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樣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

雨天漫步在雲端


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可自由發聲。如果能有效提升自己文字功底,增強語言表達的感染力生動性,對於自己立足自媒體平臺無異於如虎添翼。那麼到底怎樣提高自己文字功底呢,在下雖不才,但在文字領域也算是經歷了一些物事。下面就我個人成長經歷給大家作個分享。



1、我們要做到文字有思想。“千古文章意為高”,說的就是一篇文字中思想見地的重要性。思想從哪裡來?首先它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思考: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經歷,都必將引發自己各種情緒感受,把這些情緒感受進行總結提煉,便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都是世人從現實生活經歷中終結提煉出來的思想,所以用心體驗生活,經常思考分析生活,便不難得出獨屬於自己的思想見地。另外思想來源於我們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提煉:大到一部長篇小說,小到一首短言小詩,每一篇(一部)文學作品無不具有鮮明的思想主題,即作者通過作品所表達出來的寫作目的。總結其思想,再結合自己的相應生活經歷,一經形成文字,這些文字也便具有了思想性。因此多閱讀文學作品,也可以增強自己文字的思想性。

2、我們要做到文字有說服力。“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例來一件”說的就是我們與人交流,不能只是光說一些大道理,還要有實例為證。所以多關注生活實例,並有意記下來,這樣我們與人交流表達觀點時才會更加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3、我們要做到文字語句準確流暢,辭意相配。現實中總會不同程度地呈現這樣的現象:心裡想的明明是這個意思,嘴裡說出或者筆下寫出的話語卻打了折扣甚至變了“味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表達模糊,或者辭不達意。要想避免此現象,除了多練口多練筆,我們還需要多熟讀甚至背誦一些表達生動精準、文字優美流暢的佳句精段,若能熟到脫口成誦仿如己出,日積月累,我們自己的文字便會受其影響,漸漸變得準確流暢、辭意相配。


做到以上三點並勤加練習,久而久之,提升我們的文字功底就不再只是個美好的願望。


風西夜昨


關於如何提高文字功底,我用親身經歷講一下提升的道路。

以前,我是一個不太愛讀書的偽文青,大概是2016年底才真正的愛上閱讀,愛上寫作。做為一個非漢語言專業的小渣,我沒有什麼天賦,也沒有什麼才華,有的只是對文字的熱愛與死磕。從以下3個方面談一下提高文字功底的歷程。

01 先熱愛,後行動

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都是一件特別煎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若想取得進步是很艱難的。

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根本無法堅持下去。

像我剛開始寫頭條時,大概是2月份,前40天壓根沒有閱讀量,也沒有粉絲,更沒有收益,只有一邊孤獨的寫字,一邊苦逼的堅持。

很多時候,質問自己,可能真不是寫作這塊料,是不是空有一顆改變世界的心?

可是,靜下來時,想無論是寫文,還是閱讀,還都源於最初的熱愛嗎?

這樣想來,我就不再糾結得與失了,而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到提升內容質量上,放到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上。

所以說,思想才是提升的最大阻礙。

02 用輸入倒逼輸出

多讀書,讀好書,然後寫下來。寫的過程可以很隨意,哪怕是所思,所感,所想都可以。只要寫,接下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

我曾經日更到15天時,再也憋不出來文章了。

怎麼辦呢?這種狀態真的是很焦慮。

後來我發現了一個很好用的方法,用輸入倒逼輸出。輸入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直接的就是讀書、聽書、讀文章、刷優質的公眾號,這樣可以給自己很多寫作的靈感與話題。

輸入的好外是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但是一定要記得輸出是目的,輸入是路徑。

千萬不能只讀不寫,也不能只寫不讀,讀和寫相互結合,才是進步的唯一途徑。

03 深度輸出,深耕細作

熱愛有了,輸入和輸出有了,剩下的就是要實現從量變到質變了。

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進階過程,也是一個突破自己瓶頸的過程。

我們肯定會問,都想寫出有深度的文字,可是從哪做起呢?

