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guihang520


从内因来说,像蜀汉这种以正统自居,由外地人控制朝廷中枢的边陲小国,如果统治者不主动北伐,且长期霸占着中央政府,那本地人就该造反了。即便不遭反,只要曹魏攻过来,本地人也会缴械投降,不会为外地人掌控的朝廷卖命。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问题,所以他才要以北伐缓解内部矛盾。

从外因来说,魏国整体实力虽然强于蜀,但曹魏的边防压力也比蜀汉大。诸葛亮完全可以趁乱赌一把。


公元228—234年期间,曹魏的南方受东吴的牵制,有十几万兵力常年驻守在襄阳和淮南地区无法灵活调度。东吴的存在,无疑就缩小了蜀汉和曹魏的机动兵力差距。

除了东吴这个最大劲敌之外,曹魏的北方还有鲜卑轲比能和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后来被公孙恭取代),这两股势力的实力也不弱。

就拿辽东公孙氏来说,其兵力约七八万,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整体实力约为蜀汉三分之二的存在。魏国要防公孙渊,其在幽州和冀州的兵力就不能少。

PS:根据《晋书·宣帝本纪》记载,司马懿消灭公孙渊时,“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这还没计入乐浪、带方二郡的人口。如果再根据《后汉书.郡国志》对乐浪人口记载,公孙氏的地盘上,人口不会低于60万。(带方郡没有人口统计资料)


至于鲜卑部落,虽然人口不多,但草原民族善战,魏国不可能不防备轲比能入侵,而要防备他,魏国在北方并州和幽州的留守兵力自然也不能少。

另外,青藏高原的羌人时附时叛,魏国也要派兵力监视。

所以说,虽然魏国实力四倍于蜀汉,但魏国的敌人也多,其在扬州、荆州、幽州、并州常年保持了巨大的兵力部署,它的机动兵力和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兵力,并不多。

PS:魏国在凉州的兵力未知。但根据凉州的人口(约为益州的8%)推算,其兵力不可能有很多。至多也就1~2万。



以街亭之战为例,当时曹真在关中的部队大约为五万,曹叡率中央军增援,派张郃领五万进攻街亭,此时魏军兵力约十万,与蜀汉的十万常备军规模其实是1比1比例。诸葛亮的兵力并没有很大的劣势,他完全可以通过北伐偷袭一把。

再一个,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凉州,也就是曹魏防御力量最薄弱的一个州。他以局部优势兵力撬凉州,实际上是以强凌弱,具备逐步蚕食魏国西北部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除了第二次和第五次北伐(第二次是配合东吴打石亭之战,第五次是自感命不久矣,没时间再逐步蚕食)外,诸葛亮其它三次北伐的进攻思路是以汉中为跳板,截断陇右与关中的连接,关门打狗,将凉州据为己有。

然后,蜀汉再以凉州为第二根据地,与汉中形成夹击之势,往东再谋取关中。

这个战略正是建立在一口一口逐步蚕食曹魏根基的想法上,并不是盲目的出兵,不知天高地厚的以卵击石,也不是故意打压魏延。

(若按魏延走子午谷偷袭关中的打法,蜀汉的主攻方向就在关中平原了,而不是诸葛亮的既定目标凉州)


总的来说,诸葛亮时代,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差距并非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么大。以诸葛亮的北伐思路来说,他西掠凉州,蜀汉是具有局部兵力优势的。而这种优势就是他两出祁山,三伐陇右的前提。


Mer86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古人打仗都喜欢“虚报”兵力,三国时期更是如此。每次战斗前都喜欢说带了几十万大军前来,而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水分。

蜀国只有10万兵力,但曹操方面的50万大军也是有着十足的水分,那么诸葛亮在这么少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敢北伐?

