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一篇文章解讀價值投資理論的精華,反覆閱讀,受益終生

微信公眾號:股海沉思,歡迎關注。因為巴菲特在投資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價值投資的理念也傳遍全世界並擁有廣泛的信徒,正如其所言:"投資很簡單,卻並不容易"。投資的難我覺得主要是投資人面對市場的心理以及研究具體公司的認知能力兩方面造成的。本文只討論簡單的事情,我投資十年來關注價值投資理論部分的梳理,來源散落於各種價值投資相關的著作以及知名投資人士。全文共58條,覆蓋了不低於95%的價值投資理論部分,閱讀本文可以為你節約大量學習時間,並在閒暇時候拿出來反覆閱讀,細細品味。

1、投資的本質是獲取與自己認知相符的財富,而不是比別人的財富,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投資的收益率是沒法比較的,芒格說,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我們在投資市場要盯住公司而不是交易對手,要盯住自己的認知和實踐能力,而不是盯住交易對手。

2、每個投資人都會犯錯,但只要將自己限制在少數幾個容易瞭解的投資對象上,一個有智慧、有知識和勤勉的投資人,一定能夠將風險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你不必成為所有公司的專家,甚至不必成為許多公司的專家,你只要能對個人能力範圍內的公司做出正確評估即可。你正確投資一家有著單一成功要素、簡單易懂並且可持久保持下去的公司,與你投資一家有著多項競爭變量且複雜難懂的公司相比,即使後者已經經過你縝密而深入的分析,它們的回報最終也差不了多少。——巴菲特

"54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因為宏觀和政治環境的因素或基於其他人的看法而放棄買入某隻具有吸引力的股票。事實上,這些不是我們做投資決策時會考慮的因素"——巴菲特2013年致股東信。

3、關於對分紅的理解,巴菲特在2012年年報裡,做過一段手把手教學。以下為巴菲特原文:

關於分紅,我們需要一些假設並且要做些計算。這些數字需要一些功夫才能理解,但是這對於理解應該和不應該分紅的原因很重要。所以請耐心聽我講。

我們假設你和我各自擁有一家價值 200 萬美元的公司的一半。公司每年的利潤率是 12%——24 萬美元——並且可以合理預期新增投資也能獲得 12%的回報率。

另外,外部投資者願意以1.25pb(pb=市價/賬面淨資產)購買我們公司的股票。於是,我們各自資產的價格是 125 萬美元。

你可能希望公司每年把利潤的三分之一用來分配,剩餘三分之二繼續投資。你覺得這個方案即滿足了當前收入的要求,又能實現資本增值。所以你建議我們分配 8 萬美元現金,剩餘 16 萬用於增加公司未來的利潤。

第一年,你會收到 4 萬美元的分紅,之後利潤會增長,三分之一的分紅比例繼續持續,你收到的分紅也會增長。於是,分紅和股票價值會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12%的回報率減去 4%的分紅比例)。

10 年以後,我們的公司會價值 4,317,850 美元(期初的 2 百萬按 8%的複合增長率計算),同時你下一年收到的分紅也會增長到 86,357 美元。

我們兩人各自的股票價值 2,698,656(我們各自一半淨資產的 125%)。我們之後還會更快樂——分紅和股價依然每年增長 8%。

但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加快樂。那就是我們留存所有的利潤,同時每年賣出手中 3.2%的股票。

因為股票可以以淨資產 125%的價格賣出,所以這種方法第一年也能獲得4 萬美元的現金,賣出獲得的資金也會不斷增長。我們暫且把這種方法叫做"賣出法"。

在"賣出法"的情形下, 10 年以後公司的淨資產值會增長到 6,211,686(期初的 2 百萬按 12%的複合增長率計算)。

但是因為我們每年賣出股票,持股比例會下降, 10 年以後,我們每人擁有公司 36.12%的股票。即便如此,你所持的股票對應的淨資產為 2,243,540 美元。

*/

另外別忘了,每一美元的淨資產值可以以 1.25 美元賣出。因此,剩餘的股票市值 2,804,425美元,大約比分紅的情形下高 4%。

同時,你每年賣出股票獲得的現金要比分紅獲得的現金情形下高 4%。哇! ——你不但每年有更有錢花,最後還有更多的財產。

當然,上述的計算假設平均每年 12%的淨資產回報率,而且股東能以1.25倍pb賣出股票。

這一點上,標普500回報率明顯超過 12%,並且股價遠超淨資產的 125%。這兩條假設對於伯克希爾來說似乎都是適當的,當然這我不能給你保證。

考慮到樂觀的情形,上面的假設條件被超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果事實如此,那麼賣出法就更具優勢。

