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崇祯帝如果南迁,会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满清三足鼎立的局面吗?

生活360x


崇祯如果能南迁,短时间内会三足鼎立,从长远来看,明朝很可能再度统一。

从崇祯十七年的局势来分析一下。

帝位问题

南明时期,明朝国力其实依然很强,占据了大半个天下,理论上还有百万大军。但是南明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帝的问题。

北京失守不要紧,明朝是两都制,还有个都城南京,同样具备全套政府班子,立马就可以运转。

问题是,缺个皇帝。

崇祯自缢,三个儿子也被一网打尽,没有了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得靠大家选。

南京为了选出新皇帝,闹出了很大风波。

选来选去,选出了福王朱由崧,也就是弘光帝。这个弘光帝,是个窝囊废,除了一头扎进后宫,什么事也不会干。

为了选帝,还闹出了拥立风波,结果是马士英勾结四镇总兵暗立福王,本来南京的头号文官,兵部尚书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四镇总兵因为拥立之功,得到很大利益,南明的藩镇问题,愈演愈烈。

如果崇祯南迁,帝位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不管福王桂王潞王,哪个敢跟崇祯抢位子?朱由检要废了他们,是分分钟的事,要他三更死,他就活不到四更,更别说马士英和四镇总兵,借他们个胆子也不敢。

崇祯哪怕到了南京就崩了,只要太子在,帝位还是稳如泰山,没人敢动脑筋。

内政问题

崇祯如果南迁,必定有大批官员跟随,虽然这些官员们能力参差不齐,混日子的也大有人在,但其中总不乏一些忠臣良将。崇祯的能力虽说也不能算高,总比朱由崧强上百倍,两京的官员中,选出一套相对强干的政府班子,问题不大,肯定比马士英那套离心离德的草台班子要强不少。

崇祯一生节俭,不好女色。弘光朝的贪腐好色问题,也不会发生,内政效果如何不好定论,至少风气会清廉很多。

经济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我们看地图就可以看到,南明占据的,是全国最富裕的省份,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这简直是上天赐给崇祯的礼物。

富庶的江南向来是明朝重要的税源地,并且还有占尽海运之利的东南沿海地区。

现在明朝的地盘少了一半,而且是相对贫穷需要南方输血的北方,南京的财政状况,应该要比迁都前理想不少。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明末的税收是一笔烂账,应收款和实收款相差不少,不过以崇祯的正统性,收税总不会比弘光难吧,至于如何开源,当然还有许多办法,这里就不讨论了。

军事问题

崇祯的南迁,并不能完全解决军事问题,但相比弘光朝,那不要好得太多。

湖北的左良玉,虽然是个刺头,但崇祯如果在,谅他也不敢像弘光朝那样倾巢而出,兵发南京。左良玉手下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就算虚头不少,三四十万之数还是有的,这支兵力,是大明的湖广重兵集团。

好生安抚左良玉,这支兵大有可为,北上,可以直取河南,威胁陕西和北直隶,西进,可以扫荡张献忠,震动李自成的大本营西安,按兵不动,则可以成为一道屏障,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或者是多尔衮,都会如芒刺在背。

其他几镇,加起来也有几十万兵力,如果左良玉不再发兵南京,他们的兵力也不会被调到安徽与左军交战,这样就有兵力固守江淮防线,刘良佐、刘泽清之流固然不能依靠,黄得功还是值得信任,高杰虽然军纪很差,也还可以一用。

防线如果稳固了,四镇兵力也不会像弘光朝一样集体投降,并且这些军中不乏勇将,比如李成栋、李本深、金声桓等人的降清,并不是完全的心甘情愿,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权衡之下的共同结果,至少在他们心里,还有一丝心向故国,这点从他们之后又反清的表现可以证明。

如果崇祯在,则内斗大为减少,客观上大大降低他们降清的条件。

清军入关,本来就是赌博,满清的体量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只要在一两场战役中能将他们击败,军事上的天平就将发生逆转。

民心问题

或许有人说,崇祯十七年,天下百姓和官绅都已对大明失去了信心,这话不能说错,至少在李自成的进军之路上,大批文武官员投降。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投降的明朝官员更是不在少数。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相比之下,投降大顺才是个最糟糕的选项,李自成及手下毫无治国的理念和要求,想要的只是钱财。