我個人的經驗是,先學習,後模仿,最後創新。

具體來說,就是找到一些文章寫得特別好的大咖,研究他的內容,文章邏輯,語言表達,引申思考。

在進階的路上,我也只是找到了一點點感覺,憑著這點感覺,7月和8月我分別拿到了青雲計劃,8月份出現2篇15w+的文章。

雖然這些成績跟大佬相比,不值一提,但與之前思維紊亂,文章散亂的無風格相比,已經有了質的突破。

總之,對於文字功底提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要多閱讀、多練筆、多思考,不忘記寫作的初心,才能將寫作這件十分性感的事,感性的堅持下去。

我是有生之年立志讀完10000本書的百合,讓我們一起努力吖。


愛讀書的百合


怎樣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這個問題呢回答起來比較宏大,這裡所說的文字功底,不知道你是想提高哪一方面的文字功底,有專業性的文字書寫,抒情性的文字書寫,還有創意性的文字書寫。

那麼本人呢從小酷愛寫作,在大學裡面任編輯部部長。後來研究生畢業以後,擔任申論講師,做了幾年的申論講師,講了幾年的寫作,在2016年的時候考上公務員,現在主要是做一些材料工作。

實際上對於文字本身,那麼我最初感受到它的魅力是在小學的時候,當時是寫了一篇作文,老師覺得非常好,讓我當著全面的全班的面去閱讀,那個時候我就感受到文字寫作的巨大的魅力。

再後來初中的時候,可能是我們這些80後比較有感觸,那個時候,韓寒郭敬明基本上是我們這些80後崇拜的偶像。因為一個同齡人竟然能夠跳出考試的框架,靠書寫文字打下一片天下,這對於我們這些每天活在應試教育的學生來說真的非常的羨慕。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初中的時候,我也開始嘗試著去寫一些小說。本來打算寫個十幾萬,到最後寫了三四萬就因為學業壓力擱置了。

最初的對於文字功底這一類的理解我還是停留在,一個非常感性的認識,就是靠一腔熱情,去鋪在上面,任意揮灑自己的創意和靈感。

後來,擔任了申論講師,不斷的去探究申論文章的寫作。發現文章不再是才情的任意蔓延,而是有它的一定的規律性和技巧性。

當然,正所謂功夫在體外,即便是文章的寫作,我們應該建立在大量的閱讀之上,這樣你才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文字節奏感。你寫哪方面的文字,如果是寫小說,那當然是要掌握很多感性的文字,如果是寫議論文像寫申論文章這一類的,那就要閱讀大量的時政評論文章。這樣呢,厚積薄發,你才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掌握這種文體的寫作方法。

文章的寫作要點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有思想的深度。這個所謂思想的深度從技巧層面上就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能夠長久的停留下來不變的這些東西。

第二、要有內容的豐富性。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必須肚子裡有貨,有話可說,才可以寫出好的文字。

第三、要有邏輯性和規範性。那麼我們必須內容進行條理化的整理,這一點對於申論寫作以及我現在從事的材料方面的工作尤其重要。有的時候,就因為一句話,要不斷的打磨好幾個小時。在語言的規範性方面因為一個詞語也要好幾個筆桿子不斷的去修改。

當然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我自己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和頭條號,寫了大量的文章,主要是關於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筆試面試方面的。對這些對於廣大受眾寫的文章又與我們政府進單位的那些申論文章有所不同。這些文章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足夠的吸引粉絲。當然,我並不贊同題目一定要吸引眼球,一定要誇張,但是呢我確實發現,有一個好的題目,有一個大家都關心的一個主題的題目,確實可以吸引更多的一個閱讀量。

第二、儘量與當下的熱點相結合。雖然我的粉絲不到1萬,但是呢,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是關於王寶強離婚熱點發酵的時候寫的,是結合申論分析王寶強的聲明,結果呢,成為爆文,閱讀量達到將近十萬。後面呢,馮小剛跟崔永元的罵戰,我緊跟熱點,寫了一篇應對馮小剛十問的文章,微信裡面的閱讀量也有將近十萬。

第三、寫的東西要夠硬。寫給粉絲的文章,尤其是我們這種做專業的作者,一定要寫出對粉絲有用的東西,只有這樣粉絲才會持續的去關注你,才會去收藏或者轉發你寫的東西。如果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粉絲看過以後就直接把他刷走也不會去轉發或者收藏。

當然在寫作這條路上,我自己也在不斷的摸索,不斷的探索,我也希望能夠提供更加有價值的東西給讀者。





公務員事業單位之家


想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很幸運,前段時間自己投簡歷找暑假實習的工作,進入了一個百萬+的公號做編輯。大一,一個並不出名的學校,在四五千人的競爭中被作為年齡最小的小編輯被篩選進去,得到了僅有的一兩個名額。


記得我問主編選我的原因,他說因為我之前的作品有打動他。


當然我也在這段實習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在文字上的優缺點,那麼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一點小心得吧~



長期看書,注重知識累積,培養寫作感覺


小的時候經常因為作文寫得好被老師要求上臺朗誦自己的文章,也曾經獲得了很多作文競賽的獎項,但那個時候自己並沒有自知,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裡,只是隨著感覺寫,想來大概是因為自己那個時候很喜歡看書吧,會有寫文章的感覺在。


