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有哪些“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的例子?

赵仁斌


死前一句话,害死其他人,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坑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真是很多很多,有的让亲人蒙难,有的让同僚牵连,有的甚至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在路上就一病不起,当西归的队伍到达沙邱时,秦始皇几乎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眼看就要死了,于是对身边的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交待遗言,让他们按照遗诏,传书守卫在北方的公子扶苏,赶快回咸阳处理后事。这样一交待,吓坏了赵高,因为他与胡亥关系好,与扶苏和忠于扶苏的大将蒙恬关系很不好,如果按照秦始皇的安排,赵高以后的日子肯定很难过,所以,他威逼李斯和自己一起,改掉诏书,赐扶苏、蒙恬死罪,让他们自尽。所以,秦始皇临终一句话,不仅杀了自己的儿子扶苏、大将蒙恬,后来胡亥当了皇帝后,因怕兄弟姐妹们夺他的皇位,将几十个兄弟姐妹全部杀死了,一个不留。可见,秦始皇一句遗言,坑死一大遍。

项羽死前也是。前202年,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连连败绩,那夜,寒风呼啸,四面楚歌,项羽知道自己末日已到,便向身边的爱妾虞姬唱了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如此悲伤,虞姬伤心欲绝,和了一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随即,拔剑自杀了。项羽明知自己会死,高歌一曲,却让姬虞先死。

刘邦的爱妾戚夫人临死,还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权力尽归吕后。吕后最恨戚夫人,因此罗织罪名,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让戚夫人穿着囚衣,剃去头发,还挖掉眼睛,弄聋耳朵,做成“人彘”,折磨致死。戚夫人被囚禁的时候,她自作一歌,天天自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然而,这个歌被吕后听到后,大怒,说你还想仗儿子之势,还想儿子将来报仇吗?于是,把戚夫人的儿子拉来,用毒药给毒死了。戚夫人自己将死,同时也坑死了自己的儿子刘如意。

最坑人的是方孝孺。明建文帝继位后,重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诗讲学士,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挥师南下。方孝孺文才了得,声振朝野,朝廷讨伐燕王的檄文皆出自他之手。朱棣夺取侄儿的皇位后,文武百官,大多立即拜伏新主脚下,独方孝孺不投降,被抓进监狱。

朱棣上位,将方孝孺放出监狱,让他给自己撰写即位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朱棣大怒,说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儒也怒怼朱棣说,要杀就杀,诛我十族又如何?!于是,方孝孺家遭灭九族,还外加他的老师和学生一族。

一人之死,牵连无数,也太坑人了!


帝国的脸谱


历史上临死还作妖,害人害己的很多,天王洪秀全就是一例。


1862年,湘军围攻南京城,忠王李秀成建议洪秀全离南京城,到别处另立“天国”。洪秀全早已习惯了纸醉金迷,失去了当初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对李秀成说“我在天国为王是天父天兄的旨意,清妖能奈我何?你若出城就去吧,我是不会离开天京的!”说的李秀成无可奈何,李秀成又做了最后的努力,提出城内粮食短缺,不够军用。洪秀全对此早有考虑,他下诏说:“合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所谓“甜露”实际上就是地上各种野草。为了鼓舞人心,洪秀全身先士卒,每天都吃野草直到后来中毒。


中毒后,洪秀全拒绝接受治疗,1864年6月,终于坚持不下去。临死前,洪秀全对左右大将说:“大家放心,我这是要去天堂,向天父天兄借天兵,用不了多久天兵就会下凡保卫天京,清军必败。”然而2个月后,天兵没来,湘军倒是杀进城了。南京城被攻破后,湘军在宫女的指引下,将洪秀全的尸体挖出挫骨扬灰。


顾前史而言今


我们常常会说,如果人快要死了话,他所说的话应该是被原谅的,但是我国历史悠久,往往事情都是有好有坏的,总有这么些人,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你,我就算要死了,也不会让你们好过,临死也一定要坑你一把,历史上这样的“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的例子还真不少,比如方孝孺被灭十族和公叔座坑商鞅的故事就是。

