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能真正幫助農民發家致富嗎?

佑康613


如果僅靠土地流轉這項政策,實現規模化種植就能幫助所有的農民發家致富,這個想法是不現實的,所有事情都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天下就沒有窮人了。

任何政策的出臺,都是對現時間出現的新情況以及過往政策執行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弊端、偏差進行糾正和完善。農村實行土地流轉政策也不例外。

首先說說什麼是土地流轉及所要解決什麼問題。

土地流轉就是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就是把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使用權分開來,讓土地象其他商品一樣通過出租互換轉包轉讓等形式流轉起來。

其所要解決的問題或初衷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 避免土地荒蕪。由於人員的遷移或者種田收益低等原因,很多人雖然有田地在手,但不願意種,造成了農村大片土地荒廢,浪費土地資源。

二 實現生產、產品規模化集約化,提高效率。一家一戶的承包制,大塊田地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不僅規模小,效率也低。而經過流轉後,土地集中在部分有資質、能力的人或企業手中,高投入高產出,效益就出來了,也增加了競爭力。

三 最終目的是土地市場化。市場是什麼,就是買或賣。

由此可見,流轉的初衷是解決這些問題。況且既然是集中部分人手裡,就不可能人人均等收益,這樣的話,人家還流轉你的土地幹什麼,白與你打工。

其實,土地流轉在有的地方開展很廣了,把自己的田地租給種糧食大戶就是土地流轉呀,田地出租戶中有多少人發家致富了?增加收益是有的。

其次,發家致富是靠個人幹出來,拼出來的。如果你有技術有資金,去流轉別人的土地苦幹一場,當然有機會致富;或者頭腦靈活,有門路,在外敢幹敢拼,搏殺一番,也可能發家。如果兩者都不具備,僅靠流轉那點費用就想致富,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況且,有的地方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也就半畝幾分這樣,就算是鹽,流轉的費用做菜都不鹹。

政策再好,自己不努力,照樣不能發家致富。





經農記


能,因為人各有各的長處,善於種田的人,他就能種好田,因他有種田的天賦,才能,管理技能,如果把農田流轉給他們種,他們就能發家致富!流轉土地的人,他們有他們的特長,有的可以經商,有的可以外出打工,有的可以創業,各盡其能,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都會過上好日子!


冷漠坤


搞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種植,根本不可能使農民發家致富。

我是一個五O後的老農民。在2017年我們村裡有五百畝土地流轉給了種糧大戶。我家共有六畝地也參加了這次的土地流轉,價錢是每畝每年八百元錢,我每年共計收入是4800元錢。如果單憑這點錢,怎麼能淡得上發家致富呢?

現在搞的土地流轉,我認為跟幫助農民發家致富一點關係都沒有。根據我們村的情況來分析,這次參加土地流轉的農戶,基本上都是沒有能力再繼續種地的農戶,還有的是因為上班或者是經商的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經營土地,都是這些人才參加了土地流轉。

參加土地流轉都是自願參加的。我們村裡一共有1600畝土地,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都沒有參加流轉。為什麼沒有參加流轉呢?因為我們這裡是平原,土質肥沃,灌溉設施非常完善,插上卡就能澆地。另外,我們這裡兩茬莊稼(小麥:晚玉米)從種到收完全實現了機械化,現在種地非常省工又省力。所以,我們村還有那麼多的土地都是農戶自己種著,因為自已種比流轉出去每畝地還能多掙三:五百元錢。

土地流轉,搞規模化種植,根本改變不了農民生活困境,如果國家要搞一刀切,把土地全部實行流轉,不但不能使廣大農民發家致富,反而會使一部分農民的家庭收入減少。最後只會讓一小部分大地主發財致富,會使一些真正的農民更加困難。

總之,我認為:國家要想讓廣大農民真正過上好日子,靠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種植起不了一點作用。只有從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出臺更好的惠民政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使廣大農民真正過上今舒心的好日子。

最後,希望國家在建成小康社會的幸福大道上,千萬不要把農民落下!


少利17


我是農民!土地流轉對百姓有一害沒有利,我說下實際情況,我村計劃實行集中養殖,從農民手中規劃土地每畝800元,而村委會租給養殖戶1200元,村中打井若干原本是為農民灌溉澆地謀福利,而最後變成了商品井,老百姓澆地按小時計算,澆地的價格資不低債,各位說這地能種嗎?土地流轉政策可能是好的,但是到了地方層層把皮老百姓只有苦不敢言,再者說了轉出去的土地能換回一家人的生活費嗎,對於我本人來說4*7畝地一年收入五千斤玉米我能生活二年,如果土地流轉給我五六千元,我只能生活半年請問!各位說農民有意見嗎?所以在任何時候別拿農民打主意,因為農民生活最低層,為什麼再農村多少有點背景的人不掙工資也想當村幹部,百姓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百姓的困難只有天知道。


