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秀才的地位如何?

黃強黃不息


古代科舉制度,考取秀才相當於現在參加高考,錄取上大學者;古時讀書文化人屬於稀缺的社會知識分子人才,受到廣大沒有文化人的尊重,社會地位相當不錯的!

古時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稱為童生,俗稱白衣;你看,《水滸》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經唐、宋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嚴密完備的公開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


一.秀才是童生參加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

二.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公費生;

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這些相當於現在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三.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啦;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四.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府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可免除差徭;秀才還享有見官不跪拜,直接面見地方官等待遇。

五.秀才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謀生;文筆好的,進入府州縣府為吏;古時讀書有文化的人少,為人代寫書信、訴狀,修譜、寫賬;為富豪財主當賬房、管家;有名氣、有關係的,充當文臣武將的幕僚。

不一而足。

你看,秀才相當於參加高考,考上大學;有公費的、自費的、擴招的、保研的(拔貢),畢竟古時知識分子稀缺,秀才還是很有社會地位的。


z山海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有關秀才的地位,其實可以參考大學畢業生——曾經是香餑餑,而現在已經越來越稀鬆平常了。而在古代,秀才無論是從學歷水平和待遇,都跟大學生差不多。

最早期的秀才,顧名思義,就是指的優秀人才,從漢朝就有了。一開始是靠郡守舉薦,後來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則由九品中正官來鑑別。然而無論是郡守還是中正官,那都是高級官僚,能獲得他們青睞的,不是真的有本事,就是家裡關係特硬,或者兼而有之。這樣的秀才,能不讓人尊敬嗎?

到了唐朝,秀才成了科舉裡面的一科,而且是比較難的一科,僅次於進士。這個時期的秀才,地位雖然不及最風光的進士,但是也有的官做,所以風頭也比較盛,可謂是少年英姿勃發。

但到了宋明以後,秀才就沒啥意思了。因為秀才是基礎操作,府試考過了就是秀才了。既沒有功名,也沒有門路,只是有個證而已。很多秀才考一輩子也考不上舉人,就只能庸庸碌碌的過一輩子而已。他們能獲得的特權,也就只有見官的時候不下跪,稱一聲“老公祖”而已。

這一段簡單的秀才地位變遷史,是不是很像大學生的地位呢?陽光下沒有新鮮事,如是而已。



青言論史


說到秀才,就不得不說科舉制了。在古代,科舉是每個讀書人出人頭地,魚躍龍門的首選,十年寒窗,只為一朝中第。而在明朝,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成為秀才的,想要考秀才,那簡直就是過五關斬六將,考場上的戰鬥,那也是驚心動魄。

在成為秀才之前,首先你要經過童試。童試的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童生需要五人結成一組,還需要廩生為其做擔保,保證身家清白,沒有冒名頂替。這些條件都具備後,你就可以去參加童試了。童試合格後,接下來你就要朝下一關前進了。下一關,就是府試,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這都是州府高級官員,有他們主持的考試,可想而知,考試的規格和難度是越來越大。這下你以為可以歇一歇了,彆著急,接下來還有更大難度的院試。院試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才能有資格進入府、州、縣的官方最高學府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至此你就有了秀才的頭銜了。才能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說,秀才是參加科舉,步入仕途的敲門磚和門票,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

圖 明代科舉考試

成為秀才,就代表了你有“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是普通老百姓比不了的。那麼秀才有哪些特權呢?政府又給了秀才哪些保證呢?

封建時代,老百姓都要服差徭,也就是徭役。比如修長城,修宮殿,修河道。大家都知道,封建時代繁重的徭役,猶如捆綁在老百姓身上的枷鎖。那簡直就是九死一生。當年的陳勝和吳廣就是在去服徭役的路上揭竿而起。而秀才可以免除差徭,官府徵發壯丁的時候,你可以安然自得的在家喝這茶,看著書。所以,一旦政府要徵徭役,或者要打仗,會點拳腳功夫的老白和會煮飯的李大嘴妥妥的跑不了,而秀才照應做他的賬房先生。

圖 明朝官員

大家在看古裝電影電視的時候,會發現,如果知縣老爺升堂審案子,下面站著的讀書人就會說,我有功名在身,無需下跪。沒錯,秀才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還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到公事,秀才還可以要求直接稟見知縣。