方孝孺被灭十族

话说,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建文帝手下有个大臣,以有气节著称,也就是嘴硬。朱棣都当皇帝了,人家就是不认他这个盗版皇帝,还给朱棣含沙射影的说了周文王的故事,这下可惹恼朱棣了,朱棣一气之下说,你嘴这样硬不怕我灭你九族吗?人方孝孺转头就一个呵呵,灭我九族?有本事你灭十族啊!朱棣何许人也,心想既然你嫌少,那我就加一个又何妨,于是方孝孺的学生就被拉进来了,这样一来十族就够了,可怜方孝孺的学生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咋就成了老师的族人了。

话说由于朱棣不服气老爸把皇位传给侄子,一气之下发动战争把皇位抢了过来,于是喜洋洋的要众大臣臣服自己,偏偏建文帝手下有个叫方孝孺的大臣,一向以强硬的气节著称,对于朱棣称帝这事非常不服,十分嘴硬,死活不认他这个皇帝,还含沙射影的给朱棣讲了周文王的故事。

朱棣一开始还是十分爱才,后来叫人劝了几次后,看他气节十分强硬,死活不肯投降自己,一气之下就说,你嘴那么硬不怕被灭九族么,方孝孺转头就是一个呵呵,灭九族我也不认,朱棣毕竟不是普通人,是当今的皇上。心想你既然不怕还嫌少,那我就灭你十族,把方孝孺的学生也算进去了,这样就够十族呢,为啥呢?

古代刑罚严苛,惨不忍睹。除了凌迟车裂之外的个人刑罚之外,就是连坐制度了。什么是连坐制度呢,一人犯事,全家遭殃,除非你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个亲戚都没有,估计就算是从石头缝里出来的,到时候也会把石头当做你的父母,给粉碎了。

毕竟黄莲只是苦,连坐会让你丢了性命。连坐的代表就是“诛九族”,也就是说你哪天招惹了皇帝,皇帝一气之下说把这个人九族都给我灭了。哪九族呢?你爸爸这边四族,包括姑姑及其子女,你兄弟姐妹的子女,你女儿的子女,你孙子的子女。

此外还包括你姥爷一家子,你姥姥的娘家,你姨妈及其子女,你岳父一家,你岳母一家。这些人都会因为你的罪过而丧命。现在又加了学生,一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那一人。

公叔座坑商鞅

还有一个“其言也恶毒”的就是魏国宰相公叔座了,公叔座有个很得意的学生,便是商鞅。公叔座在临死前向魏惠文王提议由商鞅继承他的位子,哪知道魏惠文王这个人不识货,没答应公叔座。

公叔座一想不行啊,商鞅这个学生太有能耐了,可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可是魏王又不识货,那商鞅肯定会投奔别的国家,这样一来岂不是魏国的祸患了吗?于是临咽气的那天,他就拉着魏惠文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商鞅的实力太可怕了,既然大王不愿意用他,就趁早把他杀了,不然日后必然是魏国的头号敌人。思虑深远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前无古人了,可是就苦了商鞅,被自己的老师差点坑死。


搞笑国民女汉纸


一般都是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人之将死,也有“其言也坑”的。

一、那些希望死后还有人陪着的帝王们。

从奴隶制朝代商开始,就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

当然,这种礼制普通人都是不会采用的,也没有力量采用。那些奴隶主贵族们,死前还要下令活人殉葬。

也有出于政治目的,在自己死之前,特定某人死的。譬如汉武帝,为防子少母壮出事,就在死前令钩弋夫人先死。

到了明清,自朱元璋始,自己快要死了,就下令那些宫妃们殉葬。

唉,这些人死之前,是真的“坑人”啊。

二、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拉垫背的实例,以《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他妈殷素素最狠。她在被各大名门正派围攻威逼之下,自杀之前,还拉过少林寺高僧,附在他耳边假装密语,然后对众英雄说:“谢逊的下落,我已经告诉大师了。”然后自杀身亡。其实她跟大师啥也没说,却让大师被众人怀疑。

这是小说中事,但现实中也真有这么个拉垫背的。

战国时的吴起,在楚国有楚悼王罩着,变法实施得很好,很受重用。但那些既得利益者很恨他,等楚悼王一死,就群起攻打吴起。

吴起快被射死之前,赶紧扑到楚悼王尸体上大哭:“乱臣贼子伤我王。”

