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戰爭都在打後勤,後勤是薄弱的,不像作戰部隊戰鬥力強盛;後勤是最關鍵的,兵不能不食,槍不能無彈,戰不能無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人對於戰時的理解,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時打仗對於糧草的重視程度。並且我們反觀歷史,其實不難發現,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通過阻斷對方的糧草從而獲得最終勝利,其中最著名大家也比較熟知的就有“火燒博望坡”、“官渡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少勝多的案例,同時,這些也都是通過燒燬對方糧草從而獲得成功的案例。

一、糧草的重要性

糧草在古代是勢氣和戰鬥力的象徵。模擬一下:比如守城之戰,如果守城一方兵力較少,但城內糧食儲備充足,是可以沉著應戰來回調度的;而攻城一方,除了需要仰攻、源源不斷的投入兵力,還必須將城池圍住,這樣投入的兵力就會遠大於守城一方,對於糧食的消耗就會很大,所以除了後勤保障工作做的非常好,而目標城池成為一座孤城之外的局面,攻城方是很難做到長期圍攻一座城池的。

再比如深入敵境作戰,或遠征,這種情況的大規模戰役多半是以消滅敵方有生力量和搶地盤為最終目的的,即便古人打仗,對於騎兵的運用已經到了駕輕就熟的地步,但是除了草原民族那種全騎兵陣容,奉行打了就跑,機動作戰的風格,對於糧草的需求往往是就地取材,吃飯靠搶外,其餘中原國家的遠程作戰往往以步兵團為主,騎兵為輔,配以輜重和糧草部隊,在這種行軍作戰的途中,糧草的供應和運輸成為了關鍵。所以才有了“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的歌謠,而一方如果摧毀另一方的糧草部隊,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戰爭效果,甚至直接取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二、運輸糧草的學問

糧草,糧是士兵的能量來源、草是馬匹的能量來源,在古代戰爭中,對於糧草的運輸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素。

(1)先說糧道的選擇

糧食運輸多為陸路,水路運糧雖然便捷,但相較於敵軍的攻擊,水上風浪自然因素對於運糧船隻的結實性要求極高,所以除非是水戰需要,古人很少船上屯糧、水中運糧。那麼如何選擇糧道呢?古代打仗以遭遇戰為主,戰場多為開闊地便於部隊展開,陣法排列,當然在提前探之敵方行軍路線的情況下也有伏擊戰法的運用,不過這是少數,而糧道的選擇是不能和戰場前線靠的太近的,換言之,官道雖然開闊平坦,但很容易被敵方斥候探知,而相較於前線,運糧的騎兵配置較少,所以很容易被對方騎兵部隊襲擾摧毀。因此,古代遠征,特別是深入敵境,糧道多選擇崎嶇山路,和林間小路,提高運糧部隊的隱蔽能力,運糧兵馬不宜配置太多,也是基於提高隱蔽能力這個考慮。

(2)從運輸路線上來看

古代的戰爭一般都是對外擴張,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糧草部隊肯定是在自己的後方運輸,這樣才能保證其安全,肯定不會將自己的運輸部隊在敵方地盤上運輸,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那一定是埋伏。有前線部隊在前方作戰,這時候後方就肯定安全了,所以運輸時的人馬並不會安排專門的將領前來防止偷襲,並且就算是真的派出頂級的將領,也不能保證糧草完全安全的送達前線,為什麼這麼說呢?

(3)從天氣來看

在當時可沒有現在便捷的運輸工具,當時都是牛馬居多,甚至還有人力代之,最主要的一點是,當時的天氣可沒有現在的天氣預報,也就是說在路上很有可能遇見一切情況。下雨、山體滑坡、炎熱等,這些都是不可抗力,就算是派出再精銳的將領,也依舊不能擺脫這些,所以在運輸上就選擇次等士兵多一些,這也是為了當時的時局著想。下雨、山體滑坡、炎熱等,這些都是不可抗力,就算是派出再精銳的將領,也依舊不能擺脫這些,所以在運輸上就選擇次等士兵多一些,這也是為了當時的時局著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4)再說運糧兵的消耗

古人的打仗的後勤保障能力不比今日,古代戰爭動不動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拼殺,對於糧草的消耗極大,所以要一次性供給全家將士馬匹的日常糧草消耗,對糧草的運輸量也是一項艱鉅而又重要的任務,運糧的隊伍不僅會有負責保衛的軍士,還有數量相當的民夫用來驅趕牲畜,裝卸糧食,所以裝車的糧草,很大一部分是運糧部隊自身的配給,再加上天氣、道路等因素的影響,運糧隊伍的行軍速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多走一天,對於糧草的消耗也是驚人的。

“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史記·平準書第八》

“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夢溪筆談·官政一》


六斛四鬥為鍾,計千里轉運,二十鍾而致一鍾于軍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言遠費也。《十一家注孫子》

