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娟花儿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在杀邓艾和钟会这事上,还真不是司马昭主动的,邓艾和钟会之死,与司马昭有关,但并不是司马昭主导的。况且天下尚未统一,司马昭就开始杀邓艾与钟会,那么还有谁帮他灭亡东吴呢?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之臣,为司马昭出谋划策,邓艾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优秀将领,司马昭怎么会仅凭一场战争就对自已人对手,况且当时的司马昭正是夺取招揽人心的时候。



司马昭执意伐蜀这事,整个朝堂除了钟会支持司马昭,其他人大多都不支持,认为灭亡蜀汉时机不成熟,包括当时的征西将军邓艾也反对伐蜀。但司马昭力排众议,同时也是为了建立功勋,加快代魏脚步,力主伐蜀。

换句话说,魏国朝堂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伐蜀之战,就连司马昭也不知道这场战争会如何?



魏国大军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路军以邓艾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中路军以诸葛绪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西路军以钟会为主帅,同时也是整个魏军的主帅,兵力约12万人,整个魏军总兵力约18万人。

之后魏军进展顺利,顺利进入汉中、越过阴平,直到被姜维堵在剑阁,这个时候钟会夺了以畏战为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钟会的夺兵权行为肯定要上报司马昭,对于这事,司马昭没有反对,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钟会的夺权行为可以视为独揽大权的一种行为,这个时候的钟会毕竟还没有造反之心,最多也就是揽权行为,为后面的争功打基础。

谁知邓艾另僻捷径,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邓艾兵临成都城下,逼降后主刘禅,这个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紧接着蜀汉就全国投降了,消息传到司马昭那,司马昭也是明显准备不足。



如果执意一战灭亡蜀汉的话,身为政治家的司马昭肯定要做好接收蜀汉政权的准备,可是并没有,而为灭蜀立下首功的邓艾,却在成都擅自以征服者的名义,接收蜀汉政权,同时以天子名义私自封官许爵。

邓艾在成都干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比如他将阵亡将士尸体筑成京观,还将魏军阵亡士卒与蜀汉阵亡士卒合葬在一起,将敌我双方的士卒安葬在一起,不知道魏军士兵或蜀军士兵如何感想?



擅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然后下面的文武百官各自根据官职大小加官晋爵,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征西将军的职权范围。

在魏国的司马昭得知邓艾与钟会灭亡蜀汉后,首先向魏帝申请加封邓艾和钟会,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钟针为司徒,增加食邑近万户。



接下来司马昭还没说什么,邓艾开始不断的上书向司马昭提政治意见,比如厚待刘禅,如何布置兵力,如何准备图谋东吴?等等,说了一大通,司马昭还没有说什么?邓艾就以功臣自居不断的对朝政指手划脚,最要命的是,邓艾上书给司马昭的信件,被钟会修改成傲慢无礼。

眼见邓艾立下首功,身为18万魏军主帅的钟会一万个不爽,因此故意修改邓艾上给司马昭的书信,故意诬陷邓艾有不臣之心,并且钟会还联合了卫瓘、胡烈等看不贯邓艾的人一起上书司马昭,说邓艾谋反。



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昭对邓艾和钟会有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因为南下伐蜀的魏军有18万人,再加蜀汉的降军有10万人,这加起来就是28万人,足以与魏国对抗,司马昭是玩阴谋和纂位起家,他不会不知道这么多兵力竟昧着什么?

现在卫瓘、胡烈、钟会联合起来告邓艾谋反,如果拿掉邓艾,钟会就一家独大,这也是司马昭所顾忌的,但是不拿掉邓艾,此时的邓艾已经开始头脑发热了,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此时的蜀汉成为一块危险的权力真空,虽说被邓艾和钟会所灭亡,但是还不在司马昭的强力控制之下,司马昭为了保证蜀汉的绝对控制,同意将邓艾押回问罪,同时给钟会去信一封,说贾充已经率军一万进入汉中的乐城,而司马昭本人则率领十万大军坐镇长安,随时南下。

司马昭在放弃邓艾的同时,威慑一家独大的钟会,同时司马昭肯定还有其他的相关动作,比如通知监军卫瓘注意钟会,当钟会看到司马昭的来信,大吃一惊,以为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个时候的钟会直接被逼反了。



如果此时的钟会不谋反的话,就会被调回魏国,就失去了蜀汉这个地方和谋反的时机,钟会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切,于是匆忙之间选择谋反,还被姜维给利用了。

看看钟会的谋反计谋一踏糊涂就知道钟会根本就不是“早有预谋”,而是“临时起意”,另外从时间上也能看出钟会不是“早有预谋”,正月初一,邓艾被囚车押回魏国,正月十五,钟会到达成都,正月十六,钟会召集魏军将领开会,并关押部分将领,正月十八,钟会被杀。