投降了李自成,没有官做不说,大顺军拷打这些投降的官绅,逼着他们拿钱出来买命,这叫做“追赃助饷”。

这样的政策下,许多人家破人亡,李自成民心尽失,所以清军进入北京后,大家都集体倒戈,没人再选择为李自成卖命。

如果崇祯在南京,那么民心势必依旧倒向明朝,因为清军入关之初,并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如果要百姓和官绅选,大部分人还是心向大明。

在南明时期,大顺和大清后方都不断有义军举旗反抗,一度给他们造成相当之大的麻烦,如果崇祯在,后方的抵抗力量将变得更为强大。

所以,如果崇祯南迁,在各方面都远远胜过南明的各个政权,他的对手,其实只有满清。因为事实证明,李自成占据北京后很快就自取败亡,不足为虑。而满清入关,就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如果崇祯还在,以他们那十几万军队想要灭亡明朝,实在有点困难。


关于明末这段历史,小院有专栏文章详细讲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小院之观


崇祯即便南迁,也很难成为东晋、南朝、南宋这样的割据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政治散沙化。崇祯时期朝廷党争就十分激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国家战略,弘光朝廷同样存在东林、复社、阉党;崇祯即便南渡,这种情况也不会有太大改善,相反,崇祯到南京后权威可能受到削弱,使党争更加激烈。



第二,军队军阀化。这是明末军队一个显著的特点,镇守长江防线的主力——江北四镇,几乎全是听调不听宣的军头,黄得功、刘泽清、左良玉这几位当初就不肯北上勤王。对比靖康之变时,广东的禁军都奉命北上勤王,就可见南明与南宋对军队控制力的差距了。



第三,清军火器化。明军最早将火炮用于守城,然而随着孔有德叛逃、清军战场缴获,清朝也拥有相当数量的火炮。红夷炮守城有用,攻城更好使,每次遇到坚城清军便用炮轰。清顺战争时,清军仅三天就用炮拿下潼关,吓得李自成连西安也不敢守,跑回山里打游击。对比南北朝、南宋时期,由于攻城效率低下,北方征服者屡屡被城池所阻,攻城技术的进步对战争格局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第四,战略偏执化。崇祯即便在南方建立朝廷,他的战略很可能与弘光朝廷类似,即联清灭顺。崇祯这么一位好面子的皇帝,对待把自己赶出北京的李自成,灭之而后快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不联清,也会采取中立坐壁上观,绝无可能主动与贼寇串联。

那么,崇祯南渡一点作用也没有吗,当然不是。

首先,政治上会相对稳定。能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帝位争夺和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且崇祯再不济也比朱由崧之流强得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出多门,有利于整合力量进行防御。

其次,使清军入关的合法性大打折扣。清军入关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口号就是为崇祯报仇,甚至以此为由把南明的求和使左懋第奚落了一番。这样的口号为自己赢得明朝士庶的支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崇祯南渡,清军少了复仇大旗,明人对清军也会多几分抵触情绪。



事实上,南明要想真正稳住南方的基本盘,第一要务是联合农民军,如果放弃了这一条,无论何人主事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晓窗读史


很难,但是出现一个短暂的南北朝的几率会更大。

假使,假使崇祯真的南迁,明朝会比南宋和东晋早期的局面更加稳定,而且抛开了吃钱的华北和关中,南明也能更好的集中江南地区的经济优势。然后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镇守宁远的吴三桂会不会被崇祯一起带到江南。考虑到吴三桂的五万关宁军是当时大明最后的精锐部队,而且有这样一支铁军在,还能对武汉的左良玉这个兵痞子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虽然关宁军的家业都在辽西,但是就像吴三桂勤王那次一样,当时的吴三桂还是心怀忠君爱国之志的,所以十有八九还是会护送崇祯南下南京。而南京本就有一套成熟的政府体系,完全不会出现什么混乱的局面。就算北京群臣激昂,崇祯也完全可以下令群臣镇守北京,自己带着皇室成员南下,其实只要他能狠下心来力排众议,这些事情他都可以做到。