根據伯克希爾的歷史——必須說明這無法繼續重複——賣出策略比分紅策略給股東帶來了多得多的財富。

除了計算上的優勢以外,還有兩個原因——也非常重要——支持賣出策略。

第一,分紅策略強制對所有股東進行同樣比例的分紅。比如說,分紅比例是 40%,那些希望分紅比例是30%, 50%的股東受到損害。

我們 60 萬股東的分紅偏好各不相同。或許可以有把握地說,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許是絕大部分——偏好儲蓄模式,因此傾向於不分紅。

相反,賣出策略則讓股東可以自由決定現金和資本增值的比例。一位股東可以選擇兌現60%的利潤,另一位可以選擇兌現 20%或者不兌現。

當然,分紅策略下的股東可以用分紅把股票買回來,但是他這樣做會遇到困難:既要交稅,又要支付 25%的溢價才能把股票買回來(記住,市價是賬面淨資產的125%)

分紅策略的第二個壞處同樣嚴重:分紅策略的稅收負擔劣於——通常嚴重劣於——賣出策略。

分紅策略下,每年股東收到所有的現金分紅都要交稅,而賣出策略只需為現金收入中的利得部分交稅。

4、關於宏觀經濟和投資

我們無法證明在不同經濟週期裡,藉助市場的系統波動買賣股票可以獲得盈利……在將近20年時間裡,我在5個不同的投資組合裡嘗試過基於信貸週期理論的擇時策略,卻從未取得一次成功——約翰.凱恩斯

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什麼政治經濟形勢,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去看每日股票的漲跌。你為它們花的時間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亂並難以自拔——沃倫.巴菲特

我從來沒有通過預測宏觀經濟的變化賺到過一分錢——查理.芒格

5、相同賬面資產的資產其盈利能力是不同的,故此在投資也應該有不同的交易價格,比如採購同樣數量的高粱,二鍋頭釀造出的產品和貴州茅臺的飛天,現在產品價值完全不同。我們可以把公司理解為一臺印鈔機,不同印鈔機的投入、產出效率不同,由此,同樣建造成本的印鈔機因為自身屬性的不同而印鈔效率不同,所以我們在投資的時候關注資產的數量大小是其次的,首先關注的是其資產的結構,資產的盈利能力,故此,市淨率或許是一個會計指標,而對於具體公司的投資則參考意義有限。

6、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把它做好。生命有價,財富無限,不是什麼錢都值得去賺。

格雷厄姆:投資領域具有一種並不廣為人知的特性。普通投資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備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種可靠(雖然並不壯觀)的成果;

但是,要想在此基礎上做出任何提高,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凡的智慧。

如果你只想為你的投資計劃額外付出一點點知識和智慧,就期望取得遠超一般水準的投資成果,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更糟糕的境地。

7、投資之難,就難在市場先生經常重獎錯誤的行為,以鼓勵他們下一次慷慨赴死。

投資之難,還難在市場先生癲狂的幅度、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常超乎你的想象。——唐朝

8、市場先生不是一個人,而是由一群烏合之眾組成,他們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任何可能都有。所以,市場先生的出價只能(等他出價後)無情地利用,不能(在他出價前)預測(並根據預測採取行動)。

也就是說,市場報價只有兩種狀況時需要關注:①市場先生低價拋售,而你剛好有能力買;②市場先生高價搶購,而你剛好準備賣——其他時候,都是噪音。能否持續賺錢,就取決於你是否能夠屏蔽噪音;

9、10元漲到20元嫌貴,但漲到30元后跌回25就覺著便宜了。市場炒家經常利用這種心理錨定效應吸引散戶。作為投資者,應對之策就是心中要有價值錨,絕不用歷史價格作為判定高或者低的標尺。

10、在股市裡生存,永遠要記住"市場先生是瘋的,它的出價只能利用,無法預測"。在低點如此,低估之後照樣有可能暴跌;高點也是如此,高估之後照樣有可能暴漲。

一個瘋子把一張百元大鈔叫價50元賣出時,你可以輕鬆地佔瘋子的便宜。但很可能瘋子繼續從腰間再摸出一張百元大鈔,喊價20元出售。這行為絲毫不意外,因為他是瘋子啊,無論他喊20還是喊200,都是瘋子的正常行為。

11、關於做空。

在1980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這麼回覆關於為何不做空的提問:

多年來,我們曾做空過一些股票,而且有時候也進行對沖。我們曾發現過一些規模巨大的公司詐騙行為,而且我們的判斷一般都是正確的。

很不幸,判斷詐騙行為能維持多久,能走多遠,很難。假如市價高估10倍的股票,進一步上漲到高估100倍,不管最終結局如何,在10倍虛高時做空它,你會把腸子悔青的。

做空掙錢很不容易。判斷高價股票註定會走向災難並不難,但想依靠這個認識來掙錢太難了。

在2002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再次說起這個話題,他說:

這麼多年來,我和查理曾經在大約100只個股上達成一致意見,認為可以做空。假如我們真的出手了,那麼縱然我們判斷都正確,我們照樣已經輸成了窮光蛋。

泡沫是人類本性造成的。沒有人知道泡沫何時破滅,或者在破滅前能漲多高。

本·格雷厄姆的做空也不成功。他的配對交易成功率很高,不過,寥寥無幾的失敗,讓他損失慘重。

我也有慘痛的回憶,在1954年,我做空了一隻股票。我對這隻股未來10年走勢的判斷對得不能再對,可是對這隻股票10周內的走勢判斷卻錯得不能再錯。這10周是我賣空的時間段,結果我的淨價值慘遭蒸發。

做空很難。你只能小額下注,不能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所以,即便對了也只是撿點兒小錢。

12、歐文.費雪指出:"凡是可能產生未來收入的資源都是資產。資本就是資產的現值。"

若一家企業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淨資產的正常獲利能力,超出的部分,一定是另外一種資產帶來的,這個資產就被叫作"商譽"。我們用經濟商譽,區分開會計商譽。商譽也是一種資產,區別是會計商譽登記在資產負債表上,是一個數字,經濟商譽沒有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上面,是一種經濟能力。

商譽是個奇妙且容易被忽略的東西。自創商譽不允許記錄在報表上。因而,沒有進行過收購的企業,商譽欄目就是0。記錄為0,並不意味著沒有商譽。它實實在在是企業獲得盈利的重要資源,只是會計假裝看不見而已。

巴菲特這麼評價商譽:"直接和間接的企業分析經驗,使我現在特別傾向於那些擁有金額很大的、可持續的經濟商譽,卻對有形資產需求很少的企業……在通貨膨脹時期,經濟商譽是一份不斷創造豐厚回報的大禮。"

13、市場並不總是無效,也並不總是有效。無效的時候,讓我們發現價值,有效的時候,讓我們兌現價值。

1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就是指那些沒控制、沒有重大影響的股權。這類資產,沒賣出之前,只有股權分紅算成利潤。公允價值波動(你可以直接理解為上市公司的股價波動)只記錄入淨資產,不算利潤。

持有期間發生減值(即公司管理層估計該公司股權價值發生不可逆轉的重大損失,這個偏主觀)和外幣匯兌損益(指外幣計價股權由於匯率波動帶來的折算盈虧),計入利潤表。等賣出的時候,一次性將原來累加在淨資產裡的浮盈或者浮虧,挪出來計入賣出那年的利潤(或虧損)。

15、"現金流量表是從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裡推導出來的,是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補充說明。因此,用現金流量表數據去質疑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的財務分析方法是不靠譜的。"

16、計算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差額時,均需要還原壞賬準備。

無論算應收賬款還是應收票據的差額,都要將會計做報表時主觀計提的壞賬準備還原回去,用應收的原值計算差額。

17、諾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有個著名的"花錢矩陣理論":「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效果,又不講節約」

18、營業收入是不含增值稅的數據,銷售收現和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全部是包含增值稅的數據。

19、段永平有句挺有名的感悟:"0.8美元買網易股票的不單是我一個人,但堅持持有到100美元的就不多"。

20、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一針見血的話,揭示了股市對投資人的價值:"股市的存在,只不過提供一個參考,看看是不是有傻子報出了錯誤的買賣價格。"

如果有一個喜怒無常的人擁有一個農場並恰好與我的農場相鄰,每一天他都提出一個報價,或是想買入我們的農場,或是想賣出他自己的農場,價格則隨著他的心情好壞而忽上忽下。那麼我除了利用他的瘋狂還能做些什麼呢?

如果他的報價低得可笑,而我又有些閒錢,我就會買入他的農場。如果他的報價高得離譜,我要麼把自己的農場賣給他,要麼不予理會繼續去種自己的地就是了。

然而,股票投資者經常會被周邊那些因為衝動而導致不理性行為的投資者所影響,最終讓自己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缺乏理性。

由於我們周邊有太多預測市場、經濟、利率和股價走勢的噪音,一些投資者就認為應該聽聽這些專家的建議。更加糟糕的是——某些投資者認為應該根據他們的建議而採取行動。

那些擁有一片農場或者一座房產的業主本可以安靜地持有它們數十年,但一旦他們讓自己置身於源源不斷的報價聲流中以及當耳邊不時傳來評論員們含蓄的聲音:"別光坐著,你得做點什麼"時,他們就會變得頭腦發熱。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證券的流動性已從一項優勢轉變成了一個詛咒。——沃倫.巴菲特

21、為什麼會在全球範圍內,在跨度百年甚至兩百年時間裡,都能發現這種股票投資收益率明顯高於債券的規律呢?