如此仓促的时间,钟会这是造的什么反,与其说是钟会造反,不如说是钟会被司马昭逼反的,而邓艾则死于魏军争夺军功的内斗,邓艾之死的主谋是钟会和卫瓘,而钟会之死的主谋,一半是钟会自已野心膨胀,另一半是司马昭逼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邓艾与钟会,是覆灭蜀汉最为突出的两位将领,也是司马昭麾下的“猎犬”,专为司马昭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但是,面对这两位立下赫赫战功的爱将,司马昭最终却是接连痛下杀手。原因如下。

其一,成也蜀汉,败也蜀汉。自曹叡以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更能够顺利的称公称王,司马昭必须要有辉煌的战绩在手。这时,伐蜀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之所以伐蜀,一是因为蜀汉与曹魏有仇,伐蜀能师出有名;二是因为蜀汉在三个国家中是最弱的,伐蜀消耗的物资会比伐吴的小;三是蜀汉与曹魏边境接连,不像东吴那般有长江之险。

伐蜀的建议,被司马昭在朝廷上提起,而在众官支持的时候,邓艾唱反调,先是让司马昭不喜。后来,邓艾走小道,出其不意的兵临成都,吓得刘禅等蜀汉官员直接开城投降。蜀汉的投降,对司马昭来说,本是好事。因为伐蜀是司马昭提出来的,而伐蜀的指导以及将领,也是司马昭及其麾下的人。

可以说,司马昭灭蜀这一功绩,足以让他胜利的称公称王了。可是,喜悦没有多久,邓艾居然越权了。他照葫芦画瓢,学“邓禹之事”,擅自承制擅封。把刘禅,以及当时投降的那些蜀汉官员都大大小小的封了一遍。最紧要的是,他还把他的儿子,以及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也封官了。

这一事被嫉妒他的钟会给反应到了司马昭的耳里。本来,行使这些权利的应该是司马昭,这也是司马昭辛辛苦苦策划伐蜀所想得到的。可这一切都被邓艾给做了,那司马昭接下来还能干什么。所以,本来对邓艾之前反驳自己而感到不满的司马昭,这下是真正的下定决心去杀掉邓艾这可眼中钉了。

但是,为了掩人耳目,以及避免惹上消极的信息。所以,杀邓艾这一件事,就直接借了钟会这一把“刀”。钟会本来就不满邓艾抢他的功劳,再加上钟会也是一个善于奉承司马昭的人。因此,在接到司马昭的命令后,钟会便展开了暗杀邓艾的阴谋,最终使得邓艾这位有功之臣惨死。

其二,功高盖主。自古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臣子有一天会功高盖主,一旦有臣子立下滔天之功,上位者就会害怕这位臣子会不再受他的控制,甚至会产生反叛之心。这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防患于未然,上位者就会暗算这位臣子,使其泯然于众人。

邓艾和钟会的功劳不可谓不高,他们两个人灭掉了一个国家。这样的功绩,连司马昭都没有。这样一来,使得司马昭这位心狠手辣,又有嫉妒之心的上位者是多么的羡慕。但是,因为没有把柄,使得司马昭尽管很嫉妒,却也毫无办法。之道钟会的进言被送到了司马昭的手上。

钟会谗言说邓艾有反叛之心,在蜀汉擅自封将,且有得蜀伐吴的居心。得到这一消息后,司马昭大为兴奋,因为他终于有机会了。

后来,也确实很司马昭所想的一样,邓艾死在了钟会之手,但间接死在他手上。而邓艾一死,钟会马上收拢这些兵卒,手上的兵力已达到将近二十多万。可是,有了邓艾的前车之鉴,司马昭已经不再信任这些在外的将领了。最终,连钟会也死在了司马昭之手。

所谓为官,就要懂得为官之道,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而且还要看清上级的政治意图以及为人处事。否则,就会像邓艾和钟会一样。


韶华倾梦


钟会与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他们自取灭亡的结果。

邓艾在拿下成都,灭亡蜀国以后,虽然并没有想叛变独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说话行事很不检点,在成都当土霸王。这给了钟会谗陷他的机会,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车,最后,监军卫瓘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给杀掉了。

钟会则是到成都后,立刻举旗造反。最后,在姜维的挑唆下,他把魏国的将领都囚禁起来,意欲把他们全部杀掉。最后引起魏将们不满,反戈一击,把钟会连同姜维一并反杀了。

也就是说,邓艾和钟会的死,并不是司马昭杀的。

但是,邓艾和钟会真的不是司马昭所杀的吗?

(钟会)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产生怀疑,是因为有一件事是解释不过去的,就是司马昭执意要伐蜀这件事。

这件事最初是司马昭提出来的。司马昭认为,伐蜀的机会来了,应该整顿大军,一鼓作气拿下蜀国。当司马昭提出这一点的时候,当时魏国国内基本上都不同意,包括邓艾,都认为攻打蜀国还没到时候。支持司马昭伐蜀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钟会。但就算钟会支持,当时也有人提醒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不可靠,他伐蜀,可能别有用心。

也就是说,司马昭伐蜀这件事,是非常冒险的。首先是很可能伐蜀无法成功。就算伐蜀成功了,邓艾、钟会等人很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反叛司马昭。那样一来,司马昭势必白忙活一趟。而司马昭本人又是不可能带队伐蜀的,因为曹魏宗室都在邺城,他们是当年被司马懿拘禁起来了的。如果司马昭带兵去了蜀地,可能国内就会变天。总之,司马昭只要启动了伐蜀这道程序,他怎么着都是输家,吃力不讨好。

既然吃力不讨好,为什么司马昭还要做这件事呢?