後來初中、高中寫作主要注重做題、考試,並沒有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就逐漸衰弱下來。



在大學的時候,因為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很多自媒體平臺,為了鍛鍊自己,我關注了很多優質的公眾號,利用零散時間去看其他人的優質作品,一有時間就跑圖書館。


多看別人的作品,就算不刻意地去分析每篇文章的結構,但是長期的攝取也會培養你一種寫作的感覺,讓你知道寫作的思路。


儘量多寫作,並且抓住靈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自己有一點想法甚至已經打了個腹稿,打算等下再去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卻轉頭就忘記了,或者有的時候有了想法想提筆去寫但是很難用合適的語句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甚至經常只是能夠寫一兩句話,並不能寫完整篇文章,更不用說整篇文章的排版佈局了。


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看起來寫文章簡單但是真正實踐起來卻很困難,我真正開始起步寫作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每天多寫非常關鍵。


剛起步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寫日記,或者是針對某一事件來發表你的觀點,這樣會更容易有寫作思路,讓自己在潛意識中知道怎樣排篇佈局,進而才能更好地構思好文章。


找準自己文章的風格


其實現在新媒體時期,並不是花裡胡哨的修辭或者特別華麗的辭藻才能吸引別人,反而簡單的場景和樸實的感情更易出好作品。


找準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適合寫什麼樣的文章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其他人的作品是好事,但是也不要過於刻意模仿,反而丟了自己的風格。


認清自己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要想明白你是真的想要提高自己的文筆還是想要從事當下比較火熱的流量變現,認清自己的目的,先沉下來。


寫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堅持,初期特別重要,不要單純為了寫作變現而去寫作,不然很容易被風向帶偏了寫作風格。



最後我想說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而寫作是一件長期且需要靜心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地累積學習,其實方法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們經常願意去查找如何提高文筆的攻略而不去行動,不願去多看幾本書,多寫幾篇文。


當然,這也是說給我自己的話,

這段時間也認識到了自己很多寫作的不足,

以此,共勉。


球球show娛樂


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是一個純理科生,從小隻學數理化,一次老師領著寫一座橋做為作文課作業,我查完橋上的柱子和燈數就再也想不出該寫些什麼了。

從小學到大學,我的語文成績一直卡在及格線上,我也奉行60分萬歲的原則,只要過了60分,我就覺得可以了。

後來,上大學時,我雖然考上的是數學專業,可這個專業開始去報道的人數太少,系主任找到我們三個已經報道的同學,說可以給我們轉到漢語言專業。我們心裡明白的很,語文類專業對於找工作來說相對優勢大些,但當時我們三個還是異口同聲說:“不轉!”

其實,我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以我一直以來的學習經歷,學語文可能經常掛科,畢業對我都是問題。

兜兜轉轉,我竟然進入了記者隊伍,開始寫一個小隊日產破千噸的稿件,我採訪了一上午,回家還是一臉懵。後來,編輯部採取季評稿件制度,好新聞給獎金,並且上牆。

我心理不服輸的勁被撬動了,開始暗中使勁。報社的人都知道我有剪報的習慣,所有我見到的寫的好的新聞,我都要剪下來,貼在一個本子上,實在沒法剪的就手抄。遇到比較經典的詞句也要記下來,寫稿時覺得合適就用上。這些經典詞句確實在稿件整體感覺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後來,我在閱覽室看到一本全國好新聞——消息類優秀作品選。我把這本書帶著,逐條反覆去看,分析評論,一段時間後,這本書上所有作品基本爛熟於胸。每遇採訪,我會根據素材先判斷一下能用到這本書裡哪一格式,根據這個格式去搜集線索,再對照範文去寫,文章質量很快就上來了,獲得好新聞的次數就多起來了。

後來,對基層情況熟悉了,寫起來也更順手了。把這種方法延伸到其他文體,也一樣有效。

新聞寫作這個坎過了,公文還是不太熟,因為文風還是有差距的,但可以共通的是對文字基本表達的精準判斷。

老辦法,多蒐集好的文稿,熟悉他們的結構,先照搬一段時間,寫多了就順手了。


鑫時空


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讀書與練習寫作,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

小時候進城,手裡拿的那一點點零花錢,大部分送給了出租連環畫和各種書刊的出租屋,很羨慕人家有書出租的人,我在那一坐就是大半天。看各種連環畫和雜誌。看得我眼睛累了,脖子也不舒服了。一般我就是翻看書中的大致內容。可惜到現在,看的好多書連書名都忘了。

我去人家屋裡玩,人家的書啊報紙啊以及書本啊,我都會拿來翻翻,有時,我一邊看書報一邊聽人家有一搭沒一搭地說閒話,有時,我就躲一邊,靜靜地看,把自己的心都融入到書裡,人家說什麼也不想知道。