格雷厄姆解釋的很清楚:"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一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公司將未分配利潤用於穩定的再投資,以及20世紀以來通貨膨脹率的不斷走高。"

按照參與創造和分享GDP的主體區分,GDP由四種主體創造和分享: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走的稅費;二是參與GDP創造的個人所獲收入;三是非營利部門獲得的捐贈和服務部門提供的中介服務費用;四是企業的盈利。

很顯然,在這個經濟持續增長的過程中,一個國家內所有的企業作為一個總體,不僅能夠分享利潤,而且所分享的利潤也是持續增長的——普遍而言,現代國家GDP約有70%左右是由企業創造的。

企業是追求利潤的經濟主體,沒有利潤就沒有企業長期存在的理由。同時,由於企業這種經濟組織比個人、家庭或政府有更低的交易費用支出——通過深化分工、專業化協作,以及對利潤的激勵和對損失的懲罰機制等手段達到的(可參看諾獎得主、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羅納德.科斯的論文《企業的性質》——這是他1991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貢獻),因此,在現代經濟中,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是高於個人和中間組織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投資於全部企業,回報增速會高於GDP名義增速(我們通常所聽到的GDP數據,指實際GDP。實際GDP可以簡單理解為名義GDP扣減通脹)。

雖然上市公司並非全部都是優秀企業,但由於有利潤、盈利能力、後續融資可能、上市費用支出等多種門檻的篩選,加上與便利的融資渠道及股市交易帶來的相關廣告效應,總體來說,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高於全社會所有企業的平均水平。發達國家的歷史數據證明了這一點,中國證券市場短短20多年的運行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

22、如果你以很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因為股票市價的波動,應該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出手,雖然長期而言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可能很糟糕,我將這種投資方法稱之為"菸蒂投資法":在大街上撿到地下有一截還能抽一口的雪茄煙蒂,對於癮君子而言,只是舉手之勞。

然而,除非你是清算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公司實在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首先,看似便宜的價格可能最終根本不便宜。一家處境艱難的公司,解決一個難題後不久,便會冒出另一個難題。就像廚房裡如果有蟑螂,就不可能只有一隻。

其次,你先前得到的價差優勢,很快地就會被企業的低迴報所侵蝕。例如你用800萬美元買下一家清算價值達1000萬美元的公司,若你能馬上把這家公司給處理掉,不管是出售或是清算都好,換算下來你的報酬可能會很可觀。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最終是在十年之後才處理掉,即便收回1000萬美元和每年有那麼幾個點的分紅,那麼這項投資也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相信我,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卻是爛公司的敵人。

23、凱恩斯早就指出了這一問題,他說'困難不在於要有新觀念,而是如何擺脫舊觀念的束縛'。

在資本逐利天性的驅使下,僅靠金錢就可以填平的護城河,一定會被金錢填平。擁有金錢無法購買的經濟商譽,企業才有成為偉大企業的可能性。

24、股神就是股神,確實不一樣。

在2002年股東大會上,有位提問者直接問巴菲特:"您平時使用什麼估值指標?"巴菲特的回答是:

生意的合理估值水平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相比的優劣,取決於生意的淨資產回報率和增量資本回報率。

我不會只盯類似像PE這樣的估值指標看,我不認為PE、PB、PS這些指標能告訴你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人們想要一個計算公式,但這並不容易。

想要對某門生意進行估值,你需要知道它從現在開始直到永遠的自由現金流量,然後把它們以一個合理的折扣率折現回來。

金錢都是一樣的,你需要評估的是這門生意的經濟特質。

25、使用約8%~10%的要求回報(折現率)和約4%~5%的永續增長率假設。對於永續增長率難以確定超過無風險收益率的企業,實施排除。

26、世界上有兩種生意,第一種可以每年賺12%的收益,到年底股東可以拿走所有利潤;第二種也可以每年賺12%,但是你不得不把賺來的錢重新投資,然後你指著所有的廠房設備對股東們說:"這就是你們的利潤"。我恨第二種生意——查理.芒格。

27、鈴木敏文: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為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越少越對自己有利,但是,一旦沒有了競爭對手,事業往往會止步不前。

以零售行業為例,如果一家店鋪的周圍沒有任何同業競爭者,那麼顧客可能只是由於受到交通上的限制,無奈地進店消費。

久而久之,店鋪經營者將變得得過且過,產生麻痺懈怠的情緒,失去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變革創新的動力。

28、股票投資的四個三

行業研究:商業模式、市場空間,競爭格局

企業研究:結構性優勢,財務健康、管理能力(專業能力+資產配置能力)

投資研究:業績預期、現有估值和主要風險

"三維"分析。"三個維度就是:行業,公司,管理層。就是賽道,賽馬,騎手,三個維度缺一不可。最好選擇"三好"標的:好的行業,好的公司,好的管理層。

29、鍾兆民先生倡導的"三三三"調研:三個環節: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即3個供應商,3個製造商(競爭對手),3個經銷商(或者大客戶)。