樺樹林910


首先,作為一個農民我是不支持"土地流轉"的。中國農業有那麼好的像南街村,周莊,大寨等集體農莊模式不走,非要流轉,流轉的好了還好,流轉的不好就只能讓私有和資本吞噬更多的農戶,富幾家,窮幾十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如有可能,國家以後應該大力支持,在不一刀切的情況下,走集體農莊的道路,像南街村那樣,既能充分保證農民不至於失業,縮小貧富差距,對保證社會穩定,提高社會公正公平度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二山345


土地流轉的根本性質在於兩點:

①人口紅利。

最近幾年,工廠製造業招人困難是有目共睹的,就是因為人口紅利在減少。適齡工作者與老一輩觀念完全不一樣。

土地流轉後,從宏觀角度講絕對會擠出很大一部分富餘人員,這部分人就是人口紅利的基礎。

②農產品抗風險能力。

我家是黑龍江一個農村的,我和我父親名下28畝地,從小到大親眼看到農民種地靠天吃飯,不知道種什麼能提高收入,只是把種地當成一種吃喝的基本來源。

增產不代表增收,糧食收成少,國家價格相對會提高一點點,但是要是豐收了,糧食價格會下去很多。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量的從國外進口大宗農產品,由於國外大宗農產品單位產量很高,而且還有國家補貼,導致中國農產品競爭力嚴重不足。包括養殖業。

而做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你家30畝,他家20畝,壓根沒有規模效應,黑龍江很多土地遠處看一眼望不到邊,實際除了個別農場外,包乾到各個自然家庭的土地一塊一塊的,非常不利於大型農機作業。

如果土地流轉就不一樣了,把一塊一塊的土地全部打通,不但能產生規模效應,還能利用大型的農機作業。

比如我們老家,全鎮2萬人左右,按照人均十畝計算就是20萬畝,這20萬畝利用大型農機全種黃豆會如何?全部種玉米呢?就是建成豬圈養豬,也不至於讓老百姓吃不起豬肉。

2018年和2019年,由於國家利益和尊嚴問題,減少從美國澳洲進口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價格攀升,這讓領導人意識到本國農業的重要性。

最後,土地流轉後,治安肯定會亂幾年,冷不丁口袋裡有一筆錢,那還不好好瀟灑一下嗎?

總體從宏觀來講,土地流轉,利>弊!

還有很多觀點沒寫上,因為這兩點就足夠了,再就是碼字太累。真要說明白土地流轉,幾萬字才能說清楚。


半墨


土地流轉種植業規模化,到底能不能幫助農民發家致富,這個問題問的有意義。我也是一位農民,對於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我也參與其中。我就分享下我的看法。

首先土地流轉的意義是帶動於引導 ⒈土地流轉的用意是不讓土地流失,現在好多農民都出去打工,土地基本都荒廢了,很多人都不種地了,一年種地的收入,在外面打工一個月就掙回來了,原因就是沒有充分利用好土地,很多人都是傳統種植小麥、玉米一些莊稼。沒有轉變種植的想法,所以不願意在家種地,在家種地10畝。每畝地種小麥、玉米的收入還不到500元,誰還願意在家種地呢!

⒉現在實行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很好的利用了土地,將一些荒廢土地從新開荒,將一些有技術有想法的人利用起來,進行更深的培訓提升技術,規模化合作種植中藥材及其它一些農作物,這樣以來很好的利用了土地,還可以引導老百姓,更深的認識,怎麼樣利用土地增加更多的收入。

⒊那麼老百姓到底能不能發家致富呢?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首先老百姓將自己家的荒地轉讓,可以得到一點轉讓收入外,老百姓也可以進行入股種植。當然這中間也是有問題的,問題在那裡呢?問題就是有些老百姓的顧慮,老百姓不敢投入怕沒有收入。所以鎮府實行土地流轉政策,讓有思想有技術的人去發展種植,這樣就解決了土地不流失的問題。還有就是當老百姓看到有利益的時候,那麼老百姓自然會跟著一起發展種植,到那時候我想家家都會有一定的收入。

那麼總結下,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不但充分利用了土地外,還可以引導老百姓也一起發展種植,老百姓有了思想轉變自然會有更好的收入。所以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是能幫農民致富的。期待你的關注於分享!!!謝謝!