结果,楚肃王上位了,命令:“加兵刃于王尸上者,夷其三族。”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吴起临终一扑一呼,拉走不少垫背的。

按照我们的通常理解,人之将死,一般已经放下执念,遗言中大都是真诚的醒悟与教导,但那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死前也不忘拉些人陪自己下地狱。又还有一等心怀怨恨之人,死前也要想法拉个垫背,从这个层面来讲,人之将死,也不尽是“其言也善”了。


钱多多读文史


金庸小说里这种人最多。

殷素素:大师,附耳过来,我告诉你谢逊的下落......差点坑死方丈空闻大师。

江南七怪中的南希仁临死前留下遗书:“杀我者乃十.......”黄药师从此天天面临傻小子郭靖和全真派的纠缠。

灭绝师太:芷若,为师不行了,你要答应为师一件事,我要你现在对天发誓,你以后要是敢跟张无忌结为夫妻.......差点把张无忌坑死。

阿朱:阿紫,你要好好活,要萧峰大哥照顾你,你,你也照顾好他.......阿紫死了不说,至少还把游坦之整的人不人鬼不鬼。

真实的历史中也不乏这种例子。

靖难成功后,朱棣把建文帝手下的大臣挨个拉来过堂表忠心,产生了与方孝孺之间的对话:

老方,不要钻牛角尖儿,差不多就行了,我这是效仿周公辅成王啊。

“成王在哪儿?”

你也看到了,他选择了自焚,烧死在宫中了。

“那你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他还太小,国家危难之际,需要有年纪大一点的君主。

“成王有弟弟啊。”

有完没完,这是我们的家务事!再哔哔,诛你九族!

“你就是诛我十族,也是篡位啊!”

于是方孝孺就被诛杀了十族,连学生都被杀了。

但以上这一段同样非出自正史。

武昌起义后,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组织成立了“宗社党”,强烈反对与南方党人和议,向隆裕太后施加压力,试图组织北方十万清军与南方党军决一死战。

革命党人派出了彭家珍彭大将军,前去京师刺杀良弼,彭家珍乔装打扮,径自揣着炸弹去往良弼府中,在门口见到良弼,奋力一掷,炸弹爆炸,彭家珍当场身亡,良弼左腿被炸断。

两天后,良弼家中请了日本军医来给施行截肢手术,手术失败,伤重不治。

良弼临死前,说了一句“炸我者,真英雄也!”

这句没毛病。

又说了下一句:“我死了,大清朝就完了!”说完就断了气。

十四天后,清帝逊位,江山鼎革。

良弼这句话没有坑人,他坑了一个王朝。


历来现实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殊不知,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也有很多人临死之前还祸害了大量无辜的人,正中了那句“人之将死,其言坑人”,而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首先秦始皇就曾经因为临终前的一句话搭上了自己儿子和忠将的性命,也让王朝走向了末路。秦始皇在离世前正在东巡,东巡期间突然身体不适,他自知命不久矣,就想要交代后事,当时秦始皇嘱咐身边的赵高,让他传自己的旨意,将被贬在北方的扶苏召回,让扶苏给自己操办后世。秦始皇这样的嘱咐就表示他已经原谅了扶苏,而且将来皇位就是扶苏的,而赵高和扶苏之间有过节,而且他一直希望让胡亥登基,所以为了自保,他就联合丞相李斯,给扶苏送去了一个假的遗诏,遗诏中让扶苏和大将蒙恬自尽,赵高用这种简单的方式给自己清扫了政治阻碍。随后胡亥登基,胡亥没有政治头脑,还十分的残暴,他杀害了所有兄弟姐妹,在他的统治下秦朝陷入了混乱,二世而亡。

其次戚夫人也做过这样的蠢事,戚夫人和吕后是一对冤家对头,虽然在刘邦在世时戚夫人得到了他的庇护,还曾经想要仗着宠爱扶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登基,但是她终究没能赢过吕后,在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称帝,也意味着戚夫人享福的日子走到了头。吕后让戚夫人去舂米,可是戚夫人不好好舂米,一边舂米一边唱歌,将吕后迫害自己以及希望儿子回来给自己报仇的话都通过歌唱出来。这件事被吕后知道后,她马上就下令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通过戚夫人所唱的歌,提醒了吕后不能留下刘如意这个祸患,否则日后刘如意可能会向自己伺机报复,所以戚夫人也将刘如意杀死了。不得不说戚夫人的这个母亲做的十分失格,自己在宫中没有地位后,不懂得隐忍,居然还因为自己一时的意气用事害死了亲生儿子。