那時,村裡有些人送了我一個外號,五妹是個讀書迷。

十多歲時,會寫點簡單的日記,比如一日三餐吃的飯菜,去天地裡幹什麼工。家裡人偷看後,還笑我,寫這樣有什麼用,寫一輩子也別想發表在報紙上。

後來我成家後,因為家裡窮過,一般是不會買書看的,

不管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天。有時我會騎單車去城裡的圖書館借書,留回家看,同時在那的閱覽室看各種雜誌,書刊。那有二百多種雜誌及書刊,還有十多種報紙,看的我眼花繚亂。看久了脖子痠疼,眼也不舒服。

我主要翻看的書有北京文學,十月,當代,故事會,知音等找自己喜歡的內容大致翻一下,書太多,恨不得自己多長一雙眼睛來看。

可惜,看的內容都忘得差不多了。

那時眼不花,身體充滿活力。後來我點眼一點點花了,要戴老花鏡看書。

我在圖書館借過外國的一些名著,中國當代的現代的都借過一些了。如十日談,沈叢文朱自清的等人的自傳。還喜歡簫紅的書。其它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年我會寫一些流水賬似的日記。有靈時也寫過幾首順口溜似的詩。我寫的詩在全國性的徵文比賽中,獲得優秀獎。

下面的這首是在二零零一年,申奧有我徵文比賽的樣稿。

金色的獎牌貼在你心裡

金色的獎牌貼在你心裡,

你的臉上充滿笑意。

即使有淚也是激動的雨,

每個中國人都因而你歡呼不止。

你的名字全世界都將熟悉,

你的名字將載入奧運史,

五星紅旗因你而再次從奧運會上冉冉升起。

會場上同時響起了激動人心的<>。

那時家有些窮,不捨得買申奧有我徵文的書,也不會上網,我的詩發表後是什麼樣的,我也不知道,真是遺憾。


胡蘭英


七歲開始辦黑板報;七歲後又碰上了批林批孔,開始辦牆報。班上辦、年級辦、學校辦,辦得好的時候,全縣去辦。老師、同學、市民都在那圍觀,評頭論足的。我經常是一個人躲在人群中看大家的反映,當喝彩聲響起的時候,心裡就會偷偷地樂,心裡那種成就感也油然而生了。

有次全校搞書法比賽,就在露天操場上,擺了一百多張桌子,陣勢夠大的。記得那是個晚秋的下午,一抹夕陽照在操場上空,操場上足足擠滿了2000多人,似乎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過那麼大的陣勢,我忐忐忑忑地在那坐著,開始還真有點緊張,把墨水瓶都打翻了,搞得桌上、紙上到處都是的。記得還是鄰座一個女同學幫我收拾乾淨的。

後來,真開始寫了,因為平時描紅、辦黑板報的底子在那放著,寫著寫著信心就寫出來了。比賽一共要寫六張紙的,寫到第三張的時候,我抬頭一看,校長、書記、班主任竟然都圍到我的桌子前面來了。

校長站在我的桌前,很親切地看著我、鼓勵我,記得那天他還親自給我鋪了下紙。

書記帶了副高度的近視眼鏡,像酒瓶底子那種圈圈連著圈圈的鏡片,也盯了下我的字。停留了十來分鐘,看我把第四張寫完了再走的。

只有我的班主任,一直在我桌子前站著,默默看著,還掏出根菸,抽了起來。見班主任在一旁盯著我,我又開始慌神了,手又開始發軟,心裡又緊張起來了。班主任對我笑了笑,說:寫得真不錯,別慌,慢慢寫。

後來,比賽結束了,第一名是高我一年級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書法家王世中的兒子王國華,我第二名。

好象是恢復高考那年,體委搞了個全縣中、小學生籃球賽,教委利用這個機會搞了個作文比賽。這個作文比賽,不搞一賽定終身的,搞的是寫實的、現場出稿的。於是就利用全縣中、小學生籃球賽的機會,搞了個賽會簡報,組織全縣五十多所中、小學的作文尖子來寫比賽觀感。記得縣教委還特地派了一個副主任專門管這個事。

我是代表城關中學參加的,每天,我們寫好了,就交給賽會組織者,賽會組織者審核後再出刊。然後各個學校的語文老師投票,選出最佳評論員文章、優秀評論員文章。

我們都是把稿子交給那個叫老陳的老師的。老陳的兒子和我們是同學,我還經常跑他家去玩的。老陳說,我們那其實也是在寫稿子會戰了,稿子都是他這裡審核的,真是比內功了,比球賽還激烈的。

