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

紅塵修行者1111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心經“。整句的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從字面上看是眼睛看見的顏色,衍生的含義是人眼睛看見的及感覺器官反應到人腦的一切事物。”色不異空“的意思是”色“如果仔細地分析探究其實都是人腦電信號的刺激產生的,可能是虛幻的意識,並不是完全真實的存在。人眼等感覺器官對“色”的信號都是通過潛意識這個東西處理運算才能反映到主觀意識的。比如,有人看見一個人用棒頭敲人,但實際上這個人可能在救那個觸電的人,因為自己潛意識裡想的人都是壞人,所以想不到那個人會救人,就認為那個人肯定在打人。如果那個人腦子潛意識裡想的是社會上都是好人,那麼他可能第一時間想到此人可能在幫助哪個人,因此主觀意識的感覺不是完全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所以“色”可能是虛幻的意識,並不是完全真實的存在。所以”色不異空”。

反過來虛幻的意識也會產生如同真實存在的“色”。人的潛意識會把腦子裡想的東西放大到實際看見的東西上,比如有些人明明自己病很輕,因為害怕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卻總是沒往好處想,感覺哪哪都是病,認為自己就要活不長了,自己把自己嚇死。或者大量買藥和保健品吃,去各種醫院看病、開刀,把自己搞死。所以“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進一步的明確和強調。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首先表明了“色“顯然與”受想行識“是不同的含義,”色“通過人的大腦產生了”受想行識“,因為前面提到色本來是空的,所以”受想行識“也是不真實的,所以也是空的。

《黑客世界》這部電影裡描述的由超級電腦虛擬的人類世界,就是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話最形象的展示。

綜上所述,“色”是人的眼睛及感覺器官反應到人腦的一切事物;“空”的第一層意思是虛幻、不真實的意思。“空“的第二層意思是人的意識。


佛陀其實就是告誡人們人活著不要太過依賴物質,物質包括自己的皮囊這個東西歸根到底都是虛幻的,不要太當真,要想得開,精神世界很重要,精神上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維度開拓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的重心,也是佛學思想的核心,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人,一波又一波的研討這句話,要真的徹底明白,什麼是空,什麼才是色,。兩者的關係?及分別代表是又什么?

空,是一大學問,也是個大的問題,三言兩語還真不容易,講清楚,說明白,亦只好用較間略,最間單的方式來表達,空是空性,它內含有,你,我心識,皆無法,理解,度量的「真空妙有」,道德經雲:「無,為萬物之始,有,為萬物之母,同出而異名」。真的是玄之又玄呀。

很多人以為空就是什么都沒有,它超出了意識的範圍,就如你眼眼睛看遍所事物,唯獨,看不到眼睛本身。


佛教談的「空」,與道教所談的「虛」,雖然字不一樣但所要說的是,相同的,亦如相同的藥,裝在不同顏色的藥丸之中。兩字合起來就變「虛空」。但空不是虛空只能說仿如虛空。空,虛,都是有之本,也是所有物之根,它是宇宙智慧的心,無一物中無盡藏。

「色」就是緣起所有能感知的一切,如,人,事,物,山川,大地,行雲,流水,一草一木,有情無情、等。這些緣起的種種的有與無,高與底,大與小,都是秒秒在變的生滅的現象,亦是金鋼經中所說的,各種「相」。

間單的說明了色與空分別的,唯有了解明白分別代表方能進入,重中之重的,相互關係,「空即是色」。



空與色不會單一的存在,若以色的形姿顯現時,看不見的,空性,(真如自性),始終是一體的。是不一,不異。



如大海的波與浪,有高有底,有來有去,那大海就如看不見的「空」。波與浪的高底,來去,就是緣起一切的「色」。

認清了色與空的關係,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你還猶疑些什麼,擔心些什麼,煩惱些什麼?要以法喜的心來面對每一天。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互動。


和_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文字和偈子,被人們廣為傳誦,是中華文明的一條獨特的“超視距”的文化風景線,也是其他民族無法超越的智慧(除古印度外)。


《心經》對中華兒女和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心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廣泛被民間和官方重視和推崇,也是中華民族獲得智慧的力量源泉。《心經》被廣泛的運用和口口相傳,把一個原本是世俗的民族,完全提升到出世間的智慧民族這個層面上,使其他民族無法超越(除了古印度外),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首位的智慧民族之列,《心經》的功不可沒。

