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餐後低血壓怎麼辦?

hml52220


我國住院老年患者中,餐後低血壓的發生率可高達80.1%,多見於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經功能損害、癱瘓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

預防餐後低血壓:

1.多喝水,餐前飲水350-480ml,可減少植物神經功能不全者血壓下降

2. 增加進餐頻率,改變用餐習慣。每餐不宜吃得過飽,老年人可將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四至六餐

3.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要少量多餐,用對血壓影響小的木糖替代葡萄糖。很多老年人早上很多都喜歡來碗稀飯、饅頭或者面,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建議大家可以改變一下早餐飲食習慣,比如喝點牛奶、吃個雞蛋,不要天天都吃老三樣。

4.避免進餐時飲酒

5.避免餐前服用降壓藥,宜兩餐之間服用

6.餐後運動

老年人可以在餐後的20~30分鐘就能間斷進行低強度的運動,比如步行30米,每隔30分鐘一次,這樣的小運動有助於提高心輸出量,降低收縮壓的下降幅度和跌倒的發生率。一定記到,運動務必要慢慢的,運動量不要過大。


兒科醫生鮑秀蘭



餐後低血壓,顧名思義,是指進餐後血壓下降過低。


  • 可能會出現頭暈、眩暈、跌倒。

  • 醫生測量進餐前後血壓來診斷餐後低血壓。

  • 少量多餐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有幫助。



多達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餐後低血壓發生,但幾乎從來沒有在年輕人發生,因為餐後低血壓更容易發生在有高血壓或相關疾病損害了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大腦中樞(調節身體內部機能)的患者。這種疾病的典型例子是帕金森氏病、多系統萎縮綜合徵(shy-drager綜合徵)和糖尿病。


腸道消化食物需要大量的血液。餐後當血液流向腸道,需要心率的增加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的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然而,在一些老年人中,這樣的機制代償可能是不夠的。血液正常流向腸道,但是心率不能夠充分增加,血管不能夠充分收縮以維持血壓。其結果就是血壓下降。


餐後低血壓可引起頭暈、輕度頭部不適,暈厥和跌倒。如果年紀大的人進食後出現這些症狀,醫生測量其三餐前後血壓,明確診斷是否為餐後低血壓。


有餐後低血壓症狀的患者不應該在餐前服用降壓藥,應在餐後平臥。服用較小計量的降血壓藥物和減少進餐,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有助於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生,對於某些人來說,飯後散步有助改善血液流動,但停止散步血壓可能會下降。


在餐前服用某些藥物可能對餐後低血壓有所幫助。比如,非甾體抗炎藥有瀦鹽作用,從而增加血容量。咖啡因會導致血管收縮。咖啡因應在早餐前服用,這樣,睡眠不會受到影響,人也不至於忍受咖啡因的副作用。對於有嚴重症狀而對其他治療措施無效的病人,在醫院注射的藥物奧曲肽會有助於減少腸道內的血液流動量。



苗方春生昕時業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的血壓,收縮壓也就是高壓,不能超過140,不能低於90。舒張壓不能高於90,不能低於60。過高或者過低都是有問題的。

餐後低血壓,常發生於老年人身上,因為人在進餐後,大量的血液流入胃腸道,使心血管系統的血管阻力降低,導致血壓下降。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老年人來說,因其血壓調節能力低,部分人又患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餐後血管收縮能力下降,血壓也就跟著下降,而發生。

對於老年人來說低血壓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低血壓會導致患者頭暈,如果摔倒的話很容易導致出事的,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怎麼預防餐後低血壓:食物溫度不要過高,注意混合飲食,不要只吃含有澱粉或者是葡萄糖的食物,吃完飯以後坐一會。平時要注意不要總是站著、不要經常勞累、不要在餐後馬上洗澡、不要長時間泡在熱水當中等。

對於經常發生低血壓的人,平時可以用圓珠筆桿點按雙手手背食指根部下面的“血壓反應區”和用拇指按壓雙手掌心中央的“心包區”3~5分鐘,每天1~3次,可以起到保健預防的效果。