(邓艾)

我认为,司马昭之所以敢派邓艾和钟会去伐蜀,很可能是有恃无恐。而他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有三道保险措施。

第一道措施,借钟会杀邓艾。

钟会和邓艾有矛盾,钟会不容邓艾有功。鉴于这种情况,司马昭偏偏要给邓艾权力,让他建功。而一旦邓艾建功,钟会必然嫉妒他。这样,司马昭就可以借钟会的手,杀了邓艾。

事实上正是如此。当邓艾奇袭阴平,夺取成都以后,司马昭立刻奏请给他封侯,并提拔他为太尉。这个封赏是非常大的,本来邓艾是钟会的部下,现在却成了太尉,职权一下变得在钟会之上,钟会怎么可能容许他的存在呢?所以便伪造他对朝廷很怠慢的书信,并诬陷他造反。

司马昭知不知道邓艾被冤枉呢?他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将错就错,不做调查,就派人把邓艾抓起来。这就是借钟会之手,搞倒邓艾。

(卫瓘)

其二,卫瓘是重要棋子。

邓艾和钟会实际上都是在卫瓘的运作下,被杀掉的。

首先是钟会谗陷邓艾,卫瓘没有纠错,和钟会一起谗陷邓艾。后来,邓艾被押解去长安的时候,卫瓘害怕自己合谋谗陷邓艾的事情暴露,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杀掉了。接着,卫瓘又组织魏军将领,反戈钟会,把钟会杀掉。

卫瓘是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是专门监督钟会和邓艾军事行动的。

不过,这里却有一些让人不明白的地方,卫瓘是司马昭派去的监军,他怎么敢自作主张杀钟会和邓艾呢?尤其是杀邓艾。史书上说他怕邓艾回去后,他的阴谋暴露,所以才这样做。但是,他一个监军,怎么敢擅作主张随便杀大将呢?杀大将,其罪行不是比陷害大将更严重吗?

所以,很可能卫瓘在前去蜀国当监军之前,司马昭就已经给他交代好了,让他在合适的时机里,想办法杀掉钟会和邓艾。

从卫瓘回国后,司马昭对他的封赏,以及司马炎上台后,对他的格外重视,就可以看出,卫瓘必然是得到秘密授权的。

(司马昭)

其三,屯兵十万防钟会。

除了前面两道保险措施外,司马昭还有一道保险措施,便是他已经准备了十万兵力,屯集在长安。同时,他也把天子劫持在一起。一旦前面两道保险措施都失灵了,司马昭将直接提兵攻打钟会。

再加上钟会手下的魏军,并不真心归附钟会,也就是说,钟会人心不稳,司马昭并不害怕钟会造反。

当然了,这只是下下策。

不过,实际上在前面两条措施下,邓艾、钟会已经被杀,司马昭用不着这条下下策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艾、钟会的死,司马昭是脱不了干系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曹魏灭蜀有两个片段极为精彩,一个是邓艾偷渡阴平,一个是钟会叛乱。前者直接造成蜀汉灭国,后者直接造成参与灭蜀的魏人几乎全部被歼。那么为什么邓艾和钟会立这么大的功劳,司马昭却选择了要杀了他们呢?

司马昭、邓艾、钟会这三个人很有意思,邓艾比司马昭大14岁,而司马昭又比钟会大14岁,似乎14这个数字很神奇的跟这三个人沾上了关系。然后老而弥坚的邓艾却是官职最低的,司马昭年龄居中却官职最大,为大将军,钟会最年轻,为司隶校尉,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讲呢?

公元262年,蜀汉大将军姜维惧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黄皓的陷害,于是领兵滞留沓中种麦。而沓中距离汉中遥远,无力回援汉中,这给了曹魏进攻蜀汉的机会。

公元263年,大将军司马昭召集众臣商议伐蜀大计,众臣都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安西将军邓艾态度尤为坚决。邓艾认为:蜀汉气数未尽,仍有诸如姜维、廖化等人在朝,现在进军蜀汉,不会胜利。

环顾整个朝堂,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一人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行动。于是司马昭派钟会说服了邓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计。随后,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正式拉开了攻伐蜀汉的大幕。

司马昭的计划是这样的:派左路军三万余人由邓艾率领,经狄道直扑沓中,与姜维作战。派中路军三万余人由诸葛绪率领,经武都直插阴平桥头,阻断姜维东归的道路。派右路军(主力军)十万余人由钟会率领,经斜谷、骆谷直扑汉中。