在明朝,為了限制老百姓的隨意遷移,便於管理流動人口和戶籍,所有老百姓出門都需要持有官府簽發的路條。而秀才可以出門遊學,不受限制。

最實惠的是,秀才可以免交公糧。封建時代,國家最重要的稅收就是糧食,也就是公糧。如果你家出了個秀才,那麼恭喜你,你家就可以不用交公糧了,這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是多麼人羨慕的特權。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地主鄉紳至少都是秀才以上級別的人物。

還有,在穿著上,秀才也是有別於普通老百姓的。在士農工商等級森明的封建時代,對穿著也是有很嚴的規格的。比如明朝的商人,即使你再有錢,也不能穿綾羅綢緞,只能怎麼樸素怎麼穿,更別說平民老百姓了。而秀才可以藍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著長靴,儼然一副讀書人的氣派。

圖 文人出行,相當顯擺

明代呂坤在《時政錄》有這樣的記載:“國家恩典,惟養士為最隆。一入庠序,便自清高:鄉鄰敬重,不敢欺凌;官府優崇,不肯辱賤;差傜概州縣包當,詞訟各衙門存體;歲考搭棚、餅果、花紅、紙筆,何者非民脂民膏;科年酒席、彩樂、夫馬、盤纏,一切皆榮名榮利。”大概就是說,國家對士這個階層的待遇非常豐厚,一旦有功名在身,鄉里的人敬重,不敢欺負,官府優待推崇,差役、徭役有州縣承當,到了年終歲末,還有餅果,紅包、紙筆贈送;到了科舉考試的時候,縣裡還要組織歡送會,敲著鑼打著鼓給秀才們加油,還要給他們配上僕役和車馬以及所需的趕考盤纏。這待遇真是簡直了。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古代真不是吹的。

簡單的說,秀才就是封建時期標配的統治階級和社會精英。


歷史大學堂


秀才是古代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也可稱作是“茂才”。現代人都喜歡去考證和研究古古代的一些事物放在如今相當於什麼或者等同於什麼等,就這個問題,有人回答說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大專畢業生,也有人說現在本科畢業生在古代也只能算半個文盲,遠沒有秀才的水平。

其實秀才之間也是分等級的,總共分三等:一等稟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這都很好理解,稟生是吃“公糧”的,每月有糧食可領;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就是增生,沒有“月薪”可領;附生更慘,是剛剛入學的附學生員。等級的劃分是根據其知識文化水平來定的,簡單點說就是考試成績定的。

這三者除了在是否享受國家供養方面有些區別之外,在古代社會里享受的政治特權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大致包括以下幾種特權:

一、見官不跪。

秀才怎麼說也是進去士大夫階層了,所以面見縣太爺的時候是不用貴的,作個揖禮貌性參拜一下就行了,在縣太爺面前可自稱生員,交談還有椅子坐。

二、不納稅。

秀才都是不用納稅的,可免家中二丁差役,像其中的稟生國家還沒月發糧食,就算下半生碌碌無為也不用為生計發愁。

三、享受身份同行權。

古代小老百姓外出是需要路引的,而秀才不用,你只要亮劍,啊呸!是亮出你的秀才身份就行了。

四、可使用奴婢。

小老百姓家裡即使是有錢也是不能使用奴婢的,要是擅自使用,就會被抓起來受仗責。

五、可免刑。

秀才社會地位還體現法律之外的特別優待,即使秀才犯了法,在沒有革除功名之前,是不準對秀才用刑的。

所以,秀才在古代除了社會地位高之外,還享受普通老百姓沒有特權。


麟史Rain



張思遠33


在古代的科舉中,一個童生(沒考中秀才的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童生)考中了秀才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雖然離金榜題名還有很遙遠的路。但考中秀才也是一個士子一生中第一次可以親身體驗讀書給自己帶來的榮耀。

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會想起“窮酸秀才”這個歷來被人熟知的詞彙。別看秀才不起眼,即使當了秀才,離做官也還是八字沒一撇。《儒林外史》中范進雖然中了秀才,他那個殺豬的老丈人還是不把他放在眼裡,還會羞辱他。

但其實大部分秀才並不窮,至少以後生活水平將得到大大改善。一則普通人家的婚喪之事都要請秀才主持,紅包是少不了的;二是如果繼續讀書成了生員,每年還可以從官府獲得一定的銀兩補貼。

