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民國時期各系軍閥實力排名如何?各系有何代表戰役?

炎頭隊長灬佐菲


我是七哥。

民國時期的軍閥,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的軍閥,一個是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另一個是民國政府時期的軍閥。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主要有四個:

北方的皖系軍閥,奉系軍閥,直係軍閥,南方親孫中山的革命軍閥。(當然也還有許多其他軍閥,限於時間、篇幅,這裡不過多講述。)

在北洋政府初期,北洋軍閥的整體勢力,明顯強於南方的革命勢力。

而北洋政府的各派軍閥中,勢力強弱的排序,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排列:

政治勢力由強到弱排序:皖系軍閥,直係軍閥,奉系軍閥。(段祺瑞)

袁世凱死後,皖系是最先得勢的。皖系自稱北洋正統,很快就在北洋政府的各大派系中,脫穎而出。其中,段祺瑞、徐樹錚等皖系代表,對於平衡北洋各大派系,都是老手,政治手腕也是三大派系中最強的。段祺瑞的“三造共和”,就是皖系政治上的絕佳範例。(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是皖系得勢的關鍵人物,也是北洋政府派系鬥爭的挑撥者)

直係軍閥,在政治上,就稍微遜色一些。兩次府院之爭之後,直系代表馮國璋登上總統寶座,直系開始登上北洋政府的政治舞臺。

(直係軍閥,以馮國璋為代表人物)

而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代表,在北洋政府時期,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就像是一個邊緣人。更多的時候,奉系就是一個緩衝角色,遊走於皖系、直系之間。段祺瑞坐鎮北京時,張作霖見其勢大,便與其合作;後來皖系潰敗,直系上臺,張作霖轉身便於直系合作。最後,經過兩次直奉大戰,以及與吳佩孚合作、趕走馮玉祥,奉系才逐漸上位。(奉系軍閥 張作霖)

軍事實力由強到弱排序:直係軍閥,奉系軍閥,皖系軍閥。

直係軍閥,是北洋三派中軍事實力最強的。

直皖大戰中,直系聯合奉系,擊敗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取得北洋政府大權;

隨後,直奉兩派在戰爭成果分配問題上,出現較大分歧,爆發第一直奉大戰,直系取勝,一派獨得北洋大權;(直奉大戰前 運輸軍隊)

第二次直奉大戰,由於馮玉祥臨陣倒戈,使得直系失去對北京的控制,才敗下陣來;

北伐戰爭中,要打到的三大軍閥中,有兩個就是直係軍閥,即吳佩孚、孫傳芳。

奉系軍閥,在北洋時期,主要人物就是張作霖。張作霖依靠國外勢力,引進了較多的軍事裝備,再加上東北治理的不錯、軍備充足,因而,張作霖的東北軍,實力不容小覷。

皖系,在政治一直較為出色,但軍事上卻是不怎麼起眼,關鍵在於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沒有嫡系部隊。皖系在1916年到1920年,是皖系控制北洋政府的時間段。而段本人,直到1919年1年,才組建了三個師的嫡系部隊。自然,皖系在軍事鬥爭,就差多了。直皖大戰一敗,從此就一蹶不振了。(直皖大戰中 軍隊備戰)

到了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多如牛毛,彼此之間也經常混戰,主要有東北軍閥,晉綏系軍閥,西北馬家軍,桂系軍閥,滇軍軍閥,川軍軍閥。

在民國軍閥割據時期,蔣介石的中央軍,實力最為強大。其他軍閥實力,由強到弱排列如下:

東北軍閥,桂系軍閥,晉綏系軍閥,滇系軍閥,川軍軍閥,西北馬家軍。(其他軍閥,在民國時期,表現一般,限於時間、篇幅,這裡不過多講述)

東北軍的實力,在地方割據勢力之中,是最強的。佔據東三省,東北軍武器裝備精良。東北軍奉命撤離東三省,留下的一些輜重武器,連侵佔東北的日軍都沒有。由此可知,東北軍武器裝備的強悍。再加上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把東三省經營地有聲有色,也使得東北軍實力進一步增強,軍備充足。(裝備精良的東北軍)

