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一直來說心理知識的普及都是比較滯後的,但是又不得不說,現在

心理素質普遍偏低心理問題普遍存在於生活中是兩個不爭的事實。

在我的身邊發生過很多類似於產後抑鬱,母親帶著孩子一起走了極端、嚴重焦慮症只能呆家裡連門都出不了、被教師/家長批評兩句,而離家出走或者尋短見、因強迫個人生活狀態停滯了20多年等狀況。每每想起,都能理解為什麼很多醫務工作者在面對患者家屬謾罵、毆打、諷刺等之後,也還是默默的轉身繼續工作了。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心理諮詢師,如大家不棄,願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些平時工作中的所得。因為篇幅過長,可能會分成三到四篇。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普通心理問題不是精神病。心理問題和精神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範圍,很多人誤以為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這個是不對的。

一般來說,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這三個方面是遞進的。當層次達到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時候,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改善,才會有一些可能在長時間的負面積累、突然的高強度刺激或器質性病變影響下,轉變為精神病。

雖然,心理問題在精神病之前,但卻不代表心理問題一定會轉換為精神病,也不代表精神病的產生出現一定要經歷心理問題階段。 我們可以把心理問題比喻成生活中的“感冒”,但是此感冒因為種種原因,確實非常容易對我們的生活質量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切勿因為覺得“看心理醫生丟人”、“抑鬱症是矯情”、“抗抗就能過去”而耽誤自己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誠然,傳統生活中一些細碎的小問題,我們抗一抗就能過去了。這個觀念也可能影響到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認知,從而覺得自己抗一抗也沒事兒了。確實有一些通過自己努力而成功走出來的案例,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個。

絕大多數心理問題都是伴隨著認知障礙的,而認知障礙其實就好比是我們一直戴著“墨鏡”看世界,再無色彩,只有黑白,而自己也習慣了戴眼鏡,意識不到是因為自己戴眼鏡才導致自己看到的世界是這樣的。如果認知障礙比較嚴重,還是不要太過勉強自己,因為那就好比是賭博。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至於心理問題亦或是精神病的判別,我不想在這裡分享具體的判定標準。學過醫的朋友可能瞭解一種叫“醫學生綜合症”的狀況,就是本來人好好的,但是因為學習某種疾病,而對號入座覺得自己有或者身體上出現一些反應。當然,並不是因為學習某種疾病,而自己真的得了某種疾病。是因為心理暗示的影響(具體可參看上一篇),才出現了一些反應。

而判定標準的過分分享,同樣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狀況,甚至導致本來沒什麼,因為自己的對比貼標籤,讓自己有了一些問題。

當你覺得自己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多(無論是生活壓力、家庭壓力還是工作壓力),自己越來越承受不了,感覺生存空間越來越受限的時候,朋友你就該考慮去做自我調整或者找心理工作者了,具體的分析、判別交給專業人員。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在解決上,一般心理問題往往僅通過心理輔導就可以,嚴重的再根據實際情況考慮配合藥物

針對遇到心理問題的朋友來說,只有非常少的是需要住院治療的。因為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往往也包括了行為習慣方面和認知方面,這是需要我們在具體生活中去做出改變的。住院的話,可能反而會丟掉一些鍛鍊自己的機會。就好比有一位朋友有社交恐懼和焦慮症,非常懼怕人群,覺得自己應對不了,心理諮詢師可能會選用“暴露療法”,讓這一位朋友充分暴露在大眾面前,從而實現自我挑戰和認知的改變。而“暴露療法”在這裡只是簡單提一下,並不是說所有人都適用,具體選擇什麼方向和方法,應結合實際情況來判斷,這裡僅僅只是一個例子,不具備推廣價值

著重提一下的是,心理問題的成因現在在整個行業裡都是沒有定論的。單純以為必須吃藥的或者單純以為完全不需要吃藥的都是不合適的,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去考慮。雖然,心理問題的產生有一定的生理性基礎,但並不是說這是本、是根。即便吃藥有一些緩解,也難以說明這一點。這就好比是

感冒了,有時候我們不吃藥運動運動也可以好,我們不能因為“運動運動也可以好”就說感冒的成因是缺乏運動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在此前也出現了關於“心理問題是否”遺傳的一些爭論和實現。但我個人覺得,很多時候並不是遺傳在影響下一代,而是“家庭氛圍”內的傳染在影響。

新生兒往往不具備任何的抵禦能力,如果這時候家裡面有得心理問題的人,新生兒往往就非常容易受影響,進而出現一些狀況。當然,這種影響未必是立刻就會浮現的,未必是必然會有的。但考慮到與此相關的統計數據和新生兒本身的特點,如果確實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早些與專業人員接觸並且開始調整是合適的,不然如果影響到孩子成長,那可能會因此耗費好多年。

這一點尤其是針對孩子的父母

當然,在整個家庭內部,並不是只有親子之間會有影響。比較親密的家庭成員都會有一些影響。而即便不是來源於心理問題層面的影響,我們也與他人是在不斷互動,不斷互相影響的。只是有時候別人處於易被影響狀態,我們對別人的影響較往常多了一些,就容易對別人產生影響。當然,我們自身也可能處於易被影響的狀態。


也許你想了解一些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常識(一)

在這裡確實有另外一點應當拿出來說一說。

來訪者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有朋友問,為什麼平時很樂觀怎麼突然抑鬱了?從一般的角度來說,確實是挺奇怪的。不過有兩點是想要分享的:

  • 拋開遺傳不談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是有一定過程的,即便是被傳染,也會有一定的潛伏期。而心理問題是同樣的。可能確實,在之前性格比較開朗,但開朗的同時我們可能也還具備了心理問題產生的基礎,在一定的誘發條件之後,心理問題就爆發並且變得明晰了。用一個更加具體的例子,我需要先能產生膝跳反應,然後一定的刺激之後才能出現膝跳反應,如果我壓根就沒有“腿”,我自然也就不會產生膝跳反應。先有相應的基礎,才能產生問題

  • 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是日積月累的,並不是每一例均由刺激導致。故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需要對個體的狀況有比較詳細的瞭解。並不似傳統醫療體系中,你詢問我問題,我就能說出來大概原因有哪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往往在個體的過去裡、想法裡、所作所為裡、家庭環境裡等,

    在沒有任何瞭解的時候,自然不會產生任何有價值的分析。同樣,因為每個人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故而不存在絕對適用於某一類人的方法,“個人個案”是最基本的諮詢原則。


(第一篇完,謝謝閱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