这个计划很歹毒,邓艾和诸葛绪负责堵截姜维,而钟会负责占领汉中。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司马昭的计划被姜维所洞悉,于是姜维没有敢于恋战,急忙率军摆脱邓艾,匆忙向东行军。后遇到堵截的诸葛绪,姜维挥军假装攻击诸葛绪军的尾部,趁诸葛绪调军之际急忙回军强渡阴平桥头,抢先一天过去,然后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会师防守剑门关,堵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

这时汉中已失,钟会十万大军和姜维的近六万人相持于剑门关,钟会不得进,时间一长,粮草不继,于是钟会考虑撤军,这时奇迹发生了。

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经栈道小路偷偷的行军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将马邈。然后又在绵竹戮战前来堵截的诸葛瞻,最后成功斩杀诸葛瞻,直扑成都。刘禅迫于形势出城投降,蜀汉形式上灭国。

刘禅一投降,形势变得复杂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本来原计划是邓艾和诸葛绪为辅助,攻陷成都由钟会的十万大军来完成。结果却是邓艾凭借三万人的偏师迫降了成都,抢走了钟会的功劳,你说钟会心里会怎么想?

而且这时钟会和邓艾心里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但是不管为了什么,在司马昭眼里都是叛乱。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以天子的名义(注意这里)就地安抚,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师纂兼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魏人兼领蜀汉各郡郡首,其余诸如蜀汉的旧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邓艾还对他们夸耀说:如果不是我邓艾,恐怕你们都要死于乱军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苗头,后来邓艾又给司马昭写信,发表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邓艾认为:此时虽然是趁势进攻东吴的好时机,但是士兵们都很疲惫。应该留蜀军两万人,陇右军两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修建船只,积存实力。同时安抚蜀地军民,以威望屈服东吴。这样的话,既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又有德行的感化,东吴很快会投降。

邓艾的思路很好,也很无私,但是却犯了司马昭的忌讳。为什么呢?当时决定伐蜀时,邓艾坚决认为此时不宜伐蜀,现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将军司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权,把伐吴大权也抢到手,看来,邓艾心志不小。于是司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诉监军卫瓘,让他转告邓艾,此事需要从长计议,不急。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没有猜到司马昭的心思,继续上表,言语更加的狂妄,甚至说出了将在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可以专断这样的话。司马昭对于邓艾的信开始敷衍,同时也对邓艾的忠心表示了怀疑。

钟会此时心态也开始失衡,本来功劳应该属于自己,但是却因为邓艾偷袭阴平而大功旁落,这让钟会很郁闷。于是钟会开始找机会陷害邓艾,正逢邓艾和司马昭书信往来沟通伐吴的事宜,于是钟会发挥它的特长,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使语气变得更加猖狂。

同时钟会勾结监军卫瓘一起诬告邓艾谋反,而司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罢了邓艾的兵权,于是很顺利的,邓艾以被怀疑谋反的名义抓了起来,装入囚车送往京师洛阳。

邓艾被抓后钟会心中并不高兴,为什么呢?三路大军伐蜀,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人为领军。诸葛绪早在阴平堵截姜维不利时就被钟会夺了兵权,判了一个畏敌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阳。而邓艾在自己和卫瓘的陷害下也以谋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阳,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高处不胜寒呀!

这时,降将姜维也为钟会分析形势,姜维说:自从淮南叛乱以来,你辅佐司马昭平定叛乱几乎算无遗策。现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难道不应该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保全性命吗?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

其实姜维说的很对,当时的朝政被司马昭所把持,然而钟会近期表现太好,掌握军权太重,自己又处于蜀地这个是非之地,想要撇清关系太难。早反也许还有机会,如果回去迟早要被司马昭剥夺兵权,死无葬身之地,于是钟会秘密决定谋反。

钟会的计划是让姜维领军五万出斜谷为先锋,然后自己率军在后,汇军于长安。然后兵分水陆两路,出孟津,会师于洛阳,这样的话天下大定。

谁知道司马昭早已经洞悉了钟会的意图(也许是监军卫瓘通风报信),于是司马昭率军十万亲临长安,又派护军贾充领一万骑兵入斜谷,驻扎在乐城。这一切都说明,钟会判断正确,司马昭提前动手了。

没有办法,钟会和姜维联合提前谋反,以郭太后的名义誓师讨伐大将军司马昭,要求解除司马昭的大将军之职。谁知道由于起事仓促,酿成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被乱军砍死。随后监军卫瓘率军平定了叛乱,至此平定蜀汉之事彻底结束!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艾、钟会就是螳螂,刘禅就是树上的蝉,而司马昭就是最后面那只黄雀。一心为国的邓艾惨遭钟会诬陷,聪明睿智的钟会又被司马昭制服,说到最后,还是司马昭的心思最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死于假谋反,事实情况是遭受钟会的诬陷。而钟会死于真谋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维忽悠,被司马昭威胁,形势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实说到底,即使两人安全回到洛阳,迟早也会被剥夺兵权然后杀掉,一句话,功劳太大又不善自处而已!