比賽搞了半個多月,我一共寫了三十篇,二十九篇被老陳採用了,結束的時候,城關中學的球賽輸給了一中,但是,最佳評論員文章的榮譽卻落在了我的頭上。

那個簡報是老陳用鐵筆在蠟紙上刻鋼板刻出來的,老陳說那叫鐵筆擔大綱。老陳那字真是了得,全部用魏體字寫的。我覺得,真、草、隸、篆四種字體中,魏碑應列入真字之王,非楷書、也非宋體能比的。老陳寫的魏碑,一撇一捺,一點一橫之中,帶著刀鋒般的犀利、帶著削鐵如泥鋒芒、帶著可以劃破雪花的勁道,看著老陳的字,如同看到了刀光劍影、看到寒光閃電。

老陳快六十歲了,早年喪妻,一直一個人帶著孩子過日子。老陳原是金牛鎮中學的校長,妻子死後就到縣教委做了副主任。

看老陳的魏碑,是我第一次知道還有這個這麼剛健的字體。我們幾個在讚歎他的鋼板字的時候,想向他學字,要他教我們寫字。但在比賽期間,老陳一直沒怎麼搭理我們。後來比賽完了,我去找老陳的兒子玩。老陳才對我說:寫字寫字,不是手寫,是心在寫,手隨心動。而一個字由手到心,由喜歡到喜歡到心裡去,那要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內力的。老陳說他自己,三歲開始練武、四歲開始習字,開始連筆都沒有,就拿樹枝在地上練字;後來長大了,有毛筆了,但還是沒錢買紙和墨水,就在玻璃上撒灰塵,然後用毛筆沾著水,在玻璃上練;工作以後,單位訂了報紙,他就用廢報紙練字。老陳還給我指了指他房間外面的一個樓梯間,說,你等會走的時候,去看看我樓梯間有多少廢報紙吧。

我走的時候,剛好路過哪個樓梯間,樓梯間是四十五度斜角的,最高的地方都有四、五米高,老陳家住五樓,來的時候我沒注意,剛才老陳一說,我這才注意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的媽呀!從五樓到一樓共五個樓梯間,竟然全部都塞滿了,都滿當當地堆著老陳練字的廢報紙。如果疊起來放,那足有二十多米高。

再說兩個小故事吧,那都是來浙江工作以後的事情了。

第一件是組織機構圖的故事。

二OO四年十二月,在義烏一家企業。老闆叫做一個《員工手冊》,把任務交給了我,我花了半個月時間做好的。本來這種小兒科,一週時間足矣。就是《員工手冊》中的有兩個項目,我一直在跟我的領導糾結。一個是仿效華為做的《基本法》,領導說沒有企業特色,一直壓著不通過;再一個就是組織機構圖了,我畫的和領導畫的出入很大,兩個人互不認錯,也就糾結下來了。

領導是新安江邊上長大的,原是建德縣經委的幹部,做過華宏的常務副總,自然不會把我這新來初到的角色放在眼裡。後來,鬧到老闆老丁那裡去了,老闆說我是對的,領導是錯的。

二OO五年九月,在溫州,儀器儀表的董事長黃飛宏請我們吃飯。酒過三巡之後,大家興致來了,黃飛宏說要搞企業組織機構圖,搞了十幾次了,都不令他滿意。今天,要考考我們幾個,他叫老李先給他畫個“吃一吃”,“吃一吃”是溫州土話,就是試一試的意思。

老李是華通集團的行政副總,是邯鋼出來打工的,評上過溫州十大職業經理人的牛人。李世昌當即說:這算什麼,吃完飯,明天就給你。黃飛宏說,不行,現在就畫。於是,令服務員拿來筆墨紙張,老李刷刷刷地用了不到半小時就畫好了。交給黃飛宏後,黃一直笑而不答,說還是不合格。

組織機構圖每個企業都在畫,大家習慣畫的、司空見慣了的無非是董事長、總經理、職能部門、下屬公司乃至車間這樣的寶塔型的結構。老李、還有義烏那個領導也都是這麼畫的,錯沒錯?也沒很大的錯。存在的既是合理的,但合理的,不一定是合法的,更不能斷定就是正確的。

我和他們彆扭在哪呢?