  • 其一、曹操此时外强中干。

此时的魏国在经历先前的战争后,需要的就是修生养息,他们经不起大战大小。所以,除了在赤壁之战,在面对蜀吴当个作战时的兵力并不都很有优势,而现在的曹魏说拥有50万兵力,里面也有非常大的水分,这里是诸葛亮已经推测到的。

  • 其二、曹魏人口虚报。

从资料上分析,蜀后主炎兴元年,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而魏国52万户,440万人;吴国52万户,240万人。我们知道乱世时期人口虚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在三国时曹魏人口虚报的比例是最高的

  • 其三、兵员战斗力。

曹魏在修生养息之时,为了预防其他两国进攻,便颁布了一条法令,凡是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平民着都要上战场,家人则为国家屯田。士兵不得改行,婚嫁也只能嫁于同类人,兄终弟及、父死子承、世代为兵。如果丈夫上战场而死,那么妻子会被强制性改嫁其他军人,生的孩子也是世代为兵。

在这样的政策下,军户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战斗,士兵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斗,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一旦上了战场就怕自己死了,老婆被改嫁,孩子受欺负,所以第一个跑的都是这些屯田的军户。

所以从曹魏的实际人口、兵员战斗力、以及外强中干的情况来推测,诸葛亮是有信心以10万兵力来北伐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蜀国当时的局面是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相安无事,曹魏要修养,蜀国要发展。但问题在于蜀国的位置就决定了它的资源贫瘠,其发展潜力远不如魏国和吴国。

三国之间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都在稳固发展,但是一旦恢复好了,发展起来了,蜀国绝对会被第一个干掉。所以,诸葛亮知道这个潜在隐患,他不能等对面两家都准备好了,再抵抗,他要做的就是趁着自己还能支撑蜀国大局,趁自己还有这个精力,一定要北伐。

而诸葛亮北伐的观念很简单,就是不让你曹魏好好休养,你不想打,我就逼你打,而曹魏的整体数据上面也都说了,所以诸葛亮并不害怕曹魏,在他他看来10万兵力足够应付了。

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观点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陆逊,都是明白人,两国都在不断的进攻魏国,其实他们在北伐时能得到多少土地是次要的,目的就是不能让曹丕好好休养,我们来进攻你不打也得打,而曹丕就无法推行休养计划。

诸葛亮不停进攻曹魏,一方面是打破曹魏休养计划;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夺取曹魏的西北地区,对蜀汉政权来说,这能拿一点是一点,所以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稳扎稳打,从不贸然大举进攻。

而曹魏的司马懿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看透了诸葛亮的计谋,因此并没有与诸葛亮进行大规模战斗,而是依靠己方有利地形坚守阵地,与诸葛亮进行消耗。

诸葛亮军队长远奔袭北伐,其消耗巨大,司马懿这一招让诸葛亮如鲠在喉,无法大展拳脚,诸葛亮几次北伐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战场太远,后勤跟不上。


大国布衣


蜀汉不北伐只能坐以待毙,北伐才能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蜀汉的人口数量只有东吴的一半,曹魏的五分之一。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人口为后盾,人口数量充足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才能够有充足的粮草供应。蜀汉的人口劣势,间接导致了蜀汉的人才匮乏,五虎大将相继去世后,蜀汉只有一个魏延能够称得上大将,曹魏和东吴都人才济济,假如诸葛亮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蜀汉丝毫没有翻盘的机会。

蜀汉势力最强的时期,是在刘备攻占汉中,刘封攻占东三郡,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这一时期蜀汉的国力基本同东吴不相上下,在战略上取得了非常大的主动权。但是从关羽战败开始,蜀汉的国力直线下滑,关羽丢失了荆州三郡,刘封丢失了东三郡,蜀汉的地盘大大缩水,控制下的人口数量不到100万人。之后刘备带领蜀汉精锐四万人东征孙权,遭到陆逊的击败,蜀汉精锐损失殆尽。等到诸葛亮接手蜀汉的时候,蜀汉的南方地区全部叛乱,整个蜀国就是一个烂摊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经过了两年多的休养生息,才开始南征孟获,收复了叛变的南方地区。在这一段时间内,曹魏从来没有进攻过蜀汉,东吴和曹魏在长江一线打了三场大会战。曹魏之所以不攻击蜀汉,是因为曹魏认为蜀汉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不值得发兵远征,只要击败了东吴,灭亡蜀汉只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诸葛亮也知道蜀汉的处境,因此他在平定孟获后第三年,开始了针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

当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到洛阳的时候,曹魏举国上下一片震惊,他们不是由于害怕诸葛亮北伐而震惊,而是因为弱小的蜀汉居然敢于进攻强大的曹魏而震惊。诸葛亮时期前后进行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大大消耗了曹魏国力,让曹魏始终无法集中力量灭亡蜀汉。到了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又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虽然蜀汉北伐有胜有败,但是每一次都能够让曹魏损失惨重,因此在蜀汉北伐时期,曹魏基本都是在打防御战争,始终没能腾出手来反击。一直到了姜维外出避祸,蜀汉北伐告一段落的时候,曹魏才腾出手来灭亡了蜀汉。

这样看来,北伐是蜀汉续命的重要方式,北伐无论成功与否,蜀汉都能够消耗曹魏的国力,保障自身的安全。假如北伐真的能够成功,蜀汉还能够一口气统一三国,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北伐策略的确高明。


史海泛舟摆渡人


我是兰台令君,我来回答!