從這些典籍不難看出,這筆賬古人已經算過,而且沒有很好的代替和解決辦法,軍隊數量和糧草數量是和戰鬥力成正比關係,但運糧部隊的數量和糧草數量成反比關係,基於這個客觀事實,運糧的民夫和護衛人數的控制在古代都有固定的科學的比例,曹操這位官渡之戰的勝利者,對這方面的研究我想一定比袁紹多。

(5)古代的屯田政策

雖然古代戰爭的軍事實力是以人馬為單位來評價的,但即使是綜合國力鼎盛的朝代如唐、明等也無法做到常備武裝的日常消耗和共給,在這種情況下,平時為農戰時為軍的屯田制度和作戰前的兵役補充制度應運而生,隨之產生的是與其相適應的糧草配給方式,因此就有了“人持乾糧三鬥,可用數旬”的說法,作戰部隊自帶糧草,雖然不多,但對於小規模時間短或者奇襲戰、伏擊戰這種隱蔽性高、付出小收效快的戰爭而言,足夠了。這種情況下,自然減輕了糧草運輸的壓力,運糧的兵馬自然就少了許多。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三、糧草成為戰爭轉折點

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有多少戰役,一方是因為後勤和糧草被截斷而軍心離散,在古代浩瀚的戰爭史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戰爭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漢中之戰,合肥之戰,諸葛亮六處祁山,襄樊戰役等,都因糧草決定勝負。

(1)因糧草問題敗仗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立定北方的最主要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的實例,當時曹操的大本營就是許都而已,官渡位於許都正北稍偏東,距許都約100公里,當時的曹操未戰先退,軍心混亂,雖然在白馬之戰曹操襲斬了袁紹兩名大將,振奮了軍心士氣,救出了被圍困於白馬的全部軍民,但仍然未能扭轉戰局,難以抵擋袁軍強大攻勢的洪流,雙方遂相持於官渡一帶。袁紹的謀士許攸,也是曹操的心腹,他建議袁紹偷襲曹操,因為從軍中細作得知,曹操嚴重缺糧,如果此時偷襲定能全勝,袁紹沒有采納,許攸一氣之下投靠曹操,許攸熟悉袁紹軍中軍情,也是袁紹重要的謀士,火燒烏巢,使袁軍大亂,曹操出軍擊之,大獲全勝。在許攸的幫助下,沒有多久便把袁紹的冀、幽、並、青四州收為囊中。曹操就是因為火燒了袁紹的糧草,此消息傳入軍中,使得大軍混亂,可見糧草是有多麼重要。

(2)因糧草問題敗仗二: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大家都以為是周瑜火攻赤壁,孫劉聯盟的成果,其實這把火不是周瑜燒的,是曹操自己燒的。當時曹軍和吳軍對戰長江兩岸,赤壁之戰並非一場大戰或歷史性的戰役,它只是5000曹軍與3萬人馬的孫劉聯軍打的一場遭遇戰。由於軍隊遭遇疾疫和後勤補給線過長的緣故,由於初戰不利,曹操燒船自行撤退了。

當時的赤壁戰爭對戰耗時數年,曹操當時北方初定,根基未穩,而且一直的戰爭,群民飢餓,經濟百廢待興,曹操的糧草補給線拉得過長,糧草運輸很是艱難,而且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所以曹操已經感覺如此對耗下去必敗,不如早點退出,修身養性,來年再戰。糧草補給線的拉長,供應不足才是赤壁失敗的原因。

(3)因糧草問題敗仗三: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使得蜀國國力大減,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才得以恢復,其實好多人認為是劉備為了給張飛,關羽報仇做的愚蠢的戰爭,其實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備發動戰爭報仇是虛頭,目的是把荊州奪回來,因為荊州是劉備主要的根基,也是糧食的主要產地,軍隊的駐紮,防守的主要都成。雖然很多人反對,但是劉備還是做了,諸葛亮沒有跟隨,因為當時初定,很多區域需要防守和籌建,劉備之所以八百里連營,就是因為糧草和水源的原因,當時陸遜看出劉備糧草運輸線的缺點,以退為守,更加的拉長了劉備的防線,劉備運輸糧草很是緩慢,造成軍中缺糧,又因為對戰時間較久,無戰鬥之心,所以被陸遜打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4)因糧草問題敗仗四: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猶如曹操碗中的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曹操當時帶領大軍,攻佔漢中,劉備還未反擊,劉璋已經投降曹操,但是漢中身在四川,地處秦巴山區,窮鄉僻壤,地廣人稀糧少。這一地區,對曹操來說,利害不大,可有可無;但對劉備來說,則是非爭不可的,“若漢中無,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依曹操的軍事才能和魏國的經濟實力,曹操是有能力、有優勢同劉備拼到底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漢中留下數量強大的兵力和一條長長的、強有力的補給線。

