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我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

——李鴻章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5歲的李鴻章在經歷了初次會試落榜的陣痛後,高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並拜於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致用之學。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李鴻章

此時的李鴻章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日後的命運會和大清朝聯繫的那麼緊密。

"有辱斯文",翰林變作綠林

進入翰林院是多少讀書人窮極一生的夢想,但天生"不安分"的李鴻章卻不這麼想,他不滿足於翰林院編修那種寫寫文書的工作,他在等待時機,等待一飛沖天之時。

終於他迎來了命運中的第一個拐點。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佔安慶並殺了安徽巡撫,對局勢洞若觀火的李鴻章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朝廷,在安徽開展團練以圍剿太平軍,李鴻章連夜為其代筆寫好了奏章,咸豐看後,詔命呂賢基為安徽團練大臣,前往安徽負責團練剿匪事宜。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呂賢基接到詔命後對李鴻章說:"我被你坑了,現在皇上命我前往,我得奏明聖上讓你一同前往"。於是,李鴻章得以回籍,興辦團練。

第二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受人舉薦,回鄉辦團練,李家父子齊上陣,他們在安徽,指揮軍隊與太平軍作戰。

由於在安徽剿匪成績顯著,李鴻章得到多次升遷,咸豐五年(1855年)十月,升道府;咸豐六年(1856年)九月,升按察使(正三品),李鴻章由七品翰林院編修邁向了地方大員的行列。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但樹大易招風,功高易遭妒,李鴻章火箭式的升遷受到同僚們的嫉妒和眼紅,朝臣們紛紛誹謗他,說他沒有孝心,父親死後不丁憂(1855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去世);還有說他有辱斯文,出身翰林卻改辦團練,簡直是"翰林變作綠林"。

一時之間,謗言四起,李鴻章難有立錐之地,咸豐七年(1857年),安徽巡撫上奏李鴻章丁憂,李鴻章結束了他為期五年的團練生涯,但這五年時間讓他懂得了將帥之道,這為他日後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入曾國藩幕府,一切從零開始

李鴻章丁憂後,太平軍再陷廬州(今合肥),李鴻章攜家眷逃至南昌其兄李翰章處,一時的失意並未擊敗李鴻章,他在尋找復出的機會,他將目光投向了昔日的恩師曾國藩,而後來的事情也證明,李鴻章並沒有壓錯寶。

咸豐九年(1859年)十二月,李鴻章前往江西建昌,投靠曾國藩,在那裡他又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負責起草文書。此時湘軍在三河鎮剛剛敗給了太平軍,對於李鴻章的主動投靠,曾國藩很是欣慰。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但曾國藩很瞭解李鴻章,他深知李鴻章才高氣盛,鋒芒畢露,要想成大事還得好好磨一磨。曾國藩一方面將李鴻章與帳下要員同等看待,他讓李鴻章參與機密的討論;另一方面,也讓李鴻章與帳下幕僚爭口舌之長,以挫其銳氣。

在曾國藩的調教下,李鴻章無論是在為人處世還是行軍打仗,亦或是處理政務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李鴻章就等著讓他再次出山的那一刻。

再次出山,組建淮軍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再破江南大營,江南豪紳紛紛逃往上海,在太平軍的猛烈攻勢下,上海形同孤島,不能久持,在滬士紳欲出巨資資助湘軍剿匪,以保上海,曾國藩先欲派其弟曾國荃前往,但曾國荃一心想攻天京(今南京),最後曾國藩找到了李鴻章,李鴻章欣然前往。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得益於父親當初幕僚的幫助及自己昔日在安徽辦團練的關係,李鴻章很快就組建了四個營的淮軍,曾國藩對淮軍很是重視,他擔心淮軍勢單力薄,親自從湘軍中抽調兵將擴充淮軍,加上太平軍降軍,淮軍很快有了14個營的規模。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李鴻章陪同曾國藩檢閱了集結在安慶的淮軍,至此,淮軍宣告建軍。隨後,李鴻章率領13個營(約9000人)水陸並進,馳援上海。

淮軍抵滬後,形式日趨複雜,江南是全國的賦稅重地,而上海更是江南的重中之重,上海的得失對全國局勢影響甚大,但當時的上海商紳見淮軍穿著破舊,裝備落後,嘲笑他們為"乞丐軍",他們對洋人卻極盡諂媚,希望藉助洋人守住上海。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淮軍

李鴻章對於被嘲笑不以為意,他勉勵將士,"軍隊重在能打勝仗,讓我們打幾個勝仗給他們看看",後來淮軍在李鴻章的指揮下,獨自與太平軍在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進行了三場惡戰,成功守住了上海。

一時之間李鴻章和淮軍名聲大噪,1862年,在曾國藩的舉薦下,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正式邁入地方大員的行列。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走向共和》李鴻章劇照

或許讓曾國藩和清廷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時,也把大清往後幾十年的命運交給了他。

大清裱糊匠,為清續命五十年

平叛太平軍後,李鴻章先後又率軍平捻軍,苗疆叛亂等,他的功勞越來越大,官職也越來越大。

1864年,被賜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1866年,賞黃馬褂;1868年,賞太子太保銜、任湖廣總督;1870年,任直隸總督;1873年,授武英殿大學士。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李鴻章由最初的區區翰林小吏,做到了當朝首輔,縱觀清史,除了一個張廷玉,漢人能有此成就者找不到第二個(張廷玉也或多或少沾了他父親張英的光)。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隨著李鴻章官越做越大,他的個人命運也與大清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一個人如果時日無多,術士可以通過種生基與點七星燈為其續命,但一個王朝呢?

