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現 的校址創建了選拔秀才的考棚。耗資1.5萬餘貫,費工4.2萬多個,歷時六年始成。“周百三十餘丈,號舍堂楹,宏廠裝備,前設重門,四周厚頭牆垣。”

民國十年(1921年)永新社會賢達劉彭齡、肖輝錦在此基礎上創辦了 。董事長肖輝錦,校長劉彭齡。次年春季開始招生,起初只招初中1個班,40餘名學生。

1924年(民國13年),前清舉人龍鍾洩(永新縣人),在縣城大成殿創辦私立永新職業學校,招收高小畢業生,開設普通科、職業科、女子部3個班級,學生130餘人,校長賀夢周,辦了4年即停辦,1926年夏,縣城私立職業學校併入 ,學校規模擴大,學生300餘人,校長先後是龍國榛、龍錦樓。土地革命期間,學校停辦。

1928年6月25日,毛澤東在禾川中學(現 )禮堂召開紅四軍連以上幹部大會;

1929年春,民國政府派賀登雲在原禾川中學內創辦縣立初級中學,招生5個班,學生172人(男167人,女5人)。同年底,縣立中學停辦。

1931年4月,駐縣紅軍第七軍和紅軍二十軍組成臨時指揮部,抽調200多名幹部和戰士,組成河西教導隊,旨在培養造就紅軍中的軍政幹部。是年8月間,湘贛臨時省委成立,河西教導隊改名為湘贛蘇區紅軍學校,後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四分校。校址開始設在縣城福音堂內,1931年8月,在禾川中學校內設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1937年底南京市私立華南中學(初級中學)遷入永新縣城東穆如堂,1938年春開始招生,學生100餘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學生增至300多人,1949年併為永新聯合中學。

1938年春, 肖輝錦邀董集資,恢復私立 於原址, 肖輝錦任校長。最初,招收初中學生7個班、300餘人,1940年秋增辦高中班。到1943年,有初中班 6個,高中班4個,共400多名學生。

1938年春私立葆靈女子中學遷入縣城東門臺上顏家村,初級中學,學生170多人,校長周藍青,在永新辦理一年後部分遷往贛南 ,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8年秋,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學遷入縣內東鄉夏陽、環滸兩村,完全中學,校長車駒,每個年級3班,共18個班,學生700多人。1940年暑假,部分遷往泰和縣爵譽村,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9年4月私立扶園中學(初級中學)從吉安遷入縣城東門塔下村,學生150人左右,名譽校長劉經扶( ),校務主任陳啟昌,1944年秋,部分遷回吉安廟背村,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8年秋私立章貢中學從南昌遷澧田聯珠書院。校長龍雲樓。設有初中3個年級,1個年級1個班。學生100餘人。1944年併入禾川中學。

1944年春創辦永新縣立中學,校址設縣城左家祠,招收初一。初二年級共2個班,學生80多人,縣長王斌兼校長,譚家湛為校務主任。是年秋,增招初中3個班、高中3個班,連同附設的師資訓練班、簡易師範班,共10個班,學生近500人,1949年併為永新聯合中學。

1944年,尹敬讓開辦私立四維中學,1945年秋,遷入永新縣城與私立華南中學合併,校長賀維玉;1946年從華南中學分出遷三門前村,開設高、初中6個班,學生約300人,董事長王子玩校長歐陽升;1948年秋,遷西門外社稷壇,校長譚家湛,1949年8月併為永新聯合中學。

1948年由陳宗海開辦私立如心中學,校址在聯珠書院,僅辦初一、初二年級2個班,學生80餘人,1949年夏初併入禾川中學。

1949年8月,縣人民政府以禾川中學為基礎,將永新縣中、四維中學、華南中學合併為永新聯合中學,由縣長 兼任校長。。校址分設二處:高中在原縣立中學內,初中在原禾川中學內。共有初中12個班,高中8個班,學生828人。

1950年,經省政府批准,定名為“江西省立永新中學”,校長肖家麟,面向江西的永新、寧崗、安福、蓮花四縣和湖南的 、 等地招生,一度成為湘贛邊區文化教育中心。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任弼時中學

1952年秋,校長陳士斌,學生增至初中18個班,高中5個班,共1008人。高中班招收 、 、 、 4縣學生(1960年以後,只招縣內學生)。

1954年。王濟龍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隨新建教學大樓和教職工、學生宿舍的落成,高、初中合辦一處,校址在原禾川中學內,計有初中23個班,高中7個班,學生1403人,教職工115人。

1958年8月,永新縣工農業大學(簡稱永新大學)創辦,校址設在今永新縣委黨校內,是年初辦5個班,分工學、農學2個系;設農業、畜牧、林業、冶金、電 機等5個專業,學生200人。1960年9月,調整了專業,設農業、畜牧、電機、機械4個 專業,增招為12個班,學生560人。1961年4月部分併入永新中學。

1959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重點中學。

1964年10月,縣創辦江西省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永新縣三灣分校;1965年初,遷至蓑衣嶺,改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永新分校(簡稱共大永新分校);1981年11月曾決定撤銷,1982年5月恢復,定名為永新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永新共大),後併入 。

1967年至1968年,中學為“文革”所衝擊,“停課鬧革命”,連續2年未正式上課,學校未招生,大部分學生在籍未在校,教師大部分下放農村勞動;

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 提議,1985年4月3日經江西省人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操場

民政府批准,決定以無產階級革命家 的名字命名,將永新中學更名為任弼時中學。

1986年,任弼時中學被評為吉安地區中等學校體育先進單位。同年任弼時中學教學大樓竣工,鋼混框架結構,5層,建築面積3023平方米。11月1日隆重舉行命名大會,任弼時之女 親臨大會。

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廳評為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2017年獲評“第一屆 ”。

2018年9月份整體搬遷至河東新校區,重新更名為永新中學。

永新中學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永新中學煥然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