無論西方的哲學是如何了不起,但在《心經》的般若智慧面前,西方哲學所涉及的卻是本末倒置的知識。認為一切有文明和文化,因為沒有認知到事物的真實一面:萬法無常的本性的緣故,所得出的認識完全是一種顛倒的認知。這種顛倒認知意識,也包含在了西方的哲學體系裡面的認知上;甚至包含在了西方科技對整個宇宙的認知上。也就是說沒有出世間的文明民族,其文明特徵都是涉足於世俗層面上的知識和知識的累積,根本談不上有上升為出世間層面上的智慧。



打個比方,東方人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西方的科學家們並不認為色是空的(至少以前不是這樣認為,現今有些科學家有點認識到了色不一定是真實有的)。在現實中對分子原子等結構分析,乃至到夸克,科學界經過的太多了歲月才達到了這一層面。又要止步不前了,關美言說什麼是上帝的基本粒子,無法再分析下去。他們又走以前的老路又走回頭路了,他們的耽執心使他們的止步不前。因為也沒有這樣的理論作為指導的依據,能徹底分析到虛妄的、空性這個真實層面上。西方的科學家只能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而在1000多年前的唯識宗,早已把這做到了徹底:對物質的劃分從有方分到最後的無方分的過程後,了知了一切萬法都是虛假的,都是妄念構成的,都無法成為真實實有。科學界至今還停在夸克上,不能向前邁步了。難道不感覺到很好笑嗎?了唯識宗的差別是不是落後了1000多年以上。



愛因斯坦也認為時間是不成立的,是一個虛假的。佛教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並且還知道了,過去、現在、未來三時都是不成立,還發現了科學家們至今沒有發現的第四時:法性平等時。佛教不可思議的深邃智慧,完全超越了今天的科學技術領域的認知和範疇。


又比如霍金等的宇宙天體學家們他們宇宙天體的認知,一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宇宙有三種特性(本基、基現、現基)呢?佛教的智慧對宇宙的認知好像完全超越了他們。

以色空的智慧型民族,以萬有的知識型民族,在見解上完全是天淵之別,其智慧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那麼為什麼清末和民國時期,中國人要紛紛捨棄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呢。那是國運走向低谷所造成的,並非是文化所造成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在世界最強,始終處在世界的頂端,也有衰落的時候,就有興盛的時候;佛教把這個叫無常。另外一個古典叫做《易經》,對緣起緣滅的現象做了非常準確的定位和分析。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指出緣起規律的典籍,《易經》是伏羲氏和周文王對整個人類的貢獻,對事物的發展走向的預測做了很好的判斷。即便是現今的預測學,都沒有誰能出其左。

中華民族在世間和出世間很早就擁有了這兩大法寶。世間緣起的抉擇,首推《易經》,出世間般若智慧,可崇《心經》。



那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色即是空:”可以比喻成般若空性智慧的第三隻寶劍——離戲。是指要離開有的執著,無的執著,非有、非無的執著,這也叫做離四邊八戲。它的比喻是用水月鏡花來做的。心性本智,是非因緣所成的智慧,在本基上就存在了,在果位上也是如理的顯現。

“空即是色”:可以比喻成般若空性智慧的第四支寶劍——等性。是指空性與顯現是一昧一體,這個叫做佛我,眾生我,器情世界都是我。



這個色又是什麼意思?空又是什麼意思?

這裡面的“色”不是指外面的事物,而是指呈現在你心裡的事物;其實“色”就是指色法,就是指你對萬事萬物執著的心。這裡面存在一個盲區,那就是有人誤認為外境是心,其實外境不是心。如果外境是心,那麼外面的著火了,內心也著火了嗎?所以說這個“色”指的是內心世界執著的相,叫色法。

色法,猶如鏡中花水中月,你無法獲取它。在鏡中可以照見鮮花,在水中可以顯現天上的月亮,這就是空性的道理,就是告訴你水中確實沒有月亮,但緣起的緣故,可以顯現月亮,所以叫緣起性空。在顯現的色法前,無論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從鏡子中取出花朵,也不可能從水中撈起月亮。從水中顯現月亮,本來就是一個緣起性空之事。因為你看它(色法),關注它(色法),它(色法)在顯現你的眼前;其中的原因就是它是空性的,在你的眼前或者在你的思維裡出現它的色法;又因為它的色法,才能展現它的另一面——空性。這個“空”不是沒有的意思、空無的意思,是因為它的顯現能力是空性的,又因為它是空性的,才能顯現一切萬法的無實有。