每日趣评


曹操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魏国朝政大权,后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控制曹魏国朝大权,大将军司马昭行为更明显,欲推翻魏国皇帝,自己改朝换代做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明司马昭野心很大。

一次早朝,大将军司马昭提议攻打蜀国,灭亡蜀国计划,在朝中议事,将军邓艾明确唱反掉,反对司马昭攻打蜀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本来司马昭淮备任命邓艾为主帅伐蜀。因为邓艾反对出兵,所以司马昭决定任命另一将军钟会为主帅,邓艾为付将出兵灭蜀国战争。

于是魏军出发伐蜀,本来钟会想借此次机会,抢立头功灭掉蜀国,但是他碰到强硬对手蜀军主帅姜维领导的蜀国军队,一值相持,久攻不下,这时候,邓艾也想立头功灭蜀,他末同钟会商量,擅自带领一支奇兵从崎岖山上小路,爬山过岭,到成都附近,只有小股蜀军被他消灭,轻而异举突龚成功,活捉蜀国皇帝刘禅,灭掉了蜀国。

姜维听到蜀皇被捉,军心大乱,军队被钟会击溃。邓艾取下成都后,野心大了,他没请示钟会,司马昭,魏皇帝,擅自派他自己亲信到各地任太守县令官职,意途谋反,于是司马昭以邓艾谋反罪命钟会派人除掉邓艾,其后钟会派兵追杀掉了邓艾。

钟会手握重兵,表面上服从大将军司马昭,实际也想造反当皇帝,野心也不小,于是司马昭叫监军卫灌设计殊杀了钟会。卫灌坐上了钟会位子,坐镇成都。

司马昭之所以杀邓艾,钟会,不仅因为这两个人傲漫,主要是邓艾一直没有投靠司马就,这个人南影响力,如果司马家取而代魏。他必然反对,所以司马昭找到机会了。去掉了邓艾。钟会虽然投靠了司马昭家,但是钟会太聪明,也有野心,不除掉他,对将击司马昭家取代曹魏家不利。所以早点下手除掉钟会为好。

由于司马昭在位时为司马家族后来替代魏皇,扫清了道路,后司马昭死,儿子又当时魏国大将军,朝政大权他一人在手,公元265年,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己做了皇帝,成立了晋朝。


蔡哥谈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诸葛绪率大路大军进攻蜀汉,我们来看看兵力分布,邓艾与诸葛绪都是三万,而钟会是十几万,那我们再来看看邓艾与钟会两人的官职,邓艾是征西将军,而钟会是镇西将军。

与蜀汉的官职不同,在曹魏里面,征西将军是高于镇西将军,是曹魏在西线战事的最高长官,之前担任过这个官职的是夏侯渊,张郃,诸葛玄,郭淮,陈泰等人,那显然邓艾的官职是高于钟会的。

但是钟会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假中、都督关中诸军事,而钟会之前没有率军打仗,他是司马昭的军师,司马昭称他为子房,也就是张良,可见钟会对于打仗来说,也是纸上谈兵。

而邓艾在西线征战多年,而且还多次打败过姜维,在这次征蜀之战,就是他凭借着三万兵力,直接袭阴平,直抵成都,使得刘禅投降的,而钟会的十几万大军还被姜维给拖在了剑阁,还差点因为缺粮,而要撤军。

还有另外一个人也需要我们引起注意,那就是卫瓘,他担任的是监军,就是他将邓艾给逮捕的,然后关进囚车,发往洛阳的,姜维、钟会造反,平定叛乱的也是他,派田续杀死邓艾父子的,还是他,显然,卫瓘就是负责来监视邓艾、钟会的。

我们就可以知道司马昭的这个安排了,邓艾打仗太厉害,在西线的威望又高,如果是由邓艾当主帅,那么根本就没有人制衡他,所以只能由钟会来担任这个主帅,这样两个人能互相制肘。

另外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还派贾充入益州,他自己率十万大军到达长安,可见司马昭对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放心,当有人包括钟会的亲哥哥跟司马昭说钟会有异心的时候,司马昭无动于衷,因为他清楚,要灭蜀,得靠钟会,而钟会即使造反,蜀人与魏军都不会跟他造反的。

钟会被杀,那很明显,因为他有异心,想学刘备,称帝于蜀地,那为什么邓艾也会被杀呢?是卫瓘自作主张吗?显然不是,主要原因还是邓艾太厉害了,司马昭得防着他,现在蜀汉被灭了,那么鸟尽弓藏,兔死狐悲。


历史简单说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进攻蜀汉。西路: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万多大军进攻姜维屯田的沓中;中路: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多大军进攻阴平负责堵截姜维退路;东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余万主力进攻汉中。此次灭蜀之战,魏国出动了18万大军,而蜀汉总兵力才10万,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作为蜀汉最后的守护者的姜维,能否力挽狂澜?

