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看待秦昭襄王?

夢中長劍逝


嬴稷,戰國時秦國國君,即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嬴駟死後,秦武王繼位,四年而死,嬴稷遂執政為君。

嬴稷上臺時,秦國已非常強大,憑藉這一實力,他對楚、趙、魏、齊等國連續進行了外交上的欺詐和軍事上的進攻,極大地擴展了地盤,張揚了國威。嬴稷任用魏人范雎為相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兼併戰略,對內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又任用白起等名將,略地拔城,後又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這一切奠定了秦國統一列國的堅實基礎。

嬴稷十八歲執政為君,在位五十餘年,這是秦國對外兼併大發展的時期。他以秦國已有的實力為後盾,憑藉自己的雄心和才能,在列國的政治舞臺上尊賢任才、耀武揚威,創造了赫赫政績,終於使秦國在七雄爭長中佔據了明顯的上風。

在與列國的外事交往中,嬴稷依仗國家的強盛之勢實行霸道,從來都是橫行無忌,盛氣凌人,他常以和好名義欺騙與國當事人進入自己的掌握中,然後將其扣留,提出交換條件。他公然欺凌列國,侮辱與國當事人,根本不顧天下之公理。在列國的政治舞臺上,嬴稷已經不是平等地看待其他國家,當時七國均已稱王,他覺得這樣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貴,遂別立帝號,提議與齊國並稱東西二帝,他的帝號因齊國未加使用而在稱呼兩個月之後取消,後來,他滅掉了名存實亡的周朝,將統治天下的象徵物九鼎遷至咸陽,並通知各國前來朝貢稱賀,這些行為是他與列國不平等交往思想的充分表現和進一步發展。

嬴稷以吞併天下為目標,這就決定了他對列國的欺凌是沒有止境的,列國的政治自主與他的兼併目標水火不容,既然列國不能遏制他的兼併,那他對列國的欺凌必然是直至吞噬而後已。他對某國欺凌的遲早、方式及是否得手都具偶然性,而這類事件的發生卻是兼併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戰國時期的秦國君王中,有四代執政的政績特別突出,秦孝公主要依靠商鞅施政,惠文王主要依靠張儀來發展國勢,而嬴稷和後來的秦始皇嬴政都是在相國的協助下,主要依靠自己進行政治決策。嬴稷膽略兼人、才聰智敏,具有較強的政治能力,這也是他政績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嬴稷能看清當時列國政治鬥爭的實質,不受拘於傳統的道德規範和守信形式,他仗勢霸道,干涉別國主權,公開欺凌列國,徹底拋棄了禮儀觀念,對政治目標的追逐更為直接和明確。

嬴稷執政期間,楚國的威風被摧除殆盡,其大片土地為秦佔有,韓魏半壁河山被削割,韓國已朝貢稱臣,趙國自長平之戰後敗亡已成定局,周朝被滅,九鼎遷至咸陽,魏、趙已相議尊秦為帝,秦國的兼併戰略已經確定,其統一海內幾成定局。


回望五千年


秦昭襄王嬴稷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君之一了,在位55年,活到了75歲。

看過風靡一時的羋月傳的應該知道,秦昭襄王嬴稷是羋八子與秦惠文王的兒子。當然,原本秦昭襄王是沒能繼任王位的,誰叫羋姝的兒子秦武王見周天子時為了顯擺威風舉鼎而死。


於是,嬴稷在樗裡子,魏冉等人的幫助下,最終戰勝一干兄弟,登上王位,至於其中的兇險鬥爭就不言說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趙武靈王表態非要立當時在燕國為質子的嬴稷為秦王,迫於燕趙兩國壓力。



如何評價秦昭襄王嬴稷,只能說七分對三分吧。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權勢掌握在其母宣太后羋八子的手中,在原丞相樗裡子死後,以舅舅魏冉為相,以白起,司馬錯等人為將軍,雖然造成了秦國外戚勢大專權的情況,但也相對的威懾了一些老貴族。而且,魏冉白起等人確實也是人才。

後來,范雎入秦,效力秦國,在范雎的建議下,奪了宣太后與魏冉等人的權,這種權勢鬥爭真的不好說什麼。畢竟,此時的嬴稷早已成長為一個合格政治家。



秦昭襄王的七分足在於,在他在位期間,對遠交近攻及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戰國那種時期都知道是一會你們打我們,一會我們打你們,幾乎是沒有誰能夠相對獨大的,更是在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下你來我往不亦樂乎。

而正是在秦昭襄王嬴稷時期,秦國漸漸地打破了這種平衡,為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創造了一定條件。