一旦崇祯到了南京,明朝以文统武的格局就不会被打破,武官不掌大权就难以割据成了藩镇,南明那种分裂局面也就不会出现了。

说完明朝再看大顺,从李自成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并不会治国,就和大齐的黄巢一样,大顺势必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王朝,最后李自成内部的将领会在华北形成一个个割据的军阀,而李自成也将直面北方满清的冲击。

自打1628年开始,八旗军就不止一次的突破了长城防线,到1644年为止,共有六次大规模的入塞劫掠行为,而且多次占据边境州县。一旦大明南撤,满清南下将会更加轻松,这点从山海关一战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顺军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所以八旗军将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吞并黄河以北,并且开始试探南明的防线。就这样一个新的南北朝割据将会出现。但是考虑到南明的大多数军队都是战斗意志薄弱的军队,同八旗军相较量,又能撑多久,这也是个问题,毕竟大明的精锐边军主力,都是被凶残的八旗军消灭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体制还是变不了,这种深入根基的制度,随便一动都是引起轩然大波的举动。而一旦南明这时发生内乱,那铁定清朝又能一统河山了。但是如果明朝保持原样,那最后还是会死在藩王制的压榨下,明廷经济破产。又一次被新的王朝取代。


再看清廷方面,因为八旗军不足20万人,即便占据了华北,也会陷入人手不够的尴尬局面。到时候清军还是得组建绿营军,而如此一来清军的整体战斗力又要被拉低。清朝不灭了明朝,就难以实施圈地和剃发令,因为随便一个一个大举动的政策都有可能导致华北遍地义军起,就和宋金对峙的格局一样。之后就看这个没有统一中国的大清是像金国一样被迅速汉化,还是不怕死的仍然保持异族风情。

而且清朝不可避免的还要面对蒙古主权的归属问题,同沙俄的交锋,同准格尔的战争。一个北方帝国疲于奔命,一个南方帝国慢性自杀,虽说按照中国王朝的特点,同一时间必然趋势,但最后天下归谁,还真是不好说了。


火器工坊


崇祯皇帝最臭的一步棋,是有南迁动议,而没有南迁,前者乱了军心,导致北方战局迅速崩溃,后者没了免遭身死的实惠,

有南迁动议,表明皇帝准备抛弃祖宗坟墓,要知道崇祯可是挖了李自成的祖坟的,抛弃祖宗坟墓意味着皇帝自己都认识到了北方战局已经彻底不行了,明对李自成的战争是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你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行了,将领们怎么不能良禽择木而栖呢,这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放弃南京是有本质不同的,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投降日本则是汉奸行为,而这时明军将领投降不过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百姓免受兵灾之苦,所以呢,北方战局瞬间崩溃,李自成东征的速度比吴三桂救援速度还快,简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崇祯早早如果南迁,想像一下,李自成刨了明十二陵,将历代皇帝尸骨拖出来鞭尸,宗室诸王如果问起,北方尚有四镇雄兵,还有山东河南京师等明军,皇帝就抛弃祖宗坟墓,皇帝总不能说掐指一算,那些明军就是投降的,不投降也没战斗力,姜瓖反正后坚持了一年多不就打皇帝脸了,

除非皇帝眼一瞪,老子是皇帝,老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是皇帝不是这样的人


书剑漂零


不能,明朝没有南宋那样安定的南方。不安定有两方面,一是军事,二是政治。

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樊城,南阳。

1642年,张献忠攻陷庐州,威逼南京,后被明军击退。

1643年春,张献忠从庐州回师攻陷武昌,汉阳。

1643年秋,张献忠南下攻陷长沙,进军江西。

1644年,张献忠西进,六月攻陷重庆,八月攻陷成都,并在蜀地建国。

这只是张献忠的行动路径,当时所谓的南方安定,其实只是东南沿海一代安定罢了,除此之外的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到处是义军横行。