灭蜀之战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

姜维成功突破邓艾封锁,用计晃过诸葛绪,成功与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但是,阳安关守将傅佥殉国,蒋舒投降,阳安关失守,魏军得以长驱直入攻破汉中多数据点,逼近剑阁关,姜维只得率众拒守剑阁关,抵抗钟会。

姜维实际上几乎粉碎了魏国的灭蜀计划:钟会被堵死在剑阁关外,始终无法突破,汉中最重要的汉城、乐城依然在坚决抵抗拒绝投降,这时候魏军出现粮草危急,钟会没办法,只得准备撤退。如果钟会真的撤退了,姜维完全有希望反动反击,与汉城、乐城守军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实现“敛兵聚谷”战术,击败魏军。但是,钟会这边对姜维无计可施准备撤退,邓艾却另辟捷径偷渡阴平,打败诸葛瞻,最终逼降后主。实际上,早在魏国进攻蜀汉之前,姜维就已经让后主加强阴平、阳安的防守,但是后主被黄皓迷惑,没有听从: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

姜维诈降

但是即使蜀汉灭亡,姜维依然没有放弃恢复蜀汉基业。这是他平生最妙的一计,也是最后的绝唱。他率军假装投降钟会,挑拨钟会和邓艾的关系,怂恿钟会造反,并且反咬一口诬陷邓艾造反,最终害死邓艾,之后又鼓动钟会以强硬手段逼迫众将造反,但是,事情泄露,姜维、钟会都被诛杀。因为此事件直接导致邓艾、钟会和姜维自身身死,所以被称为——

一计害三贤。

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假投降之计,实际上并没有瞒过司马昭,所谓的姜维一计害三贤,其实是司马昭借刀杀人。一计害三贤最终获利者是司马昭,这一切其实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中。姜维实际上只是被司马昭利用除去钟会、邓艾的棋子而已。

借刀杀人

钟会进攻汉中之时,已经有10余万大军,之后又软禁诸葛绪,吞并了他的3万大军,再加上姜维数万大军投降,此时已经带甲二十万。邓艾手下才3万兵马而已,即使加上刘禅投降的成都守军,兵力也不会超过10万。然而当钟会诬陷邓艾造反之时,司马昭居然信了,不去怀疑带甲二十万的钟会,却去怀疑带甲数万的邓艾,这符合正常逻辑么?当钟会扣押诸葛绪,吞并他的部队之时,其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后主明明投降的邓艾,姜维却坚持降会不降艾,这其中的目的性还不明显么?两处那么明显的破绽,司马昭会看不出来?可见,司马昭心里知道要造反的是钟会而不是邓艾,但是他必须要——借刀杀人。

其实司马昭的行动也是很明显的,他居然让贾充率兵占据斜谷,亲率10万大军到长安坐镇,很明显,以邓艾的兵力,根本不是钟会姜维的对手,司马昭调兵遣将的目的,并不是针对邓艾,而是针对钟会。派遣贾充率兵占据斜谷,目的在于堵死钟会,因为有剑阁在,钟会就不能进取汉中,没有汉中屏障,钟会即使占据蜀地,也是徒劳无功的,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是为了防止情况有变,钟会真的成功占据益州并且夺取汉中以后对关中的威胁。

因此,姜维一计害三贤,其实是司马昭借刀杀人,司马昭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亭殿阁


大背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率领数百宫人和仆从去袭击司马昭,司马昭得到手下汇报,派贾充和成济在宫门外,反杀了魏帝曹髦。


因弑杀魏帝朝廷文武多有不满,司马昭为了转移朝廷里的不满情绪,分三路伐蜀,以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


一路以钟会为主,一路以邓艾为辅,最后一路以诸葛绪切断姜维后路。

结果钟会与诸葛绪大军被姜维拦在剑阁,邓艾看到主力大军被挡在剑阁,自己则偷渡阴平,下江油、战绵竹、降雒城,直逼成都,迫使刘禅举国投降。

这时灭蜀的大致过程,了解这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灭蜀之后,作为统帅的司马昭、三军主将钟会与先锋邓艾三人的所作所为。

正史里记载,邓艾与钟会并非死于司马昭之手,邓艾是被卫灌派田续所杀,钟会因作乱死于魏军将领之手,但两人之死与司马昭有绝对的关系。

邓艾,是穷苦出身,因屯田有功,被司马懿发掘,受到重用,邓艾是属于司马家的家臣,对司马家忠心耿耿,但邓艾在灭蜀后的所做所为,已经被司马昭忌惮,被杀或许在灭蜀后就以注定。

邓艾对蜀国的态度:

在灭蜀后,没有及时上报主子司马昭,擅自对蜀国君主和文武百官进行官职划分,之后再上报。在蜀国扬武耀威,把阵亡的魏蜀士兵堆成山,号为京观,以彰显自己的军功。这时候的邓艾已经没有忧患的意识了,自负有些飘飘然,功高而不知收敛,得意而忘行,是取祸之道。

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邓艾对司马昭的态度:

