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什麼美國不支持德國?

司馬長史


這個問題,往深裡說,牽扯到當今世界的陸權和海權之爭。我們回首可以看到,過去幾十年,美國十幾個航母戰鬥群縱橫世界,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權強國,他通過控制海洋來控制世界。

當今世界的大宗商品貿易、石油貿易,主要是通過海洋運輸實現的,美國可以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控制海上各個交通要道,從而控制世界貿易,從中謀取鉅額利益。

▲ 美軍航母

二戰時,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在西歐大陸上所向披靡,先是佔領了波蘭,然後又通過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向其他各國施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佔領了法國全境。

可以說,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幾乎佔領了西歐大陸全境。並且,希特勒沒有止步於此,而是繼續向東攻擊俄國,向西轟炸英國。

▲ 慘遭轟炸的英國城市

很明顯,希特勒的目的,是統一歐洲大陸,並且觸角前伸,與遠東地區的日本,共同統治亞歐大陸,建立一個陸權強國。

一戰以後,美國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經濟迅速發展,囤積了大量的資本,在二戰前夕,就已經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資本主義國家。

最開始的美國,是不準備摻和二戰這個事兒的,他準備關上門來大發戰爭財。可是隨著希特勒不斷攻城略地,羅斯福漸漸回過神兒來了。

▲ 富蘭克林·羅斯福

如果德國的戰略意圖真的實現了,亞歐貿易一體化,這是不符合美國核心利益的,大家做生意,都走陸路不走海路了,美國的海軍力量就是擺設,亞歐一體化,美國就成了遠懸海外的孤島。

所以很明顯,美國不可能支持德國,這與他的核心利益是相悖的。

所以,美國選擇了支持自己的大表哥英國。1944年6月6日,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登陸法國諾曼底,一舉打開了進攻歐洲大陸的門戶,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盟軍從此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從此兩面受敵,再也顧不得對外擴張,諾曼底登陸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 諾曼底登陸

1945年8月6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枚原子彈,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海佑講史


二戰的歐洲戰場(非洲戰場),美國和德國是死敵。但在1941年之前,並不是這樣。

一戰後,德國元氣大傷,英國是戰勝國,實力大漲。美國不希望看到英國統治歐洲,就想把德國扶持成英國的對手。讓德國牽制英國,好讓美國在歐洲分一杯羹。

德國要恢復一戰造成的損失,東山再起,也需要美國扶持。一戰後到1933年,兩國關係相當不錯。英法指責德國擴軍違反了相關條約,美國則睜隻眼閉隻眼,裝看不見。

可美國千算萬算,沒算到德國竟然把希特勒推到前臺,這下輪到美國尷尬了。希特勒要征服全世界,自然包括美國,美國和德國的死敵英國有天然的親近感,必須和向來瞧不起美國的英國站在一起。

不過,美國沒有立刻選邊站,而是對外宣稱中立,說美國不是歐洲國家,歐洲國家的爭端,我們不參與。嘴上這麼說,美國卻成立一個所謂由重要國家首腦參加的小圈子會議,聲稱要以和平手段幫助歐洲人解決歐洲爭端。

實際上,美國沒有做好對德國的戰爭準備,不想過早得罪德國。羅斯福拋出的這個所謂和平計劃,就是給德國扔倆甜棗,儘可能的滿足德國人的胃口。德國低頭吃棗的同時,美國做好一切準備,尤其軍事上的準備。

換言之,對德國推行綏靖政策的,不僅是英、法,還有美國。

美國這麼做,並沒有得到德國的熱烈回應。希特勒考慮到美國太遙遠,國力還不是特別強大,不足以幫助德國在東南歐地區獲得想到的利益。而英國也看出了美國的狡猾,指責美國包藏禍心,美國兩頭不討好。

羅斯福的“和平計劃”,基本上是賠本賺吆喝,連個嗑瓜子圍觀的都沒有。等到德國出兵橫掃歐洲的時候,美國才意識到:不能再向德國妥協,否則歐洲就保不住了。

美國不傻,歐洲是美國的“防火牆”,如果德國吞掉歐洲,早晚要泛海征服美國。再對德國保持沉默,將來美國要是倒下,就沒人說話了。

美國對德國的態度越來越強硬。1938年11月,德國大肆迫害猶太人,1939年3月15日,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美國公開指責德國反人類,聲稱要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文明”的歐洲。

