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迷茫是病,得治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

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可能是因為選擇太多了吧,迷茫是我們的時代病。對未來彷徨的人,好像每個細胞都在喊:“我好迷茫啊,我好迷茫啊……”

以前我總覺得迷茫是因為沒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清楚了就不迷茫了。不管是誰向我諮詢這類問題,我都是按這個思路來回答。不管我說出了多少精緻的道理,本質上都是在要求對方通過思考,在自己的腦海裡完成人生規劃。

可能是因為我本人一路都特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吧,一直沒覺得這個想法有什麼問題。直到最近看了一本叫《深潛》的書,我才發現:

真的很迷茫的人,靠想是想不出一條路來的,人生規劃也不是靠“想”就能完成的。

迷茫是病,得治

要行動。

但這個行動並不是像許多微信文章教我們的那樣,去做一些慣常的、對我們有明顯益處的,但沒有針對性的、遠水解不了近火的事情,比如健身、閱讀、背單詞等等。這些有助於提升自己的項目,可以緩解焦慮但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迷茫,主要發生在“個人職業發展”這件事上,不管你用的詞彙是“對未來迷茫”還是“對人生迷茫”,說白了就是對個人職業發展迷茫。

那我們對個人發展迷茫的時候,有什麼針對性的行動策略呢?人迷茫的時候到底該幹嘛?


01

職業方向是探索出來的

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迷茫是病,得治

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真羨慕你,做著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為什麼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呢?我好迷茫啊。

其實,我並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擅長做什麼,而是我此之前已經完成了職業方向的探索。

現在回頭看好像每一步都水到渠成,其實過程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順利,我是經歷了曲折的摸索,才走上現在這條路。比如當記者,從新聞專業畢業的時候,我滿懷新聞理想以及各種對行業的美好想象,我是扎到這個行業裡,才知道這不是我真正想做一輩子的事。

當然也有一些更幸運的人,他們的家庭從小就有意識地幫助他們挖掘興趣,接觸各職業各行業的信息,進行未來職業的探索。比如我大二的時候,有個同學告訴我他爸爸有意讓她走選調生的路,所以就找了幾個人考了選調生的哥哥姐姐和她一起吃飯,讓她和他們談談,先了解了解。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白紙,不會天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職業探索是必經階段,對未來發展不迷茫的人,只不過在你之前就完成了職業探索。

但是沒有關係,你隨時可以進行職業探索。況且,職業探索並不是一件可以一勞永逸的事,職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你可能會需要進行職業軌道切換,那麼你就要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職業探索。

迷茫就是你職業探索的契機。

如何進行職業探索呢?

迷茫是病,得治

第一步,列出自己感興趣的潛在職業。

不需要你做選擇,你只需要把你能想到的、自己所有的職業可能列出來,這個不難吧。然後,按感興趣和心儀程度,排個名次,這個也不難吧。如果你能進一步列出你心儀的公司或你想為之工作的人,那就更好了。

這樣你手上就有了一份清單,你已經走出了繪製自己職業藍圖的第一步了。

第二步,職業調查。

中國有句古話,叫“隔行如隔山”,內行和外行的信息是極其不對稱的。真實的職業狀態和外行所想象的狀態,常常出入很大。職業調查的目的就是克服這種信息不對稱,瞭解一種職業的真實狀況。你不瞭解的東西,你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擅不擅長?

職業調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收集資料。

從網絡所有你能想到的渠道上搜集相關信息,如搜索引擎、微博、問答社區知乎、豆瓣小組、微信文章、行業社區、職業網站、新聞調查訪談和報道,甚至職業生存狀況調查的藍皮書或者論文;另外信息收集的另一個途徑是書籍閱讀,列出一份書單,熟讀行業經典。

另一個方法是進行職業信息訪談。

職業信息訪談,是去像從事你理想職業的專業人士,請教他們真實的職業狀況,以此來排除不利選擇。這才能獲得真正的一手資料。

《深潛》裡講到一個大學的職業規劃負責人,要求自己的學生至少要完成四次職業信息訪談,並向他報告情況。

其中有一個學生對他說自己想去高盛投資公司工作,他對他學生說:“這個選擇不錯,不過你跟這家公司的某個人見過面嗎?”學生誰也沒見過,只聽說這份工作特別賺錢。他告訴學生:“你說得沒錯,但是你知道他們每週工作120個小時嗎?你試過凌晨三點跟客戶商談業務嗎?”

