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贛州城,古時稱虔州城、虎頭城、章貢,俗稱宋城、浮州,即今天的河套老城區。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東晉永和五年(349),南康太守高珪(有的史書稱高琰)始建贛州城,“置郡城於章、貢二水間”。據《贛州府圖經志·城池》記載:“贛州城的舊城基在今秋華坊,坊有古城巷。”古城巷位於今天的衛府東,巷南與木匠街(今南京路)、五路口、生佛壇前相接。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光孝寺,建於晉代。(民國圖片)

義熙五年(409),發生了盧循起義,其妹夫徐道覆在贛南“密欲裝舟艦,乃使人伐船材於南康山,偽雲將下都貨之。”義熙六年二月,盧循率眾攻克南康、廬陵、豫章諸郡,殺鎮南將軍兼江州刺史何無忌。贛州城在這次起義中遭到了嚴重破壞,義熙七年郡治由贛州城徙於贛縣水東虎崗一帶。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廉泉

據《太平寰宇記》考證:梁承聖元年(552),“復於章貢間,即今城是也。”梁承聖元年之後,贛州城作為郡治所在地確定並沿用下來,並開始了長達千餘年的城市建設。唐德宗貞元四年(788),虔州刺史路應對贛州城進行了修繕,“陶甓而城,罷民屢築”。贛州城擴大,大致範圍為新贛南路、南京路、生佛壇前一線以北,西至西津門,東至湧金門,約1.2平方公里。老一輩贛州人,習慣稱去衛府裡一帶為進城,也從側面反映了唐代贛州城的範圍。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鬱孤臺,始建年代不詳,唐代宗時虔州刺史李勉曾登臺北望。

五代,百勝軍防禦使盧光稠擴建贛州城,“拓廣其南,又東、西、南三隅鑿壕”,並在城南建拜將臺(今位於贛州市兒童公園內)。所謂“鑿壕”,即開挖護城濠。護城濠的範圍,東起東門與貢江相通,經南門至西門與章江連接。今天的紅旗大道,就是填塞護城壕而建。另據府志記載,“盧光稠時,始擴其城於東南,則瀕江渚涘皆為盧光稠蕃牧地。曰馬孳、曰馬市、曰馬營、曰馬路,歷代相沿矣。”同時,盧光稠還在城東北建衙署,後人習慣稱之“王城”(或稱“皇城”),並附會出了“單打盧王背”等許多民間故事。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皇城範圍示意圖

宋代,贛州城的城市佈局已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城北主要是官署和風景區,這裡建有州衙、縣衙,闢有鬱孤臺、八境臺等風景區。城東沿貢江一帶,主要是港口碼頭和商業區。城東南主要是宗教文化區,建有光孝寺、夜話亭、慈雲寺、大中祥符宮等。城市的中部則主要是居民區。城南主要是軍事設施,建有拜將臺及帶有雙重甕城的鎮南門,闢有教場等。城西主要是鹽運及官府的專用碼頭。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八境臺,宋虔州知州孔宗翰建(民國圖片)

明代,贛州城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據嘉靖《贛州府志》記載:“府城周十有三里,崇三丈,廣眂崇殺六之一。為雉堞四千九百五十有二,為警鋪六十有三,為門五:東曰百勝、南曰鎮南、西曰西津、東北曰建春、曰湧金。……延袤十里有百武,廣十有四丈,三門之外各跨以橋。”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明天啟贛州府城全圖,形似龜。

清代,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贛州城內居住的人口增多,逐漸形成了“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的街巷格局。一些街巷謠諺也流傳開來,如:“三山五嶺八景臺,十個銅錢買得來。”“夜光山,二碼頭,三潮井,慈姑嶺,五道廟,六合鋪,七姑廟,八角井,九曲巷,侍(世)臣坊。”同時,以贛州城為中心,周邊輻射出了水西鄉、水南鄉和水東鄉,贛州城的發展可見一斑。

「贛州老故事」贛州城簡史

▲清同治贛州府城全圖,形似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