所以结论就是,即便南迁崇祯也无法像南宋那样构建一条从陕西开始,依托长江天险庇护整个南中国的防线。

除此之外,崇祯想要重整国局,势必要对江南的这群地主集团下手。而这群汉人大地主既然能够出卖底下的平民,那同样也能出卖崇祯,一旦朝廷下手太狠,触动了地主集团太多的利益,他们勾结李闯或是满清出卖南明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结论就是,崇祯即便南迁,下场境遇恐怕还不如南宋,因为南宋能整合这个南方的力量抗衡,而南明,连江南之地都未必搞得定。


江东小白板的话事堂


议和与南迁崇祯帝都试过,两者都是当时较为可行的办法。但与后金议和泄密,举朝哗然,结果兵部尚书陈新甲当了替死鬼。动议南迁,陈演、光时亨等腐朽之臣又极力阻扰,结果迁都南京之事也不了了之。




明朝自成立之初,便已经定都南京。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便以应天府(即南京)作为吴国都城,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后便定都于此。建文帝行削藩之策,燕王朱棣于燕京靖难起兵,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称帝后将京师从南京搬到北京,但在南京留下了几乎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国家机构,实际上明朝实行的就是两京制,不过是以北京为主南京为辅,如果再加上中都凤阳,明朝在南方可谓是建制完整,运转正常,崇祯帝南迁事实上完全可行。




崇祯帝若南迁,就意味着他要放弃北方大片领土,但在当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李自成自陕西挥师东进声势浩大,关外的清朝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入关,作为京师的北京,夹在两大强敌中间,随时都要面临城破的威胁,虽说祖宗基业不可弃,但北京若不弃,坐等大顺军来攻,一旦京师破城,崇祯帝及诸王宗室该往何处去。后来的事态不也验证了这一点,城破后崇祯帝出逃无望,煤山自缢殉国,太子、永王定王也都没能逃出京师,最终南京还不是立了一个庸才福王朱由崧当皇帝。




明朝实行两京制,北京主北,南京主南,明成祖兴许遇见到了百年之后明朝会有劫难,效法西晋、东晋 ,北宋、南宋之事。更何况当时南方大部都没有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染指,经济民生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最关键的一点,是以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为首的江北四镇,拥兵数十万,对南京形成拱卫之势,且南方财赋雄厚,富庶有余,可以不断的为前线提供财力支持,江北四镇再加上凤阳总督马士英及镇守扬州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事实上迁都南京于抗击大顺军形势大好。




迁都南京,短时间之内会形成大顺国、大西国、南明和清朝“四强鼎立”的形势,但从长远来看,南明可以收拾河山,再度统一天下,明朝可以涅槃重生。

明朝南迁,利大于弊,首先,北方虽失,但南方半壁江山犹在,明朝依然具备强大的实力。其次,大顺军若入主北京,清朝必定要来夺,镇守山海关的平西伯吴三桂,无论倒向谁,大顺军和清军都免不了要正面硬碰硬,明朝在南方坐山观虎斗,等到大顺军清军两败俱伤,南明伺机出兵,收复故土指日可待。而川渝的张献忠,杀戮无度暴虐无道,人心失望难成气候。


崇祯帝若南迁,历史将要改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南京的一整套班子可以随时运转,更重要的是崇祯帝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南方足可以收拾人心力挽狂澜,只要他不再犯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南方的兵将定能为他所用。南明为什么那么快覆灭,根源就在于弘光帝朱由崧的荒淫无能用人不当,马士英、左良玉等将领轻视这个皇帝,无威信无威望,不能统御天下,难堪恢复大任,而唯有崇祯帝,方能力挽狂澜,再造国运。


大国布衣



不好说,这个关键点在于崇祯帝能不能经此大难而痛改前非了,不然在大势面前,别说三足鼎立互相牵制了,就是南明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条件都没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首先以大势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可谓是越往后改朝换代中间的乱世时间持续是越少。不信大家看看,东汉亡国以后,是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世,一直到隋朝大一统,这段乱世持续了300多年。而唐朝亡国以后的五代十国大乱世,持续时间则是70多年。如果以宋辽金大分裂时期来看,持续时间更长了。从宋朝开始,宋元革鼎、元明革鼎、明清革鼎,相对来说前朝亡国以后,下一个大一统朝代马上确定,中间没有什么大的乱世的,只不过消灭割据政权浪费一些时间罢了,不会形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大乱世的。