職業信息訪談是為了避免因為想當然,貿然入行而付出代價。

請列出你可以進行職業信息訪談的人員名單,這是一個社交任務。我在自己的書《請停止無效社交》,說過一個觀點:“社交應該與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相結合,一般人制定目標只包括自我提升的部分。但其實制定目標時,行動計劃裡,除了自我學習和提升的部分,還包括去和那些能幫助自己實現目標的人建立聯繫。”

去哪裡找這些人脈呢?你的校友圈、你朋友、家人、師長、老闆認識並可以引薦給你的人,或者一些平臺比如在行,你可以付費約見,進行訪談;再或者,列出你心儀的公司名單或者你想為之工作的人,在職業社交網站領英上查看是否有你認識的人在那裡工作,並且能夠幫你引薦。只要你想做,總能想到辦法的。

職業調查的重點是蒐集關於一個職業真實狀況的信息,收集的重點是什麼呢?你必須發揮訪談的最大價值,儘可能多地收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不要問那些你通過資料蒐集就可以解答的淺顯、外行、低層次的問題,儘量問精煉、成熟的問題。

那些問題需要問業內人士呢?

下面是《深潛》這本書建議的問題:

1、他是怎樣獲得那份工作的?

2、他的教育背景是什麼樣的?之前接受了哪種類型的培訓?

3、在工作日,你典型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一週呢?如果職業的安排沒有那麼日常化,那麼最近的工作狀態狀態是什麼樣的?

4、你喜不喜歡最喜歡這份工作的哪一部分,最不喜歡哪一部分?

5、這個職位級別的平均薪資,平均薪資有多高?

6、我想按以下幾個步驟走來獲得這份工作,你覺得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和資源我沒有考慮?

7、怎樣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

我覺得還可以問:

8、你覺得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9、我目前的資歷是否跟這份工作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有多大的差距?我需要學習哪些技能、積攢哪些工作經驗?

......

列出10個人的名單,然後列出5到10個的問題,你要做的就是在這個訪談裡面最大程度的獲取一手的真實的職業信息。

最成功的訪談是:你不止一次性地收集信息,還從這次訪談發展出穩固的關係,他可能還可以成為你新職業的引薦人或者提供者。

迷茫是病,得治

第三步,職業測試

現在經過職業調查,你可能已經圈定了你感興趣的職業領域,同時已經列出了自己心儀的公司名單,以及你想為之工作的老闆人選。

但是呢,如果不親自試一試,你很難了解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某一個新職業,如果沒有調查清楚這件事情就去做入職的各項準備,急不可耐地投身其中,你可能會付出高昂的成本去試錯。

那如何避免浪費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呢?《深潛》這本書的作者建議,可以進行一些短期的職業測試。

第一種,當全職學徒或實習生。

這有點像結婚前的同居,試著生活在一起,才知道適不適合做彼此的人生伴侶,實習一段時間,比較深入到參與到日常工作中,真正瞭解行業的真實狀況,你才會知道這是不是對的那份工作。

很多人只把實習期當成公司對自己的考核期,其實也是你的職業測試期。

但當學徒和實習生的薪酬比較低,需要承擔經濟壓力,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單身的年輕人,他們能夠接受比較低的薪酬來學習新技能。

第二種是利用業餘時間做志願者。

如果你無力承擔當學徒和實習生的經濟壓力,你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參與志願活動來獲得職業技能,為轉型做準備。

比如目標公司的義務調研活動,或者組織的新聞發佈會、行業交流大會。這些志願工作不僅作為短期測試,還可以更新職業技能、增加個人履歷、提前結識目標領域的人脈。

而且你是去為別人無償幹活的,不太容易被拒絕。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當前工作環境比較狹隘和侷限的人,可以給你更開闊的人脈網絡。

