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想要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從量變到質變,家長試試“三步走”

也許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都有“舒適圈”,在舒適圈裡,孩子沒有壓力,沒有外界的強力逼迫孩子成長,十分輕鬆。但久而久之,孩子便無法成長,沒有進步,並且越來越離不開舒適圈。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待在某個地方、處於某種狀態是最舒服的,不用努力讓自己適應某個情境。但只有讓自己走出舒適圈,人才能成長。

同事的孩子樂樂,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從小成績就不錯,但是到了小學六年級,學校的功課愈發的抓緊了的時候,樂樂卻不樂意了。他甚至跟爸爸媽媽要求“留級”,爸爸媽媽很驚訝,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荒唐”的想法。原來樂樂平時認為學校功課太簡單,在家基本上不做作業,不是看電視就是吃零食。而六年級的功課讓樂樂無法再呆在“舒適圈”裡,使得樂樂抗拒不已。


想要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從量變到質變,家長試試“三步走”


孩子走出“舒適圈”重要嗎?

當然。有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跨出去和沒有能力跨出去,其實是兩回事。但是這兩回事又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不願意做,越不做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更不願意做了。每個人的非舒適區其實就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造成不擅長的原因有:一是較少的接觸類似的事情,不習慣;二是自己的性格、生活環境、家庭背景、過去的經歷等等使自己反感這樣的環境或者事情。

很多人應該聽過那個著名的實驗,溫水煮青蛙。用燙水煮青蛙,青蛙會跑;而用溫水煮青蛙卻不會。人和青蛙是一樣,會趨利避害,青蛙會呆在“舒適圈”,人也會。所以如果孩子不主動跳出“舒適圈”,就會像那個溫水中的青蛙,最終羊入虎口。

吳伯凡老師說過:那是一種呆在子宮裡的感覺,無能,脆弱,封閉,但是穩定,自在,不需要努力。這個會讓人上癮的心理舒適區,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呢?恣意生長的樹木花草鳥獸魚蟲,大自然中自生自滅。而作為人,是有意識,有主動創造性的。不能從舒服放鬆的狀態走出來,自覺追求目標,和自我管理,和花草鳥獸有何區別?

貪戀舒適區的安全、可控感、無壓力,卻阻礙了我們擴展新思維,增加新技能的成長機會。從體制內工作到自己出來做事情,我自己也體會過被迫離開安樂窩,獨自摸索在陌生領域的孤獨感和焦慮感。然而一旦打破枷鎖,卻是全新的生活。


想要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從量變到質變,家長試試“三步走”


家長該如何讓孩子走出舒適區?只需要這三步

第一步、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有畏難情緒,是普遍現象。我們大人也一樣,也喜歡待在舒適區裡,不喜歡走到一個陌生的領域。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流的父母做榜樣,在孩子成功的路上,有追趕母親的成分,而母親的成功,既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又為孩子做出了榜樣。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父母樹立的良好榜樣,會讓孩子隨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向父母靠近,這是一種內在力量的驅動,比靠講道理、時刻監督,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因為我們都知道走出“舒適區”很難,所以我們更要做孩子們的榜樣。因為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說到底,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如果父母只是嘴上說著,卻沒有行動,是無法給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的。孩子要成長需要模仿,而最初的模仿對象當然是自己的父母親。父母作為孩子最早的啟蒙終身的教育者,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最深遠。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須以身垂範,做孩子的榜樣。


想要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從量變到質變,家長試試“三步走”


第二步、明確孩子需要進步的方向和具體步驟

找好目標是有必要的,不然努力就沒有方向了。孩子面對困難,左右為難的時候,其實是他們的思維卡殼了。以他們的能力可能無法你可以主動幫他們捋一下思路,請他們認真想一想,他們是怎麼看這件事情的,思考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例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已經可以畫畫了,但是回到家就不會畫了,面對比自己強大太多的父母,她有了畏難情緒,你可以請她描述她的想法,問問她:“寶寶,你為什麼不敢畫呢?” 孩子可能會說,“害怕畫不好。”這時候你知道孩子被“完美”的思維限制住了,那你就可以幫孩子發散一下思維,你可以說:“聽說你在幼兒園畫得很好啊,在幼兒園你是怎麼畫的?”孩子的心結可能一下就打開了。面對困難,孩子退縮,或者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不要立刻就幫他們解決,而是延長孩子的思考時間,有時候他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面對困難,還沒理清楚自己的目標。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明確他們的小目標,並且幫助孩子儘量“簡化”走出來的困難,孩子不是神人,也是需要父母幫助的。


想要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從量變到質變,家長試試“三步走”


第三步、教孩子堅持

學生時代中,我們看到那些總能考得很好,看起來毫不費力的學霸。你看到他一臉輕鬆的樣子無比的羨慕。卻不知道他每天很早就跑去圖書館佔位學習。等到你晚上去找他的時候,他能夠安心地在看著美劇。你只是看到他晚上看美劇的樣子。卻不知道他白天在圖書館中心無旁騖的學習。有些事情做一次容易,但是一直做很難。努力做一件事,這個過程註定會艱難,努力也許還會很漫長,短期內也許也看不到成效。而正因為沒有人能看得見整個世界未來,不過人卻可以通過努力去儘量地看清自己的未來,如此才恰恰堅持的意義所在。

而走出舒適圈絕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而是一個持續的稍微有點長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有踏出第一步的信心和決心,但是久了久了,就想放棄。因為這個過程對於在舒適圈裡待過的孩子來說,是有落差的。所以教孩子堅持,是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想要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從量變到質變,家長試試“三步走”


最可怕的不是天生不聰明的人,而是故步自封,自欺欺人,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永遠在自己的階層裡面努力的人。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圈,去看看外面世界廣闊的天空,是他們人生中最絢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