有感於列強國勢日上,大清國勢愈下,清朝這間四處漏風的破屋子隨時有坍塌的危險,李鴻章這個裱糊匠開始了他為大清續命的"洋務運動"。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1865年,李鴻章在兩江總督的任上,收購外商機器,聘請外國工匠,在上海成立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而後又先後在南京、天津成立了"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他一人就承辦了三個。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後來李鴻章又有感中國積弱在於"患貧",他提出"富強相因

","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知,開始轉向"求富"

他開始廣開實業,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

此外,他還創造了多個第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建造了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等等。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北洋水師

李鴻章在他所處的位置嘗試了所有能為清王朝這間破屋子續命的辦法,他曾在給朋友的書信中寫道:"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由於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的奮力加持,清王朝迎來了滅亡前的迴光返照——"同光中興"。

所以有後世學者評價:如果沒有晚清四大名臣,清朝可能早亡50年

硬挨一槍,為國家省下一億兩白銀

李鴻章等人慾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清朝頹敗已成定局,又豈是瘦小的李鴻章所能支撐的,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炮聲,李鴻章從為清王朝續命的夢境中驚醒,看著自己一手創建的北洋艦隊覆滅,他內心猶如失去骨肉般的痛苦。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但痛苦又如何,他還得漂洋過海,去忍受侵略者的譏笑和嘲諷,甚至是暗殺。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高齡的李鴻章拄著柺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在前往春帆樓的途中,李鴻章不禁想起十年前的往事,1884年,伊藤博文訪問天津,向李鴻章尋求治國強國之道,那時候的李鴻章高居上座,伊藤博文卑躬屈膝,姿態卑微至極。

而十年後,兩人主次互換,而這不僅是兩個人角色的互換,更是兩個國家實力的互換,曾經的老師竟然敗給了昔日的學生,簡直奇恥大辱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簽訂《馬關條約》

伊藤博文見到李鴻章早已沒了十年前的謙恭,他擺足了勝利者的姿態,漫天要價,開口就要清朝賠款三億兩白銀,割讓臺灣、遼東半島,而且他給李鴻章只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

李鴻章的聽了心裡泣血,雖然臨行前自己被任命為全權議和大臣,但他仍期望為國家為民族能爭得一分是一分的利益。

但弱國無外交,清朝已是別人砧板上的肉,伊藤博文又豈願鬆口,談判進行了三天毫無進展。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無果而終,李鴻章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出春帆樓,在乘轎車返回驛館的途中遭到日本右翼刺客小山豐太郎的刺殺。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子彈擊中左臉,血染官服,李鴻章當場昏厥,李鴻章醒來後卻高興異常,他說," 此血可以報國矣!"簡單的讓醫生包紮了傷口後,李鴻章再次回到了談判桌前。

伊藤博文擔心李鴻章遇刺事件使日本受到世界輿論的譴責,也害怕清朝放棄和談,堅持對日作戰,提出願意將賠款額降低至2億兩,李鴻章欲再降低些,被伊藤博文嚴詞拒絕。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走向共和》劇照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硬捱了一槍,為國家省下了一億兩白銀,在登船離開日本那一刻。李鴻章說 :"老夫終生不再履日土!"

天下最難寫是自己的名字

1900年,看到東洋島國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嚐盡了甜頭,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個國家爭先恐後,向古老的東方大國發起了最深重的一擊,西太后攜光緒西逃。

1901年,也就是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再一次被清政府想起來,去負責收拾爛攤子。此時78歲高齡的李鴻章常一個人獨自坐在院子裡看著太陽西墜,而後是無盡的嘆息伴著急促的喘息聲。

或許他當初曾努力在規避這一切的發生,但這一切又真實的出現在了自己眼前,是悲傷?是無奈?還是定數?

想著想著不禁老淚縱橫,但縱然是油盡燈枯,也得為國家走上一遭,李鴻章用著他最後的力氣,出現在了談判桌前,這一次,他面對的是八個國家的代表。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簽訂《辛丑條約》

在《辛丑條約》簽字儀式上,他與慶親王奕劻一同出席,談判結束了,慶親王作為最高代表正準備簽字,李鴻章輕輕的說了一句:"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的路還長,這字就讓老臣代勞吧。"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簽完條約時李鴻章憋著一股氣,出來後咯血不止。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的盡頭,老毛子也沒有放過他。

同年11月7日,俄國公使格爾思和維特來到李鴻章的病榻前,他們不是來探望,而是趁著李鴻章的最後一刻來敲詐一筆。

他們逼迫李鴻章在俄國佔領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俄國人態度強硬,他們說,"李中堂走後絕不再與中國為難",李鴻章顫顫巍巍的簽了字,俄國人走後,又是一陣的吐血,突然一口氣沒喘上來,李鴻章雙目炯炯有神望著遠方,似乎在尋找什麼,而後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紛紛擾擾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鴻章

對於李鴻章,人們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認為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則稱他為"東方卑斯麥";慈禧更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而現在的人更多的只看到了他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對他持否定態度的居多,但"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換一個人在李鴻章的位置上不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他在他所處的位置已經做出了他最大的努力。

最後借用梁啟超先生的那句話:"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