首先蜀汉的兵力大概在10万人左右,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因为根据《士民簿》的记载,蜀的户口和人口是“领户28万,男女人数94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而且不到百万人要维持一支10万人左右的军队其实是非常吃力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可以凭借出色的治国能力,维持相对人民相对安定的生活,但他死后,蜀汉政治人才凋零,老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我们才会在史书中看见关于蜀汉老百姓“民有菜色”的记载。不过无论蜀汉老百姓这日子过得怎么样,这在诸葛亮和姜维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出兵伐魏,也是逼不得已。

首先,蜀汉和东吴并不一样,东吴可以偏安一隅,没人会对他说三道四。而刘备以汉室后裔自居,蜀汉政治集团以兴复汉室为政治旗号,那么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篡夺汉室江山的曹丕所建立的魏国怎能与之和平相处呢?如果不讨伐魏国不等于打自己脸吗?你算哪门子汉室宗亲,祖宗基业被人抢了你还偏安一隅,坐吃山空。因此,不论统治集团自己心里怎么想的,他都要在明面上摆出一副讨伐魏国,兴复汉室的姿态。

其次,有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打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不惦记你。曹魏的人口差不多等于蜀汉的四倍之多,凭借诸葛亮的政治水平,当然可以让蜀汉快速发展,但是魏国那边也不乏治国的英杰,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你做到100分,别人可以做到300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倒不如现在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拼一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在也有以攻代守的意思。

第三,别看诸葛亮只不过统治了一个小小的蜀汉,但其中的政治阶层的斗争也是非常复杂。比如蜀汉的统治集团其实是从荆州入蜀的外来户,他们与原来刘璋的手下和益州本地土著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所以刘备为了政权的稳定,才会在临终前安排李严掌握兵权以安抚其他两股政治集团。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在客观上也有转化国内统治阶级矛盾,一致对外的目的。

客观的说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并没有什么错,甚至可以说对当时的蜀汉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至今成疑,但有一句话符合了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那就是“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可是别忘记蜀汉灭亡的时间是诸葛亮死后的30年,把锅算在他的头上未免有点张冠李戴了,有失公允了。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兰台令君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阿斗继位。蜀汉政权进入诸葛亮时代。但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是蜀汉。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中王,那是蜀汉政权的顶峰。

这时的蜀汉跨有荆益,荆州虽然没有全据但也有三分一吧。人口在一百六十万左右,军队十六万。这时的蜀汉人口军队跟东吴差不多,是曹魏的三分之一。魏蜀吴三家分天下,魏占六分、蜀汉东吴各占二分。蜀汉在达到顶峰后,接连受挫。公元219年荆州三郡丢失,损失人口六十万。公元220孟达降魏,致使汉中东部的上庸房陵西城归属魏国。损失十多万人口。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刘备东征接连三次大败。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损失军队不详,有说四万、有说五万、也有说八万。魏人傅子的记录是八万。只知道黄权部万降魏(晋书:黄权愿以千万人当寇。据魏书黄权和庞林、史郃和三百一十八名中低将领投降)张南率万人在夷道战死。因为张南把孙桓五千人围在夷道,所以推测不下万人。夷陵猇亭之败,损失不详。只是说吴军破四十余营。马鞍山之败损失万数。秭归之败损失不详。就算是损失五万人,那也是蜀汉精锐。损失文武三分之二。(按三国志中有名字)所以说诸葛亮接过的蜀汉政权,已经烂的不能再烂摊了。刘备死是当年南中诸郡皆反。



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准备北伐。在其一生中进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讲是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连年北伐是穷兵黩武,蜀汉的衰弱也是他们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伐中原。次数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大多是很小规模的。论北伐次数规模东吴远胜蜀汉,东吴北伐次数超过二十次。但却从未有人讲东吴穷兵黩武?像明朝洪武永乐五十年间十三次北伐,规模是蜀汉的五倍十倍。也没有人讲穷兵黩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间对外讨伐战争,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么没有人讲穷兵黩武?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其实大多数人不过以成王败寇来论。假设蜀汉统一了中国,别说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会有人讲穷兵黩武的。