曹操思前想後,果斷拋棄漢中,雖然漢中沒有資源而且是群山環繞,但是地理位置無可替代,這是分開魏蜀最有力的分割線,曹操是一位軍事才人,但也因糧草不濟,運輸困難,無力迴天之術,辛辛苦苦攻佔的城池,送給別人,這也是諸葛亮出祁山的必經之路。

(5)因糧草問題敗仗五: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張遼大將最為人所知的原因,此戰不僅區區幾千人抵禦孫權十幾倍的兵力,而且險些活捉孫權,可見張遼足智多謀,是一位可用的將才。但是曹操兩次兵臨合肥最後都無功而返,張遼雖然打敗孫權,但是還是撤離了合肥,究其原因就是糧草的原因,糧草的運輸和補給花費很大,而且經常受到吳軍的偷襲,只能放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都是鐵則。

(6)因糧草問題敗仗六:諸葛亮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都要經過漢中,當年曹操放棄的漢中,在諸葛亮北伐中原失利時才顯現出來。也正基於上述的原因,這一地區把諸葛亮的北伐給坑苦了。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蜀軍的糧草和給養都是從成都平原運送到劍閣,再由劍閣轉運到祁山前線,這樣千里運輸,勢必造成費時耗工,既不能保證數量,也不能保證及時。蜀軍糧少,利在急戰和決戰,但魏軍識破了蜀軍的謀略,堅守不出,意在拖垮蜀軍,故蜀軍每次北伐差不多都是因為糧盡而退,無功而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7)因糧草問題敗仗七: 襄樊戰役

襄樊戰役關羽所攻的襄樊,被魏國稱為“國之巨防”,可見其重要性,襄陽所處的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匯的特點。無論是東西之爭,還是南北之爭,南陽盆地都是必爭之地。襄陽地處南陽盆地的南部,依託湖北,通過漢水和長江,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由南陽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關中,還可經漢中而聯絡隴西。因此,襄陽作為湖北境內的一大重心,實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義”。

但是因為此戰,關羽自己身敗名裂,不僅大意失荊州,而且敗走麥城,被吳軍所殺。史書常說關羽不該發起這場戰爭,因為當時劉備和諸葛亮入川,無暇顧及荊州,荊州又是劉備的主要根據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己老老實實就可以了,而且史料記載沒有關羽呈報給劉備的奏請書,說白了就是關羽自己發動的。關羽如此的慘敗一是自己剛愎自負,二是沒有審時度勢,三是沒有奏請、擅自做主,四是沒有後軍支持,沒有強有力的糧草補給線。

關羽被儒生陸遜所騙,抽走大批的守軍,致使荊州空虛,被呂蒙夜襲而得之。此時荊州被襲,前軍受阻,無援軍可增,糧草補給全部斷裂,最後退守麥城,當時關羽收拾慘軍應該也有兩萬有餘,但是幾乎無糧可吃,軍隊很快散盡,關羽最後只有十幾位士兵跟隨,如果有充足的糧草,關羽完全有機會反敗為勝。

七個糧草的戰例說明:大戰之前先備好糧草給養。沒有充足的後勤給養,不可輕易言戰,不可輕易出戰,不可戀戰。糧草的安全是戰爭中生命線。糧草的安全要有精兵保衛,重兵保衛,不能半點輕敵,不能絲毫大意,必須確保萬無一失。補給線要確保在安全地帶。糧道,顧名思義,就是運送糧草的必經之路,是軍隊作戰的生命線。如果軍隊處於攻勢前進狀態,糧道還會不斷延伸拉長,因而糧道的安全性和糧食的運輸能力密切影響著戰爭的勝負。既然糧草和糧道這麼重要,但感覺古代戰爭的糧草很容易被敵軍毀滅,糧道也很容易被敵軍斷掉。對糧草敵方大都採取偷襲、奇襲的方式,因此補給的路線、糧草的野戰倉庫必須置於安全地帶,必須高度警惕,不給對方可乘之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結語:

古人正是基於糧草對於戰爭的關鍵作用,才在運輸糧草的問題上殫精竭慮,尋求最經濟的辦法,首先,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強運輸部隊的兵力投入,這種方法雖然穩妥,但弊端是隱蔽性不足,機動能力有限,當然本身消耗也極其沉重。

其次,是在糧道的選取上下功夫,在運糧乃至戰爭之前,派出斥候對預設戰場的行軍路線進行實地打探,選取隱蔽性最高的路線運糧,當然這種方法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為敵方也會想方設法刺探糧道所在,一旦被發現,戰爭前線的將士就會面臨斷糧的危險。

最後,是在運糧部隊上做文章,值得肯定的是,在這方面古人既有謀略,更有智慧,一種辦法是偽裝、採用虛實真假的方法誘騙敵軍截糧,設伏兵,打擊敵人的偷襲部隊,或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敵人“斷其糧道”的戰術思想動搖;當然,縱觀古代歷史,尤以諸葛孔明在數次北伐種所發明的木牛流馬作為運糧工具所被後世稱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