桂系軍閥,這裡主要指新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兩人。對於桂軍的評價,彭德懷有句話,很貼切: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新桂系的亮眼表現,莫過於與蔣介石的中央軍的對抗了。蔣桂戰爭,中原大戰,新桂系都積極參與,但均因部下臨陣倒戈,被蔣介石收買,最終以失敗告終。(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軍閥 與蔣介石合照)

桂系雖敗,但蔣介石的中央軍也無法根除桂系的勢力,所以就出現了桂系與蔣介石爭權的局面。縱觀國民黨內,也只有桂系,敢跟蔣介石的中央始終對抗到底,把蔣介石三次趕下臺。後來,在抗日戰爭中,桂系軍隊也是貢獻居多。尤其是李宗仁督戰的臺兒莊戰役。

晉綏系軍閥,代表人物主要是閻錫山。在民國時期,晉綏系軍閥的地方統治力量,是最為強大的。閻錫山以山西為根基,全盛時期,佔據晉綏冀察四省和平津二市。而閻錫山本人,也是治理好手,使得軍閥混戰時期的民國,能有一方安定、富足的土地——山西。對於晉綏系軍閥的評價,美國《時代雜誌》有這樣的評述:(晉系軍閥代表 閻錫山)

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錫山為1100多萬人帶來了繁榮,而生活在山西的人們,則是中國最富有的群體。閻錫山本人不好錢財、女色,他只要優質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發展優質農業······

很顯然,作為地方軍閥,晉綏系軍閥實力強悍。但由於閻錫山本人,採取固守老巢山西的策略,所以使得裝備精良的晉軍,在諸多戰役中,並無太多亮眼之處。不過這也比較符合晉綏系軍閥的風格:防禦才是最好的武器。

滇系軍閥,也是實力強悍的一方,尤其是雲南陸軍講武堂,更是被稱為黃甫軍校的搖籃,為軍隊貢獻了眾多優秀將領。滇系歷經軍閥混戰,到護國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蔡鍔領導護國運動,掀起反袁熱潮;龍雲積極抗日,滇軍參戰人數約40萬,誕生了盧漢、張衝等等抗日名將;相比較其他軍閥,滇軍是最有民族氣節的軍隊,沒有一個降日的將軍······(滇系軍閥代表 蔡鍔)

滇系軍閥,與近代革命大事件緊密相關,雖有革命熱火,但滇軍在軍閥混戰中,表現一般,而在抗日戰爭中,表現亮眼。彭德懷對滇軍也有句評價:黔軍滇軍兩隻羊。羊都是善良的一類,明白是非曲折,只有面對日軍的只有入侵者,才能表現他強悍的一面。(川系軍閥)

川系軍閥,和滇系軍閥有些類似,都身經百戰,經歷軍閥混戰,護國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而川系軍閥的老巢四川,一直是北洋軍隊、滇系、黔系軍閥等勢力的爭奪焦點,因而四川地區軍事爭鬥持續的時間、規模、次數、危害,堪稱全國第一。自然,經過年年爭鬥,川系軍閥的勢力就大大弱化了。

(川軍的雙槍陣容)

此外,川軍還有個外號“雙槍兵”,也就是士兵帶有兩杆槍,一杆煙槍,一杆步槍。由此可知,川軍的戰鬥力實在不堪。但好在川軍人數眾多,再差也可以碼人頭。(馬家軍)

最後一個,就是西北馬家軍了。馬家軍,佔據著中國廣闊的西北方,統治方式最為獨特,帶有宗教、家族氏統治的色彩,也算是顯赫一方的勢力了。但西北地區的貧瘠環境,地廣人稀,終究難以壯大馬氏軍閥。在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鬥中,都是些稍弱的力量。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轉發!關注我,我是七哥,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民國軍閥很多,全都算上要上百,按派系分吧。實力排名的話主要依據領導人能力、兵力、控制地區和經濟狀況。