曹魏的人口军队五倍于蜀汉,经济更是无法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无变,一路北伐岂能成?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汉这时又处于虚弱时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我认为是:

第一以攻为守

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

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刘备死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心上。曹丕连续用兵伐吴,五年间就三征东吴。曹丕是急切想完成一统天下。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三国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而魏略的记录: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


不主动进攻,难道等着别人来打。曹丕称帝后,魏国不少人认为:蜀汉东吴凭山川重险三江之固,阻挡魏国统一。我们不如屯田练兵,数十年后魏国益强。蜀吴衰弱,那时再讨伐可一统。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内三征东吴。电视剧三国曹丕讲人生有几个数十年,岂能等那么久。虽然是电视剧,但说出了历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国地盘是占据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吴加起来还多。如果大家一起发展,蜀吴怎么也发展不过魏国的。正是由于蜀吴频烦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魏国一直没能安心修养生息。 公元240年后魏国再次准备大规模屯田,将来用于讨伐蜀吴。司马懿令邓艾在淮南淮北屯田,开凿河道修水利通漕运。邓艾讲:用五万人屯田,六七年间,可积累三千万斛粮食在淮。这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五年。然后借此伐吴,胜算就非常大了。东吴收到消息立马派十余万人马北伐,主要目的是破坏屯田。破坏屯田,东吴掘断一些大坝,水利设施毁坏。一些屯田被淹,一片汪洋。之后魏国派驻更多的军队保护。每逢有战事,粮草能直接通过漕运到前线。(几年后又把邓艾派往西线)东吴却陷入南鲁党争中,此次北伐后。坐视魏国在淮南北屯田成功。 曹魏在凉州秦州雍州也有屯田(凉州秦州为东汉的凉州,雍州为东汉的司州一部分)司马孚讲:对付蜀汉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每次蜀汉军队入寇,关中的军队挡不住。每次都要调洛阳中军去支援。要再派驻两万步骑去关中。但关中连年战乱又多贼寇,粮草不足。应从冀州调屯田兵屯于上邽。秋冬习训练,春夏修田桑。这样关中粮草才能更充足,防御蜀汉也更容易。 邓艾到了西线雍凉秦州也是开始着手深一步屯田。并上书朝廷: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三国志讲: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所以说蜀汉能让邓艾安心的屯田,将来伐蜀吗?这时姜维每次要大举北伐,费祎只给他不到万人。如诸葛亮在世必然会大规模北伐。一来破坏魏国的屯田,二来也可趁机蚕食。

第二蚕食魏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陈仓(支援东吴)、第三次北伐攻下阴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东吴外,其余都是蚕食雍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就曾上书阿斗: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这也是诸葛亮不打长安打陇右的原因。因为蜀汉尚无跟魏国决战的实力。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也是考虑到魏的实力太强。所以才不采用魏延占领长安潼关,切断雍凉跟魏国的联系。改为攻占陇右,切断魏国跟秦州(陇右)凉州的联系。公元228年北伐,陇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降。只有陇西郡坚守。


(红色部分就是陇右)

所以说诸葛亮并非完全否决魏延的计策,只是有所缩小。诸葛亮的策略是切断陇道,一举拿下秦凉两州。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当时司马懿讲根本不用担心。郭淮反对,那样才对魏国威胁大。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立,立马在那里布防。营寨还没建好,蜀汉军果然来攻。后来姜维北伐也是采用当年诸葛亮的策略。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红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断凉州和西域跟魏国的联系)


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选择进攻陇右五利。 第一出其不意:公元227年诸葛亮到汉中时,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劝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据险防守。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真正目的是陇右。 第二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上邽也有粮,后来北伐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麦。 第三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诸葛亮采用的是向魏国力量薄弱的地方。诱羌胡叛、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凉州、雍州西部)。而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四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陇西郡在坚守。这时魏国已派张郃率五万援军救援陇西郡。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也就是说马谡守街亭只是守不到十天。当时诸将是推举魏延或吴懿去守街亭,诸侯亮不听众人的执意用马谡。 马谡只有在街亭挡住张郃援军一个月以上,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率军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蜀军所在深险。