健康ET


餐後低血壓的症狀和診斷標準

餐後低血壓是老年人常見且特有的一組臨床綜合徵,輕者為餐後嗜睡、頭暈、乏力、視物模糊、跌倒,重者可發生一過性黑曚、暈厥及心絞痛等急性心腦缺血等不良事件。目前比較公認的診斷是符合下述3條中任意1條者,並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低血壓、脫水、自主神經病變、藥物等,即可診斷餐後低血壓:(1)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較餐前下降³20毫米汞柱;(2)餐前收縮壓³100毫米汞柱,而餐後收縮壓<90毫米汞柱;(3)餐後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但臨床上出現頭暈、暈厥等症狀者亦可診斷為餐後低血壓。

餐後低血壓的預防

老年人餐後低血壓的篩查及高風險評估非常必要,相關學科及老年人群餐後低血壓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因為餐後低血壓重在預防。

一、飲食的質與量

低糖類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飲食溫度過熱,調整早餐進餐量和速度可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三大餐改為6小餐,食物溫度控制在40~45℃ 可有效預防餐後低血壓的發生。臨床上有學者觀察到給予有症狀的餐後低血壓患者晨起飲用淡鹽水250~300毫升後,早餐後2小時內頭暈、乏力、嗜睡症狀有效改善,停用後症狀重現。國外研究也發現,餐前飲用350~480毫升水可使血壓下降幅度小於20毫米汞柱,但對心功能不全患者應謹慎。

二、進餐與飲酒

飲大量高濃度酒可致全身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老年人進餐時大量飲酒,發生餐後低血壓風險更大。

三、進餐後體位與運動類型的選擇

對有餐後低血壓風險及確診為餐後低血壓患者的老年人,進餐後2小時內體位及運動類型的選擇與餐後低血壓是否出現臨床症狀及嚴重程度關係非常重要。高風險及無症狀餐後低血壓患者常規日常活動中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急、過快、過猛的動作。尤其3餐後的2小時內有症狀的餐後低血壓患者餐後2小時內儘量用休息體位。根據症狀程度不同選平臥位、半臥位或坐位,避免活動體位,尤其是體力和競技活動,保證心腦等重要臟器的基本血流量供應,防止餐後低血壓的進展與惡化,避免引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

四、對基礎疾病綜合管理

餐後低血壓患者常合併有一種或多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帕金森病、腎功能衰竭等。在治療餐後低血壓的同時,亦應高度關注基礎疾病的治療,根據病情實時調整藥物的種類、劑量及用藥時間。要詳細瞭解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避免大劑量、長時間、多種類聯合用藥。對治療中的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帕金森病、腎功能衰竭透析等老年患者應同時注意監測血壓和關注是否有餐後低血壓的臨床表現。避免白大衣高血壓和應激性血壓增高現象所誤導的過度治療,預防老年患者體位性低血壓及藥物性低血壓的發生,從而減少餐後低血壓的危險因素。


歡迎親們點贊加關注並參與討論哈!!!

參考文獻

[1]喬東軍,牛紅育,孫倩美,劉淼冰.老年人餐後低血壓的研究現狀[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2016,18(09):987-989.


子樂健康科普


餐後低血壓指的是在進食之後血壓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一般在進食之後兩小時之內收縮壓與餐前相比下降20mm汞柱的情況就是屬於餐後低血壓。

而且餐後低血壓老年人的發生概率是非常高的,可以佔到36%到70%左右。並且如果是反覆發生的餐後低血壓,有可能會引起心梗腦梗老年痴呆等等一系列的症狀。

想要有效的改善產後低血壓,首先需要明確餐後低血壓的原因。餐後低血壓的主要原因包括老年患者的心臟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減退,對於血壓的調節能力減弱引起的。

還有就是一些大量高碳水化合物,在飲食之後可能造成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過快,使得靜脈以及腸繫膜血管的擴張,從而引起血壓下降。