第一名:皖系。

代表人物: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等。最強盛兵力50萬。

第二名:奉系。

代表人物:張作霖。最強盛兵力40萬。

第三名:直系。

代表人物:馮國璋、曹錕、吳佩孚。最強盛兵力35萬。

第四名:晉綏系。

代表人物:閻錫山。最強盛兵力30萬。

第五名:西北。

代表人物:馮玉祥。最強盛兵力25萬。

第六名:滇系。

代表人物:唐繼堯、龍雲。最強盛兵力20萬。

第七名:桂系。

代表人物:陸榮廷、沈鴻英、陳炳琨、莫榮新、李宗仁、白崇禧。最強盛兵力20萬。

第八名:黔系。

代表人物:劉顯世、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最強盛兵力15萬。

第九名:湘系。

代表人物:湯薌銘、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最強盛兵力13萬。

第十名:粵系。

代表人物:陳炯明、陳濟棠。最強盛兵力10萬。

第十一名:川系。

代表人物: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最強盛兵力10萬。

第十二名:馬家軍。

代表人物: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最強盛兵力8萬。

第十三名:陝西軍閥。

代表人物:劉鎮華、楊虎城、郭堅、黨玉琨。最強盛兵力5萬。

第十四名:新疆軍閥

代表人物: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

重要戰役。

1,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吳佩孚擊敗徐樹錚。

2,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擊敗張作霖。

3,1923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和馮玉祥打敗吳佩孚。

4,1926年7月,北伐戰爭。北伐軍打敗了吳佩孚和孫傳芳。

5,1930年5月,中原大戰。蔣介石在奉系的支持下打敗了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



歷史乾貨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民國軍閥最強的就是:桂軍、湘軍、青海馬家軍。

對於具體的排行有爭議,但一般認為馬家軍第三,湘軍第二,桂軍第一。


我們一個個說:

青海馬家穆斯林騎兵

青海的馬家軍就是馬步芳的軍閥部隊。

他們的歷史非常悠久!

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本來都是清末在西北叛亂的回民部隊。

然而左宗棠平叛期間,他們審時度勢,選擇同左宗棠合作,攻擊其他回民叛亂,立下戰功。

於是,青馬和寧馬的領袖都被封賞,逐步被重用。

到了民國時期,西北大亂,各種勢力四處。

而青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實力。青馬是一支穆斯林騎兵,有著濃重的封建色彩和宗教色彩。

早期的青馬完全是甘青兩省交界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撒拉族,沒有漢人。

中後期接納了很多漢人參軍,但都必須改信回教。

青馬的基層部隊中都有阿訇,每次作戰之前都要念經。

他們認為自己的作戰是聖戰,是維護教門的高尚行為,如果戰死就會直接升入天堂。

所以青馬士兵作戰根本不怕死,兇狠異常。

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地域遼闊,青馬大部分軍隊都是騎兵。

在對敵人發動攻擊時,騎兵大多下馬作戰,但也有直接策馬衝鋒的。

時代不同了,面對擁有大量步槍和輕機槍、手榴彈的敵人,正面衝鋒在最前面的青馬士兵幾乎不可能倖存。

然而,他們無所畏懼,連團長、旅長一級的軍官都帶隊衝鋒在最前。

青馬還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他們的中高級軍官基本都是有著血緣關係的同一家族。

比如師級以上的角色如馬彪、馬馴、馬元海、馬德、馬步康、馬步鑾、馬步勳、馬全義、馬呈祥、馬振武、馬璋等,有的是堂叔、堂兄弟,有的是姻兄弟或甥婿。

一般的軍官想要進入青馬的中高層,都必須娶他們家族的女人,還要生育孩子。

這樣才會被青馬接納,認為是自己人。

青馬的權力交替也是封建制度,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兒子如果比較有效,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繼承。

總之,穿來穿去,權力始終在馬步芳家族的手中。

青馬的戰鬥力兇悍,尤其對於火力較差的部隊更是厲害。

1933年冬,他們2萬多人聯合寧夏馬家軍共4萬人,擊潰了試圖控制西北的軍閥孫殿英7萬多人。

然而最大的勝利,還是青馬獨自殲滅了紅軍的西路軍。

紅軍最精銳的三支部隊,紅7軍、紅30軍、紅5軍共2萬多人,在河西走廊同青馬連續交戰。

最終,西路軍全軍覆沒。

唯一成建制的西路軍,在李先念、程世才的率領下艱難突圍,九死一生到達新疆,僅餘420餘人。

我軍戰史,一般認為:西路軍的失敗,也成為我軍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失敗和損失。