除了商業公司的志願者,你還可以加入非營利組織,並在其中擔任組織者。

在你說“我哪有功夫做公益”之前,先聽聽《深潛》作者分享的一個故事。

圖雷爾是一個組織的初級員工,她是騎行愛好者,加入了一個騎行組織,她參加過另外一個州舉行的騎行活動,就提議參照這種模式為組織募捐和籌款。

結果發現這是人手不足的小型組織,整個活動只有他一個人來張羅,他一個人指導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要尋求贊助,合作,開展宣傳推廣,要跟警察和城鎮官員打交道,要申請批准許可,還要招募和管理志願者。

經過辛苦的努力,活動很成功,成為組織募捐籌款的典範,後來成功舉辦了五年,每年能夠吸引到350名參賽者。

這個經歷讓圖雷爾意識到自己熱愛活動策劃和募捐資金。憑藉著這個豐富的職業經歷就被一所大學聘請從事教育發展工作,多年以後,她擁有了自己的募資和活動諮詢公司。

她認為,如果沒有當年在非營利組織的服務經歷,她根本不可能走到這一步,在非公益非營利組織裡面做事情有什麼好處呢?你在一個公司裡面規則是設置好的,人們對你有特定的要求和期待,但是非營利組織裡面一直要有個不錯的主意,大家都會讓你放手去做,你就有機會嘗試在全職工作中沒有機會做的事,挑戰自己,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第三種,模擬工作體驗。

當學徒和當實習生,都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時間跨度也比較大。但是你可能並不需要做出這種程度的付出,有時候一天或者幾天的模擬工作體驗,就能讓你獲得不少認知。

你如果認識相關從業人員,可以請求對方幫忙,讓你跟著他,體驗幾天他的工作狀態。

作者在書裡說,美國的公司能夠提供職業體驗服務,我不太清楚中國目前有沒有,大家可以去問一問,沒有的話,說不定是個創業項目呢。職業體驗服務就是付費給職業規劃的公司,讓他們安排你去體驗,比如你想成為做瓷器的手藝人,可以到景德鎮跟著真正的手藝人當幾天學徒;如果你想成為娛樂經紀人,給真正的娛樂經紀人當幾天助理。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向從業人員請教一個重要問題:有哪些事情是他們現在明白,但是在入行之前一無所知的?

書裡有個網頁設計師,煩透了一直要待在電腦前,於是決定尋找一份能有機會和更多人打交道的工作,經過廣泛調研和職業信息訪談之後,她覺得花藝設計很適合自己。她僅僅嘗試了一天的模擬工作體驗,就打消了念頭。

因為她發現花藝師需要在很冷的房間工作,因為鮮花需要在低溫環境下保持新鮮,而鮮花溼漉漉的,為了防滑,地板是水泥,還因為要來回走動搬運鮮花,花藝師一直是站著工作的。而這樣的工作環境是她接受不了的。

工作就像鞋子,不親自試試永遠不知道合不合腳。


02

想實現職業目標,

你需要學習哪些現在還不具備的技能?

迷茫是病,得治

當你通過職業調查和測試確認了自己的新職業方向,你的職業探索就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你鎖定了自己想嘗試和從事的職業,鎖定自己心儀的公司,你至少不是一隻無頭蒼蠅了。

現在你要開始培養必備的職業技能了,但是你要做好一種準備,就是即使你具備一定的能力,在步入新領域,或者在職場晉升的過程中,仍然會受挫。

你要問自己。你現在需要學習哪些之前還不具備的技能?