向司马昭建议,趁着灭蜀的时机,顺势伐吴灭吴,并没有得到司马昭的首肯,在私下训练士卒、打造战船,为伐吴做好准备,没有经过主子的同意,这些做法已让有心之人觉得邓艾有谋反之心,邓艾是想多建军功,但不知这些做法已深深触动了司马昭的敏感神经。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邓艾的初衷是好的,安排好蜀汉军民,防止蜀汉发生大的动乱,但过于自负骄傲,本想灭蜀之后再图灭吴之功,邓艾的所做所为已让司马昭动了杀心,这样一个军功盖世而不知进退的名将,司马昭觉得难以驾驭了,所以司马昭下令叫钟会去收押邓艾,押往洛阳等待发落,在司马昭的授意下,监军卫灌派田续在路上斩杀了邓艾父子。


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

说完邓艾,再说钟会

钟会,是曹魏重臣钟繇之子,豪门望族之后,钟会年少好学聪慧,世人评价,不会久居人下,长大后必有大才,经常为司马昭出谋献策,深受器重。

钟会对蜀汉的态度:

邓艾灭蜀后,接纳了降将姜维,待姜维为心腹,事事犹豫不决之时与姜维协商,并让姜维统属旧部,姜维是诈降,想找机会复国,钟会有异心,想独占蜀地而自立。



钟会对同僚邓艾的态度:

因灭蜀之功被邓艾所占,心中愤懑,借机写信给司马昭,举报邓艾欲谋反,并成功收押邓艾。自此钟会在蜀中威望日盛,手中又有精兵强将,谋反之心坚决。

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谋反之事泄露,手下魏将与卫灌率军诛杀了姜维与钟会。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

灭蜀之战中,钟会牵制了姜维的主力,使得邓艾得以通过阴平小道,达到灭蜀的效果。因二人不和,二人争功,除掉邓艾之后,钟会不甘久居人下,有异心,欲争天下,真正有谋反之心的是钟会而不是邓艾。钟会误判形势,在一未得蜀人之心,二未得魏军上下之心,根基不稳、威望不足贸然谋反,这时钟会失败的原因所在。

最后轮到司马昭和卫瓘登场

除掉邓艾和钟会,主谋是司马昭,执行者是卫瓘。在邓艾和钟会出征伐蜀之时,就有人告知司马昭,此两人后必反,要司马昭小心提防,司马昭也深知二人不和,但两人确实是伐蜀的最佳人选,邓艾熟悉兵法韬略,能征善战,钟会善稳重,出谋划策,胸有成竹。


司马昭是如何除掉两人的呢?

一、在灭蜀后,先对二人大加封赏,加官进爵,加封邓艾为太尉,其子封侯,加封钟会为司徒,均是三公之位。先稳住两人,让两人觉得司马昭没有其他的想法。

二、先除邓艾

两人互相制约,邓艾其实很冤,钟会告知司马昭邓艾欲谋反,司马昭下令钟会进军成都讨伐邓艾,又怕邓艾反抗,派监军卫灌和钟会先去讨伐邓艾,邓艾不明所以,被下狱,准备发往洛阳,交由司马昭处置,后钟会作乱被杀后,按理说邓艾应该会无罪释放,但并没有,反而在途中,卫灌派田续杀邓艾,田续与邓艾有仇怨,正好报仇,监军为何敢杀素有军中威望的邓艾,原因就是得到司马昭的授意,在后来卫灌得到重用可知。


汉晋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续不进,欲斩,既而舍之。及瓘遣续,谓曰:“可以报江由之辱矣。

三、再逼反钟会,趁机除掉

在得到钟会举报邓艾谋反之时,司马昭亲率大军兵发长安,要与钟会相见。钟会得知司马昭肯定料想他有异心,钟会早有图谋,想要割据蜀汉自保。司马昭有逼反之意,钟会同样有反叛之心。

结果魏将都愿归乡,不愿跟随钟会谋反,在卫灌和胡烈等将的策划下,先下手为强,率领士兵作乱杀了钟会与姜维。


这一出大戏,正所谓“二士争功,卫灌一计除三贤“,最终的受益者是隐藏在后面的大赢家司马昭,不仅灭掉了蜀国,还顺带除掉了日后难以驾驭的两大隐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昭是其中高手,这以上就是司马昭要除掉两人的原因。

参考文献《三国志》

《汉晋春秋》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司马昭为什么会杀钟会和邓艾?相比对司马昭有一点了解的人都大概明白 司马昭的阴狠狡诈

下面我来分析下


1司马昭完全继承来司马懿的阴狠狡诈 甚至青出于蓝

司马懿蛰伏前半生 安然熬死来曹魏三代人 待曹芳继位时曹魏宗室有能耐的人大多死去 所以司马懿的心智是无人能敌的 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 高平陵政变一举夺得曹魏大权 在此过程中我觉得司马昭变现的比司马懿更加阴险老辣