當然這裡還要提到,如果是不空的真實有的法,那麼這個法就無法在你眼前顯現,你也無法緣這個法,因為如果能被你緣起,那麼這個法就被改變了,能被緣起的一切事物都會被改變,其原因就是所作性故,因緣所成。整個萬法中,只有兩個法是不是因緣所成的:一個是虛空,一個是如來藏光明自性。


《楞嚴經》中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而凡愚眾生並不知道這種道理,經常在日常生活中放下很多過患,你付出慘痛的代價。看看有的人成為房奴,有的人成為手機的奴隸。在視頻中經常能看到有的人,拿著手機就走著走著掉到河裡,有的人拿著手機走走就撞上了汽車,不是他們不重視生命,而是被色所累。如果知道了空性的道理,對色法都不會有如此強烈的執著心了,也不會甘願墮落成其奴隸。

這裡講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是指:把心識上認知的貪嗔痴慢妒五種縕識的五毒所轉,以般若智慧反而完全轉依過來成五智:妙觀察智、法界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這樣你就擁有了如來的五種智慧,這樣你就和如來無二無別了。不知道諸位還在等什麼呢?難道還不能有所心動嗎?難道還不能有所行動嗎?衝刺圓滿智慧,捨我其誰。

智慧與愚昧,就看你懂不懂色與空的微妙關係。經過近代的國運低下的磨難,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智慧文化,不應該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還是應該好好的建立一箇中華文化智慧的傳播平臺,讓世界人民廣受其益。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心經》當然是講“心”。但這心❤不是指心臟!而是五蘊的統領——心識,即潛意識(意識)。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意識和物質是相通的。

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看到這空,不是真空,而是——極其細微、不顯色的微粒(舍利子)。

舍利,梵文是小米粒。所以,舍利子,應當翻譯為:粒子。

老子是在“致虛極”進入“恍惚”的狀態下看到“其中有象,其中有精”,精:即是精細、細微的意思。

意識,細微到什麼程度呢?《道德經》第一章就講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玄絲,即蠶絲,肉眼勉強能看見的細絲。蠶絲中的蠶絲,不能顯色,肉眼當然無法看見。

這精微的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微粒!所以稱之為“眾妙之門”。

意識,中國傳統文稱之為:神識。又簡稱:神。是精微的物質,所以又稱為:精神。

所以,只有釋迦摩尼、老子、莊子等得道者,能透過表象看到事物內在的真相,看到“物我相通”,意識和物質相通“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參天大樹是看不見的毫末,慢慢積累生長而成。有形的萬物的構成也是如此。

太極圖,白魚(陽)的魚眼,即是精微的粒子(精神)。黑魚(陰)其實是許許多多黑點(精神)聚合在一起,而形成能顯色肉眼能看見的有形質的——物質。

人的眼睛,只能看見可見光,看到的,僅僅是日月燈光(三光),照亮物體顯出光色反射到視網膜而形成的事物的表面影像。看到不同形、色的萬物。

所以,老子說:“觀其不同,是見其表;觀其偕同,才是見其本”。這才是我們常講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西蜀府河人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 “ 空 “ 即是 “ 粒子 ” ( 暫且具象而已 )。如: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夸克、輕子、T 輕子、套子、中微子、反中微子、介子、U 介子、玻色子、光子、等等。這個 “ 等等 "最後淪為 “ 空 "。所有 “ 粒子 " 皆 “ 空 ”,卻帶 “ 色 “。色中有空,空中有色。色為具象,如,收音機,“ 拆 “ 到最後皆為 “ 空 ”,而這 “ 空 " 源自先前的 “ 色 "。“ 色 ” 對 “ 人“ 而言,“ 空 “ 卻是宇宙本身,永恆。// 題外話:對宗教沒必要過分執著。從佛祖離家出走,到頓悟 ( 很短時間內,無師自通。),到宣揚 ( 傳教 ),到信眾,到經書,到對世界前後影響深淺、有否,到今時 ( 中國的 )網友,到網友的評論。再到宗教之間的思想出入。想想吧 !