蜀汉把秦凉消化后,又可趁机向东进逼长安。虽然雍秦凉残破,但确实是一块值得经营的好地方。汉巴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但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理堪为天狱。粮草很难运送到前线。刘备当年东征打一年都不缺粮,那是因为水运比陆运至少节约三倍。路蜀地难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汉军队可在雍凉秦屯田,再召抚四周的汉朝遗民。东汉末大乱时很多汉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去了。例如高昌国是汉魏遗民建立的。魏书: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就是说他们是汉末魏末时迁到那的,在晋朝八王之乱后建立国家。后来想归附中原王朝,当时北魏没有接受。他们的礼仪跟汉朝差不多。

第三自古偏安者不能久存

电视剧三国中,阿斗问诸葛亮。魏国并没有打我们,反而我们频繁打人家。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应该是二十一)我已经五十有三了。凭蜀中险要可保二十年无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后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虽然是电视剧,但道理是对的。



自古以来有偏安能久存的吗?要么一统要么让别人一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



后出师表就把这道理说的很清楚。虽然很多人讲伪作,但道理是对的。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公元252年,诸葛恪看后决定北伐。于是有人讲可能是诸葛恪弄的伪作。三国志: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诸葛恪也写了一篇讲以前的诸侯不思进取。三国志: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还讲了高皇帝为啥不关门过小日子,而是东出。

后出师表六条理由:1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们不打魏国,魏国迟早是要来我们的。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高皇帝和其谋臣都比蜀汉历害,但还是数败于项羽,最后一战定乾坤。3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刘繇、王朗当年都在杨州割据,而当年孙策渡江时才几千人。刘繇、王朗都没有主动消灭,最后让孙策消灭了他们。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用兵比得上吴起和孙子,但还是接连大败。所以一时的成败不足以论英雄。5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就是说自公元227年到汉中至公元229年间损失了很多人才,再过些年又会再损失。那时如何抵御魏国?蜀汉的人才是由: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公元221年时已经死的差不多)2荆州人才,荆州已失。已经不能再从荆州补给人才。3避乱到蜀的士人。现在三国鼎立,也没能补充了。4益州本土人才。就像东吴一样都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到了后面丁奉昔日不过是甘宁的小将都能成为统帅了。6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我们不打魏国,而关起门来发展。一州之地怎么发展也比不过九州的魏国。时间久实力必然越拉越远。


小鸿哥


所以,诸葛亮知道,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也不是为了北伐成功,只是为了让三足鼎立更持久一点,这样蜀国立国能更久。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丕让张郃救援,张郃掐指一算,说“不用,估计我还没到,诸葛亮就跑了”,结果果不其然。

《三国志》: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当时曹魏一门心思想要灭了吴国,如果吴国灭了,下一步就是蜀国了,所以,吴国不能灭亡,

诸葛亮北伐,就能把曹魏的兵力引到西方,让东部吴国的压力小一点,这才是政治家考虑的问题。

别看自己出兵出钱出人,最终得利的吴国,就觉得亏了,但你不得不这么做。

就像现在,面对美 的压力,你不得不出手救亻我一样,要是亻我残了,下一步就是我们,


南朝居士


从汉建兴六年一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曾五次北伐,只不过最后的战果比较有限。题主提出,为什么诸葛亮在兵力少得可怜的时候,还要选择北伐。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在回答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和原因。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站在今天再去看过去时,总会辩证来分析,某个时刻历史事件的正面与反面。就像现在,很多人的都在讨论诸葛亮当年北伐决策的正确与否。但是,在我看来,分析历史问题就是在已知的情况下去讨论原因,不要假设,因为历史没法假设。回到这个问题上,关于诸葛亮选择北伐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这三个层面也可以归结为诸葛亮北伐的最高目标、中层目标和最低目标。

长远规划:兴复汉室、促进统一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最高目标和终极愿望,他在隆中对中已经提到了,就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刘备在隆中和诸葛亮见面时,也在谈话中提到了自己的计划想法。刘备说到“志犹未已”,而他的志也是针对当时汉室颓废现象,他希望自己可以兴复汉室。因此,在当时刘备和诸葛亮都认为,汉室是可以复兴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种下的“兴复汉室”的种子对于他后来在蜀汉秉政时期北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后来,刘备大败于孙权不久就病逝了。诸葛亮在上书刘婵《出师表》时写到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也指出了刘备是有着结束割据的创业目标的。包括后来诸葛亮写到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都深刻表现除了他对兴复汉室的愿望。虽然有一些学者也在讨论,此时的汉室和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汉室是否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结束割据是诸葛亮的崇高理想和愿望,而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北伐是必须的。

