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交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出处】《资治通鉴》 卷一 周纪一

【原文】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 ;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译文】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 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 ;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解读】赵简子是春秋时期晋国末期赵氏家族的首领,他联合其他家族,彻底清除两大敌对势力范氏及中行氏家族,执掌晋国大权17年,是战国时期赵国基业的实际奠基人。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能够继续维护甚至扩大赵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面对两个儿子,他以“训戒之辞”作为教导方法,并在三年后出其不意进行考核。

显然,他对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表现,自然而然得出 “无恤为贤”的结论,并最终“立以为后”。

后来,无恤继承赵家事业后,被称为“赵襄子”,他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父子二人并称“简襄之烈”。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交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资治通鉴》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虽然只用寥寥数笔,但是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对于现代职场的新人、老人还是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首先,站在伯鲁和无恤的立场上看这一事件,我们明显看到了“无意者”和“有心人”的差距。

伯鲁作为长子,在继承人的排序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只要一切正常顺利,他是能够正常接班的。但是作为幼子的无恤,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赢得赵简子的信任,才能有机会继承者争夺战中抢得先机。时势造英雄,劣势也把无恤逼成了一个有心人。

上述短文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无恤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赵简子的“训戒之辞”作为“圣书”,时时背诵,谨遵慎行,在赵简子(领导)那里留下并保持良好的印象。

二是畅通与赵简子(领导)有关的信息渠道。当得知赵简子临时通知召见二子时,他能够第一时间搞清楚召见的目的,并做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准备(将训词竹简待在身边)。显然,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更是一项情报工作,可见无恤的有心和长远眼光。

其次,作为一名政治家和赵氏家族的首领,他衡量事业继承人的标准,显然不是以亲情作为第一要素的。

通过训戒之辞的考验,他看中无恤的不是能够背诵竹简训词,能够在袖子中取出训词竹简这一简单行为,

他看到的是:无恤能够认真对待、慎重执行他部署的任务,更是无恤对他布置工作的态度和执行力。

知微见著,赵简子有理由相信在他过世之后,无恤也能够很好的执行他既定的方针政策。

这种态度、这种执行力,才是赵简子或者说每位前任领导者最为看重的。

所以,在现在的职场中,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

1、如果要想赢得领导的信任,做个靠谱的有心人是首要前提,任何大大咧咧的行为和态度是肯定不行的。

2、领导交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工作无论大小、难易,首要的是展现工作态度和工作执行力。干不干得好是能力问题,而去不去干好则是态度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