谭家坪北山、仙寺岭大破敌兵,将其首领东山虎斩杀,活捉塌破天,并夺取了罗汝才的帅旗,罗汝才军逐渐走向衰落,最后离开张献忠北上河南投靠李自成,未几而被杀。

据石柱相关史料记载,竹菌坪此战中,“秦良玉率领的后续部队立足未稳,也受到冲击,虽拼力抵抗,但因无险所守,且经过历年抗战、白杆兵精锐尽失、所部多为新兵,随即不幸战败”。秦良玉于是败退到梁山军(今重庆梁平县)去见驻扎于此的邵捷春,建议发二万“吾溪峒卒”用来击破贼军,粮饷朝廷支付一半、峒卒自筹一半,但邵捷春拿不出粮饷,遂搁置建议不用。

另据石柱县志记载,明末石柱人口最多不超过十二万人,秦良玉实行土司制度,所部土民每户除留一丁外,其余皆可当兵,其最多兵力不过两万人左右,精锐白杆兵仅一万人。因此,此次秦良玉带领的三万军队,应有将近一半是听从石柱土司领导的小土司部队,如附近的湖北忠路、唐崖等“七覃八田”共十五个大大小小土司的部队,其战斗力和白杆兵相比,肯定不可相比。



三少爷的鉴


第一,遇到了猪上级和猪队友,第二,义军骁勇善战,第三,放弃天险,指挥失败。第四,精兵太少。第五,明朝已经覆灭,天下大乱,不联合义军拿下重庆,以求自保,却自相残杀,损失了反清的力量。秦良玉如果占领,控制钓鱼城,可以有利的抗击清廷


沉沉相殷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仅仅凭着一人之力是撑不住的。原因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