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拉萨是高原上的明珠,当仁不让的雪域圣城。

为何拉萨是圣城?

谁让它成了圣城?

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一、地理因素

历史上,拉萨曾长期作为西藏地区的首府,悠长而久远的政治中心地位,是其成为圣城的重要凭仗。

作为古代都城的选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地理环境。

没有哪个领袖会脑残到,将都城建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否则,就算费尽心力建了都城,老百姓都不爱来,您统治谁呀?

作为一个都城,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官吏,而是能不能吸引老百姓。

古代都城均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满足老百姓的生产需求;

2、充沛的水源供应,最好有河流,没有的话就挖条河;

3、占据商路的节点,能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

4、具备防御的条件,能保证都城的基本安全。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富饶的拉萨河谷与布达拉宫

拉萨河谷地区,南北两侧山峦环抱、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有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几十公里盆地,吉曲(拉萨河)从东到西流过,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供应。

从考古发现上看,在距今3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便有曲贡人在此定居生活,形成了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模式。

《西藏志》中,对拉萨地区论述为:“其地冬虽寒而不凛冽,夏虽暑而不熏蒸。清明立夏之间,草木萌芽;季春夏初之际,麦豆播种;收获则在七八月之交。”

拉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能够成为都城备选条件的基础性因素。

但自然条件优越之地多得很,未必各个都能成为都城。

那为何拉萨被慧眼识珠,成了都城呢?

又是谁,在什么背景下选择了拉萨呢?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二、政治性的背景

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除了自然环境的基础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尽量位于疆域的中心地带。

拉萨正是在这种政治考量中,被遴选出来,成了吐蕃王朝的都城。

在西藏历史上,吐蕃王朝一统高原之前,散居于各地的小政权,曾存在长期的兼并征伐过程。

至公元6世纪末期,三个政权逐渐脱颖而出,形成了高原版的三国演义。

这三个国家分别是,西部阿里地区的象雄、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苏毗和山南雅砻河谷的吐蕃

在此三国中,吐蕃的控制区最小、势力也相对最弱。

但幸运的是雅江北岸的苏毗,恰逢国内政局不稳。

女王的统治,让国内贵族纷纷渡雅江南下投奔吐蕃。

松赞干布的父亲赞普南日论赞,在卧底的配合下,亲率2万人精兵挥戈北上,向苏毗位于拉萨河流域的都城发动了进攻,“遇大河即行涉渡,逢沼泽即绕道而越,遂破宇那堡寨,灭顽敌魁渠森波杰。”

一举击垮苏毗后,吐蕃的疆域大幅向北拓展,从偏居于山南一隅,拓展至整个前藏地区。

南日伦赞去世后,年轻的松赞干布继位。

此时,交通不便的雅砻河谷,已不适合作为吐蕃王朝的都城。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将国家的政权中心迁至吉雪沃塘(拉萨),由此拉开了拉萨走上圣城之路。

可见,迁都拉萨首先基于国家的政治性需求(山南与拉萨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这种政治意义的标签,也是成了拉萨最显著的特点。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三、拉萨的初创

松赞干布将目光锁定在拉萨,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其交通相对便利,位居古商路的重要节点上。

这条东联康滇,南至印度尼泊尔,西到阿里拉达克,北达青海蒙古的古商路,既能带来物资,也便于吐蕃向四周攻伐,对成就强盛的吐蕃政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在确定了都城地址后,松赞干布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现在我们提及拉萨,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布达拉宫、大小昭寺

这些标志性建筑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仅仅有标准性建筑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前文所述,不能吸引百姓前来,并很好的对人口进行安置,都城不过是君主的自娱自乐。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茶马古道的部分线路

拉萨河在自然发育过程的不断摆动,在河谷中形成了大量的湖泊和湿地。

这种地貌虽有利于放牧,但显然不利于农耕和修建城市。

因此,松赞干布在建都时,首要工作是大规模的土地整理。

为解决土地排涝的问题,吐蕃人在工具简陋的状态下,采取南挖北填的措施,将南北两条河道的吉曲,并入南河道。

河北岸排干的土地,成了拉萨建筑的主要基址。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拉萨河谷

藏族传说中,文成公主入藏后,“通过卜算以白山羊驮土,填平卧塘错,建成大昭寺”,印证的恰恰是松赞干布对拉萨河谷的土地改造。

与此同时,在拉萨河谷中心的红山上,开始修建宫殿(布达拉宫的前身)等建筑物。

这座宫殿的建设是拉萨城市建设史上的开端,网上所谓“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后,为松赞干布修筑红山宫殿”的说法,完全不符合史实。

我们可以用一个反诘,便能说明问题,“如果松赞没娶赤尊,是不是就不会有红山宫殿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红山宫殿作为吐蕃王朝的标志性建筑,其代表着政权对拉萨及周边地区的统治。

这显然不是一位异邦公主,能够左右和取舍的。

而迁都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恰恰是松赞为赤尊在红山宫殿南侧(药王山),修建了

“扎西谢也拉康”