最重要的是,中了秀才就有可能通過社會地位的提高而謀求經濟地位的提高。在清朝,中了秀才雖然不能一步登天,但身價上至少比平民上了很大一個臺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功名的老百姓見了地方官要叩頭下跪,稱呼縣官為大老爺(清朝的官員只有知府以上才能稱大人),秀才則可以不拜,自稱生員,與知縣談話有座位坐。

第二、在清朝,讀書人的屁股開始變的寶貴,犯了罪輕易不能打。而一旦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屁股更是動不得,縣官連打的權力都沒有,最多隻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師(學官)才能打,不能由衙役打,因此秀才比衙役的地位高,下等人是不能隨便打上等人的。除非那個秀才犯下了重大罪過,由知縣稟告藩臺革去秀才功名後,方可受普通刑罰。

第三、秀才可以不應徭役之徵,連自己家的房屋也可以立馬升高,比普通人家的房屋高出三寸,因此秀才頭上可以戴三寸的頂子。

在北方一些地區中了秀才還可以免除幾畝地的官租,南方則沒有,這是由於經濟、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導致的。

秀才能享受這麼多的特權,老童生們當然拼了命也要考一個秀才。清人馮友蘭的父親是進士出身,曾當過縣令,在他的《三松堂自序》中馮父有句話:“不希望子孫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孫代代出一個秀才,能耕讀傳家,雖然沒有官宦之家顯赫,卻比普通百姓之家風光。”

這還不是全部,中了秀才雖然還不能當官,但卻很容易成為一名紳士。中國的封建王朝雖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際上天高皇帝遠,皇帝的勢力只能到縣一級,縣官作為皇帝的代表存在於地方,而大多數的老百姓一輩子並不需要見他。

官員更替乃至改朝換代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也遠非那些上層人士感受那麼明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情形不僅存在於桃花源,現實中照樣存在。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能有飯吃就行,那個閒心操不上。

在那個時候,老百姓主要靠地方的紳士、宗族制度來維持秩序,人民內部的矛盾由這些有德望的人出面往往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調解。特別嚴重的案子或許要族長開祠堂在祖宗面前進行審判,但大家對於驚動祖宗的神靈很不安,這種事情一般很少發生,更不要說到縣衙打官司了。

在這種士紳自治的體制中,秀才們自然成了紳士們的主力,因為能考上舉人的都排隊等著做官去了。紳士除了當不上官的還有當官退休的這兩種人,而退休的人一般都老了,總比不上那些年富力強熱心公共事務的秀才們。

這些秀才紳士們在處理公共事務的過程中,自然也享受了種種好處,積累了人脈,致富的門路自然也就多了,不少人開始從無產階級發展到地主階級。

事實上,以前的地主和佃戶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和諧的,絕不是階級鬥爭中講的那麼勢不兩立。

由於秀才這兩個字蘊含著豐富的可開發資源,許多尚未婚娶的新進秀才成了媒人眼中的香餑餑,而那些官宦人家、富有家庭也喜歡為家裡的小姐物色一個秀才做新郎,哪怕對方是窮光蛋也在所不惜。

很明顯,大家都把秀才看成是一個潛力股,雖然現在股價低,但是不排除一飛沖天的可能性。所以還有句古話,雖然糙一點但卻很真實“去到考場放個屁,也替祖宗爭口氣”。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了秀才的能量,看看現在考公務員的熱度,就能理解當時科舉考試熱了。


燕子吃小魚


#今日頭條、好友連網:#古代秀才的地位如何?解答丶在古代沒有考上秀才的人、讀書人叫童生、俗話說叫白衣書生、考上秀才登榜有名、考上晉士官就有品位哪、考上頭名狀元舉人就叫大小官人等等、讀書人有好多種名詞:“都有各種何革稱呼”



聖梅1


古代秀才是最難堪的地位,通過十年寒窗苦,憑藉聰明和苦功考取了文化人的功名,但是這個位置上不上,下不下。往上舉人功名是百裡挑一,難於上青天,往下和沒文化相混又覺得委曲,還會受眾人貶低挖苦。因此秀才這個有名無祿的地位是能害死人的。


彩雲東昇戴寶山


窮酸秀才舉備官。。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