我說,董事長、總經理不應該畫上去,畫上去就成了職位分佈圖或者叫管理職能圖了。如果是畫職位分佈圖或者管理職能圖,那就要統一起來,也就是下面也要畫成職能部門經理、公司經理、車間主任。

那次申報全國質量獎,我也把董事長、總經理去掉了。總經理專門找到我,問我:你這個組織結構中,我呢?我在哪?我說:你就是集團公司。他說:那不行,集團代表是董事長,董事長、總經理都要在上面,最上面。

我反問總經理:這叫組織結構圖是不是?他說:是!我又問:那董事長、總經理是什麼組織?他無語了,終於按照我說的畫了。

其實,董事長行政上是沒職務的,董事長只是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的召集人,總經理才是行政一把手。而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業把董事長、總經理畫到組織機構圖上,就是把人的職務和組織本身混淆了。

所以,老李他們都說錯了。集團的名稱、公司的名稱是集體、是組織,當然要反映在組織機構圖上的;而董事長、總經理是個體、是職務,是不可以畫在組織機構圖上的。

第二件是組織名稱的故事。

溫州柳市鎮,一個彈丸之地,原來就是一個小魚村。九十年代以後,竟然有三千多家電器企業平地冒了出來。現有一百家產值上億的企業,十五家過十億的企業。更可怕的是,竟然有三十八枚中國馳名商標。

柳市靠的是什麼?起步的時候靠的是假、冒、偽、劣,低成本競爭;成長的時候靠的就是炒作,怎麼炒作的?就是冒用六、七十年代國有大廠的老牌子、大牌子,直接高薪挖這些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就說柳市企業的組織名稱吧。

眾所周知,解放初期一直到改革開放,上海的企業和牌子是全國最響的,工業基礎也是全國最好的,一度產值佔過全國的三分之一。六十年代出身的人都知道,那時,幾乎所有好東西都是上海產的,比如那時結婚用的“三轉一響”,就全是上海貨:蝴蝶牌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寶石牌手錶、春雷牌收音機,都是上海貨。其實電器企業,也都是上海牌子最老、最響的。上海華通電器廠、上海人民電器廠還有上海華通、上海人民援建的貴州長征電器廠、甘肅長城電器廠,其實就是中國最響的品牌了。

於是,苦心孤旨、善於鑽營的溫州人,在揹負著假、冒、偽、劣的帽子壓得抬不起頭來的時候,就開始盯住這些國有企業的老牌子了。先是偷偷摸摸地把自己從手工作坊做出的產品打上“華通”、“人民”、“長征”、“長城”的牌子,借用這些大牌子來銷售自己的產品。

後來,越做越順手了,看見有利可圖了,溫州人就直接把自己公司的名稱改成這個商標的牌子了。上海那些倒了的老國企一垮臺,柳市人就蜂湧而上,紛紛去註冊這個名稱,僅“華通”這個名稱,在柳市就有上十個,華通機電、華通集團、華通電器、華通控股、華通股份、華通電子、上海華通、浙江華通、溫州華通、樂清華通。你如果在柳市街頭走一圈,如果你想找到華通公司,當看到這麼多掛著華通名頭的公司,你要找你想找到你要找的公司,那些滿目花哨、林林總總的、似是而非的門牌,你真的會找不到東南西北、真的會不知所云的。

還有人民,中國人民電器集團、人民電器集團、浙江人民股份公司、浙江人民電器集團、上海人民成員企業集團、上海人民機電集團、上海人民電器股份集團、上海人民機電股份公司也有七八個,甚至有溫州人把人民旗號的公司開在北京的,叫做北京人民電器股份公司。到底誰是誰?到底混水裡面誰在摸魚,誰摸到了魚,鬼都不知道。其實,正宗的人民還在上海,那企業還在正常健康運行著,就在虹口高架橋下面,做高壓開關還是全國做得最好的。

溫州人、臺洲人、義烏人包括泉州人,都是撬動中國民營企業引擎的發動機,做出了很多令世界矚目的民族品牌。但是,可憐的農民企業家們,在品牌認識的高度上,特別就是在組織稱謂的判斷上,還真是有很大偏差的,甚至是幼稚的。

但是,這些有名的企業,十之者八、九,在冠以公司名稱的時候,都會犯一個幼稚的毛病,弄巧反拙,叫人哭笑不得。

中國小商品城、中國傑克或者特步(中國)、安踏(中國)乃至中國. 人民、中國.三鼎這樣的字樣,屢見不鮮。這幾個牌子,都是大牌子,都是馳名商標,同樣,也都是無區域品牌。

2005年,在傑克跟台州學院的學生們講課。那次,講完後,臺上、臺下大家都興致很高,講了一個多小時後,又來了個一小時現場互動,我就拿這個問題來互動的。

台州學院有個女孩子連珠炮一樣地問我,為什麼那些企業不能冠以中國的字樣?中國多好,made inchina本身就是個世界性的品牌。那學生堅決不同意我的觀點,說越中國、越大,越好!

