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孩子總是“惹是生非”不是調皮搗蛋,可能是孩子情緒能力不夠

在大家的認知中,男孩子總是喜歡調皮搗蛋,不是踢了這個同學,就是打了那個同學,很多人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的調皮搗蛋影響到了孩子的人際關係,那麼孩子可能不是調皮搗蛋,而是“情緒能力”不夠。

我女兒從上幼兒園開始,每天回來都會說今天XX打了他,以為是孩子之前的小打小鬧,也就沒有當回事,結果整個學期幾乎每天都會說,學期末的時候班級裡組織活動,就和老師談了談才知道,這個孩子不是隻打了我女兒,幾乎是班裡的每個孩子都被他打過,老師給的解釋是,孩子比較好動,並不是有惡意的,加上很少有孩子被打疼而哭鬧,所以老師覺得這是正常的情況。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之間的打鬧很正常,但是《兒童心理學》上提到當孩子擁有情緒能力的時候,他會和同伴相處的更融洽,相反如果孩子的情緒能力不夠,他的人際關係會更糟,這表現在幼兒的身上就是孩子與同伴的相處方式很奇怪,比如有的男孩子打招呼的方式是踢一腳或者打一下然後迅速跑開。這樣的孩子往往是缺乏情緒能力的孩子。

孩子總是“惹是生非”不是調皮搗蛋,可能是孩子情緒能力不夠

什麼是情緒能力?

情緒能力指的是我們處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即以社會認可的方式抑制或者調解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控制、轉移和修正自己的情緒使之符合社會標準,是社會井然有序的基礎。

我們只知道人的智力可以被評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人的情緒能力同樣可以被評估。人的情緒能力和社會能力緊密相連,尤其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在同伴關係中的受歡迎程度和友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孩子能否成功地把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聯繫在一起。

孩子總是“惹是生非”不是調皮搗蛋,可能是孩子情緒能力不夠

兒童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後得出結論,一個情緒能力好的孩子通常有以下優點:

  • 能用建設性的方法處理自己情緒的兒童,一般來說有良好的同伴關係;
  • 善於向其他的孩子表明自己情緒狀態的兒童更受別人歡迎;
  • 兒童選擇的合適情緒信息越準確,他越受歡迎;
  • 與表現消極情緒更多的孩子相比,表現積極情緒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同伴關係;
  • 能用非攻擊性的方式應對憤怒的孩子受到別人的歡迎,領導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會更好;

一個孩子如果情緒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緒,在同伴的相處中,會更容易出現暴力、憤怒。

既然情緒能力如此重要,孩子的情緒能力是如何發展的?

兒童期情緒能力是如何發展的

整個兒童期,孩子情緒能力的培養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把情緒的控制從撫養人控制轉為孩子自我控制。比如剛出生的孩子用哭聲來提醒媽媽自己需要安慰,等到孩子3歲以後,他可能會通過轉移注意力自我安慰。

嬰兒期(0-1歲)

嬰兒期的寶寶完全依靠成人來解決自己的煩惱,比如嬰兒會用哭聲來提醒媽媽來給予安慰。但是嬰兒期孩子的無意識行為會逐漸轉變為有意識行為,比如哭泣的時候無意識的把手指放到了嘴巴,她發現吮吸可以緩解心情焦慮,這個行為會在以後的行為中被強化,一旦孩子想要自我安慰就會開始吮吸手指。

孩子總是“惹是生非”不是調皮搗蛋,可能是孩子情緒能力不夠

幼兒期(1-3歲)

幼兒期的孩子自主能力越來越強,一旦他需要安慰,他不需要等待媽媽的安撫,可以選擇主動去走到媽媽的身邊獲得安撫。當孩子逐漸可以思考問題以後,孩子會逐漸把假裝遊戲當做是情緒的表達途徑,孩子通過假裝遊戲談論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認為自己是自主的,可以控制整個事件的。

學前期(3-5歲)

兒童使用語言和思維的來考慮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能夠將情緒現象客觀化,把自己和情緒分開,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釋放情緒,避免情緒對自己造成傷害。他們甚至可以和同伴談論自己的情緒,在假裝遊戲中,孩子對情緒的模仿能力也在增長,孩子越來越能掩飾或者減弱自己的情緒,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

兒童期後期(5歲以後)

認知能力的發展可以讓孩子能夠更加抽象地思考情緒,孩子開始逐漸意識到情緒是如何被管理的。不但如此,孩子還學會了如何來調整其他人的情緒,比如5歲的孩子可能會開始安慰自己的夥伴或者父母,孩子還能夠控制自己涉及情緒刺激源的程度。比如另孩子憤怒的事情他會選擇遠離。

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擁有情緒能力的人,父母需要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而不是放任不管。

孩子總是“惹是生非”不是調皮搗蛋,可能是孩子情緒能力不夠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

兒童最先學習情緒的地方來自於家庭,嬰兒和其他人的交往方式可以傳達出這些信息。怎樣表達情緒;表達情緒的場合;孩子和撫養者的類型可能會決定情緒社會化發生的方式

《兒童心理學》中指出,依戀關係是兒童在最初幾年遇到最強烈的情緒經歷時的關係,父母傳達這些經歷的方式,以及父母回應兒童表現情緒的方式,對兒童今後的發展啟決定性作用。

兒童身上有3種情緒能力。

安全型,孩子會知道無論表現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父母都會接受,所以孩子會公開隨意的表現,這種依戀關係對兒童情緒能力的影響就是,孩子對待他人的很多情緒也能夠做出回應。

迴避型,表現為孩子的情緒不斷被拒絕,也就是父母很少回應孩子的情緒,為了避免被遺忘,孩子會選擇隱藏情緒。在和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出了剋制消極的情緒孩子還會剋制積極的情緒,以為怕自己被拒絕。

反抗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表現得到的反應是不一致的,不能預料的,所以孩子會誇大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

撫養過程中傳遞出的情緒處理方式,會在孩子以後的人生中成為他們對待情緒的模式之一,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生命最初幾年,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性親密關係。

孩子總是“惹是生非”不是調皮搗蛋,可能是孩子情緒能力不夠

父母需要做的:

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經常說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行為。不管孩子的情緒是積極還是消極,父母都應該第一時間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抱抱孩子;或者肯定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很難過);把孩子的情緒描述出來。

發揮教育指導作用

父母利用自己身份的權威性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來做。比如我們告訴孩子說謝謝的時候要面帶微笑;告訴孩子看見狗的時候不要害怕,這種情緒是直接教給孩子的。

給孩子做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於情緒的處理很多都來自於自己的父母。媽媽憤怒的時候吼叫,孩子生氣的時候也會去吼叫。所以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努力的學會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父母不僅是在表達情緒,還在言傳身教孩子。

把握好孩子隨機學習的機會

心理學家通過精準研究嬰兒時期父母-兒童交流中特有的順序發現,當面部的、姿勢的和其它的情感信號相互交流時,不管有沒有詞語,情緒對話已經開始。這些交流主要取決於母親以非隨意的方式回應兒童的情緒信號。

比如母親高興,會用高興回應兒童;母親害怕會用安撫回應兒童。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當A出現,就會用B來回應。

心理學學家認為,孩子的情緒能力影響孩子的社會交際能力,想要孩子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最好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