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三國中水分最大的謀士,雖與諸葛亮齊名,但終身僅成一計

東漢末年,雖然時局混亂,但也誕生了眾多的人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但要說這濟濟人才之中誰的本事最大,誰的名氣最響,估計大家都會提到諸葛亮,畢竟臥龍之名天下皆知,能幫助一窮二白的劉備建立大業,能力自然不容小覷。但其實在三國時期,有一個人與他齊名,被水鏡先生稱之為“鳳雛”,認為得他者也可得天下,這個人就是龐統。但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肯定也知道,他雖然有此名,但在他的謀士生涯中並沒見他建立多大的功業,也沒聽過他貢獻了多少奇謀啊?確實,和諸葛亮相比,他這名聲名不副實。

三國中水分最大的謀士,雖與諸葛亮齊名,但終身僅成一計

龐統少年時期並不是一個聰慧之人,但在他二十歲時的時候去拜訪了名士司馬徽,兩人坐在樹下談天說地,沒想到談的非常盡興,竟然從白天說到晚上,司馬徽認為這龐統著實有才華,在南州士子裡沒人可以與他相比。有了司馬徽的讚譽,很快他就被人所熟知,名號也就越來越響。但說實話,司馬徽看好他也只是個人看法,就像我們平常生活裡認識一個朋友,大家很談得來,進而對他印象頗好而已。而別人對龐統另眼相看,也不過是因為司馬徽有名望,而並非認可龐統,所以嚴格來說,他的名聲裡多少還是有點水分的。

三國中水分最大的謀士,雖與諸葛亮齊名,但終身僅成一計

後來他到了劉備這裡,第一個活就是讓他擔任縣令,這期間他的吏治,史書記載較少,可以判斷他在這個崗位也沒幹什麼大事,只能說無功無過吧。211年,法正奉劉璋之命來找劉備,希望他能一起入益州共拒張魯。這個時候龐統迎來了他謀士生涯關鍵時期,他私下和劉備說,希望對方能借這個機會奪益州,只有拿下劉璋,就可得到益州,進而佔據有利位置,謀圖大業。之後他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可劉備認為只有中計可行,那就是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

三國中水分最大的謀士,雖與諸葛亮齊名,但終身僅成一計

在之後,他也沒有再貢獻出奇謀。214年的時候,劉備攻白帝之時被圍困在雒城,龐統率人去解救攻城,意外被敵方的飛箭射中,沒來得及救治就死去了。那個時候他才只有36歲。有人曾說,如果他不是早逝,也許會比諸葛亮更有成就,在蜀國會有更突出的貢獻。但從他的三十多年的經歷來看,這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吧,畢竟在他最有精力的時期都未能成就一番事業,說他是頂級人才,真的是有點誇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