初期,割上庸之地與楚國,與楚形成聯盟,打破了魏國、齊國、韓國、楚國合眾聯盟。三國伐楚,秦救楚國是順勢拿下韓國四城。後來又與魏、齊、韓聯盟以司馬錯為將,大敗楚國。這裡別扯義與不義的,戰爭根本就沒有所謂義戰。

約在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59年這麼幾十年時間,秦昭襄王嬴稷以魏冉、白起、司馬錯、蒙驁等人為將四處征戰,得到擴張;任命范雎、田文等人為相,發展吏治及生產,對秦國的治理成就貢獻,得到了荀子的肯定。



鞏固巴蜀,消滅義渠,消除了後顧之憂,也得到許多軍事資源,比如馬匹。運用正確的外交軍事方爭打造了一支強大精銳的秦軍。而在這期間的名人典故很多的,如完璧歸趙,戰國四公子,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白起、廉頗、李牧、王翦,當然此時李牧王翦還小。

著名的樂毅任燕上將軍取齊國七十多城的故事,最著名的莫過於白起的“長平之戰”,使得趙國處於滅亡邊緣。這一戰趙國傷得不能再傷,也造就了名將李牧的崛起,後來王翦用離間計讓李牧被趙王處死。



而秦昭襄王除長平之戰這件為秦國起了決定意義的一戰之外,做了一件令天下諸王震動的事。就是消滅東周,儘管周天子名存實亡,但這一舉動無異於將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心與意志表現出來,不僅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具備了實力,這也造成後來六國聯盟攻秦。

秦昭襄王嬴稷的三分不足在於,連連的征戰畢竟造成了民生的凋敝,尤其是他在位晚期。

另外,在與楚懷王會盟時順勢俘虜了楚懷王熊槐,這不是最壞的。由於楚懷王死在了秦國的手中,這就造成了秦國與楚國的徹底仇恨。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秦國統一戰爭時打楚國時如此艱難的一個主因。也是因為長平之戰後來打趙國也特別吃力的原因,看秦始皇統一戰就知道了,幾乎主要就是再打這兩個國家。



還有最後一點,晚年聽信范雎所言,忌憚白起,將白起冤殺,白起有無那種心思不知道,但秦昭襄王這一舉動無疑是自毀長城。六國得以鬆口氣,而且白起部下因其死而叛亂,使得晚期秦國混亂,原本天下統一進程可相對提前的事,就此被打破。

後來范雎被處死,呂不韋開始登場,直到秦始皇的強勢出現,才完成統一。

用一句話來評價秦昭襄王說,有統一天下的心,也具備了統一天下的相對實力,可惜沒有統一天下的君王霸氣魄力。


葉青漁



如何看待?我的看法就是:孝子、政治手腕強 。

如果不是孝子,早就想辦法奪宣太后權了,宣太后也不可能掌權幾十年。

秦昭襄王一生大部分時間是不怎麼管事的,這主要也是因為宣太后的能力強、以及秦國當時朝政上的輔國重臣都是年富力強(魏冉、白起),這二人一文一武,可以說在昭襄王盛年時期,他們也都處於政治軍事能力的頂峰。

而且背後又有宣太后支持,可以看做是自家人在掌權。而且昭襄王從小就是在幾人的護佑下長大,對於他們把持朝政也意見不大(主要是這幾人還是有才能的,這是關鍵)。


而宣太后作為昭襄王的母親,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女性掌權者之一,識大體,懂分寸是至關重要的;她對於昭襄王的權利及面子維護的極其好,也知道只有她控的住魏冉。


後來到昭襄王盛年後期,隨著宣太后逐漸老去,失去宣太后制衡之後魏冉開始飄了,這才導致昭襄王拿下魏冉,自己開始管理朝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魏冉飄了之後,不再以秦國利益為先,而是重私利,這個是要命的)。


所以,昭襄王的一生,秦國屬於朝政穩定,很少之前那種大起大落;唯一的敗筆就是逼死白起了吧。


以上供參考!