再次方孝孺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而方孝孺所坑害的人数更多。方孝孺一直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在朱棣篡位之后方孝孺也始终感念朱允炆,朱棣想要重用方孝孺,因为看重他的才华,可是方孝孺却宁死不肯,还以死威胁朱棣,杀他十族都不给朱棣卖命。本来只有灭九族这个制度,朱棣因为气愤就下令灭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生前的老师、学生都因此无辜丧命。


紫禁公子


俗话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真就有其言也坑的。汉初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就是最为著名的一个,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天赋被刘邦和项羽知道后,二人想方设法地把韩信争取到自己麾下来,最终韩信到了刘邦的麾下受到了刘邦的重用,从此他的人生到达了高潮,直上巅峰。
这时候他身边出现了一个以诡辩著称的谋士蒯通,告诫他要防范刘邦会对他不利,并游说他以目下的实力完全可以自己称王,不然等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会加害于他。而此时的韩信被功名权利遮住了双眼,没有把蒯通的话放在心上,后来刘邦消灭了项羽统一天下后以谋反之罪治了韩信,最后死在吕后和萧何的手中。临死前说了一句:“真后悔没听取蒯通的建议,不甘心啊”蒯通做梦也没有想到韩信临死还坑了自己一把,刘邦命下属把蒯通抓起来,不过还好,巧言善辩的蒯通凭着一张嘴征服了刘邦,躲过了一劫。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也是一个死后坑人的专家。他和名臣张说由于政见不同,向来两人关系一直不好,两人还曾经为宰相一职撕破了脸皮。想到自己死后张说会找后辈们的麻烦,深思熟虑后对儿子们说,在他死后要将自己所珍藏的物品放在账前,如果张说来了,他看过哪些东西就送给他,并且还请他给自己写墓志铭。如果张说来后不看他的这些珍藏宝贝,就要儿孙们赶快逃命要紧。

果然姚崇死后,想到同朝为官,张说还是来了,并且对姚崇账前的东西十分感兴趣,姚崇的儿子们按照父亲的意思照办了,请张说写了墓志铭。张说收了东西,心里虽然有十万个不乐意,但想到人都死了还有什么恨放不下呢?

于是就放下成见,写了一些夸赞姚崇的好话。第二天,张说后悔了,感觉自己太过于夸捧姚崇了,想要改动那些话,谁料到姚崇早就安排好了的,他写的墓志铭被姚崇的儿子们连夜进宫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看后对其夸赞不已。至此以后,他想在皇帝面前参姚家一本都难开其口,让他后悔不已。


野木曦宸


诚邀,如题。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生前想着损人利己,死前还想再坑一回。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些人都很难让人理解,比如我们要说的这位希腊富豪。


这位老兄姓甚名谁小编在此就不介绍了,权当给他留点面子,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百度一下。据媒体报道,这位富翁在离开人世时留下一分内容古怪的遗嘱。一方面他将528万美元的遗产捐赠给自己的家乡修建医院;另一方面,他却近乎无耻地要求村民们必须先当众曝光他亲戚的性生活细节,才可以动用这笔遗产。这个坑人的遗言也是醉了,反正小编是难以理解这个家伙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



当然,最后这个遗言也没有成真

当地居民虽然眼馋这500多万的美元巨款,但是对于这位富豪近乎侮辱性的要求也是十分愤慨,在律师的帮助下,居民引用希腊宪法改变了遗嘱中带有侮辱性的内容,最后这500万还是用在了小镇的医疗事业建设上。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题主的题目虽然角度独特,但基本上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在临死前故意坑害愿意接纳自己意见的人——至少在主观上没有。

这个世界上,只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存在其言也坑!

原因很简单,愿意听取你遗言的人,都是你真诚对待的人,即便大奸大恶,也不会坑自己的继位人。而你的敌人或对手,是不会在你死前来听你的废话,即便听了,也不会接纳——双方就不存在信任基础!