同時一些體質比較虛弱的老年人或者是患有一些糖尿病有可能會出現低血壓。

同時一些藥物的不正常使用或者過量使用,比如說降壓藥的過量使用就有可能會引起餐後低血壓。

所以需要根據餐後低血壓的原因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比如說如果是習慣性出現餐後低血壓的患者,一般在飯後可以平躺半小時到兩小時。

同時一定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儘量減少攝入,因為這種東西消化的比較快。

並且在餐前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喝一些水,能夠有效地減少心率和血壓水平,避免產後血壓出現明顯下降。

同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餐後低血壓,還需要通過使用藥物的方法來進行控制。


家庭醫生在線


餐後低血壓指的是進餐後血壓明顯降低的一種疾病狀態。餐後低血壓並不是無關緊張,相反,這種疾病狀態可以增加患者全因死亡率。是老年人需要特別警惕的殺手。今天張大夫就來說一說如何治療餐後低血壓這個疾病。


①飲水療法

研究發現,對於一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餐後低血壓患者,餐前飲水350-480ml,有助於改善餐後低血壓的發生。注意!這個方法心衰患者慎用。

②少吃多餐

少吃多餐可以減少全身血液朝著胃腸道分佈,對餐後低血壓患者有好處。

③減少糖類食物攝入

糖類、脂肪、蛋白質這3類物質中,糖類食物胃排空最快,對於誘導胰島素釋放作用最強,易導致餐後低血壓發生。所以,對於餐後低血壓患者,建議減少食物中含糖食物的攝入。

如果一個餐後低血壓患者同時還有糖尿病,那麼可以試著使用阿卡波糖這類藥物,可能有助於餐後低血壓的發生。但是,至今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餐後低血壓的藥物,這一點請大家周知。

以上就是張大夫對於餐後低血壓相關知識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到手機前面的你。


張之瀛大夫


餐後低血壓(PPH)即與進餐相關的血壓下降,在老年人群中較常見,其發生隱匿,常無明顯臨床症狀而容易被忽視,是導致老年人暈厥及其他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麼是餐後低血壓

餐後低血壓是指老年人進食後所引起的低血壓及相關症狀(頭暈、乏力、暈厥、冠狀動脈事件和腦卒中)的現象。

符合以下3條標準之一者即可診斷:①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比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②餐前收縮壓≥100毫米汞柱,而餐後<90毫米汞柱;③餐後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但出現餐後心腦缺血癥狀(心絞痛、乏力、頭暈、暈厥或意識障礙)者。對於餐後發生心腦缺血癥狀的老年人,要高度警惕餐後低血壓的可能。一般測定餐前血壓和餐後2小時內血壓(每15~30分鐘測一次,以最低血壓值作為餐後血壓)。

餐後低血壓怎麼辦?

如果發生餐後低血壓,應平臥0.5~2小時,以保證大腦和心臟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待症狀消失或者血壓恢復常態以後慢慢坐起。

餐後低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少量多餐,避免飲食溫度過熱。

餐前飲水:健康人飲水後可致血壓升高、心率減慢,這可能與胃擴張使血管交感神經興奮有關。有研究表明,餐前飲水350~480毫升可以使自主神經損害患者的餐後血壓下降幅度減少20毫米汞柱,但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該方法。

餐後體位:餐後適當散步可增加心率和心輸出量,有助於維持正常血壓,但應避免過量運動。合併體位性低血壓者,建議餐後平臥半小時。

去除誘因:適當減少降壓藥用量,如為短、中效製劑,應將原餐前或餐後用藥改為兩餐之間用藥,儘量選用長效製劑,避免應用利尿劑。抗帕金森病藥物本身具有降壓作用,使用時應加強監測、權衡利弊。加強基礎疾病的治療,如高血壓、糖尿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有利於改善餐後低血壓。此外,應禁酒,血液透析時禁食。

包括減少內臟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藥物。

對易發餐後低血壓的中老年患者,特別是合併多種危險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要特別警惕心腦缺血事件的發生,及時就醫。


黃志豔大夫


怎麼預防餐後低血壓:食物溫度不要過高,注意混合飲食,不要只吃含有澱粉或者是葡萄糖的食物,吃完飯以後坐一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