30、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廣泛的交流,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

悶頭苦學,除了天賦異稟可以閉門造車外大都會又殆又惘。

31、我覺得任何一個人,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學習,就和最頂尖的人學習。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更加方便學習世界最優秀的思想和最優秀的人。一定盯住第一名學,堅決別向第二名學。

32、英國哲學家羅素(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1959年的專訪視頻,記者問,假如這段影片被1000年後的人所發現,您想對他們說些什麼?羅素說,有兩點,其一關乎智慧,其二關乎道德。有關智慧,我想對他們說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請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你認為人們相信了之後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簡單地去審視,什麼才是事實。這是我想說的關於智慧的一點。我想對他們說的有關道德的一點,十分簡單。我要說: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這個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共同生存。而假如我們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們就必須學會這種寬容與忍讓,因為它們對於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存續,是至關重要的。

簡單說,對事一定要追根刨底,對人一定要百般包容,只有包容和愛才會長久。這幾年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存在,理解、尊重和善用人的多樣性,只要你人品沒問題,你不是犯罪分子,一定要相互包容,發自內心地相互關愛,而且要學人所長,真誠地欣賞每個人的不一樣,那麼我相信你一定在投資上能賺到很多錢,人生過得也會很幸福。

33、價值投資類似於彼得·德魯克(管理學家)說的"管理是實踐的學問","投資也是實踐的學問",理論沒那麼高深,難在實踐。

長期來看,牛市熊市都不是什麼大事,要不辭辛苦去找好的行業好的公司。

34、芒格和巴菲特說,我們之所以那麼成功,是因為會拒絕很多一般般的機會,要找絕佳的機會。

交朋友、做股票,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做到極致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實際是態度問題,就是每個維度都高標準嚴要求,比如交朋友,人品要正、胸懷很好,技能又很好,合作又很公平的人,和這樣的人交往會很愉悅,如沐春風。


一篇文章解讀價值投資理論的精華,反覆閱讀,受益終生


35、股票分為股和票,分別代表其股權屬性和交易(票據)屬性。短期看,供求關係決定價格,這是交易屬性,長期看價值決定價格,這是股權屬性。在任何一個時間點,股票價格同時受這兩種屬性的影響,區別是兩種屬性的權重不同。同時,價值一般是穩定的,但是也會發生變化,特殊情況下價值的判斷和交易的發生互為反身性。

或者說即使在價值本身是客觀存在,穩定持續的時候,人對價值的判斷也會因為交易價格的變化發生改變。發掘價值和價值的認知是兩碼事,怎麼做到主客觀一致,知行合一是兩個過程,前者是主觀對客觀認識的能力,後者是主觀認知和主觀行為之間的一致性。

36、從股票的交易屬性投資的矛盾在於,市場的有效的,所以當前股票價格的漲跌是對的,對的事情會延續,那麼順勢而為,買入上漲的股票,股票繼續上漲,堅定自己的對的,繼續買入。在買入之前,你認為股票會上漲的原因是因為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在買入之後,你認為股票會上漲的原因是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前者自己沒有參與交易,後者自己是買方,本身推動了股價上漲。那麼如何區分股價上漲的原因是買方力量大於賣方,還是因為自己買入導致了股價的上漲?

如果不能區分,那麼①自己會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因為你一直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是自己不可能永遠是對的。②因為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自己很有可能接到最後一棒。③如果買的人真的是對的,那麼無限正反饋,最後崩盤,直到所有認為自己對的人認錯為止。

如果自己可以置身之外,通過判斷其他人的想法,提前買進,提前賣出,可以嗎?不行,因為你判斷自己的判斷對錯的依據就是其他人的想法,你認為其他人都會買,所以你提前買進,但是其他人還沒有開始買,你沒有"別人已經開始買進"這個信息支持自己的判斷。如果只是根據自己的無端猜測買進,那就是跳大神。

預測市場的本質就是預測其他人的想法,牛頓說"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無法預測人性的瘋狂",如果你挖盡心思去預測一個神經病(市場先生)的行為,最後大概率把自己逼成神經病。總有人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很多高學歷、高智商的成功人士在股票市場一敗塗地的根本原因。

你試圖和一隻豬摔跤,豬會把你變成四肢動物,然後用它擅長的方式打敗你,即使你摔跤真的比豬厲害,那麼你成功十次失敗一次,你也會輸,而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一定會出現一隻能打敗你的豬。

37、如果市場經濟中全部信息是透明的並且交易沒有成本,則全部資本的收益率保持一致,但是因為信息是不對稱的,或者擴散是緩慢的,或者認知是有偏差的,交易是有成本的,交易稅或者市場障礙,這種信息和交易對於完美自由市場的阻礙形成了投資絕對水平面的高山和深壑,投資人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也為聰明的投資人創造了獲取超額收益的機會。