我問了她三句話:

這些企業是不是無區域企業?她說:是。

中國是不是個區域?她說:是。

中國畢竟還是個區域吧,是中國大還是沒有限制的無區域大?她說:當然是無區域大了!

其實,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了。真正的大牌子是從來不要什麼區域的。組織或者品牌的名稱也是越簡單越好。你看SONY,他就是拿26個英文字母在英文字典裡面檢索,看誰出現的頻率最高,誰就是他牌子要選的字母了。如果一款數碼電視上一個是冠上“SONY”的,一個是冠上“大日本國索尼公司”的,你買那個?要是奔馳上面那個人字園圈沒了,給你換上一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斯圖加特梅塞德斯奔馳汽車股份公司”,你一定會嚇了一大跳了,這是什麼東東?

所以說,真正的品牌不是叫得越大越好,組織稱謂也不是越長越好。反而,品牌和組織都是越簡單越好,叫得越平凡越好的。

這個問題,很多民營企業真的沒有搞清楚,有的甚至是真的徹底搞錯了,包括我上面說的那些所謂中國大牌子!

我在上十家企業講課,都只講一個課題,叫《應用文寫作》。其實拿捏文字真的很重要的。中國一直到晚清民國初,都是以文字論英雄的,那時那裡有什麼數、理、化?考試就寫文章,就是靠寫文章來判斷一個人的學識水平的。戰國的時候就有士大夫一族,唐漢時期也有大量門客,到了明清至成化、弘冶年間,就一直用嚴格的八股程式把文體都永遠的固定了下來。

中國是個農耕社會,中國的歷史也是農耕的歷史,你不會玩文字,就只能玩泥巴了。

一直到了清末,中國政治也一直是以國學為本的,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的科技成果也不過是拿來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雕蟲小技罷了。

我至今認為,文字功夫強,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強!


坐看雲起於此時


四個字 ,讓你快速提升文字功底!

你要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快速提升文字功底?

首先,我現說一下什麼叫快速?三五個月?三五年?十年、二十年?都可以叫快速。如果你寫了十年,就成了一名作家,這難道不叫快速嗎?

我認為要快速提升文字功底,你只要做到以下四個字,就可以了。

第一個字是:背

有句話叫,背會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把這句話用在寫文章方面,仍然有效。你背的多了,對文章的套路熟悉了,自然就會寫了。

背也不能盲目的亂背,要選一些和你寫作文體相接近的、比較優秀的文章來背。什麼是優秀的文章呢?優秀文章的特徵有:主題新穎、結構合理、語言優美等。如果你選的文章不好 ,背了也白費功夫。

背的時候,有的可以全篇都背,有的可以只背一兩段,有的可以只背個開頭或結尾 ,還有的也可以只背一兩個好句子。總之,一句話,挑重點背,挑精彩的背。這樣,省時省力,效果好。

背的目的是,為寫作提供一些思路,為寫作提供一些材料,為寫作提供一些詞彙。

但有一條要記住,在寫作時,不能照抄人家的文章,那樣做就叫抄襲。抄襲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第二個字是:讀

要迅速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不讀書是不行的。讀書可以為寫作提供思想,便於確定文章的主題;讀書可以為寫作提供內容,使寫作有話可說;讀書可以為寫作提供詞語,讀來的好詞好句,可以寫作自己的文章裡;讀書也可以為寫作提供一些方法。

讀書時,要圍繞自己的寫作內容。比如,你寫小說,就要多讀中外名著;你寫散文,就要多讀一些散文名篇;你寫雜文,就要多讀一些魯迅的作品;你寫詩歌,就要多讀一些唐詩;等等。

讀書要伴隨寫作,持續進行。不是讀一會兒,也不是讀一陣兒,也不是讀幾個月,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讀書和寫作也不能分離,必須邊讀邊寫,邊寫邊讀,讀寫結合,互相促進,共同進行。讀書與寫作就像一輛車上的兩個輪子,就像一隻鳥的兩個翅膀,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第三個字是:學

學什麼呢?學習寫作方法和技巧。幹什麼,都要有方法。寫作也一樣,不掌握寫作方法 ,當然寫不出好文章。

要學習哪些方法呢?首先確定主題的方法是要會的,寫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現主題嘛!選材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也得懂,不然選不到好材料,就寫不出好文章。寫文章還要會安排結構、會分段;另外怎麼開頭,怎麼結尾,包括怎麼做題目,這些都需要學習。

學習的方法有幾種:一是買些教寫作的書看。書店這方面的書很多,可以買幾本看一看。二是報一些網課。網上有專門教寫作的課程,買一些適合自己的學一學。三是可以參加社會上辦的寫作班,讓老師面對面的教你、指導你,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第四個字是:寫

寫,就是練。這是提高寫作能力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你背的再多,你讀的再多,你寫作方法學的再多,最後都得落實到寫上。寫作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是靠寫。

怎麼寫呢?一天寫多少呢?有的說一天要寫1000字。如果按這個指標練,只要能堅持,也不錯。一天1000字,一個月就是3萬字,一年就36萬字,足夠出一本書了!堅持寫10年,就是360萬字。有這麼多書稿在手,就是不能出版,你也是一個成功的人了!

