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李闖王大軍進攻北京之後,憤然吊死於煤山之上,於是享國二百餘年的朱明王朝正式宣佈關門歇業。正當北方的國土處於清軍和大順軍的火併的時候,南方的明朝宗室紛紛借用明朝的影響力來建立政權,企圖複製東晉和南宋的南北對峙之勢。其中在政治影響力和地域版圖來看,最有希望完成這舉動的無疑是由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嫡系子孫——福王系的弘光帝,然而這哥們從洛陽跑出來之後只知道縱情享樂,並且把邊疆的軍事鬥爭完全交由軍閥們組成的江北四鎮和左良玉,但很快這些被依為肱骨的軍閥就狠狠的打了弘光的臉。那為何江北四鎮在這個時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所謂四鎮的真實面目

筆者覺著,在弘光一朝,實際的控制人無非是史可法和大太監馬士英,但是這兩人的腦洞真的蠻大的,雖然史閣部是忠臣不假,但是他真的不算一個能臣,尤其是政治選擇上面。當北方的大地上,李自成和清軍打的你死我活的時候,在南京留守的大臣們,不整合自己手上的合理兵力乘機一步步的恢復北方的領土,反而在朝堂上下為了哪位藩王來當皇帝爭的不可開交。而史可法作為首要的大臣,居然為了迎合這些軍閥頭子選擇了個人素質相對而言比較一般的福王。在這時候,大臣們都覺得潞王是比較賢明的。

而被朝廷深為信任,一度倚為肱股的江北四鎮,他們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首先就是要考慮到自己的擁戴之功,從而達到可以控制朝廷,建立自己威信的效果,從這方面來看,他們是徹徹底底的軍閥,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名望。這一點倒是和坐鎮長江中上游的左良玉相吻合,他也想借著新朝的初立,和朝堂中的東林同黨擁立潞王做皇帝成為從龍之臣,特別是朝中大員們都希望擁立潞王避免明末爭國本遺留下來的毛病。對於這些軍閥,除了黃得功,時人評價

“澤清、良佐徼亂擾俶,不異盜賊。而覆國之罪,良佐彌深;屠民之伯,澤清是最。一以酰戮、一列貳臣,斧鉞之當,豈獨天道好還也。”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於是江北四鎮和左良玉準備開始火併,在國難當頭,南明最有實力的兩隻軍事力量首先居然都是考慮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特別是四鎮,更是為了揚州這塊富庶的地方,四鎮的軍閥自相殘殺。他們對於最大的敵人滿清是否能打擊掉弘光政權根本沒有多少興趣,老兵油子們的眼中只有自己能分到多少南明政府那一點少的可憐的稅收,和到底誰能在朝廷之上有絕對的話語權的問題。

四鎮的結局

作為所謂的朝廷靠山,弘光一朝除了大義大勇的左懋第,其餘要麼是投機分子,要麼是碌碌無為的庸臣。這點在江北四鎮上面表現的淋漓盡致,看他們的出身就可以有點端倪。除了黃得功靠著自己少年時候就在邊關從軍一步步靠著軍功得到藩主的位置,其餘的幾位可謂真的劣跡斑斑。作為鎮守徐州四鎮中軍隊實力最強的高傑,原本是李自成手下的猛將,也是李闖王的同鄉,筆者覺得按理說有這個一起扛過槍的經歷,大家應該是鐵到不能鐵的兄弟。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但是高傑兄弟在私德上面問題真的挺大,他首先給李闖王結結實實送了頂綠帽子,並且投降明軍。明朝讓他攻打李自成,他卻和隊伍裡的白廣恩起矛盾,在陝西的戰爭中,因為這兩的矛盾直接導致李自成打進西安,明廷西線的支柱孫傳庭陣亡,但是高傑還是相對聽話的,弘光命令他進軍被北方,他還是出兵的,但是死於部下的兵變中。劉澤清則更加滑稽,他從明朝搖擺到清朝,作為明末離京畿最近的軍閥之一,他和左良玉一塊接到崇禎需要勤王的詔書,這兩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無視,直接導致明朝的覆滅,後來劉澤清投降清朝之後還不消停,覺得憑我能力屈從你們這些連各地都平定不了的外族?

於是他和南方的南明政權暗通曲款,準備在北京搞點大動作,但是被發現,於是凌遲處死。劉良佐則是和劉澤清一路貨色,在遼東他就投降清朝,後來又來到了南明混上了總兵加伯爵的高官顯爵,在清軍南下的時候,見風使舵的劉良佐再次改換門庭,充當清軍鐵蹄踐踏南方的劊子手,在江陰血戰的時候,劉良佐就是清軍的排前兵,直到被人認出罵了他一頓,他才有點慚愧之色,帶這沾滿血的紅頂子最後在清朝以高官厚祿辭世。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唯有靠著自己戰功一步步上位的黃得功,在南京城破的時候,帶兵接駕只有自己戰功上位的黃得功,面對同僚的勸降,平日裡看似飛揚跋扈的黃得功悍然拒絕。看著圍上來敵軍,他指揮自己的部下頑強抵抗,但是黃得功衝在最前面,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全,被對面一隻冷箭一發入魂,當他拔出冷箭的時候,終究因為失血過多去世,這是南明看著準備當做擎天支柱的所謂四鎮,除了黃得功死後妻子也殉國的滿門忠烈以外,其餘無不是見風使舵的政治投機家,高傑死於兵變之中,他的妻子帶領部隊投降清朝,對於不會說話的古人,筆者也不能在這裡褻瀆,知道高傑面對後來的軍事壓力的時候,他到底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後世張廷玉評價黃高二人就表示:

曹文詔等秉驍猛之資,所向摧敗,皆所稱萬人敵也。大命既傾,良將顛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別著於篇,高傑、祖寬皆剛悍難馴,恃功不戢,而傑尤為兇驁。然傑被戕於銳意進取之時,寬受誅於力戰赴援之後,死非其罪,不能無遺憾焉。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為何江北四鎮不堪一擊

在清朝的大軍壓境江南的時候,醉生夢死的弘光朝根本沒有一點準備。作為朝廷邊疆上最重要的四個藩鎮,基本沒什麼做抵抗的打算。他們甚至還想著挪用國家抽取的民脂民膏來為自己修建的豪宅添磚加瓦,本質上他們大部分都是勇於虐民,害怕作戰。

因為所謂的江北四鎮都是由軍閥和亂兵組成的,他們在亂世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前途命運,除了抵抗的黃得功和早早就拿盒飯的高傑,對於他們來說,國家的安危哪比的上自己以後的富貴。甚至在弘光出逃的時候,他們還派出軍馬來追趕他們之前的君主。因為缺少對於國家的信仰和民族大義觀念,所以在將領們的帶領之下,整個軍隊的風氣也是可想而知,在滿清下江南的時候,自然也是望風而降。在南明一朝,這種的軍閥比比皆是,也是當時那個亂局的縮影吧,他們的存在無疑為推翻明朝火堆中加了一把乾柴。

被弘光朝倚為柱石的江北四鎮,國難時為什麼沒一點作用?

西方史學家斯賓格勒提出一種文化形態史學理論,他認為:政權或者文明跟其他事物一樣,有著萌芽—發展—衰弱—滅亡的一個過程。在一個國家政權發展後期,必然面臨著內憂外患。以今天明朝為例,在政權氣數已盡的時候,內部的不和諧勢力比如江北四鎮便會揭竿而起,意圖脫離中央統治,形成各種各樣的軍閥。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但該如何杜絕呢?歷史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可能還需要在未來中探尋。



  • 《南明史》
  • 《明藍記》
  • 《南疆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