司马昭故意接近驸马何晏 并取得何晏信任 何晏想利用司马昭监视司马懿 但谁知却被司马昭套了进去 司马懿最后远离中枢但却对朝堂一举一动了如执掌这有一部分是司马昭功劳

司马师妻子发现司马懿养死士后 司马昭果断把她杀了 并把矛头指向司马懿 让司马师误以为是司马懿所为 最终完全为自己开脱

2

司马昭掌权比起司马懿更加肆无惮忌

司马懿死后死后 由司马师掌权 但司马师后就死去 司马师生前无子 所以权利自然就转移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掌权后大肆捕杀忠于曹魏的残余力量 司马懿时期的漏网之鱼几乎被赶杀殆尽,更猖狂的是司马昭竟然公然在大街上杀害魏帝 这是司马懿司马昭都不敢做的 司马昭杀来魏帝后急切称帝 但自己合法遭到质疑 所以想尽快消灭蜀汉和东吴以建立功劳 为称帝做铺垫 因此命邓艾钟会发动灭蜀之战

3钟会邓艾灭蜀后双双被杀 司马昭一举两得

司马昭为伐蜀兵分三路 钟会领兵10万 直面姜维 邓艾率5万侧翼进攻 诸葛绪率5万断后

姜维凭蜀地险要地形 硬生生靠3万兵力抵挡钟会10万大军寸步不前 但姜维也无法抽身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 抢的头等功 于是邓艾居功自傲 自封刘禅为车骑大将军同时也封来蜀地一大批官员 有把自己当皇帝的感觉

钟会知道后就写信给司马昭说邓艾密谋造反 于是司马昭命钟会抓捕来邓艾并押解去洛阳 半路上司马昭派人把邓艾父子给杀了

邓艾死后钟会伙同姜维密谋造反 效仿刘备以巴蜀为根据地三分天下并杀回洛阳夺取天下,计划是很完美,但完美的计划抵不过城府极深的司马昭

当钟会给司马昭写信告诉邓艾造反时司马昭就预感钟会也会造反 毕竟手握10万大军 邓艾一死钟会无人可节制 所以司马昭亲自率10万大军向长安方向部署,以应对钟会杀回洛阳做准备,但钟会计划还未实行 就因泄露计划被司马昭亲信当场杀害。

因此蜀国刚灭 司马昭就想到未来能发生的情况 对邓艾钟会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而且邓艾刚死司马昭就知道钟会必定会造反 所以屯兵洛阳应对情况,所以最终蜀汉灭了 灭蜀两大功臣也背上造反罪名被杀了 真是一石二鸟之计 即消灭了蜀国为自己赢得声望 也铲除了功高震主的邓艾和钟会


月影青霜


邓艾钟会都有取死之道,并非司马昭想要杀就杀得了,特别是钟会,要不是反迹已露被乱军杀死,可能司马家还真不好下手。论私,钟会对司马昭有大恩,高平陵之变使曹魏权柄移入司马家,经司马懿夺权,司马师废立,本来曹魏已没有机会翻盘,恰好新君选中了一位才学不输曹植,武略不让曹操的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力主中兴,对司马家霸权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找机会夺回权柄。


255年,淮南第二叛毌丘俭和文钦之叛爆发,司马师亲自率兵出征,虽平叛乱,自己也死于军中,面对新老交替的千载良机,曹髦没有放过机会,下诏令命司马昭驻守许昌为其兄打理丧事,大军由尚书傅巽的侄子傅嘏率领带回洛阳,这是上屋抽梯釜底抽薪的计划,实行得好,说不定军权就此易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一计划被钟会识破并化解了,他让傅嘏上表推辞并请司马昭一同带兵回洛阳,一举粉碎了曹髦表面轻飘飘却杀机暗藏的一着。钟会从此成为司马昭言听计从的心腹。


钟会又在平定诸葛诞之叛中立有大功,功至司隶校尉,掌管朝廷大小事务和官吏任免权,生杀予夺名躁一时,又为表忠心,拒绝了朝廷欲升任他为太仆的诏命,以中郎官身份在司马昭的大将军府任记室。所谋所算没有不中的,当时人称小张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以这样对司马昭司马家的拥护之功,就算造反,司马昭也很难下手处置,一着不慎容易被误会为飞鸟尽良弓藏,有害贤名声,而此时天下尚未定。

何况,司马家在曹魏能够大权大握,背后站着汉末魏国的世家豪族,世家们以司马家马首是瞻,而钟会,正是颍川士族之后,太傅钟繇之子,论家世,论通家,论老一辈交情,钟会都是不怵司马昭的,后来他的造反,也有看不惯司马昭想自己过把掌权瘾有关。

而邓艾,军事出色政治低能,出身寒族却不知自己与朝中权贵的距离,自以为是老司马提拔,又功高劳苦,自恃身价不通权变。在成济弑杀曹髦后,急于立功洗罪和巩固权位,打算立大功以成大事时不配合,不顾司马昭再三派人说服,坚持说蜀不可伐。无奈的司马昭只得任命言蜀可伐的钟会为主帅,行险攻破成都后,又只懂军事不懂政治,自作主张大封刘禅和蜀汉降官,准备伐吴,系列专权激起司马昭杀心。司马昭警告无效亲自带兵到长安压阵。钟会死于乱军后,受他诬陷的邓艾也没有得到赦免,妻小依然发配充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