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春秋戰國很少有將軍謀反篡位?

小張81467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樣一箇中國曆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分封下的諸侯互相征伐,兵戈相見。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更是被稱為春秋五霸。在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後迎來了戰國時代,各國間的聯盟、戰爭更加的頻繁。

這一時期也湧現了許多的名臣名將,“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可是為什麼在這樣一個亂世,很少有手握重兵的將軍謀反篡位?

一方面是在那個時代,許多將士都講究一個“忠”字。這樣的文化氛圍薰陶下,更是有許多士人、將士被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引領著自己的行動。

從《史記》的刺客列傳中的四大刺客就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十分重視“忠義”。雖說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但整個周朝八百年的文化早就浸潤在了這些士人心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更是描寫的當時荊軻去刺殺秦王,為救燕國的悲壯場面。

在《荊軻刺秦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樊將軍為了感念燕王收留之恩,說自殺,就立即揮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這樣一個“重情義輕生死”的文化氛圍之下,自然很少會有手握重兵的將領去選擇謀權篡位,這樣風險十分高的行為。

另一方面,在做這樣一個謀權篡位的決策時,自然會權衡收益、成本和風險。如果作為將領,在春秋戰國時期謀權篡位成功,那麼恭喜,他成功地坐上了王位。但接踵而至的將是周圍國家的乘火打劫。

要知道,周圍虎視眈眈的國家盯著這樣一個朝局動盪的好時機可十分不容易。說輕了,向這位剛坐上王位的大王敲點竹槓;說重了,隨便舉起一個旗幟都可以讓這個國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瓜分的危險,王位這樣一個快活位置又能坐穩多久呢?倘若失敗了,那自然是身敗名裂,毀掉一世英名。

況且,這是在亂世,又不是太平盛世。一個將領就算成功篡位成功,他也沒有把握能在這場“逐鹿中原”的軍備競賽中勝出。

文化的薰陶和收益成本的不協調決定了在春秋戰國時期謀權篡位是一個非常不划算且很難遇見的事。因此春秋戰國很少有將軍會謀反篡位。


鄧海春


這個問題提的並不準確.事實上 春秋戰國時期,處於混戰狀態。 國際之間是大國滅小國,小國之間也相互兼併。而一個國家內部也是紛爭不斷,政變、弒君、謀反等不間斷髮生。而且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繁,貴族普遍有尚武精神,當時出將入相的事例比比皆是,單純的武將反倒少見,例如大名鼎鼎的藺相如就曾經統兵作戰,吳起也擔任過相國。說到謀反,根據《史記》的記載,在春秋不到300年的時間,就有36位國君被弒殺,有在戰場上被幹掉的,有被兒子們殺死的,而更多的則是被臣子們因為各種理由殺死。譬如趙穿弒殺晉靈公,鮒祀弒宋煬公,華督弒宋殤公,南宮長萬弒殺宋閔公,夏徵舒弒殺陳靈王,崔杼弒殺齊莊公,田恆弒殺齊簡公,州籲弒殺衛桓公,騶馬繻弒齊胡公,弗忌、威壘、三父共弒秦出公,連稱、管至父弒齊襄公,雍廩弒公孫無知,慶父弒魯閔公,齊人弒無虧,邴歜、閻職弒齊懿公……名單太長,不再列舉,顯而易見春秋戰國時期武將弒殺國君比比皆是,至於殺掉國君之後大體有三種情況:第一,造反的武將本身就是宗室,像國君的叔侄弟弟之類,殺掉國君自立,比如州籲篡位。第二,異姓武將,殺掉國君改朝換代,比如有名的田氏代齊。第三,異姓武將,殺掉國君後,由於自己名不正言不順,擔心周天子或是其他諸侯國討伐,於是擁立已故國君的親戚,自己掌握大權,比如華督。


麥爸22


【1】

近年來,很多網民對春秋時代進行了懷念,懷念的理由麼,無非就是春秋時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自由學術自由之類的。

但是,這些人的目光是片面的。

因為他們只看到了春秋時代知識分子的情況,而忽略了主流百姓的狀態。

【2】

春秋時代的生產力,是很低下的,科技水平比起現在也沒得比,要知道,結束戰國時代的秦始皇,去世的時候,也就只有五十歲——而在21世紀,五十歲,連退休年紀都沒到呢。

想想吧,皇帝尚且這樣的壽命,更別說普通百姓了。

而剛才說的生產力低下,則意味著,春秋時代,很多人是吃不飽飯的——其實,即便是民國時代,底層老百姓,也只能是讓壯丁勉強吃飽,婦女兒童只能吃剩飯,存在於半飢餓狀態。

【3】

再說生活環境。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打仗少不得要讓百姓流離失所,並且,戰爭也意味著各種徵發徭役。

這些都要壓在老百姓的頭上。

甚至春秋時代,不少君王都是被手下的權臣、武將殺死的——連君主的性命都懸於一線,至於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還真不見得比草芥值錢。


人文之光


春秋和戰國應該分開來研究,情況是很不同的。

春秋:

謀逆弒君的事情幾乎貫穿了整個春秋時期,是春秋時期的重要標誌。但外姓臣子沒有篡位的,廢掉或者殺死諸侯後只能從諸侯的家族中選擇成員立為新諸侯。不是他們不想篡位,而是做不到。



周王朝有很嚴格的分封制度,只有有爵位的人才有資格被分封為諸侯,諸侯的繼承人也必須是本氏族的血親。外姓之人取而代之被認為是對整個周王朝的謀逆,後果是“天下共擊之”。春秋時期周王朝雖然衰微,但幾百年以來的分封制度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暫時還無法撼動。

戰國: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標誌就是三國分晉事件。曾經做為中原霸主的晉國,被下邊三個很有勢力的臣子給瓜分了,這三家聯合廢掉了晉靜公,瓜分了晉國的土地,並上書周威烈王要求成為諸侯。而名義上做為共主的周威烈王居然答應了三家請求,這三家就是七雄裡的韓、魏、趙三國。



周威烈王的做法對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王室分封的土地可以被外姓人隨意的佔有的時侯,周王朝的最後一點威信也便消失殆盡了。周王朝實行了數百年的分封制度就此崩潰,周王朝徹底失去了做為天下共主的權威,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



沒有了分封制度的約束,眾多野心家們聞風而起。臣子弒君篡位,諸侯自立稱王,成了家常便飯。經過多年的弱肉強食,競相吞併。最後便剩下了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老曹講史


還是有的。那個時候文官和武將並不是分得很清楚,文官也帶兵打仗,如管仲、伍子胥、商鞅、公叔痤等。公子光在伍子胥和專諸的幫助下成功篡了吳王僚的位;齊大臣田氏篡了姜氏的位;趙、魏、韓三家分了晉國。還有一些沒有成功取代國家的謀反,如齊三子之亂,趙武靈王被困死,楚李園之亂,晉崔抒之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