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1》

前几天去福鼎,看到一些茶农在压饼。

外省的客商订的货,赶着要交货,所以,本来应该再存一个月才压的饼,也等不及再存了,先压出来交了货再说。

村姑陈去的时候,有一些牡丹饼,已经压好晾干,准备进烘箱了。

小心地剥了一饼出来,李麻花在一边赞叹,真漂亮啊,芽头饱满,叶片油绿,芽叶齐整,这是上帝之手的杰作吧 .......( 学艺术的人总是会滥用词汇、惯于夸张,别介意 )

她马上就问人家,这个货有多少啊,我全要了。

那个茶农一脸难色,吱唔了半天,说,“这些我全订给了外省的客人,没了。你要是想要,我另外给你压。用另外一种材料,另外一种更好。”

去仓库捣腾了半天,找出两麻袋白牡丹茶来,抓了一把出来给我们看。

我小心地捧着这些茶,走到外面,在日光底下观察。

比之刚才看到的牡丹饼,芽头要小一点,叶片大小差不多,但颜色深了好多,是深绿色的,不够油亮,还有一点点小叶片是微褐的。

李麻花一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个茶明显不如刚才压饼的这批茶,你居然敢忽悠我!”

茶农赶紧解释:“小妹,你不懂。你手里这种牡丹,是烘干过的,存久了才不会坏,压饼的那种,是没有烘干的。所以看起来才漂亮。”

李麻花瞬间哑了口。

我恍然,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2》

坐下来,摩挲着手里的这饼白牡丹饼,颜色鲜艳,色调饱满,最要紧的是芽叶齐整,芽头和叶片,完整地联结在一起,叶片完整度也高,基本上没有碎叶片和掉落的芽头。

闻起来,有清新的植物芬芳,带着落山风的清新。

确实是一饼人见人爱的好饼。销量肯定很高。

然而,跟茶农细聊过才知道,这饼,它有缺陷,它在散茶期,少了一道工序——烘干。

这种外表看起来芽叶整齐、鲜嫩如初采的茶,大多数,是没有烘干的,也就是说,萎凋(日晒萎凋或者室内萎凋)之后,不烘,直接就用麻袋装起来了。

这样做有四大好处:

1.省掉了烘干工序的经济成本和退火的时间。

2.可以让茶叶免于遭受烘干时的反复翻动,保持芽叶的完整性。

3.茶叶没有烘干,保持的水分多,压饼时,叶片不易断裂,能保证压饼成型后条形整齐、外观漂亮。

4.茶叶未经烘干,叶片内的叶绿素得到大量保存,叶片呈现出鲜嫩的绿色,压成饼后,整饼茶看起来光鲜亮丽,颜值一百分。

总的一句话,不烘干,直接压饼,压出来的饼,好看,好卖。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3》

这样不烘干,直接压饼的茶,未来,口感如何?转化怎样?

口感,不得而知。

没烘过,想来青味极重,要说它是纯日晒的,应该没人反对吧?反正村姑陈就写过纯日晒的太姥山白茶,新茶期带着鲜爽气、清草香。咱这个味道,正符合。

没喝过村姑陈笔下的、带着鲜爽气和清草香的茶的看官,估计真的要被这话给蒙过去了。

茶汤,应该比较薄。首先它没有经过烘干,内在水分含量较高。其次它没有经历散茶烘干后三个月的陈化期,内含物质没有经历一次转化。

按照正常流程进行下来的白茶饼,它在散茶期,是有经历过烘干工序的,烘到达标干度之后,再密封存放,至少陈化三个月,再压饼。

如果要饼的口感以及未来转化出的养分更好,这个散茶陈化期还需要更长,目前业内的最长时间是三年,当然也许还有人陈化得更长。

在这些陈化过程中,茶叶经历了自然的陈化,内部的营养物质逐渐变得丰富。

经历了这些正常流程的饼,未来陈化之后,汤感是醇厚的,爽滑的,有如同温泉汤般的质感。

而散茶未经过烘干就直接压的饼,也未经过陈化,它的内含物质是极少的,未来的转化自然不好,内含物质不丰富,汤感自然就薄。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4》

想来,茶农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

然而,为了销售,为了商业利益,只能把好好的茶、未来极有可能转化出极佳风味的茶,做成这种速成品。

就像把野生黄瓜鱼做成熏鱼干一样,暴殄天物。

很多茶农说过,不是我们不愿意把茶做好,实在是客户有需求。客户要买条形好看的茶,客户要叶片完整的茶,客户不喜欢茶叶碎片多。如果我们烘得太干,茶容易碎,就卖不出去了。

说的人满脸无奈,听的人一声叹息。

只有强大而成熟的卖方,才能引导市场,引导买方。

当你只是一个弱小的卖方时,你只能适应市场,迎合买方的需求。

客户要条形好看的,不容易碎的茶,你就只能加工这样的茶,要不然,你就别想做这笔生意。

商业规律,就是这么残酷。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5》

茶商要求白茶条形完整,这样才便于出售。

茶农要迎合客户需求,只能做干度不达标的茶。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多数的消费者,还不了解白茶。

在白茶之前,消费者们接触的都是其它茶类,掌握的判断标准,也是别的茶类。他们用别的茶类的标准推及过来,以为白茶跟绿茶或者别的什么茶一样,叶片一定要完整,梗叶一定要整齐,才是好茶。碎片多,就是茶叶底,是属于茶渣级的烂茶。

所以,他们把这个标准,简单粗暴直接地套用到白茶身上,在购买的时候对白茶提出了要求:叶片破碎率低,芽叶梗结合完整。

这个标准,又被茶商直接抛给了茶农:你必须生产出这样的茶,要不然我不进货。

处于食物链最低层的茶农,除了照做,还有别的办法么?

没有!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外观漂亮这种白茶审美标准,误导了多少茶农?

《6》

希望未来,熟悉白茶的人多了,了解白茶的人多了,大家会更懂得白茶。

懂得它的娇贵,懂得它的习性,不会再对它提出不符合它生理特征的要求。

不会为了要求外观的整齐漂亮,而买椟还珠,令人啼笑皆非地牺牲掉最重要的干度指标。

到时候,白茶才会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和认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