所以以这个趋势来看,明末清初之际,大势就是出现一个大一统政权,而不是分裂状态。所以崇祯帝想要打破这个趋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很难很难的。

其次就是崇祯帝这个人的个人能力。

虽然崇祯帝以身殉国的风骨值得肯定,但是他这个人的帝王心术很差劲,像忠心的人诸如卢象升孙传庭都因为他的昏庸安排而被搞死,反正当时环境就是谁忠心谁卖力,谁就死的快。

结果是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帝诏天下勤王,只来了唐通的八千人马,再无其他人勤王,这虽然与明末军阀化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崇祯帝已经搞得是人心涣散了。

所以如果崇祯帝南迁以后,还是之前那套帝王心术,那么南明马上会分崩离析,因为军队已经开始军阀化,他如此作风,那些将领恐怕都要被吓得投降或者不听号令了。

因此崇祯帝只能是痛改前非,能做到知人善用赏罚分明的话,才可以有一定机会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


宋安之


假如我是崇祯,我首先要知道明朝中兴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得了癌症,但不是只有死路一条,要想活下去必须要切除病变器官。

那我要做的首先是放弃华北,退守江南。把北方能带走的东西全部往南搬,然后把所有军队往南撤,对于那些可能守不住,或者防守比较难,还有补给不方便的城池全部放弃,保存战斗力,做战略转移。虽然此举有失去北方民心的可能,但是不走不行,不走的话就等着亡国。 把北方让给大顺,让李自成去派兵驻守一个个城池,李自成得到的也只是一座座搬空的城池,李自成宣传的口号可是三年不纳粮,既然我把财富全部转移,李自成的军队势必要改变他的口号,到时候对于笼络民心,大顺不见得比明朝好。

大顺占领华北后,吴三桂会叛变,因为他背后已经没有了大明朝,所以他必须要在清顺之间做出选择,而不管吴三桂投降谁,我想满清都会入关南下。 历史总是把某一个的作用无限放大,其实吴三桂在明清相争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不管吴三桂有没有放满清入关,满清入关已经是势在必行,势不可挡,即使不从山海关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破关南下。到那时山海关也只是一座孤城,因为北方已经大乱,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而且吴三桂投降大顺,李自成并没有重视山海关,他是让降将唐通率领五千人马去山海关与数万关宁铁骑换防,李自成的本意是想调吴三桂回内地打内战。所以仅凭唐通那点乌合之众面对势如破竹杀人如麻的八旗能不吓尿就算不错了,所以假如山海关是大顺控制,八旗入关没有任何悬念。

所以中国北方将是清顺打的不可开交,吴三桂也会被李自成重新派往与满清的战场上。大顺已无心南伐了。到那时崇祯真的可以大有作为,假如崇祯想三分天下,那么崇祯必须要在三者之间做出选择,比如大顺控制不住的时候,崇祯应该做出支援,比如派兵北上一起对抗大清,或者派水师北上,袭击大清后方。所做的一切举动只是为了维持现状,不让任何一方做大。

第二崇祯可以在清顺交战火热的时候北伐,直接收复被大顺占领的失地,但是这一举我觉得危险性比较大。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当年宋朝联金灭辽,和后来的联蒙灭金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我是崇祯我不会联合一方毁灭另一方,不管清顺相争谁胜出他们最后势必要南伐,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谁也没法吃掉谁,相互独立存在。 只要天下维持三分状态,我就利用和平期间加大各种改革建设,撤换不称职的人员,推进维新,只要加以时日,国富民强,再伺机北伐统一中国


高宗1986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如果能够南迁的话,我觉得应该会形成比较有利的局面,至少可以做到保住东南的半壁江山,和南宋当年比较类似。因为作为当时天下公认的皇帝,崇祯皇帝的号召力还是非常强的,就是因为他在眉山上吊自杀了,导致中原无主,名种力量无法统一起来,最后被满清各个击破。

虽然满清得到了天下,但是满清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假如不是时机碰到的特别好的话,满清应该不可能得到天下。满清在夺取了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最关键的一战就是山海关与李自成进行的那场大战。可惜李自成当时对满清认识不足,所带的兵力也不够多,导致被满清打败。事实上当时农民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如果闯王能够带上10万以上的农民军的话,可能满清就进不了关了。因为说实话,满清夺取天下是相当容易的,真正的难关也就是山海关那一战。