人生與宇宙


色;人類眼,耳,鼻,舌,身,意(前面5種感官過的,進行分別後的記憶),能感知的一切。屬於現象界。空:人類前面6種感官感知不到的。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藉助工具人類的色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色與空是相互影響,隨著環境變化互為轉移的。色變成空,空變化成色。色空本是一體,只是人類感官的侷限影響而已。以上是物理世界的色空關係。心理世界也相同:念頭起是色,下一個念頭起中間是空,色,空,色,空......速度之快無法想象。深度修行過的人應該都知道。色(生),空(滅),我們的心不停地生滅生滅....能生色與空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就是我們的佛性。有了這樣的認識就有了全體觀。知道原先自己對事物與心理的認識是片面的。進而把儲存在意識裡片面的記憶修正,就是修行。因文字表達的侷限,沒有表達出來或理解有侷限的地方,歡迎批評。


雲水123


現在絕大多數人對《心經》的理解,都是錯誤的,包括一些很出名的人。有名的名,不一定是明白的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看到的色質本體是沒有的,是空的,空不是另外一個東西,僅僅是色質本體的空。

本人是物理學碩士研究生。

本人曾被邀請參加杭州佛學院承辦的東方唯識學研究會成立大會(著名現象學哲學家倪梁康是發起人之一),還被邀請參加過香港慈氏學會舉辦的慈氏論壇(太虛法師弟子羅時憲的弟子主辦)。

1,什麼是空,什麼是色

空,就是無,就是沒有,就是不存在,就是0,梵文原詞是Śūnya。空和0,都是Śūnya。順便說一下,0是印度數學首先提出來的。

色,佛法嚴格法相之性相(概念的定義):方所示現。(《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翻譯)

方所示現是啥意思?通俗說,有空間性的就是色法(色質,物質)。方所是指有方向性、有處所(佔據空間位置),示現指在意識內呈現。

但佛法中的色,跟我們現代科學理解的物質,是不一樣的。

佛法中的色有十一種: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法處所攝色。

法處所攝色有五種: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

這裡不一一去講具體的分類。

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認為,物質的基礎是基本粒子。但物理學家對基本粒子的實體性是有爭議的,比如量子力學創始人玻爾提出的波粒二象性,就否定了粒子的粗糙實體模型。很多物理學家認為,基本粒子僅僅是一個數學物理模型,可以用這個模型解釋一些實驗現象而已。

基本粒子在佛法中屬於法處所攝色的極略色、極迥色,是假施設法,就是一個數理模型!

量子力學還認為,這個宇宙在沒有被意識觀測之前,是沒有物理意義的。

2,我們用現代物理學講講,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的人反駁:你說我們看到的色法本體是空,這堵牆空不空?你拿頭撞撞試試!

其實,我們看到的顏色,就是色法的一種,我們就談談顏色空不空。

真正空的是:離開意識之外客觀獨立的顏色。這種客觀獨立的色真的不存在。

由有人反駁:你說不存在,但我怎麼能看到呢?

夢裡的老虎不是真實存在的,但你怎麼也看到了泥?“如夢幻泡影”。

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顏色是因為光的反射,在人的視網膜上產生了顏色。

光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有不同頻率,不同頻率的光在人的視神經裡產生了顏色。

這種說法還存在錯誤問題。

電磁波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只有電場和磁場的疊加,只有強度、頻率、波長,頻率並不是顏色。

光到人的視網膜上,也僅僅是發生一次光電變換,類似光貓把光纖信號變成電信號。

生物電信號在人的視神經中傳輸,到達大腦後部的視覺中樞,科學家認為在這裡產生了顏色。

其實在腦細胞裡也產生不了顏色。

生物電信號,還是電磁波,電磁波無顏色。

我們看到外面的青青綠樹,其實這個綠色不是樹本身的,也不是光本身的,也不是腦細胞產生的。

但我們確實看到綠色了,這個綠色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傷腦筋吧!

這個綠色其實是我們的意識自己呈現的!並不是客觀獨立地在外界產生的!

我們錯誤的以為這個綠色是真實客觀獨立存在的,這個存在是沒有的!

色即是空。

參考文獻:

唐 窺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其中有好幾種意思,看個人的理解,和開悟!下面給大家說說包含的幾種意思!