信息總是要擴散,交易總是要達成,所以價值會迴歸,但是現實無時無刻都是凹凸不平,所以可以獲取超額收益。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凹凸不平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從而形成價值和價格的二維運動,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的價值投資,而不是機械主義的價值投資。

一塊穩定的,總是能獲取超額收益的資產,就像喜馬拉雅山一樣,具有強大結構性優勢,不管滄海桑田,始終傲視群雄。沒有壁壘保護的超額收益就像建築在海邊的沙丘,一切浪打風吹去。

38、第N年後開始永續穩定增長的企業在N年後的自由現金流價值為"N+1年的自由現金流/(折現率—增長率)"。


一篇文章解讀價值投資理論的精華,反覆閱讀,受益終生


39、投資的本質是資金的配置問題,現金、債券、房子、車子、股票、黃金等等,這些都是投資,都是資金的保存方式,區別只是不同形式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不同,我們做投資的買和賣本質就是在不同形式資產之間做平衡。

人生也是一樣,你的時間是有限的,你做這個事情,別的事情就做不了,把時間在不同事情之間做配置就是人生。

40、你把現金看做一種資產,那麼持有現金也是一種資產配置,把現金定義為非資產,那麼就是沒有投資,定義為非權益資產,對於股權投資者就是空倉。

股市在極端態的時候是可以辨別的,而且很容易預測其走向,在平衡態的時候則自由運動的餘量很大,未來的變化是隨機的,不可預測,所以市場波動不可預測,不可跟隨,只可在極端情況下利用。

股市裡面最難的不是交易,而是什麼也不做,靜靜看著股價上躥下跳,只有你能冷靜面對股價的變化,丟掉參加每一次市場波動貪婪之心,丟掉和比人比高低的功利之心,丟掉快速賺錢的暴富心態,能分清哪些是自己可參加的,哪些是自己有把握的,去抓住自己能參加且有把握的機會,你就會擁有掌握財富的能力。


一篇文章解讀價值投資理論的精華,反覆閱讀,受益終生


41、企業投資的原理

企業經營增值

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結果一般以GDP衡量。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縮寫,它指一個國家一年內新增加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正是這些新增加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人們吃穿用住行以及社會擴大再生產所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及其需求的不斷增長,推動著GDP的持續發展。縱觀人類發展史,特別是近現代史,可以清楚地做出判斷,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總量是持續增長的。

國民經濟是人的生產勞動成果,也由人及其組織分享。如果按照參與創造和分享GDP的主體區分,它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走的稅費;二是參與GDP創造的個人的收入;三是非營利部門獲得的捐贈和服務部門提供的中介服務費用;四是企業的盈利。除非某一特定時期的極端情況導致人類文明和經濟倒退,否則,人類將長期維持GDP的持續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人口增長、土地等資產的產出、交換和分工的深化及其帶來的知識積累。這部分與投資關係不大,不扯遠了)。

顯然,一國所有企業作為一個總體,不僅能夠分享利潤,而且所分享的利潤是持續增長的。在現代經濟中,一國GDP的70%左右是由企業創造的,且由於企業的盈利能力高於個人和中間組織。所以,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不僅左右著一國GDP的結果,而且優於以GDP所反映的社會整體新創造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四個部分的加權平均值),投資於全部企業回報會高於GDP平均增長。

企業是追求收益的經濟主體,沒有收益,就沒有企業長期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企業能夠創造較高的收益,是因為企業這種經濟組織比個人、家庭或政府有更低的交易費用支出——通過深化分工、專業化協作,以及對利潤的激勵和對損失的懲罰機制等原因(若有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諾獎得主、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羅納德.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是他1991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貢獻)。

雖然上市公司不見得各個都是優秀企業,但由於有利潤、盈利能力、後續融資可能、上市費用支出等多種條件的篩選,總體來說,上市公司收益水平高於全社會所有企業平均水平。無論是中國證券市場20多年的運行情況,還是發達國家更長時間的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有研究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跨度裡,天朝全部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保持著年均近10%的水平,而同期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則實現了年均大於12%的水平(別小看2%的收益率差距,20年時間裡,12%收益率資產賺到的利潤是10%資產所獲利潤的150%+)。這意味著,如果買下全部上市公司,將能夠獲得超越全社會企業平均收益水平的經營收益。

接下來的推理更簡單了,所有上市公司中淨資產收益率高於12%的企業,其盈利能力會高於上市公司平均。哈哈,這其實是一句廢話,但往往被人忽略。這句廢話意味著,如果通通都按照淨資產買下所有ROE>12%的企業,長期來看,這些企業將賺到高於上市公司整體,更高於全社會整體的利潤——這其實就是巴菲特投資框架的全部奧秘