每天寫多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而定。莫言一天能寫一萬字。他是大家,我們一般人比不了。

另外,一天寫多少,也受寫作文體的限制。莫言寫小說一天可以寫一萬字,他如果寫詩歌,可能就寫不了一萬字了!

不管怎麼說,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動手寫!

如何快速提升文字功底,就講著四個字:背、讀、學、寫。

閆老師簡介:

我是一名作文老師,業餘時間喜歡寫作,曾經發表短文300餘篇;著有《新聞漫話》《閆老師教作文》《中考作文衝刺》等書。有喜歡作文與寫作的朋友請關注我!


閆老師教作文


除了多看多寫,沒有其他途徑。

寫作是一項需要天賦的腦力活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寫作的天賦。即使有些人有寫作天賦,如果後天不加以學習練習,這種天賦便會隨著時間的消逝慢慢消失。

大部分的寫作者並不具備寫作的天賦。但仍然有人成為某某著名作家。這樣的作家,其高超的運用文字的技巧,與後天的努力分不開。那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呢?

一、讀。有句話是模仿是創新的開始。多讀好書,名家的書,讀的時候注意別人是如何把文字運籌帷幄,玩於鼓掌之間的。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讀,還在於品,寥寥幾字,是如何將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呈現在人的面前的。以前上學時,一個老師說任何一本書,你都能從中汲取到營養,就算是一本黃書,只要你善於發現,你也能從中學到東西。

二、寫。讀了之後,心中有再多體會,覺得自己學到再多東西,如果只放在心裡,長時間就會忘卻。要勤於動手,腦袋是思維的容器,只有手才能把容器裡的東西倒出來,將其呈現在人們面前。

若想提高文字水平,多讀多寫必不可少。學習一些關於如何提高文字水平的書也必不可少。接下來為大家提供基本關於如何提高文字技巧的書。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別董大989


說個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對這個問題有切身的體會。

我曾經在簡書、公眾號等平臺寫過很多文章,加起來有100w字左右,後來在頭條、問答、微信讀書、百家號等各個平臺上也寫過很多文章,前後加起來有200w字左右吧

我的文章風格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逗逼風、扯淡風、嚴謹風、有趣風、實用貼等等。

後來,一個比較厲害的作家,他的公號也寫的非常好,有幾十萬粉絲。就對我的文章提出了建議,說內容太乾,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標準。當時我不太懂這是什麼意思。

但我知道我的文章閱讀量都不怎麼高,但讀我文章的粉絲,粘性卻都很好,僅有的幾個小夥伴都成為了好朋友。

他就繼續建議,讓我多去看領英的文章,學一學那個公號上的寫作風格。對此,我也轉變了自己的風格,開始模仿和磨練類似的文章。後來陸續發佈了幾篇,閱讀量的確上去了。於是,我在思考,文字功底,到底是什麼,以及應該如何提到。

第一,文字功底是什麼,你要弄清楚你的方向

僅就我而言,我並不打算寫小說、散文等等,所以我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優美的修辭,
我需要的是娓娓道來的故事以及鞭辟入裡的觀點,用1000-2000字的篇幅把一個道理說明白,講上3-4個小故事就可以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我想我們要做的工作並不是多去讀和學習小說、散文,反倒是多去看一些受歡迎的快餐書、實用貼、熱門文章定點提升我們的技能。

第二,如何提升文字功底,要把握最關鍵的一點

雖然前面也說了一些如何提高文字功底的方法,
但最關鍵的一點是“練筆”。看了再多的書籍、學了再多的方法,最關鍵的還是要動筆寫,沒有人是一開始就能把文字寫的很好的。功底、功底,功夫的底子,就跟地基一樣,是需要時間、數量去積累出來的。
給自己一個目標,先寫100篇2000字的文章,不是隨便寫的那種,而是花了功夫和時間去模仿、打磨的文章,寫上100篇,再來評判下你的文字功底到底如何。

最後,功底是無極限的,一起提升吧,我也在努力的路上。

我是千城,謝謝你讀到最後,覺得有用就點贊、留個言吧!

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讀書,打開新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