中观规划:军事政治战略的调整

让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隆中对》,其实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隆中对》前后的战略观点是不同的。简单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蜀汉兴复汉室的规划是通过夺取荆、益来积蓄力量,同时再进一步向洛阳、潼关来夺取中原。但是我们知道后来发生了夷陵之战,在这一战争中刘备不但没有实现为关羽报仇的愿望,还大败于孙权。夷陵之战的失败,也让诸葛亮认识到蜀汉军事战略上的问题。此前,蜀汉非常看重荆州,但是荆州对于孙吴来说的重要性被忽视了。虽然说,兴复汉室需要解决孙吴、曹魏但是是有先后顺序的,在当时需要处理好和孙吴的关系。因此接下来诸葛亮对军事战略做了调整,放弃与孙吴争夺荆把进后一步的战略重点放在陇右。

另外,对于诸葛亮北伐来说,虽然不一定能够一举消灭曹魏,但是可以使蜀汉在雍凉甚至整个凉州获得一定的控制区,从而形成有利于以后的战略隔绝。作为一个有着战略眼光和长足部署的人来说,诸葛亮不会只把眼睛盯在当下,更会考虑未来。另外,诸葛亮的北伐在当时对于其敌方曹魏来说,也产生了军事上的威慑和骚扰。这也是有着军事目的的,可以对魏国施加军事压力,其次是对魏国保持政治压力。

近期目标:时不我待、凝聚内部

在刘备在世时,蜀汉内部其实就存在着派系划分的问题,刘备去世后这一问题也并非消失,这也是诸葛亮提到的“奸佞小人”的问题。通过北伐可以起到凝聚内部共识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作为蜀国的大军师,他对蜀国的人才部署和人才储备是非常清楚的。他深刻地认识到,蒋琬、费祎等人的能力远不及自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的立国者后代能够担当大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说诸葛亮北伐,让蜀军在几年的时间中都很疲乏,损失也不不小,很多人把这些归结到诸葛亮头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北伐对曹魏是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射杀魏国名将张郃、击败雍州刺史郭淮等,司马懿带领的魏军的避战也说明的这一问题。经过诸葛亮的北伐,蜀国内部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整顿。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诸葛亮的北伐,他之所以坚定地北伐,不是因为他知道北伐会成功,而是在时不我待的情况下,他知道,现在胜算不大,以后胜算会更小。


肖屾小声读史


诸葛亮必须北伐。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正式进入诸葛亮时代,为了蜀汉政权的进一步发展诸葛亮必须北伐。在经过了平定孟获,准备了多年以后诸葛亮上表北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出师表》。


问题

表中陈述了北伐的厉害关系,对于当前形式做出了具体分析。提出了现在北伐是当务之急,必须要北伐的原因。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发兵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他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北伐。可是再怎么准备充分,兵力不足,粮草短缺是致命的短板,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后来诸葛亮接连又去了好几次都是无功而返,这里边重要的原因都是兵源不足,粮草不济。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诸葛亮还是要执意北伐呢?他为什么不选择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等到兵精粮足在去北伐呢?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动战争,是不是有穷兵黩武的嫌疑呢?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北伐原因1

首先诸葛亮不北伐在蜀中养兵屯粮,积蓄力量会怎样。这个方法很明显是行不通的,蜀汉政权自建立以来,就自动分成了三顾势力,他们分别是荆州势力,益州势力和东洲势力。这三股势力在刘备在世之时还好说,刘备死后东洲派李彦身为托孤第二臣,开始打起自己的算盘。个各势力之间暗潮涌动,这时的诸葛亮要是再没点动作,恐怕就要引起内乱。处于全盘考虑,诸葛亮决定北伐,一是履行对刘备的承诺,二是平衡各势力之间的争斗。


北伐原因2

虽然诸葛亮知道北伐不会胜利,但这时的北伐已经不单纯的是一场战争了。而是成了诸葛亮的工具,是他平衡势力权限,转移斗争方向的工具。只有举全国之力一心伐魏,才能让蜀中百姓和朝中官员认为我们这是在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我们是在为了恢复汉世江山二战斗。我们的蜀汉政权是天下唯一一个正统政权,你们曹魏,孙吴都是在逆天行事,是大汉天下的逆贼。所以我们蜀汉要讨伐你们,即使国历弱小,地狭民稀我们也要不断的北伐,依此来证明我们是正统。


