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冷兵器戰爭史中,騎兵在速度、耐力與衝擊力方面比步兵有著明顯的優勢。而馬匹的養殖規模常常也成為一個王朝戰鬥力強弱的關鍵因素之一,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歷史評論中寫道:“

漢唐之所以能張者,皆唯畜牧之盛也”。

漢武帝時期的對外擴張是“厥先祖父,曝霜露,斬荊棘”的結果,在漢朝前期數十年的隱忍之後,漢武帝所組織和壯大的漢朝騎兵多次深入大漠數千裡,對匈奴發動了持續的大規模打擊。這些戰爭在形成“漠南無王庭”的局面,維護漢朝邊境安全的同時,也造成了戰馬的嚴重損失,這讓他不得不停止對外的軍事擴張。那麼,版圖曾經侷促於中原地區的漢朝,到底是如何發展了支撐漢武帝打擊匈奴的騎兵呢?漢武帝時期數十萬戰馬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漢武帝成功地發動對匈奴戰爭之前,漢朝篳路藍縷的養馬業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戰國至漢朝初年中國嚴重缺馬的階段

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秦末戰爭形勢

​戰國至漢朝初年,我國處於一場持續數百年的戰爭環境之中,漢朝更是在秦末大動亂中立國,當時國內一貧如洗,戶口減半,物資儲備不足,軍事力量大大減弱,戰馬尤其缺失。在古代中國,馬匹曾經是尊貴身份的象徵之一,伏波將軍馬援曾說“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濟遠近之難”,但是在漢朝初期,“別尊卑之序”的現狀則是:“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全國都找不出毛色相同的四匹馬來給劉邦拉馬車,將相只能乘坐牛車,漢朝初年的窘境可見一斑。

第二、漢朝發展養馬業的轉折點——漢高祖的“白登之圍”


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西漢初年版圖

漢四年八月,漢高祖劉邦下令在全國徵收“算賦”,“為治庫兵車馬之用”。所以,漢朝發展養馬業絕不是為了滿足“別尊卑之序”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讓劉邦深刻地認識到“治庫兵車馬”的必要性,那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漢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在追擊叛變的韓王信的同時乘勢打擊匈奴,結果卻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若不是最後採用了陳平的密計,劉邦能否脫困還是未知,此時劉邦才清楚地意識到大漢與匈奴的之間的差距不是一丁半點。

所以,在解圍之後他並沒有急於報復,而是理智地採用了劉敬的和親政策,換取一時的和平。自此直至漢武帝時期,漢朝為了不與匈奴發生正面衝突,一直採用奉送禮物以及和親的方式與匈奴維持相對緩和的關係。

而劉邦以臥薪嚐膽的姿態,自白登山被困之後下定決心發展養馬業,壯大騎兵力量。因為他深知“車騎者,天下之武備也!”

第三、漢武帝及之前的漢朝統治者對養馬業的扶植

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漢高祖劉邦

​上文已經提到,早在漢四年八月漢高祖已經為了發展騎兵而下令在全國徵收“算賦”(即人頭稅,當時漢朝所有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的人,每人每年都要繳納一百二十錢的算賦)。之後,又有多位統治者頒佈了不同的詔令以發展養馬業。比如:

1、漢文帝時期

漢文帝時期頒佈了“復馬令”,鼓勵民間養馬規定凡是養殖一匹馬的農民,可以免除他家三個人的兵役,甚至可以用捐馬的形式來給自己贖罪。

禁止民間屠殺馬匹,並且明確規定:“盜馬者死”。

嚴厲禁止優良馬種外流(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史稱“馬弩關”。

2、漢景帝時期

漢景帝時期專門設置了三十六所養馬用的“牧苑”,並繼續鼓勵民間養馬。

3、漢武帝時期

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時期又開始徵收“馬口錢”,為的就是給剛剛起步的大漢騎兵增加補助。同時設立和健全了馬政的管理機構。而漢武帝對匈奴作戰時期更加註重養馬業,《史記》記載:“天子為伐胡,盛養馬,馬之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牽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而胡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御府禁藏以贍之。”很明顯,與馬匹相比,漢武帝堪稱是視金錢如糞土了。他的這種態度也成為鼓勵民間養馬的良好宣傳手段。

第四、漢武帝在位前期——養馬業的全盛期

經過政府的大力提倡,等到了漢武帝時期,一片勝景出現了——“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當時僅僅國營的牧苑中,就有四十萬匹馬!民間已是“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於此同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後,也讓西域的優良馬種也被引入大漢,這真是錦上添花!

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石刻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時的漢朝空前繁榮,馬匹的規模也使漢朝的騎兵得到了充足的發展。終於,在對匈奴隱忍七十年之後,漢武帝終於開啟了反擊匈奴之戰,這場戰爭歷時四十四年之久。期間,騎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沒有騎兵的優勢,漢朝長途奔襲打擊匈奴幾乎是不可實現的。在多次大規模戰爭中,漢朝發動了多達十餘萬的騎兵。雄厚的經濟實力,優良而大規模的戰馬儲備再加上衛青、霍去病等軍事天才的出色領導,漢朝終於在對匈奴作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並最終造成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支撐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數十萬戰馬從何而來?

漢武帝時期疆域圖

​但是,漢武帝的連年對外戰爭造成戰馬的巨大損耗。比如《史記》記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戰爭中“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得首虜萬九千級……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大漢立國後隱忍數十年,悶聲搞養殖,後來終於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巔峰,並且漢馬給漢朝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馬匹的成長及訓練有著不可一蹴而就的週期,如果使用無度就很難恢復。所以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時,就因為缺少馬匹,不得不回到數十年前的步兵作戰。正是因為缺少戰馬的支持,武帝后期不得不停止對外擴張(

自(衛)青圍單于後十四歲,以漢馬少,故久不伐胡)。於此同時,漢朝在持續對外戰爭的衝擊下,百姓也是怨聲載道,國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也真是“興也戰馬,衰也戰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