融資增值

持有上市公司股票,還有一項額外的利潤來源,那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資權利。當上市公司以高於淨資產的價格向其他股東增發新股,或者按照高於淨資產的價格拆分某部分資產獨立上市融資,這些通常被稱為圈錢的行為,如果我們是股東,就是我們圈別人的錢來增加自己擁有的企業淨資產。

但必須要補充一點,上面說高於淨資產值融資會增加企業淨資產,但並非意味著高於淨資產融資,新股東就是划算的。比如老唐就曾經呼籲反對過國投電力7.95元向大股東增發(當時股價約7元)。國投每股淨資產4元出頭,7.95元增發的確增加了企業淨資產,但卻並非增加其他股東的利益。因為這個4元,其盈利能力對應的價值高於7.95元,如果大股東想7.95元要,完全可以到市場去買其他對國投估值低於7.95元者手裡的股票,這樣就不需要強迫其他股東跟著出讓股權。

高於淨資產的融資會增加企業淨資產,但不一定對老股東有利。只有明顯高於企業內在價值的融資,才會增加老股東利益。

42、股票市場價格波動模型

假設市場上有兩類投資者A和B,交易一家企業的股票。A類投資者研究企業情況,推導出股票的內在價值,並依此決定買賣。一部分A類投資者認為股票的價值是40美元,一部分認為是50美元,還有一部分認為是60美元。

B類投資者則不對公司做研究,而是依據價格走勢趨勢決定買賣。當股票價格上升時,他們買入,認為股價將繼續上升;當股價下跌時,他們賣出,認為股價將繼續下跌。他們通過跟隨趨勢,意圖通過較小的損失博取較大的收益。

假設交易開始的時候,股價為30美元。A類投資者開始買入,因為他們相信股票的價值為高於當前股價。他們的購買推高了股價。B類投資者發現股價上漲趨勢,也開始買入股票,進一步推動股票價格的上漲。

越來越多的B類投資者加入購買行列,進一步帶動上升勢頭。隨著股價上升到40美元時,一部分A類投資者停止購買,但B類投資者及另一部分A類投資者繼續購買。一旦股價上升到接近60美元,一些A類投資者可能認為股價已經被高估了(認為值40的那些),開始賣出。一旦股價超越60美元,所有的A類投資者都停止購買,其中許多開始拋售。這就減緩了上漲的勢頭,部分敏銳的B類投資者發現了這一點,他們也開始拋售。

最終賣盤力量超過了買盤,股價開始下滑。隨著更多的B類投資者發現下跌勢頭,並參與到賣出行列,股價下滑越來越快。價格一直下降到接近A類投資者在此開始購買的那一點為止,下跌趨勢止住並開始出現逆轉。

這種模式持續進行,沒有新的消息刺激,股價就在A類投資者設定的範圍震盪。

現在我們假設公司宣佈一個沒有任何投資者預期到的新產品。A類投資者修正了對公司價值的估計,範圍變為60~80美元,他們開始買進,從而使股價開始一個新的震盪週期,但是震盪範圍更高了。

這個模型展示了股市的兩個重要方面:

第一,即使沒有關於公司的任何新信息,股價也會波動;

第二,A類投資者是決定股票價格水平的最終力量。

43、低PE策略:側重選擇市盈率低於甚至是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或市盈率低於甚至是遠低於該公司歷史平均水平,意圖獲取市盈率迴歸市場平均水平或該公司歷史平均水平,帶來的股價變化利潤。

市場上常見的師從格雷厄姆、施洛斯、鄧普頓等人,以及網格交易派、以PE位置來決定對某些指數或ETF投資倉位的,指導思想大體都屬於本類。主要特點是依賴低估、分散和常識,不追求局部得失,樂意承受概率損失,獲取總體上的迴歸利潤

44、他們都遠離市場、低調、節儉、喜歡做數據分析,沒什麼超凡的個人魅力。

採納最保守的估計,只推進那些能夠帶來誘人收益的項目。他們關注核心假定,不信過於追求細節的電子表格。

一種頑強而自信的獨立

這些商界局外人都是授權大師,但他們不會把資本配置的決策授權給別人。正如查理·芒格對我說過的,他們的公司"古怪地結合著運營的去中心化和資本配置的高度集權";除了思想上的特立獨行,他們採取行動時也儘可能少地聽取外部顧問的意見,並對此感到很滿足。

45、等待是投資者應該具備的重要優秀品質。

查理芒格曾經這樣談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收購方法:"我們並不試圖進行收購,我們只是坐等那些無須動腦就知道答案的機會。"

巴菲特的投資模式類似於他的保險子公司再保險業務的模式:長時間的按兵不動,偶爾被大型的投資所打斷。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佈局中,前五家公司通常佔到總價值的60%~80%。巴菲特至少有4次在一隻股票上投資超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賬面價值15%的資金。他還曾經將巴菲特投資合夥企業40%的資金投資於美國運通公司。