美國告訴英國:美國的所有資源,都是為英國抗擊德國而準備的。德國要進攻英國本土,美國強大的艦隊不會無動於衷。

牛皮吹得震天響,實際上當時的美國軍力很一般。美國趕緊利用這個時間差,讓國會批准二十多億美元增加軍事力量。美國上下都認為:與德國這一仗不可避免。

但是,與德國為敵,只是美國最後一步要做的。只要有一絲機會,美國都會盡可能避免與德國作戰,讓英法當那隻火中為猴子取粟的蠢貓。

美國始終不願意和和德國撕破臉皮,其對德國的政策具有明顯雙重性。美國希望德國見好就收,拿下中南歐小國嚐嚐鮮就行了,不要吞掉美國的“防火牆”英國與法國。美國到處販賣其宣稱的和平計劃,說要由美國牽頭,把各國拉到一起談談。

希特勒利用美國的這一心理,對美國也是“欲說還休”,在歐洲的動作遮遮掩掩。直到1940年6月,德軍衝進法國首都巴黎,美國才發現自己給自己挖一個很大的坑。

通過德國吞併法國,羅斯福看出了希特勒的野心:西線,順序是法國、英國、美國……

美國再想通過和稀泥的方式,兩頭通吃是不可能了,只能和希特勒刀兵相見。當時的美國,還要維護美國在亞洲的利益。但日本法西斯在亞洲的破壞,遠沒有德國在歐洲的破壞,更損害美國的利益。

美國上下達成一致:先保住歐洲。美國不再對德國“欲說還休”,在歐洲對德國採取進攻態勢,絕不能讓德國吞掉英國。在亞洲,美國對日本以守為勢。美國一直把大西洋當成美國的前門,太平洋只是美國的後門。前門自然要比後門更重要。

美國開始在歐洲進行軍事佈局,包括把大量軍火送到英國,幫助英國守住“防火牆”。1941年11月,美國嘴上沒有和德國宣戰,但兩國都明白:交手,就在眼前。


地圖帝


不是美國和德國站不站在一起的問題,鑑於這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國家與非正義的法西斯國家的戰爭,所以應該是美國站在正義還是站在邪惡一方的問題。所謂邪不壓正,為了生存,美國只有站在正義的一方,去對抗法西斯國家。



先前我就看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美國不站在德國一邊統一世界。其實在很多人腦海裡美國的強大是印象的強大,而不是具體的。在他們的印象里美國非常強,甚至都可以決定戰爭結局,他們認為美軍的加入才使戰爭天平傾斜,最終讓反法西斯國家勝利了。他們只認為美國強大,至於為什麼強大,哪裡強大,不知道,這就是印象強大。



老實講,很多人太高看美國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國家無論是資源、人口還是面積都遠遠比不上反法西斯國家,面對侵略者,被侵略的國家同仇敵愾,奮起反抗,所有人、所有的資源都用來反抗侵略者了。而在這一點上,法西斯國家做不到,因為在侵略者的國民看來,這場戰爭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而且可有可無。



恐怕沒人見過哪個侵略國能全民皆兵,民族鬥志高昂的,那種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志,只有反侵略的國家才會有。所以雙方力量的比較就是侵略者的軍事力量對抗反侵略者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全國人民。侵略者即便再強,讓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遲早會拖垮它。



綜上所述,美國為什麼不加入德國,為什麼不能所謂的統一世界就很清楚了,一旦美國選擇了非正義一方,法西斯國家能不能接受它是一回事,可能就沒有日後雄起的美國了。


齊繼同志


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第2次世界大戰,交戰的雙方分為了兩派。而具體到歐洲戰場,分別是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和以蘇聯、英國為首的盟國。在遠在大洋之外的美國參戰之前,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取得了極為明顯的優勢地位。

二戰歐洲戰場

但是,這種情況在美國選擇站在蘇聯、英國一方之後,發生了變化。為什麼美國沒有站在擁有巨大優勢和實力的德國一邊,而是選擇了貌似更弱一些,開戰後局勢也居於劣勢的英國和蘇聯呢?