事实上满清能够夺取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打着崇祯的旗号,也就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结果包括吴三桂为首的众多明军将领都纷纷投降满清,这些军队使得满清的力量得到迅速的加强,才真正有了夺取天下的实力,否则以满清关外总共10万人左右的兵力,是很难真正夺取天下的。因为满清入关的时候也就是满兵7万,汉军旗兵2.4万,蒙古兵2.6万,总共12万人。但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之后,对待原来的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太狠。所以这些人在闯王被满清打败之后,都群起而攻之,导致李自成很快失败。崇祯还在的话,这些都不会发生,满清也不会有那个机会。

而且山海关一战中,满清军队事实上受了不小的损失。日后打天下,事实上主要靠投降过来的明朝军队。而崇祯皇帝真没有死,而是南迁的话,自然就可以将众多的军队号召到自己的旗下,他们也不敢那么轻易的去投降,满清也就没有那个能力能夺取天下。而崇祯皇帝死后,后面起来的南明的那些皇帝号召力远远无法同他相比。因为当时的明朝宗室还有很多,既然你能够当皇帝,为什么我当不了皇帝,所以谁也不服谁。

例如在鹿鼎记里面就提到过,当时出现了两个皇帝,并且都是明朝的宗室,谁也压不过谁,最后清军还没有打来,双方自己人已经先打起来了。南明的皇帝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得到天下的公认,很多完全就是过家家。如是崇祯皇帝到了南方,自然可以得到南方的拥戴,所以满清再厉害,估计最后也只能想当年的金国一样止步于长江,最好的情况只能够占领北部半壁江山。何况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实力还比较强,说不定能够牵制住满清,最后双方同心协力将满清赶出关外。

事实上,只要崇祯皇帝没死或者崇祯皇帝是被满清人逼死,天下都不会落到满清人手里。如果崇祯皇帝是被满清逼死的话,闯王当时说不定就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拥戴,大家在闯王的旗帜下共同抵抗外敌,以满清那点兵力,没有众多明朝军事力量投靠的话,最终只能够带着洗劫而来的财宝,如鹿鼎记说的一样,逃出关外。只不过恰好是闯王先打的北京,最终逼死了崇祯皇帝,导致清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就是所谓的替崇祯皇帝报仇,最后收拢了很多的明朝的军事力量,才能够一举夺取天下。因为当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时候,甚至得到了南明政府的嘉奖。这说明当时中原人没有看清满清的真正面目,还有很多人还真正认为满清是来做活雷锋的。

等到满清打败农民军,天下再没有人能够抵挡满清的时候,满清就真正的露出了獠牙,人们看清事实之后才悔之晚矣,假如崇祯皇帝还在的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不能,其结果与弘光沒有什么二样,理由如下:

一、清兵会联合吴三桂部共剿闯、献,这一点,不会改变,那么闯、献亡后,清兵必定挥师南下;

二、崇祯即使在南京建立临时政权,拿什么阻当清兵过江?他还有拿得出手的将才么?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都死了,洪承畴、吴三桂投了清,江北四镇心怀鬼胎,自相倾轧,武昌的左良玉形同独立,不听号令;这些将领,在北京危急时都拖诿不肯勤王,现在崇祯南逃,威信更低了,为什么还要听你的?

三、以崇祯的性格,李自成兵临城下时还不肯妥协,那么,即使郑成功、李定国愿意效力,他也不许的,在他眼里,郑氏就是倭寇,李定国就是流贼,招抚他们抗清是大耻辱,因此组织新军也不可能;

四.即使到了南京,财政困难还是无法解决,这和在北京时沒有区別,你要他怎么办?沒收众多亲王、皇亲国戚的财产?一方面他不忍心,否则在北京时早干了!另一方面,到南京后,他的权威下降,不得不依靠四镇军阀,即使能搞到钱,也会被这些军阀抢走的。

所以,无论南不南迁,大明必亡!也许崇祯看到了这一点,才坚决不南迁而在北京殉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