46、巴菲特說"投資的關鍵在於確定一家目標公司的競爭優勢,尤為重要的是,確定這種優勢的持續期。被寬闊的、長流不息的護城河所保護的產品或服務能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按照晨星公司的總結,護城河來自五個方面,無形資產、轉換成本、成本優勢、網絡效應、有效規模。

47、巴菲特:關注宏觀經濟形勢或者聆聽其他人有關宏觀經濟或市場走向的預測,都是在浪費時間。實際上這樣做還會很危險,因為它可能會模糊你的雙眼,反而看不清正在發生的事情。

聚焦你所關注資產的未來產出。如果你覺得很難對一項資產的未來產出做出哪怕是大致的估算,那就忘了它並讓自己走開。沒有人可以對所有項目都能做出準確的評估。無所不知是不需要的;大家只需要知道你自己正在幹什麼就可以了。

如果大家關注的只是資產價格的短期變化,那麼這就是投機。投機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做不到能一直成功地投機,我也懷疑那些聲稱自己可以持續投機成功的人。

我只考慮資產在未來的產出,而不是它們每天價格的波動。贏家之所以會贏,是因為他關注的是比賽,而不是記分板。如果大家週末時可以不看股價也過得很輕鬆,那麼不妨試著在工作日的時候也這樣做。

48、投資需要我們利用價格的極端波動,而不是讓價格波動來操縱和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49、如果你花十分鐘研究宏觀經濟,你就浪費了十分鐘

-彼得林奇

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50、科技領域下注,更像是一種有利於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區別於賭場)的賭博活動:整個行業平均投資回報率平平,極少數項目暴富,絕大多數投資表現為虧損或鉅虧,而社會及消費者從中獲取極大收益。

51、投資人並不需要賺光所有的錢,我要去找的,是已經被歷史證明了很能賺錢,且未來還將持續賺錢的企業。就好像在過去表現優秀的學生群體裡尋找未來的優等生,而不是從今天的差生裡去找未來的優等生。於是,我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在了"歷史記錄很賺錢"的企業群體中,並期望從他們中間找出"未來依然很賺錢"的。

52、資產的價值不在於價格,而在於盈利能力,所以閱讀財務報表的核心是去理解生意。理解投入,產出,持續性和風險。

53、每種方法都是對過去規律的總結,而你需要發現的是未來,你需要知道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這個矛盾是你永遠解決不了,也永遠不可能有人發現,如果有人發現,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就能把全世界所有的財富收入囊中,這個市場就會崩潰、消失。

如果真有人掌握一種方法,僅僅依賴對價格信號,就可以做出買賣決策,從而在價格波動中獲利,那他確實不應該在股市浪費時間,而應該去期貨市場、外匯市場,並迅速地"把全世界所有的財富收入囊中",從而讓"這個市場崩潰、消失"。這種靠圖形、線條、公式加上所謂倉位控制、資金配置、止盈止損等手段來確保獲利的方法,就如同"傳說中的阿拉丁神燈",幾乎每個痴迷者都曾瘋狂尋找過,"好比一個科學狂人發瘋地製造永動機"。

54、由於我們考慮的是,此時買入是否值得的問題,所以原來的持股究竟多少錢成本買進的,跟我們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我們要看的是當前這個時點,這些東西市值多少,我們樂意出價多少。

55、分享具體的企業分析及分析技能,是意圖教人成為成功的投資人。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他隨便一問,你免費一說;他無所謂,你也不在意。無所謂的態度換來無所謂的結果,最終什麼也改變不了。

我們時間越來越寶貴,不想浪費在無所謂的人身上,去換取一個無所謂的結果。所以,分享限於理念和實盤。展示理念以吸引三觀吻合的投資人,展示實盤讓時間作證。

56、《失控》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你的競爭對手並不在你現在的名單上"。

57、競爭是消費者的福利,卻是投資者的天敵。你必須選擇自己思考的立場。

58、有些事情上,我們非常理智。館子裡有個醉鬼,出價10萬元買一瓶茅臺酒,我們不能立刻將茅臺公司裡庫存的20萬噸茅臺按照10萬估價,算出庫存價值40萬億;小區裡有套房因為某種貓膩,按兩倍市場價成交了,你不會馬上認為自己身家翻倍了……但是很奇怪,到證券市場上,這種理智就不見了。只要有人多出一元錢買了100股,就會有很多人立刻覺得自己的10萬股賺了10萬元,如果此時有人又降低了一元拋出,好似自己口袋裡那一萬元丟了一樣難受。

生命有限,投資無限,本文只是大富翁學習的一個筆記,還在不斷的更新中,你有什麼記憶深刻的投資箴言呢?告訴我,我們一起完善自己的投資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