DQ視角


秦昭襄王從各方面評價

1、從他自身來講,自己登上王位完全是個偶然,要不是秦武王洛陽舉鼎力竭而死,自己這輩子根本不可能登上王位,

2、他的政治敏感度在逐漸增強,一開始他登上王位時大事由母后和穰侯魏冉一手包辦,自己等於是一個擺設,直到範睢的出現才大權在握,而且當範睢提起秦國強大為何卻不能一統天下時才激起來秦昭襄王的醒悟,他明白自己以前雖是王但是沒有權利,而後,當秦趙相爭時秦昭襄王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場戰爭事關天下格局秦趙兩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決定在此一戰,所以他下令全國十七歲以上男子全部參戰並且從全國各地運糧保證後勤供應,而相比戰國戰將再多趙王還在求和。趙王不明白兩強的局面不可能長期並存,而秦昭襄王明白。

3、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提前做好準備,將所有的對手都打的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比如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秦國曆史上在他這個階段完成東出這一歷史使命走了很關鍵一步,從他以後沒有任何一個國際可以單獨對抗秦國,並且合縱抗秦也沒有了可能。

4、在他的政治生涯裡,任總賢才:使用遠交近攻的總體戰略方針,被當今很多國家也在效仿,這一點可以說據我所知開了整個政治歷史得先河,

5、他手腕硬,殺死了人屠白起,這個為秦國統一天下幾乎當時大部分戰役都是他的功勞,而卻沒有死在戰場,落得個被逼死的結局,範睢後來因為舉薦鄭安平,而鄭安平邯鄲之戰後投降,範睢還是受到牽連。他殺死有功之臣,只是當時的環境下幾乎沒有人再次願意為秦國賣命,這也是他雖然雄才大略卻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獵鷹0429


秦昭襄王嬴稷,武王弟,惠文王子,孝公孫,生母羋八子,幼年同母被送到燕國為質,武王在洛陽舉鼎身亡後被立為秦王,因年幼由母親代為執政,即宣太后,太后掌權後大封家族勢力,以魏冉為首把持朝政。

在位期間,文有魏冉武有白起,取得很多成就,宣太后掌政期間基本處於傀儡狀態,太后死後,昭襄王採用范雎建議,罷免魏冉等外戚而親政。

後派白起率軍攻打趙國,就是有名的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紙上談兵的趙括自盡。完璧歸趙的故事也發生在昭襄王期間。

昭襄王在位56年,傳位孝文王,在位不足一年,死後傳位莊襄王,三年後傳位於嬴政,即秦始皇。


熊關雎爾


才華是有的,雄心也是有的,能力和魄力也是有的,但是胸襟就一般般,眼界也就那樣,不夠霸氣。

不說別的,光光稱王四十餘年後,在其母接近病逝的情況下才奪權,並且此人為人處事太過決絕,騙楚懷王,殺魏冉,殺白起,這一些些的事情註定是喜歡卸磨殺驢的人,沒有王者的霸氣,如果他接手的秦國是秦孝公時期或者秦惠文王前期,那麼秦國估計會被他敗光光


諾53632213


秦昭襄王(公園前325年----公園前251年),是我國戰國時期秦孝公之孫,秦惠文王之子,生母就是著名的宣太后。他公園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終年75歲,是戰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他即位之後,國家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宣太后手中,並且宣太后主政長達40年,秦昭襄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君王。直到秦昭襄王41年,他才奪取了皇權的勝利,任用范雎為宰相。這時他才充分發揮出政治軍事才幹,打了不少勝仗,特別是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的勝利,逐步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

秦昭襄王晚年比較昏庸。


春華秋實5010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即位,於公元前251年去世。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

總體評價,秦昭襄王是一位政治、軍事上都比較優秀的君王,其歷史貢獻卓越。在他的統治下,秦國發展壯大,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歷史學家翦伯贊所說,秦昭襄王時期,“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個人認為秦昭襄王執政大體分三個階段:

一是,在位初期,‘’王少,宣太后主政。‘’這時期,他尚未掌握實權。其母宣太后當權 ,時間長達40年。秦昭襄王的治國才能未能充分發揮。

二是,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並拜范雎為宰相,任用白起為將軍。從此,他大展政治軍事才能,以高超的政治、軍事眼光,以及堅強的決心和意志,經過無數艱苦卓絕的戰爭,取得節節勝利;他實行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的策略,逐步鞏固對巴蜀的統治,消滅了義渠,消除了秦的後顧之憂,為秦滅六國提供了雄厚的軍事、經濟資源。最著名的長平之戰,大勝趙國,滅周,成為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期。

三是,秦昭襄王晚年,他獨裁專斷,加之連年征戰,民生凋敝,失去滅趙的機會,他錯殺名將白起,這些成了秦昭襄王的汙點。同時,在位期間,他殺人無數,表現了暴君的一面。


秋水先生說說


嗯。。。。這個。。。我不看電視

我搜網頁看可以不?


陌生人中的安安靜靜


秦昭襄王處在一個社會穩定的發展時期,而且他一生都是孝子,他的母親宣太后,代為執政,後襄王執政。

這時,文賢有魏冉,武賢有白起,襄王執政後,採用範睢提議,免去魏冉。

長平之戰,攻打趙國,活埋趙軍,使執政的歷史化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