 色不異空——

  ① 物質世界都是精神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沒有根本的區分, ② 因為人的分別心才會產生物質與意識、物與心的區別。 ③ 物質世界離不開精神世界。

  空不異色——

  ① 我們說的意識形態其實都是心靈世界,而心靈世界都是物質世界,② 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都屬於一回事。 ③ 精神世界離不開物質世界。

  色即是空—— ① 我們所在的世界是一個能量世界, ② 宇宙與我們的生命都是能量組成的,③ 而我們的心靈也是也是能量。

  空即是色——

  心靈與精神的能量世界就是人生的能量,也是宇宙與世界的能量世界。

佛學的博大精深很值得學習!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風景線雜談


空與色是佛學的一對概念。

簡單說說我的理解,我經常說普通話。

佛學一般把物質世界的範疇稱為色法,把精神世界的範疇稱為心法,把超越色心二法的範疇稱為空性(或性、自性、菩提、如來等)。色與空屬於色法範疇。

色是顯現的物質,用數學比喻就是一個數或者數的集合。

比如數字5就是一個物質,下文我們要用到。

空是不顯現的物質,類似於宇宙物理學說的暗物質,用數學比喻就是數字0。

問題來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能夠解釋成0就是5,5就是0嗎?

可以滴!看我來變個魔術!

我們都以為5就是5,其實5不光是5,5可以是任何數,因為5可以用任何數、任何函數式、一切數學式來表示。簡單說比如5=1+4=2*2.5=10/2=√25,複雜的式子我就不寫了。5後面其實是所有數與式,是整個物質世界,只不過物質世界在互相抵消互相平衡後而剛好顯示了5。

同樣0也是這樣,只不過0是物質世界剛好互相抵消掉了,也恰好完全平衡了,就像方向相反的兩個等值的力互相平衡了一樣,顯然力不顯現不代表沒有力。

按照這個原理,無論是物質還是暗物質,無論顯現還是不顯現,其本質是相同的。

再拿嬰兒來比喻吧(嬰兒表示很無辜),人類喜歡看錶像,比如嬰兒和他的衣服,我們其實只看到了嬰兒的衣服,無論他穿啥顏色啥樣式的衣服(色)和不穿衣服(空),嬰兒(本質)沒變化,變化的是表像。但是我們因為看待事物的固有錯誤習氣,往往只看表像而難以超越表像以深入本質。我其實介紹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知有沒有許多心有慼慼焉!

從本質的意義上,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傳統的解釋恰恰不太好理解,在此也用普通話簡單說下,色(物質)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成立的,因其本身不是恆定獨存的而稱其為性空(即沒有本質或沒有本性),故說色當下即是空。反之空也不是恆定獨存的(空也是性空的)也需要在一定條件下成立,色不顯現才能使空顯現,故空當下即是色。色空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本質相同故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形象化的比喻就是色如掌空如拳,亮掌不見拳,亮拳不見掌,掌與拳不是一個東西也不是二個東西,本質是一,顯現是二。

恆定獨存即永久、不變(不動)、單一的存在,任何物質都不具備這一特徵。

單一最有意思,只要有第二個存在,第一個就會起變化。


柒道友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句話來自《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重要典籍。 《心經》只有短短260餘字,卻非常深奧。

佛教把精神或靈魂的修行視作根本,認為精神是永生不滅的,而肉體(皮囊)只是短暫儲存靈魂的外在載體,它會隨著時間的消亡而消亡。



肉體消亡後,人的靈魂會轉世,在其它物質上再生起來。世間萬物反反覆覆依存下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從這個層面進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更容易理解其含義了。

佛教認為,眼睛所看到的萬物,它們雖然都有具體形象和色彩,甚至氣味,觸覺,等等,但它們都不是永恆的,它們終究要消失,所以在永恆的時光中,它們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虛的空的。所以就稱作“色即是空”。



而眼睛看不到的物質,如,精神,靈魂,思想,意志等,它們可以穿越時空,永久存活下去。 比如,古代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和作家,他們已經去世很多年,卻能用精神和意志激勵後人,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仍然活在我們身邊,仍然能跟我們對話,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所以把這種情形就稱作“空即是色”。



不論怎麼說,在佛教的觀念中,都是把世間萬物的前世,今生,來世,放到一個維度上來整體衡量,而普通人在看待萬物時,僅僅把今生的生老病死作為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