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偏低是什麼原因?如何預防低血壓?

陽光129669855


低血壓是指收縮壓低於90或者舒張壓低於60。

低血壓有幾種情況:

  • 體位性低血壓:因為脫水、懷孕、長期臥床、糖尿病、心臟病、燒傷、酷熱、嚴重靜脈曲張、神經損傷和服用某些藥物等原因導致身體克服重力的功能出了問題,當人從坐著或者躺著的位置站起來的時候血壓突然下降,65歲以上老人中體位性低血壓的比例達20%

  • 餐後低血壓:老年人身體功能退化,飯後大量的血液被消化系統使用,因而導致血壓下降。

  • 神經介導性低血壓:年輕人長期站立後血壓下降。

  • 多系統萎縮/體位性低血壓:自主神經系統受損造成的。

預防低血壓可以採取下面的措施:

  • 吃高鹽飲食:吃得鹹一點,對升高血壓有好處,但太鹹則會導致老年人心臟衰竭,因此要適可而止。

  • 多喝水:飲水一方面增加血量,另一方面緩解脫水。

  • 經常鍛鍊:經常有利於血液流動,但做肌肉鍛鍊的時候避免提舉重物。

  • 緩緩起來:久坐或者久臥之後不要猛地站起,而是要緩緩地起來,起床的時候先在床邊坐一會再站起來。

  • 睡高枕: 睡覺時把枕頭墊得高一點,讓上身抬高。

  • 少用勁:平日避免用力的動作,特別是大便的時候,不可太使勁。

  • 避熱:不可久泡熱水澡,淋浴時間也要縮短,洗澡的時候旁邊放把椅子,感覺不對的時候就坐下。

  • 少吃多餐:少吃碳水化合物,飯後休息一下,高血壓患者飯前不要吃降壓藥。

  • 穿靜脈曲張襪:可以減少腿部的血流。


京虎子


昨天上午門診有一個女性41歲,說自己血壓低,要開點藥。

護士測完血壓90/60,屬於正常底線,問她平時有沒有不舒服,她說第一次測血壓差不多就這個水平,好幾年了,也沒什麼不舒服。


最近聽人說低血壓有危險所以才來看看。

王醫生建議:無需吃藥,也無需特別在意,這個血壓屬於正常的,有的人天生就是血壓稍偏低,只要沒有不適,就不用在意。

如果是這種天生的相對低血壓,那麼就無需預防,也沒法預防,也無需吃藥,沒有危險,屬於正常。

但是,如果平時血壓正常90-140/60-90,突然發生了低血壓低於90/60,那麼就有危險。


引起低血壓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理解低血壓就是休克,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有生命危險。

常見的低血壓的原因:出血、貧血、腹瀉、脫水、中暑、中毒、發燒、感染、降壓藥副作用、體位改變、飲食喝水不足、過敏、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等等等。

沒有簡單預防低血壓的方法,因為低血壓大部分都有危險需要搶救,預防低血壓就是預防上面那些疾病。

但如果是王醫生門診這位患者,平時血壓90/60或稍低一點點,但沒有不舒服,也不影響全身的供血,那自然無需治療,也無需預防!



心血管王醫生


血壓偏低的原因是什麼?

醫學低血壓的定義為: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低於收縮壓(SBP)90 mm Hg,及/或舒張壓(DBP)60 mm Hg的狀態。

血壓偏低分為兩種情況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壓。

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為生理性低血壓,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組織器官無缺血缺氧現象,不影響壽命。但還存在一種病理性低血壓,會帶來不良影響。

病理性低血壓出現的原因與以下幾點有關:

1、體質

多發生於飲食不規律瘦弱、女性生理期、老年更年期等身體虛弱的時候,此時需要足夠的營養來預防低血壓。

2、疾病所致

如嚴重創傷(大出血)、嚴重肺結核、感染、腫瘤等。

3、藥物所致

老年人在服用降壓藥、利尿藥、抗心絞痛藥而產生的低血壓,屬於藥物的副作用。

4、日常生活

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與“體位”的變化相關。

由於老年人的神經調節功能較差,體質虛弱、臥床的患者,從直坐或臥位時突然起立,而發生眼前發黑、心悸的症狀。

低血壓也常發生於:慢性貧血、糖尿病、腦動脈硬化、中風等慢性病。

高血壓和低血壓那個更危險?

低血壓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且有年輕化趨勢。

兩者危害一樣!低血壓同樣可導致腦梗、心肌缺血等嚴重疾病。

通俗來說:高血壓致病迅猛,而低血壓致病“悄無聲息”,但不容小覷!


低血壓的預防措施

若是疾病導致,應積極治療疾病。由藥物導致可調整用藥劑量或換副作用小的藥物。

2、飲食+運動

飲食上給予高營養食物,如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加強營養。

與高血壓的飲食相反,可適當攝入“鈉鹽”,促進心臟泵血,適當膽固醇的食物,但不可過多。

為了提高心臟功能,可選擇一些有氧運動,如慢跑、散步。

3、生活起居

體位性低血壓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因此注意變換體位時動作應緩和,避免起身、起床過猛。

如患者有明顯的低血壓症狀,應積極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鹽酸米多君片(治療體位性低血壓)或其他輔助性藥品如輔酶A、維生素B、C等。


更多健康知識,關注【健安生活】!