觀看世界地圖就可以清晰的發現,遠在北美洲的美國,戰略優勢是極為明顯的。遠隔大洋的美國,幾乎不用擔心交戰的任何一方能夠打到自己的本土。擁有無與倫比的地利的美國,先天幾乎已立於不敗之地。

早在19世紀,當時的世界老大“日不落帝國”英國首相,就曾用一句話精準的描述了各國的關係: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美國自然也不例外,二戰時期美國選擇不支持德國,當然也完全是基於美國自身的利益。

美國

其實,當希特勒剛上臺之時,美國是支持德國的,或者說,美國並沒有明顯的傾向於英國或德國哪一方。德國能在希特勒的率領下迅速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創造了令人驚歎的經濟奇蹟,也與美國資本的大量湧入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很顯然,在二戰爆發之前,美國其實並沒有選擇與德國為敵,而是兩邊下注,並在德國復興的過程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潤。哪怕當希特勒一步步突破《凡爾賽條約》,實行軍事冒險的時候,美國依然沒有對德國的這種行徑進行反對,反而與英法一樣,選擇了綏靖政策。

但是,美國的對德政策,在德國閃擊法國,並迅速將法國覆滅之後,產生了巨大的轉變。美國在二戰之前及二戰初期之所以對德國採取支持和綏靖的政策,原因自然也離不開利益二字。

希特勒

當時的美國兩邊下注,兩邊通吃,賺了上家賺下家,生意做得如火如荼,賺的自然也不亦樂乎。但是,當德國閃擊波蘭、佔據北歐、吞併低地三國,並最終拿下歐洲老牌列強法國之後,歐洲的局勢發生了極為重大的變化。

依仗德國先進的工業、科技實力和強大的軍隊,德國大軍幾乎橫掃整個歐洲大陸。德國一度佔據了蘇聯之外的整個歐洲地區。而此時的美國,雖然牢牢佔據了工業實力第一的桂冠,但是,這個對比的數據是與其他國家相比,而不是與整個歐洲相比。

後起之秀的美國十分清楚,老牌列強雲集的歐洲地區,無論是工業、科技、教育、軍事還是文化底蘊,都是極為深厚的。一旦歐洲真的出現一個軍事強人,真的能夠統一整個歐洲,統合之後的歐洲綜合實力,要遠遠超過當時的美國。

二戰時期的歐洲

而很顯然,基本統一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希特勒,將極有可能成為這個強人。而一旦真的讓希特勒的野心實現,統治整個歐洲之後,集合了整個歐洲深厚的工業、科技、軍事底蘊,再加上歐洲數以億計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民眾,那時候的德國,將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和第一強國。

而根據希特勒的言行和野心,整合整個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之後,消滅美國最終成為世界老大,幾乎成為必然的選擇。而那時候的美國,不但徹底失去了漁翁得利的機會,反倒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

因此,看到這個危機之後,美國自然不會坐視德國繼續征服歐洲地區,自然也絕不可能站在德國一邊。

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

退一萬步講,即使當時的美國統治階層真的集體昏了頭,選擇站在德國一邊,那麼,當德國成為世界老大之後,美國充其量不過是德國的小弟而已。

更何況,從希特勒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在希特勒自己劃定的人種等級之中,美國人的地位並不算多高,即使美國支持德國,在德國取得世界霸權之後,“人種並不高明”的美國是否能夠獨善其身,仍是未知數。

一邊的選擇是支持蘇聯、英國等國擊敗法西斯國家,一躍成為世界老大,另一邊的選擇,最好的結果也不過當德國的小弟,如何選擇,自然一目瞭然。


鳶飛九天2018


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為什麼要打仗?打仗是為了什麼?賺錢。

有那麼一句話,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打起仗來,贏了,有的是錢賺。美國是靠戰爭起家的,又是靠戰爭持續高速發展的,他們的一切都是通過戰爭得到的。可以說,美國人對戰爭的理解要高於很多國家。

戰爭就是一筆鉅額投資

我們看美國戰後得到了什麼。二戰結束後,歐洲就是一片廢墟,美國的一個馬歇爾計劃,穩穩地控制了歐洲的市場。然後又弄了個北約,為了對抗蘇聯,徹底把歐洲綁架了。從這時起,就確定了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這些,都是通過二戰得到的,可以說,好處是無限的。

二戰中,德國進攻英法蘇,美國大量援助,說是援助,其實都是人家真金白銀買的,花了錢的。而二戰初期,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根本不允許美國參戰,更不要說加入哪一方了。這種情況下,美國就通過出口一直髮財。