在《深潛》這本書裡面,作者給出了四種途徑:

第一種是拓展現有的工作廣度,來培養不具備的職業能力。

比如一個從事報道證券的記者,職業發展遇到瓶頸,進入疲憊期。單位決定新增生活方式板塊,他毛遂自薦,開始也嘗試寫一些風格截然不同的美食報道,這不僅帶給他更多的職業新鮮感和成就感,還幫助了他原有的證券報道。因為商業人士會把他當成有點權威的美食專家,請他推薦餐廳,這讓他與這些商業人士打成一片。

第二種是策略性兼職。

這個我想以自己為例子,2016年我是一個斜槓青年,我在全職工作之外,抽出時間做深夜書桌這個公眾號,學習自媒體寫作、公眾號運營。這是我開展的第二職業,等到進入正軌之後,我才成了一個自由職業者。也就是說,我完成職業軌道切換之前,是有一個過渡期的。這是策略性的兼職。

第三種是重返校園。

但有的時候發展第二職業和從事新工種,無法讓你獲得所需要的技能,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選擇重返校園“充電”。

比如書裡有個叫希瑟的人,原來讀的是社會學專業的,畢業後的工作是管理一家小型的非營利組織,但是他的新目標是想成為一個交通安全專家,這是換行,需要截然不同的知識儲備,而她之前沒有受過任何相關的專業訓練,他必須重返校園系統地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

還有很多人在職業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選擇重返校園深造,比如有些職業入門有學歷門檻,有些職業的晉升有學歷門檻。

但重返校園,需要辭職和付出高昂學費,代價比較大。作者建議不是非讀不可的時候,慎重考慮,是否可以通過代價更小的方式獲取知識和技能。

除非是特別一流的大學,這樣的大學能為你提供普通大學無法提供的強大的品牌價值和校園人脈網絡,對職業生涯有極大的幫助。

第四種,是要通過專項培訓來獲得能力。

參加針對性的課程,來獲得你不具備的的職業技能。

迷茫是病,得治

對職業的準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可以通過你的專業、學校等教育背景來背書,也可以通過你的實操能力來展現。一種是經驗和資歷的準備,比如在哪些公司做過,從事過哪些工作,參加過什麼重要項目等

需要注意的是職業轉型或著達成一個職業目標,是一個長期目標,需要長期籌劃和準備,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比如上面提到的想成為交通安全專家的希瑟,為了轉型,需要重返校園,從零開始攻讀一門新的專業,獲得一個學位。

不要因為得不到心儀工作而氣餒,你現在不夠資歷做這份工作,不代表你永遠不夠資歷做這份工作。履歷沒有說服力,就讓履歷變得有說服力,誰沒當過新人呢?

比如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職業目標是成為一個著名媒體的記者,但以我當時的能力和資歷,無法進入任何一家全國媒體,所以我最初的職業規劃是,先從地方媒體做起,積累經驗,然後再伺機跳槽到更好的平臺,一步一步達成我的目標。

後來我為什麼沒有按著這樣的規劃往下走呢?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計劃,人生也沒有地圖導航,必然會一邊走一邊調整路線的,要允許犯錯,允許調整,允許修正。

放棄篤定的未來,擁抱不確定性,反而能抓住機會,開啟更開闊的人生。傳統的爬梯子式升職加薪的職業晉升模式越來越過時了,職業規劃不用那麼畏縮和保守,現在的職業發展常常伴隨會意想不到的跨界和轉型。

其實,這篇文章講的所有東西對很多人來說都不算什麼新東西,對我也是一樣,真正讓我醍醐灌頂的是:

職業迷茫的時候,其實存在路徑清晰的行動策略和解決方案的,就看你是選擇付出努力來探索自己的人生,還是任由自己繼續迷茫,待在舒適區得過且過。

如果你選擇做點什麼,迷茫就是你開啟人生新篇章的最好契機,如果你選擇得過且過,你不過是葉公好龍式的“我好迷茫”,葉公好龍,見到真正的龍卻嚇得魂飛魄散,有些人嘴上說要擺脫迷茫,真讓他做點什麼,他又嚇得縮回了舒適區。

你什麼也不做,職業探索不會自動完成,你什麼也不準備,更高薪資的工作也不會向你招手。

迷茫是病,得治!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迷茫是病,得治


- The End-


李小墨: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