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如果咱医院组织救援队,我要求参加,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求参加……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路生梅写下“请战书

一会儿标准的京腔京韵,一会儿“醋溜”的陕北方言;从小路、路姨、路大夫到老路、路奶奶;从登上中国好人榜,到入选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一个个亲切的称谓,一项项珍贵的荣誉,既是路生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的见证,也是她一次次人生选择的精彩答卷。

面对就业——她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1944年1月,北京后海西沿的一座四合院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她的第一声啼哭,唤醒了屋檐下那株含苞待放的梅花,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生梅”从此一直伴随着她。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小时候的路生梅

按惯例,作为市属大学毕业生,路生梅被分配在北京本地工作几乎“板上钉钉”。上大学时,她就曾无数次憧憬:身穿从小就艳羡的白大褂,在实习过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或儿童医院的诊室里,紧张而有序地为病人“望触叩听”。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毕业证书

初到佳县人民医院,周围空旷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让她心中不免困惑:这就是我要来工作的那个县级医院?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90年代初的路生梅工作照

最让她难受的是饮食问题。当时医院不允许开小灶,大灶又长期用羊油炒菜。也许是因为住冷炕的缘故,也许是对羊油不习惯,她吃一顿饭要吐上几次。路生梅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脆弱,又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北京来的姑娘娇生惯养,就一直咬着牙关忍着,只在深夜里偷偷抹眼泪。加上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愫,一个月下来她身体消瘦了十来斤。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路生梅

临别时,第一个患儿的母亲送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原来,在路生梅治病的几天里,细心的女主人不知在何时悄悄丈量了她的脚底尺寸,专门为她做了一双棉布鞋。看着眼前这个女人为她熬夜纳鞋底满眼充斥的血丝,路生梅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面对爱情——她选择不离不弃

路生梅的丈夫高正胜是绥德县人。1967年高正胜从绥德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绥德县工作。当时绥德是全市最好的县之一,交通、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优于佳县,同学们都以留在绥德为自豪。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路生梅和丈夫

婚后,丈夫的细心、体贴、持家,让路生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经常要上夜班,白天也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丈夫一个人身上。无论是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还是照顾孩子,高正胜都是“主力”,路生梅只是搭把手。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路生梅(左)与同事探讨业务

1979年冬季的一天,高正胜骑着摩托车,带着一名医生进村看病,不小心连人带车跌下山崖。他的腿骨折了,需手术治疗。已经上了手术台的他,得知医院来了一名患心脏病的足月孕妇,急着要剖腹产,高正胜就把医院里唯一的手术台让了出来,等给孕妇做完剖腹产才给自己做手术。

面对事业——她选择“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工作中的路生梅

这种破伤风在当时佳县的新生儿中特别常见,当地人称为“四六风”,意为一旦发病,婴儿存活时间不超过6天。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接诊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工作中的路生梅

在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的眼中,路生梅是“严厉的”,因为她要求医生必须熟记病人情况,写规范的“大病历”;她会早、中、午三次查房,还要对年轻大夫们的治疗方案和判断进行总结、点评。那时的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曾在全市医务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第一名。

面对亲情——她选择事业在前家人在后

佳县城关镇农民魏来表,常年患有头疼的毛病,经常找路生梅看病。一来二去彼此都成了熟人,用路生梅的话说就是“我是他的‘家庭医生’”。

爸爸,我好想早点回来看看您,
  可女儿抽不开时间;
  妈妈,我真的好想陪伴在您的身边,
  可女儿真的腾不出空儿;
  于是,留下这终生的遗憾,
  永远,永远……
  我可以把自己分成九十九段,
  但没有一段能回到亲人们的身边……

1981年9月,利用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机会,路生梅第一次回到故乡北京。后海的湖畔柳、儿时的老巷子和宽阔的长安街依旧,变化的只是路生梅和她曾经熟悉的亲人们——父母亲都已去世,在北京进修的一年里哥哥已在天津安家落户,路生梅就一直住在姑姑家中。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为患儿看病

如今回忆起来,路生梅不无遗憾:“其实,当时培养孩子确实很重要。可另一方面,就是我确实也要上班,顾不上照应他。”

面对退休——她选择继续发挥余热

1999年12月,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拒绝了北京亲人希望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议,拒绝了知名医院高薪坐诊的邀请,但她没有拒绝佳县群众上门看病——佳县黑龙庙拐的两间窑洞,成为了她的“临时诊所”。

76岁“中国好人”路生梅做了这样的人生选择题...

在家中为患者义务看病

今年60岁的任锦芳老人,8岁时患过阑尾炎,当年真是路生梅帮她施行了手术。在她儿时的记忆里,路生梅是个讲着一口普通话的年轻阿姨,“声音很好听的”。自打那时起,任锦芳家人凡有大病小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路生梅。从父母到小外孙,任锦芳一家四代人都找她看过病,“找路大夫看病,咱就感觉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