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为你读书:新年之喜 盛景之下都是欢愉之心

为你读书:新年之喜 盛景之下都是欢愉之心

南宋词人赵长卿曾写过一首《探春令》: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

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这首诗写的是过年的情景。家中男女老少,皆是满心欢悦地度那良辰。过年之于每一个人,都应当各自有记忆相映照。关乎人情热闹,关乎亲朋团圆,关乎新年新冀望。这一切,古今无异。

笙歌漫漫,烟罗婷婷。琳琅女子轻歌曼舞,似有云烟缭绕于足。有一种浮跃尘埃的缥缈,宛若幻中人。就在那一头山长水远的眺望里,这边的人间烟火也便渐次生姿,声色渐出。是这样的一种喜与欢,令人心底生出馨暖之意。踏踏实实地,一切便有了开始。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元日宴席之前,即是这样的一番场景。宴席开始之后,便见菜传纤手。容颜佳美的女侍手执春盘送入宴席。满桌精致青细的菜食,单单独自望着,便已然心悦。这样端坐在骀荡的春风里,哪怕不食不饮,也是别有趣意的。

彼日,女子琳琅,个个都着华裳,幡胜熨帖。烟视媚行于世,颇为可喜。词里写的“幡儿胜儿”皆为饰物,宋时士大夫家常于元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插于女子鬓发,或用以点缀花枝。所谓“姑媂”即是整齐、济楚的意思。“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所描写的大约就是如此情形。

新年穿新衣似是习惯,也是不成文的风俗。幼年时,记忆里每逢春节,孩子们总是聚在一起挑眉比对。左一比,右一比,只为看看谁的衣裳美。彼时,不分长幼,人人都如沐三月春风,一身芳华。一言一语,一进一出,一转身一刹那,那华裳之上,都是喜气依约。

盛景之下都是欢愉之心。这就是元日之悦、新年之喜的意义所在了。词末了一句“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落笔处,更是氲满了新庆之气。

赵长卿是宋宗室子孙,但他少时孤洁,厌恶王公贵族奢靡淫逸的生活,于是纵情山水,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日子。他对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很是同情和关切,于是,后来便常与百姓为乐,亦常常作词呈乡人。大约也只有这样的男子才能作出如《探春令》这般意境简素、充满人间烟火之气的好词来。

新年元日的两个习俗。一个是燃放爆竹,一个更换桃符。新年燃放爆竹是自古便有的习俗,只是古时燃放爆竹的初衷是驱灾辟邪。后来,燃放爆竹才发展成为一种庆贺仪式。

关于爆竹的起源,有一个传说。《荆楚岁时记》有记:“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古代志怪小说集《神异经》上也说:“西方山中有人焉, 身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说,旧时燃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相传山魈畏火光、惧声响,因此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另外,爆竹在古代起先是以真竹爆之。

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爆竹行》,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燃放爆竹的图景: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再说桃符。桃符,古时两块绘有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挂在门上用于避邪的桃木板。古人有习俗,会在辞旧迎新之际,择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关于“神荼”“郁垒”二神,有这样的传说。相传,东海度朔山之上,有一巨型桃树,树下有二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桃树枝柯虬曲蜿蜒三千里,伸展至东北方鬼门。鬼门下有山洞,洞内住着鬼怪千万。鬼怪每日必经桃枝进出。若有作乱恶鬼,二位神将会用芒苇将其降住,然后饲喂神虎。于是,“神荼”“郁垒”便成为民间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的门神。

年少时,每逢春节总是满心喜悦等候燃放烟火。那是少年时光里不可替代的趣致,深入时光的骨骼里,烙出印记。如今再望,时间已阑珊,岁月也惆怅。但那细微之美,依然在目。

为你读书:新年之喜 盛景之下都是欢愉之心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内容简介】

一本中国节日的美学读本,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解读中国节日的精神内核,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为你读书:新年之喜 盛景之下都是欢愉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