湘軍

近代以來,所謂無湘不軍,湘軍是軍閥部隊中綜合實力最強的軍隊。

曾國藩以湘軍起家,這群被稱為土包子軍隊的湖南人,最終消滅了強大的太平天國,又殲滅了淮軍。

左宗棠帶著湘軍健兒遠征西北,迅速平息西北迴亂,苦戰收復新疆,為中國立下赫赫戰功。

湘軍為什麼厲害?同當時湖南民風有關係。

紅軍曾經在湘南發動起義,很多當地人參加。

當時朱德評價湘南人,認為這裡民風非常彪悍,村莊之間經常械鬥,連婦女兒童老人都上陣,每每照死裡打,打死幾個人根本不當回事。

這些男性青壯年是天生當兵的好材料。

到了民國時期,中國幾乎每一支軍隊中都有大量湖南人,包括國軍和共軍。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大批湖南有志青年爭相投考黃埔軍校。黃埔軍校1至5期共有學員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佔1/4,居全國之冠。

許多三湘子弟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著名將領,如共產黨方面的陳賡、許光達、黃公略、左權、肖克、宋時輪等;國民黨方面則有宋希濂、鄭洞國、李默庵、黃傑、劉戡、廖耀湘等。湖南籍的黃埔學生中共出了200餘名將軍。

解放軍也是一樣:

我軍1955年授銜的中將以上的開國將帥湖南人最多。十大元帥,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人;十名大將,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6人;57位上將,有王平、王震、鄧華、甘泗淇、朱良才、蘇振華、李濤、李志民、李聚奎、楊勇、楊得志、肖克、宋任窮、宋時輪、陳明仁、鍾期光、唐亮、陶峙嶽、傅秋濤、彭紹輝等近20人,佔三分之一;177位中將,有張震、廖漢生等44人,佔四分之一強;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共254人,湖南有73人,近三成,居各省之首。

湘軍的戰績很多,對紅軍主要就是慘烈的湘江會戰。

紅軍對地方軍閥,基本都是壓倒性優勢,對付川軍、滇軍、黔軍、贛軍之流,往往1000人能夠打好幾千人。

然而,在湘江會戰中,6萬多紅軍面對數萬湘軍精銳的攻擊,傷亡非常慘重。

林彪當時帶著紅1軍團負責阻擋湘軍進攻。

然而湘軍前仆後繼,又有非常強的戰術素養,紅軍根本擋不住。一股湘軍甚至摸到林彪指揮部前幾十米,裝備上刺刀衝鋒時,刺刀反光被林彪的警衛員發現,迅速開槍。如果不是這樣,林彪怕都被打死了。

短短的湘江會戰結束後,紅軍從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幾乎損失了一半兵力。

林彪的紅1軍團是身經百戰的精銳部隊,此次損失也高達百分之五十。

據說一生極少線路表情的林彪,面對漫山遍野的紅軍遺體,淚流滿面。

桂軍

彭德懷元帥說過一句順口溜: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一般認為,軍閥部隊戰鬥力最強的就是桂軍。

如果不是廣西省的經濟太差,桂軍正規軍始終只有二三萬規模,他早就統一全過了。

桂軍的兇悍程度還強於湘軍,甚至比日軍還厲害。

新四軍2師師長張雲逸,是百色起義出身的桂系軍官。他曾經評價桂軍:“桂軍被反動宣傳灌輸得麻木,作戰勇猛得如野人拼命。陣地上戰至最後一人時,仍能堅決拼刺刀頑抗,直到被打死,反抗才停止。”

劉伯承元帥在大別山制訂了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

在抗戰中,日本人幾次殺入廣西,都遭到堅決阻擊。

在1944年的桂柳會戰中,桂軍死守桂林,給日軍造成很大的傷亡。但區區2萬桂軍面對數萬日軍,在桂林幾乎拼光了。

更關鍵的是,日軍沿途遭遇廣西民團和老百姓到處游擊戰,一路冷槍冷炮不斷。為此,日軍付出很大傷亡。

日本曾經這麼說“桂軍是中國軍隊中,最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要滅中國,先平廣西”。