如果美國加入法西斯陣營,戰爭打贏了會發生什麼?歐洲的主導還是德國,美國得不到什麼好處。亞太地區的主導還是日本,美國還是會失去太平洋。美國是個後起之秀,經濟雖說強,但是軍力還是差那麼一點。沒有軍力,就沒有和德國日本談條件的資本。

英國法國是老牌強國,底子厚,而且是逐漸走向衰敗的,當然,這個衰敗是相對美國來說的。法國雖說被佔領了,但是東西還在,搶回來就OK。美軍只要幫著法國收復失地,幫英國打贏德國,經濟上就完全掌控了英法。這兩個國家,有錢。同時,打贏了,美國能控制的地方遠遠多於當時美國的勢力範圍。

結盟德國,根本不可能

二戰初期,對於美國來說,德國實際上是美國的潛在敵人,日本是即將成為敵人。美軍太平洋艦隊的眼裡,日本就是敵人,只是還沒開戰。德國日本早在1940年就簽署條約,他們是一夥的。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根據條約,德國也很無奈的對美國宣戰。德國人幾乎是氣急敗壞了,大罵日本人無腦。

誰還會和自己的敵人結盟呢?敵人的朋友是敵人,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了。

美國人的所有戰爭都是鉅額投入,因為他知道,打贏了,要多少錢,有多少錢。


軍武文齋


二戰中美國沒有幫助同屬資本主義的德國和日本,反而去幫政治嚴重對立的蘇聯,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利益永遠是老大,當時幫助德國和日本,結果德日更加強大,對自己有害無益,幫蘇聯滅了德日,那資本主義世界就都是自己的了,事實結果也真是這樣,到現在日本成了自己的小卒,德國沒了雄氣。


YOY888


美國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核心成員,德國為軸心周的首領,二者是敵對的關係,而不是同盟的關係,瞭解一下,二戰歷史,沒人不知道這一點。

由於德國的強大,美國才必須反對德國,如果德國很弱小,那麼的話也許美國會考慮支持德國,這不是一個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一個是不是坑自己的問題了,一山不容二虎,美國在二戰前國力就是全球第一,還能許可一個強大的德國出現嗎?

從現實利益角度來說,德國如果取得二戰的勝利,最大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是美國,通過一戰的勝利,美國才成與英國並列的國家,將其勢力擴展到全球,如果德國取勝,那麼德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美國自動下降為世界第二,更要命的是,德國與日本結盟,德國勝了,日本還能輸嗎?太平洋戰爭自然要以美國割地賠償為結果了。

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不是德國的附庸,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不考慮德國人如何,他為什麼要幫助德國呢?美國再怎麼樣也不會與自己過不去,支持自己的敵人,美德敵對關係,而不是同盟關係。


麥田軍事觀察


因為美國在當時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國際地位和當今的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相似,在羅斯福執政前,美國,國家奉行的是不干預政策,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是不管的,從羅斯福執政時期美國開始幫助歐洲軍事打擊德國對歐洲儲多國家的侵略,有點顯露出充當世界警察的意思,後亞洲的日本又偷襲了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使美國被迫參戰,打贏了這兩戰爭之後,美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真正的頭號軍事強國,嚐到了好處羅斯福去逝,艾森豪威爾接替了總統位置,美國就開始

打著充當世界警察的晃子走向海外干預的政策,世界哪裡有戰爭,它就開始用軍事來平熄戰爭,後來有些國際事物處於為了它本國的利益,在處理國際事物時,失去公正信開始變味,逐漸獨斷專行,開始走向稱霸。


全中國人的中國城


許多人忽視二戰是三種意識形態的三國戰爭的事實,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在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上,英美是一致,是徹底資本主義體系,德國之所以要打英國,也是意識形態不同之故,德國是國家社會主義,同時仇視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就是希特勒既要打英國,又要打蘇聯的原因。美國跟英國是同一陣營,怎麼會支持德國。正是因為德國的強大,美英才會聯合蘇聯共同去剿滅德國,然後馬上宣佈與蘇聯為敵,丘吉爾甚至就戰爭未結束前就透露了對蘇聯的敵意,很快就宣講了《鐵幕演說》,開啟冷戰,這也是蔣介石斷定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快來臨的原因。三國戰爭,搞掉了一個,剩下兩個就是兩極狀態,這個狀態在蘇聯解體時結束,剩下的自動歸降(以下省略若干字)。


TonyDeng


美國暗地裡是支持的,早期很多物資都是美國提供給德國日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