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闯王大军进攻北京之后,愤然吊死于煤山之上,于是享国二百余年的朱明王朝正式宣布关门歇业。正当北方的国土处于清军和大顺军的火并的时候,南方的明朝宗室纷纷借用明朝的影响力来建立政权,企图复制东晋和南宋的南北对峙之势。其中在政治影响力和地域版图来看,最有希望完成这举动的无疑是由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嫡系子孙——福王系的弘光帝,然而这哥们从洛阳跑出来之后只知道纵情享乐,并且把边疆的军事斗争完全交由军阀们组成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但很快这些被依为肱骨的军阀就狠狠的打了弘光的脸。那为何江北四镇在这个时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所谓四镇的真实面目

笔者觉着,在弘光一朝,实际的控制人无非是史可法和大太监马士英,但是这两人的脑洞真的蛮大的,虽然史阁部是忠臣不假,但是他真的不算一个能臣,尤其是政治选择上面。当北方的大地上,李自成和清军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在南京留守的大臣们,不整合自己手上的合理兵力乘机一步步的恢复北方的领土,反而在朝堂上下为了哪位藩王来当皇帝争的不可开交。而史可法作为首要的大臣,居然为了迎合这些军阀头子选择了个人素质相对而言比较一般的福王。在这时候,大臣们都觉得潞王是比较贤明的。

而被朝廷深为信任,一度倚为肱股的江北四镇,他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考虑到自己的拥戴之功,从而达到可以控制朝廷,建立自己威信的效果,从这方面来看,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军阀,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名望。这一点倒是和坐镇长江中上游的左良玉相吻合,他也想借着新朝的初立,和朝堂中的东林同党拥立潞王做皇帝成为从龙之臣,特别是朝中大员们都希望拥立潞王避免明末争国本遗留下来的毛病。对于这些军阀,除了黄得功,时人评价

“泽清、良佐徼乱扰俶,不异盗贼。而覆国之罪,良佐弥深;屠民之伯,泽清是最。一以酰戮、一列贰臣,斧钺之当,岂独天道好还也。”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于是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准备开始火并,在国难当头,南明最有实力的两只军事力量首先居然都是考虑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特别是四镇,更是为了扬州这块富庶的地方,四镇的军阀自相残杀。他们对于最大的敌人满清是否能打击掉弘光政权根本没有多少兴趣,老兵油子们的眼中只有自己能分到多少南明政府那一点少的可怜的税收,和到底谁能在朝廷之上有绝对的话语权的问题。

四镇的结局

作为所谓的朝廷靠山,弘光一朝除了大义大勇的左懋第,其余要么是投机分子,要么是碌碌无为的庸臣。这点在江北四镇上面表现的淋漓尽致,看他们的出身就可以有点端倪。除了黄得功靠着自己少年时候就在边关从军一步步靠着军功得到藩主的位置,其余的几位可谓真的劣迹斑斑。作为镇守徐州四镇中军队实力最强的高杰,原本是李自成手下的猛将,也是李闯王的同乡,笔者觉得按理说有这个一起扛过枪的经历,大家应该是铁到不能铁的兄弟。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但是高杰兄弟在私德上面问题真的挺大,他首先给李闯王结结实实送了顶绿帽子,并且投降明军。明朝让他攻打李自成,他却和队伍里的白广恩起矛盾,在陕西的战争中,因为这两的矛盾直接导致李自成打进西安,明廷西线的支柱孙传庭阵亡,但是高杰还是相对听话的,弘光命令他进军被北方,他还是出兵的,但是死于部下的兵变中。刘泽清则更加滑稽,他从明朝摇摆到清朝,作为明末离京畿最近的军阀之一,他和左良玉一块接到崇祯需要勤王的诏书,这两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无视,直接导致明朝的覆灭,后来刘泽清投降清朝之后还不消停,觉得凭我能力屈从你们这些连各地都平定不了的外族?

于是他和南方的南明政权暗通曲款,准备在北京搞点大动作,但是被发现,于是凌迟处死。刘良佐则是和刘泽清一路货色,在辽东他就投降清朝,后来又来到了南明混上了总兵加伯爵的高官显爵,在清军南下的时候,见风使舵的刘良佐再次改换门庭,充当清军铁蹄践踏南方的刽子手,在江阴血战的时候,刘良佐就是清军的排前兵,直到被人认出骂了他一顿,他才有点惭愧之色,带这沾满血的红顶子最后在清朝以高官厚禄辞世。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唯有靠着自己战功一步步上位的黄得功,在南京城破的时候,带兵接驾只有自己战功上位的黄得功,面对同僚的劝降,平日里看似飞扬跋扈的黄得功悍然拒绝。看着围上来敌军,他指挥自己的部下顽强抵抗,但是黄得功冲在最前面,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全,被对面一只冷箭一发入魂,当他拔出冷箭的时候,终究因为失血过多去世,这是南明看着准备当做擎天支柱的所谓四镇,除了黄得功死后妻子也殉国的满门忠烈以外,其余无不是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家,高杰死于兵变之中,他的妻子带领部队投降清朝,对于不会说话的古人,笔者也不能在这里亵渎,知道高杰面对后来的军事压力的时候,他到底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后世张廷玉评价黄高二人就表示:

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高杰、祖宽皆刚悍难驯,恃功不戢,而杰尤为凶骜。然杰被戕于锐意进取之时,宽受诛于力战赴援之后,死非其罪,不能无遗憾焉。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为何江北四镇不堪一击

在清朝的大军压境江南的时候,醉生梦死的弘光朝根本没有一点准备。作为朝廷边疆上最重要的四个藩镇,基本没什么做抵抗的打算。他们甚至还想着挪用国家抽取的民脂民膏来为自己修建的豪宅添砖加瓦,本质上他们大部分都是勇于虐民,害怕作战。

因为所谓的江北四镇都是由军阀和乱兵组成的,他们在乱世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前途命运,除了抵抗的黄得功和早早就拿盒饭的高杰,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安危哪比的上自己以后的富贵。甚至在弘光出逃的时候,他们还派出军马来追赶他们之前的君主。因为缺少对于国家的信仰和民族大义观念,所以在将领们的带领之下,整个军队的风气也是可想而知,在满清下江南的时候,自然也是望风而降。在南明一朝,这种的军阀比比皆是,也是当时那个乱局的缩影吧,他们的存在无疑为推翻明朝火堆中加了一把干柴。

被弘光朝倚为柱石的江北四镇,国难时为什么没一点作用?

西方史学家斯宾格勒提出一种文化形态史学理论,他认为:政权或者文明跟其他事物一样,有着萌芽—发展—衰弱—灭亡的一个过程。在一个国家政权发展后期,必然面临着内忧外患。以今天明朝为例,在政权气数已尽的时候,内部的不和谐势力比如江北四镇便会揭竿而起,意图脱离中央统治,形成各种各样的军阀。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但该如何杜绝呢?历史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可能还需要在未来中探寻。



  • 《南明史》
  • 《明蓝记》
  • 《南疆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