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周公的三监之乱

如果你仔细看《史记》的记载,就发现所谓的三监之乱——其实是周武王兄弟防止周公旦即位周天子。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集解】:孔安国曰:“穆,敬也。”周公乃祓斋,【正义】:祓音废,又音拂。斋音札皆反。祓谓除不祥求福也。自为质,【正义】:音至。周公祓斋,自以贽币告三王,请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集解】:徐广曰:“封禅书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皇甫谧曰:“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骃按: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正义】: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上面中的信息要注意的有:

1、在武王病死前,周公曾经以武王身份进行祭祀,虽然内容是想为武王续命;

2、周公摄政当国。周公摄政其实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周公的摄政当国被所有的西周贵族,包括召公、姜太公和其他武王弟弟等西周贵族的一致反对。在管蔡二人起兵反对后,周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出逃洛阳,最后和召公、姜太公等西周贵族达成了协议 后,才能击败管、蔡和武庚。

没有三监之乱,周公是否会还政给周成王,估计没有可能。周公摄政几十年,肯定会形成自己的实力。就算周公个人想还政,跟着他的部下也不会答应!


二、秦始皇临死之言

根据北大汉简《赵正书》,秦始皇临死前说:


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6】其后不胜大臣之分(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鬬而闽(蚊)䖟(虻)死其下;大臣争,赍(齐)民古(苦)。吾【7】衣(哀)令(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

“吾子之孤弱”,说的是无论是扶苏、胡亥,还是其他儿子,都没有什么战功,也没什么威望,难以震慑跟随秦始皇的一般灭国大臣。大臣之分(纷)争,指的是蒙毅和李斯等灭国大臣之间的内斗。

秦始皇在死前就指出当时秦朝的两大弱点:扶苏等儿子缺乏威望;秦朝大臣内斗。为了消除这两个隐患,这才有秦始皇在自己一生病就匆匆忙忙赶回咸阳的事情,意图在自己死去通过举行朝臣议立太子会议,形成基本而稳定的朝局形势——只是秦始皇赶不及,因此秦朝的内斗也开始了:扶苏和胡亥的内斗,胡亥和其他兄弟的内斗;李斯和蒙毅的内斗;赵高和李斯的内斗;章邯和赵高的内斗;子婴和赵高的内斗等等,都在秦始皇死前的遗言中得到体现。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第三名公叔痤

商鞅在他没有去秦国之前,事魏相公叔痤,还没等到把他推荐给魏王,公叔痤就得重病。魏王问公叔痤假如你去世了,这政务该怎么办啊?公叔痤推荐了公孙鞅,说道:“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对卫鞅的评价很高,但王默然,根本没接这茬。

公叔痤又说:“公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这也太可怕了吧,莫名其妙就丢了性命。你这老头都要死的人了,好不容易推荐个人,还不竭尽全力。看魏王不搭茬就不坚持,还建议魏王杀了商鞅。这哪是一位堂堂相国的应有的做派。

有人要替魏相辩白说他是为国家考虑,不能让优秀的人才流落到敌国去。但这经不住推敲,如果魏相真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就应该尽早推荐商鞅。非要等到你快要死的时候?分明就是害怕自己官位不保,妒贤嫉能。好在他的坑人之言没有得逞。


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第二名汉武帝

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病重,欲立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害怕主少母壮,重蹈吕后乱国的覆辙,决定赐死钩弋夫人。在临时前说了句:“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本还想着母凭子贵的钩弋夫人,没等来太后的尊号,却等来死神的召唤,令人扼腕痛心!好狠心的父亲!为了所谓的国家大事,竟让年幼的儿子和母亲阴阳相隔。

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第一名刘备

前两位的坑人之言,虽说狠毒但并非高明,都是大实话,核心一个字死!我们的大耳贼(吕布临死之前的对刘备的痛骂之词)刘备临死之言,饱含深情、言辞恳切、如倾如诉十倍于汉武帝、公叔痤。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病笃,谓亮(诸葛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这话堪称经典,以退为进,看似让贤,实则是敲打诸葛亮,赚得诸葛亮死心塌地为其子卖命11年。最后鞠躬尽瘁,活活累死在军中。高!实在是高!刘备的坑人之言位列第一,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