据记载,此拉康(既是佛殿又是宫殿)高九层,为碉楼形态,巍峨壮观。

这更加说明了,赤尊与红山宫殿间的关系,她参与了宫殿的建设很有可能,但说红山宫殿为其一手为之,显然忽视了松赞干布和吐蕃政权修建宫殿的政治目的。

随后的第三次建设是文成公主入藏后,在拉萨北郊九公里处的帕邦卡为其建筑了九层宫殿(碉楼),以及大小昭寺

至此,拉萨的第一轮建设告一段落,形成了以红山为基础的宫殿群,大小昭寺为核心的城市群。

此后,在吐蕃王朝时期,历代赞普都对拉萨进行了扩建。

但必须要注意一点,整个吐蕃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拉萨作为国都的政治意味,远强于宗教中心地位

,即便昭寺中供奉着释尊等身像。

毕竟此时,国家运行的核心是王权,而不是教权。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松赞干布时期,红山宫殿的大致样貌(碉楼式建筑)!

四、政治中心的游移

吐蕃王朝崩盘后,西藏的政治中心开始出现漂移。

作为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灭佛而被刺及属民大暴动的主要舞台,拉萨的地位一落千丈。

由松赞干布辛苦创建的红山宫殿,也在各派势力狼奔豚突中,遭遇雷击与火焚,逐渐沦为废墟。

绵延四百余年的割据征伐后,北方的蒙古汗国的触角伸入西藏,并最终一统高原。

但这种政局的变化,并未让没落的拉萨得到改观。

蒙古人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后藏地区的萨迦派,随着中央政权之手强力的托举,本来相对偏僻的萨迦地方,一跃而成西藏的政治核心。

在八思巴划分西藏的十三万户中,拉萨河谷地区归属了蔡巴万户。

蔡巴噶举派领袖对毁于战火的大小昭寺进行多次修葺,还组织力量疏通水道,加固河堤,营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基本保持了拉萨城的风貌。

随着藏传佛教的昌盛,大小昭寺的地位日隆,拉萨的象征意义,也从政治中心,向宗教圣地转移。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政权取代萨迦派政权,西藏政治核心重回前藏。

但帕木竹巴政权的首府,在山南地区的

乃东,拉萨依旧只能在宗教圣地的领域提升。

随着宗喀巴大师宗教改革的推进,受到帕木竹巴政权支持的格鲁派,开始在拉萨周边地区落地开花。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相继建立,尤其是1409年(明永乐七年),大昭寺举行了盛大的祈愿大法会,进一步提升了拉萨的宗教影响力,强化了其宗教圣城的地位。

但随着帕木竹巴政权的衰落,原本是帕竹家臣的仁蚌巴第悉藏巴(藏巴汗)相继崛起。

西藏的政治核心,再次西移至后藏的日喀则。

由于这两个后藏政权均信奉噶玛噶举,导致盘踞在拉萨的格鲁派势力遭受重创。

本来由格鲁派倡导的拉萨祈愿大法会,反倒禁止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的僧人参加,改由拉萨附近的噶举派和萨迦派的僧人参加。

这是在这种泰山压顶的状态下,格鲁派开始与西藏境外的蒙古势力联合,掀翻了藏巴汗的统治。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五、重回政治中心

格鲁派建立了

甘丹颇章政权后,拉萨成了西藏政教合一地方政府的首府。

尤其是1645年(清顺治二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着手重建布达拉宫,这一浩大工程直到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才彻底完成。

至此,位居红山之巅的宫殿,从松赞干布时吐蕃王朝的权利象征,转变为格鲁派对西藏地方领导权的象征。

而大昭寺周边的八廓街,则成了西藏地方政府噶厦)、驻藏大臣官衙各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大昭寺也由此从一个单纯的佛教圣地,演变为实施政教合一统治的基地。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政府与圣地的合二为一,拉萨迎来了长达二百余年的繁盛时期。

清朝的驻军、佛教信徒、学者、往来官员、大小贵族、商贾,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拉萨城内形成了藏、汉、伊斯兰信徒的聚居区。

大量人口的汇聚,让拉萨开始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膨胀,基本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

成书于1936年的《西藏史地大纲》记载:“(拉萨)全市人口,除住民两万外,有各大寺之僧侣共四五万人。”

这样算来,整个拉萨的总人口,已达六七万之多。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八世达赖喇嘛时期,拉萨城区手绘图

回溯历经千年的建城历史,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是在政治与宗教的双重加持下形成的。

在吐蕃王朝选址建都时,政治意味远强于宗教意义。

但之后,政治中心的长期游移,使拉萨宗教圣城的意义凸显。

而格鲁派的政教合一,又将长期分离的政治与宗教重合,重塑了拉萨不可撼动的圣城地位。

这就回答了,前文提出的三个问题:

为何拉萨是圣城、谁让它成了圣城、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参考书目:

《拉萨历史沿革》_旺堆次仁;

《拉萨古城形成发展历史综述》_阴海燕

《拉萨古城形成的历史地理初探》_朱普选;

《拉萨古城城址选择刍议》_阴海燕,王清华;

《试论吐蕃时期拉萨城市的形成及原因》_陈姗姗,朱普选;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拉萨的“雪域圣城”地位,因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