总结

诸葛亮历次北伐已经耗尽了蜀国钱粮,到了姜维时代已经没有能力在进行大规模北伐战争了,所以姜维的北伐只是骚扰战,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更何况姜维已经不像诸葛亮一样掌握国家中枢系统,没有实际权利了。再有朝中宦官黄皓,已经把持了朝政,蒋琬之流根本就没有进去之心。能守住江山已属不易了。


雨夜构想


诸葛亮北伐是在给蜀汉集团画一张巨大的饼,这和现代企业老板给员工画大饼是一样的道理,就是给员工描绘一个美好愿景,让员工为愿景而奋斗。

蜀汉集团本来有一个美好愿景:恢复汉室,实现天下一统。《隆中对》给出了是实现愿景的方法和步骤,占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进攻中原,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集团仅剩益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失去了出路,使蜀汉集团变成了地方割据政权。还能不能实现美好愿景,每个蜀国人心中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诸葛亮北伐,是继续给蜀汉集团画饼,告诉大家愿景没有改变,愿景还可以实现。失去了荆州,蜀汉集团地盘小了,出路窄了,困难大了,但是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希望并没有破灭。诸葛亮北伐是用希望来凝聚人心。

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有一点点可能,有一线希望,就可凝聚人心。



具体来讲,以前跟着刘备干得的人,刘备死了,但他恢复汉室的奋斗目标还在,北伐就是继承他的遗志,就是恢复汉室在行动,这些人会一如既往地为梦想而奋斗。

益州当地的士绅,他们有两个想法,一是诸葛亮北伐成功,蜀汉集团在中原建都,他们就可以实现蜀人治蜀的愿望;二是蜀汉投降,曹魏集团不可能到蜀地建都,他们也可以实现蜀人治蜀的愿望。诸葛亮北伐其实就是叫他们走第一条路,不要想着投降。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就相当于告诉益州士绅,恢复汉室,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那他们就会只想着投降,蜀汉内部矛盾必然激化。

蜀汉集团不北伐,偏安一隅,必然丧失斗志,仅拥有一州之地,内部又不团结,面对强大的曹魏集团,灭亡会来的更快些。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万一作用太大了,诸葛亮北伐就是在利用这万一的作用。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在荆州没丢之前, 蜀国北伐可以算是兵强马壮,似乎天下已尽在刘备手中;但荆州丢了之后,蜀国已经元气大伤,大势已去,时加上老弱病残也勉强凑够10万兵力,但诸葛亮依然先后组织了7次北伐,为什么呢?

蜀国势弱,只得以守为攻

诸葛亮何其神也?

抛开《三国演义》故意神化诸葛亮不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依然算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一出隆中对勾勒出三分天下的轮廓图。

而且此时诸葛亮更是明白,蜀国只有益州一州,而曹魏却是天下十州占据其八,若是与曹魏一样休养生息,待到曹魏坐大时,那蜀国则再无反抗之力。因此只能此时北伐。

而几次北伐,诸葛亮还是有很大机会获得胜利的,只是蜀国严重缺乏将领,导致几次排兵布阵无法选择合适的将领,只能是功亏一篑。

就拿街亭之役来说,如果此时蜀军有另一名将领能有魏延的能力,诸葛亮怕是都不会派从未带过兵的马谡前去镇守。

此时已经足以看出,蜀国人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的现象,以至于世人流传“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所以诸葛亮只得在有生之年不断进行北伐,一是希望自己能北伐成功,为日后蜀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二是希望借机来骚扰曹魏的和平发展,牵制曹魏。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闻孙权东破曹休魏军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刘备在世时,曾打出口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最终也是在这条道路上拼尽一生,付出毕生心血。临终白帝城托孤,也告诫诸葛亮一定要光复汉室。

诸葛亮深知刘备一心北伐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因此谨记刘备“匡扶汉室”的最终目标,先后上奏了感动后世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一表决心,定要北伐到底。

诸葛亮呕心沥血、殚精极虑,最终倒在了北伐的路上,也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声名供后世楷模。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悲剧的。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能力早已被世人神化,其忠义之臣的美名也被后世传颂。但人们总是会忽略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这是蜀汉的悲哀,亦是诸葛亮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