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現在的沙發凳子椅子各式各樣,基本上不在正式場合,大家想怎麼舒服就怎麼舒服地坐。

不過大家知道嗎?椅子這種傢俱,是到了唐宋才發展起來的。自殷周以來逐漸形成的是跪坐習俗,一直流行了兩千餘年,還形成了一套禮儀。

在先秦時期,古人的坐姿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但跪禮又有了些區別,比如作揖、稽首、頓首,都是從坐姿上配合手部與頭部的動作以示尊敬之意。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據顧炎武《日知錄》中記載:“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拜。首至地則為稽首。”

在宋朝時期出現的椅子漸漸改變了中國的傳統禮儀方式,從那時候開始,宋朝人基本上已不行跪禮,賓客見面一般都是行揖禮,甚至百姓見了官,君臣之間已然不需要用到跪禮。

然而從元朝開始又重新推行跪禮,清朝則更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說的便是文天祥被擒之後,長揖而不跪,拒降後被忽必烈處死。

要知道在椅子、高凳盛行之時跪拜之禮已有屈辱之意,傢俱已先進,但禮儀尊卑卻在退化,所以相對元朝而言,宋朝的發展委實繁榮,民間生活該喝酒時就喝酒,該聚餐時就聚餐,該鬥茶絕不含糊。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這時候就一定要提一下趙佶了。

宋徽宗趙佶年少英雄老年軟蛋,天下第一美學家,文藝青年治世凶多吉少,我相信這一點李後主本人深表贊同。這兩人要是生在現代,估摸最少是中央美院或北大文學系當個教授,誰知生在帝王家,主業搞文藝,副業做皇帝。

畫作《聽琴圖》中,趙佶坐在矮墩上面,一身道士裝扮,他輕輕撥弄承具上的古琴琴絃,姿態甚是清雅。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聽琴圖》局部

南宋畫家劉松年作了一幅畫名叫《唐五學士圖》,著重描寫了富於詩意的自然環境和士大夫的悠閒地享受愜意的生活。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唐五學士圖》 局部

在矮型傢俱時代,承接的自然是矮型的傢俱,比如茶几,案几之類。墩類傢俱和凳類傢俱流傳廣泛,又如低矮的凳子,比如與石墩差不多高度的長凳、方凳、圓凳、月牙凳之類。


從矮凳到椅子


椅與凳的差異其實並不是高與矮,而是在高傢俱出現後,矮凳也衍變為高型凳,最主要的一點便是椅子比凳子明顯多了靠背。

最初的椅,並非椅字,而作“倚”,代表倚靠。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中的某位學士坐著的便是靠背椅,提升了舒適性和愜意感。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十八學士圖]》 局部

與靠背椅相似的是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傢俱,名為“太師椅”。太師椅的來源記載特別有意思。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最早記載始源宋代張端義的《貴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託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

什麼意思呢,我來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有個馬屁精叫做吳淵,為人特別有眼力見兒,有一天他去見秦檜。秦檜時任太師,他在椅子上坐著,一仰頭,忽然就把頭巾給掉在地上了。

吳淵一回到家便讓人制作了一種荷葉託首,然後由工匠秦檜的靠背椅安上,如此以來頭巾不僅不會墜落而且還起到了墊脖的效果。

宋人王明清在《揮塵三錄》中記載了當時其他朝臣用太師椅“仰首而寢”的情形,並說“達宦者皆用之”。也就說,這種太師椅仰頭就能休息,可見舒適度不一般。

現代的家居生活中,椅子上的頭枕都是有太師椅的功能很是相似。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春遊晚歸圖》中有一人扛著太師椅

到了明代的時候,“太師椅”這種叫法一直在流行,但是呢,它所指代的已在再也不是宋代的那種帶荷葉紋託首的交椅了,而是圈椅。

席地而“跪”的古人,到什麼時候才坐上椅子?


圈椅是因為靠背形狀如圈而來的,

到了明清,傢俱進一步發展,與如今常見的桌椅板凳樣式上已無特別大的分別。

在提倡極簡生活的現今,將“實用”功能與簡單、樸素、平常結合在一起,方能構建出恆久感動人的生活美感。

“百姓日用即道”,貫徹身體舒適指南,聽從身體的要求,是日用之道的設計方式。

一把椅子,一張沙發,還原最根本的家居生活,日用為本,適用方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