歡迎點贊、分享、評論!共同進步,更新您需要的科普知識!


健安生活


血壓偏低主要是身體的總血量不足,以及血液循環過程中單位時間內的血流量達不到該人體的正常值。就會出現血壓偏低的情況!

要讓偏低的血壓達到正常值!首先是增加血紅細胞的數量。很多因素會防礙血量的増加。不管什麼因素!首先遵循健康的基本原則:好的空氣和好水,樂觀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均衡的營養,戒菸限酒!在這基礎上著重的補充補氣血的食物!或者補充針對性營養物質!

常規補血的食物有紅肉類,動物血,豬肝,黃鱔魚,以及紅色,黑色類的部分食物!

在血紅細胞生成的原材料中,需要充足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鐵質葉酸,多種礦物質等。我們可以選擇的食物中最好富含這些營養素!或者是適當的補充相對應優質的營養補充食品。

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加上合理的補充補氣血營養物質!可以有效的改善血壓偏低的情況!


張慶理平衡健康諮詢


低血壓可分為神經源性及非神經源性。

  • 神經源性少見, 且多由多系統衰竭引起, 如多發性神經病變、帕金森病、中樞神經系統澱粉樣變、多發性硬化等。

  • 非神經源性常見, 多與年齡、餐後狀態、藥物、長期臥床、血容量不足、高血壓、心力衰竭及其他病變有關。

  • 合併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和腦卒中病史者低血壓發生危險顯著增加, 高血壓、衰老、合併心腦血管病及危險因素相互作用, 增加低血壓發生危險。

  • 其中, 藥物對低血壓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影響, 如抗抑鬱藥、鎮靜劑、利尿劑和抗高血壓藥等。


低血壓的預防策略

低血壓可表現為急性及慢性。

(1)急性期可通過治療患者基礎疾病及停用相關藥物處理。

  • 如緩慢體位變動, 注意熱水沐浴溫度;

  • 使用彈性襪、緊身褲、彈力繃帶等;

  • 增加飲水量、鈉鹽攝入;

  • 對於坐位低血壓患者,坐位時採取腿部交叉的姿勢 (二郎腿) 可減少低血壓發生率。下肢加壓包紮也可明顯減輕坐位低血壓所引發的頭昏、心悸。

  • 調節降壓藥物服用時間和劑量等。

(2)慢性期患者的非藥物治療措施包括避免過長時間站立及高溫環境, 增加液體及鹽的攝入, 直立位雙腿交叉、下肢加壓等。

  • 治療藥物包括氟氫可的松, 甲氧胺福林等。

(3)一些年輕女性會出現原發性低血壓, 除動脈血壓較低 (<90/60mm Hg) 外無任何自覺症狀, 膳食調理及運動療法可相應糾正。


歡迎親們點贊加關注並參與討論哈!

參考文獻

[1]餘韻,徐勁松,蘇海.坐位低血壓[J].中華高血壓雜誌,2017,25(06):535-537.


子樂健康科普


平時生活中都只聽見很多人在說自己有血壓高的疾病,而血壓低似乎不怎麼引起重視,其實血壓低的情況也是非常常見的,造成血壓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是失血,失血就是造成低血壓的最直接原因,比如常見的一些車禍外傷等等情況,如果人體失血過多的話,血壓肯定會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造成血壓過低。

第二是心臟相關問題,心臟相關疾病是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心肌梗塞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人體的血壓降低而不是升高。另外大動脈瓣狹窄症的時候,也會因為心臟搏出血液的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從而使得心輸送血量減少,引起低血壓症狀。

第三是末梢的血管擴張,比如身體的四肢的血管擴張使得迴心血量不足,或者由於血管失去良好的收縮功能、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產生循環障礙,引起血壓低。

第四還有一些激素分泌的情況,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會出現血壓不達標。

至於低血壓人群平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主要是以下方面:

首先低血壓很可能導致頭暈、暈厥等情況,所以如果知道自己有血壓低的情況的病人,站起來的時候儘量能夠扶一個東西,防止自己出現摔倒等情況。

第二多補充水,為什麼說多補充水能夠緩解低血壓呢?因為多補充水的話,相當於擴充血容量,能夠使得迴心血量增加,緩解血壓低的情況出現。第三儘量避開低鈉鹽。市場上的很多鹽都是一種低鈉的鹽,當然對於血壓高的患者而言,這種鹽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但是對於血壓本身就偏低的患者而言,會有降壓作用。

最後要儘量比平時吃的口味稍微重一點,吃的稍微鹹一點,這也是從神經體液方面來調節血壓的一個表現。

不是隻有高血壓才嚴重,低血壓也一樣嚴重,應該引起重視。與我們的血壓相關的一些問題其實都是不容忽視的,很多人以為自己只要不是血壓很高就行了,但卻往往忽視血壓低帶來的傷害,對於原本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而言,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熊貓醫學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2f30000af5bd3f75329\

馬幫運動處方創始人


低血壓患者要多食補氣血、溫補脾腎的食物。


仁愛堂國醫館客服劉園園


血管堵塞也有可能造成單側血壓偏低。所以,測血壓要兩個手臂一起測,才有對比和參考價值。


沒人用過的名字沒有


加補營養食物,做適當鍛練,早飯正常食用,不能不吃,作息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