一些日本軍官還認為“除去武器裝備以外,桂軍士兵單兵素質很高,作戰經驗豐富,強於日軍的普通部隊士兵”。


薩沙


民國時期是個軍閥混戰的亂世,要說各個軍閥實力排名到底如何,我覺得李宗仁的桂繫有必要重點說一下。畢竟在眾多軍閥當中,能給蔣介石造成困惑或者威脅的人,也只有他們了。

其它的軍閥,無論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山西軍,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對於蔣介石來說,都不足以和他抗衡。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威脅可言。

儘管一開始馮玉祥的西北軍的勢力很大,人數也是眾多的有四十多萬人馬。但是,他的地盤不是太好,是比較貧瘠的西北地區。這就導致了,他在西北養不了太多的士兵,早晚他都會殺到中原來,這樣未免就會有大戰。再加上他和自己將領之間的關係相處的也不是太好。

所以,西北軍當中還是充滿著重重危機的。

正是因為如此,馮玉祥的勢力也是第一個被削弱的。

蔣介石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先是離間了馮玉祥和閻錫山的關係,又離間了馮玉祥和自己的心腹愛將韓復渠,石友三之間的關係,導致了馮玉祥的勢力大大的削弱,從此,馮玉祥再也就沒有辦法和蔣介石相抗衡了。

閻錫山他的勢力最小,但是,在幾個軍閥當中,他又是最為精明能幹會為人處事的一個。可以說他從來都不敢和蔣介石撕破臉,甚至他都是蔣介石拉攏的對象。

不過,就是閻錫山一次和蔣介石撕破臉,他們之間打了中原大戰。閻錫山差點輸了一個底朝天,同時,輸了這次戰役的人還有馮玉祥和李宗仁。

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全靠張學良東北軍的鼎力相助。因為張學良最先依附了蔣介石。

所以,東北軍的存在,就顯得更加無關緊要了。


就這樣蔣介石靠著自己的智謀和武力,先後征服了馮玉祥、閻錫山和張學良。但是,始終讓蔣介石搞不定的就是桂繫了。

桂系軍閥裡有兩個比較牛的人,這兩個人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他們兩個一起被稱為“李白”。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才能,他們兩個人都是遠勝其他人的。

他們和蔣介石的關係一直都是即存在合作,又存在分歧,從北伐戰爭到整個解放戰爭時期,都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的一生,有三次下野的機會。這三次他的下野,都是和桂繫有關,也就是和李宗仁白崇禧有關。

下野對於蔣介石來說,絕對的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而自己有三次下野的經歷,都是敗在桂系軍的手裡,蔣介石對桂系軍當然是恨之入骨了。

可是,令蔣介石很無奈的是,儘管他十分厭惡這樣的一個不但不聽自己號令,而且還處處和自己作對的軍閥,但是,他也是拿他們沒有辦法。因為他們之間畢竟存在著合作,誰都離不開誰。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桂系軍閥的實力也是最為強大的一個。他們對蔣介石的威脅也是最大的,甚至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敗北,也是和李宗仁白崇禧不作為有關係。至少在蔣介石看來是這樣的,桂系軍一直不配合蔣介石,他們做不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所以,最終等待他們的也只有失敗了,當然了他們之所以失敗,更大的原因是在於不得民心。

因此可得,民國時期實力最大的軍閥當屬是桂系,其次就是馮玉祥的西北軍,然後就是閻錫山和東北軍。


史學達人


在以往對民國軍閥的排名中(民間排名),大多是根據軍閥的兵力然後當做實力進行對比,有一定依據,但是不準確,兵力是一回事,戰鬥力又是一回事,

兵多槍多,也不代表最能打,在強調兵力的同時,根據具體戰役來分析一下軍閥的實力。

先來說說北洋軍閥,很多人都認為最厲害的應該是奉系,巔峰時期東北軍多大四十多萬,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槍械火炮全國據守,就連最新式的坦克也有一些,除了陸軍之外,奉系的也擁有民國實力最強勁的空軍和海軍。

其實我倒是認為,奉系的實力都停留在表面上,在豪華的陣容包藏下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奉軍,在民國期間,奉系參加的戰役主要包括兩次直奉大戰,以及晉奉之戰,在奉系發展成為東北軍後國內參加了中原大戰的武裝調停,討伐石友三,對外發生了中東路事件以及九一八事變,抗戰中包括熱河事變,你會發現,除了第二次直奉大戰因為直系馮玉祥倒戈,奉系幾乎沒有勝仗。