山野強強


實在不想說,但看了不少回答,覺得還是說幾句,把問題說明白。就從農民的窮開始說起。在生產力低下,物資極度貧乏的年代(大約經歷了兩千多年),作為國家主要人口構成的農民,追求能填飽肚子的目標,人均三五畝地就基本能滿足。共和國建立以後,我們在農村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產到戶,短短二十多年時間,就做了不下五次變革,最終還是處於解決吃飯問題的低層次。如果不採取大的手段,將農村的生產力解放出來,佔國家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村人口,再過一百年還仍然處於填飽肚子的層次。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積太少,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無法形成商品化生產。講通俗點,人均一畝耕地,一個勞動力平均不足兩畝耕地,除過特色農業外,種糧一個勞動力一年能夠有多少收入?南方稻田不熟悉,就說江北的大片國土種植小麥吧。按照主要產糧區河南的收成算,秋麥兩季按照兩千斤計算(一般達不到),產出基本是兩千元,扣除各種成本,一般收入八九百塊(去年我老家種了五畝小麥,扣除成本毛利總計不到一百塊,還不扣除自己投入的勞動)。一個勞動力種兩三畝地,年收入絕對不會超過四千元,是城市兩個月最低工資。一個勞動力種糧的收入大約不到一個城鎮最低勞動力投入的六分之一。如此,農村人口不要說致富,恐怕會大範圍返貧。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沒看見農業專家有辦法,更沒看到頭條噴子們能拿出個解決辦法。國家拿出的辦法就是鼓勵支持農民進城,共享經濟發展紅利。城鎮工商業發展也需要大批的勞動力。有人提出,四五十歲沒技術進城能幹什麼?誰告訴你們城市只需要技術工人不需要普工?城市基本建設,環保,物業需要大批的普工。這些工種算是城鎮底層,與技工比,收入確實偏低,但是,一個環衛工的年收入卻相當於種二十多畝糧食的收入。農民不傻,所以,目前農民工總數已達三億多人,沒有人逼迫,都是自願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收入比種糧高了五六倍。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種糧農民人數大幅度減少,既帶來了大片農田荒蕪的問題,也提供了規模化種植的機會和條件。我們再來看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土地三權分離,進城務工農民通過協商將承包地轉包給留在村裡的人,進城的人多了一份不需要付出的收入,留下來的人如果能達到人均種植五十畝以上,每年大約可以收入六七萬塊,也就解決了貧困問題。規模化種植,可以節省大量成本。一是減少機耕成本。分散種植多年來的機耕都是僱傭農機,機耕費比較大。規模化種植,一戶有兩個勞動力,種植一百畝土地。兩戶農民聯合起來在政府扶植下,兩年基本就可以購置齊全自備農機,兩個人輪流操作,兩百畝土地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機耕。二是減少用水成本。目前農業灌溉用水基本是個人承包經營,而且是壟斷經營。灌溉成本逐年提高。我們老家涇惠渠灌溉每次畝都已經達到近百元,實際上涇惠渠企業收費只有不到三十,七成被二道販子剝皮。如果農民自己有數百畝耕地,自己就可以直接聯繫水管部門,直接購水,僅此就可以節省水費百分之六七十。三是具有商業談判能力。因為需求量大,就有條件跟種子公司直接談判種子價格,減少零售環節,降低種子價格。也具備實施訂單農業的能力,在種植前與廠家簽訂合同,提供特種糧食(當然也是價格也有條件提高),收取訂金,減少價格浮動造成的損失。規模化種植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這種模式不適用特種農業和果蔬種植。因為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還解決不了低成本的機械化果蔬種植,大量繁重的勞動仍然需要人工完成。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如果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很難保證盈利。舉個簡單例子。一個勞動力可以管理兩畝葡萄,基本不空閒。兩畝葡萄可以產六千斤左右。地頭批發價一塊到一塊五。一畝葡萄的農藥,水肥,輔料大概需要七八百塊。扣除成本每畝三千多塊毛利。如果兩畝僱傭一個農業工人,毛利僅夠兩個多月工資。如果僱傭短工,一是人比較難找,二是小時工勞動效率低。所以,土地流轉不是萬金油,不能到處抹。這一點中央很清醒,三令五申不要一刀切,要切實尊重農民的自主權。集散集合,宜散則散,宜聚則聚。


雨軒品茗2


土地流轉,能幫農民發家致富,真是天方夜潭,何富之有?

如今農村空心村普遍存在,土地成片成片荒廢無人耕種。為了拯救土地,國家才不得已採取這良策,各村各戶實行土地流轉,不能浪費每一分土地資源。

這僅僅是燃眉之急,承包者每畝給農戶那點杯水之薪,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但留守家裡的老人,因無法耕地,兒女們也遠走他鄉,為了保護土地資源不造成浪費,不得不供手轉給種植戶。

我們這裡每畝450元,因處於山區,工作條件艱艱苦,上坡下坎,勞動量增加,辛辛苦苦一年幹到頭,什麼也沒有,只是填飽肚子而與經濟不沾邊。年輕娃娃也全部打工,對土地他們根本不感興趣。

承包者對土地每畝那點錢,能幹什麼?唯一指望兒子們寄錢回家。既然土地轉給人家,也是好事,免得荒廢養蛇。


突破烏江


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真能讓農民致富嗎?回答是否定的!只能讓農民越來越窮!什麼叫規模化種植?土地流轉,流轉後真能掙錢嗎?誰人把土地流轉去了?真能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不盡然吧!所謂大戶流轉土地,就是套取國家補貼和倒茬款!具體情況具體瞭解吧!在農村,土地都不多,人均一畝多地,即使一畝地流轉七八百元,一個人不到兩千塊錢,大多數三口之家,一年也就五千多元,在現在的社會中,五千塊錢好乾啥?農民也只有靠打工掙點錢貼補家用了,更別說致富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怎麼才能讓農民真正富起來,這個問題,不是個簡單問題,需要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來解決,不是多辦幾個農村合作社,土地流轉那麼簡單吧?!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更不是靠扶貧工作能解決的!國家對三農工作有更大,更好的政策做支撐,農村工作是國家的千年大計萬年大計,希望中國農業真正有次大發展,大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