奉系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簡直就是被吊打,如果不是有外國勢力干涉,吳佩孚真就打出山海關外了,奉系和外國勢力對抗失敗是必然的,問題的關鍵是奉系敗的實在是太慘烈了,以九一八事變來說,簡直是慫到家了。

當然,要說奉系最屈辱的戰役,還是國內戰爭期間與閻錫山晉軍之間的交手,張學良率領奉軍五萬人馬攻打傅作義一萬人馬防守的涿州,連續攻打一百多天,在佔據各種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沒能攻下,反而成了傅作義成名之戰的墊腳石,為中國近代軍史奉獻了一場教科書式的城市防守戰。

前面一位答主將皖系排在了軍閥的第一位,我不清楚皖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在袁世凱死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執政四年,是北洋三系第一個登上歷史舞臺的派系,然而皖系的影響力主要在於政治上的影響力,而非軍事上。

皖系最終失敗,恰恰也是因為和軍隊聯繫不密切,雖然段祺瑞一直堅持武力統一南方,並且主張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卻都是因為想要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力。

皖系相關的大戰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皖系主持的武裝統一南方,一個是直皖大戰,一個讓皖系由盛轉衰,一個讓皖系下臺。

從上面來看直系與皖系與奉系的戰績,一次直皖、兩次直奉,很明顯直系是三戰兩勝,最後一次還是輸給了內部倒戈。

也就是說皖系和奉系其實都曾經是直系的手下敗將,儘管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直系迅速分裂,但是分裂衍生而出的吳佩孚、馮玉祥、孫傳芳依然是民國時期北方重要的軍事實力。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時宣稱打倒的三大軍閥,其中只有張作霖是奉系,吳佩孚和孫傳芳都是直系,由此可見,奉系執政北洋期間,實際上也是與直系達成了妥協。

再來說說直系分裂出的西北軍馮玉祥,縱橫認為民國時期最能打的部隊其實就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到1928年之後,以奉系為班底的東北軍,嬌生慣養,根本就難以擔當重任,要是給西北軍安置在東北,縱橫想,時局真的不會如此糟糕。

馮玉祥是丘八出身,也就是大頭兵出身,所謂來源於群眾,又回到群眾身邊,因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在打仗方面西北軍還是挺能打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西北軍快速發展的同時,缺乏了兩樣東西,一個是主義,一個是武器,蔣介石能夠取勝靠的是三民主義,東北軍能夠佔據黃河以北靠的是武器,只有馮玉祥是靠著要飯碗,一點點闖出了自己的名堂。

在中原大戰中,馮玉祥部在張學良入關武裝調停時敗北,馮玉祥宣佈下野,從此沒能東山再起,但是馮玉祥西北軍衍生出的宋哲元部、韓復榘部乃至石友三部都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和馮玉祥的西北軍相比,晉綏軍跟奉系東北軍有一定相似之處,相比於東北軍西北軍而言,晉綏軍更加保守一點,閻錫山治內有方,對外無力。

篇幅有限,以後有機會再講講南方地方軍閥的實力吧!


史論縱橫


1.馮國璋,直隸河間人,直係軍閥首腦,曾任民國代總統,北洋三傑之一。早年即參加小站練兵,是袁世凱親信。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指揮北洋軍與南方民軍交戰。

2.曹錕,天津人,直係軍閥首腦,曾任民國大總統。在1920年到1924年間控制北京政府,1924年因為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被囚禁。

3.吳佩孚,山東蓬萊人,軍事家,直係軍閥首腦,有“秀才大帥”之稱,善於練兵用兵,打贏了平定湖南之役、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大戰等,一時間風頭無倆。

4.孫傳芳,山東人,直係軍閥後起之秀,佔據東南五省地盤,1927年部隊被北伐軍擊潰。後來死於仇家施劍翹刺殺。

5.段祺瑞,安徽六安人,幼年遷居合肥,人稱段合肥。皖系軍閥首腦,北洋三傑之一,曾經三任國務總理、還曾任臨時執政府執政。手下徐樹錚曾帥部逼迫外猛取消毒立。

6.張作霖,遼寧海城人,奉系軍閥首腦,因為馮玉祥倒戈,打贏了第二次直奉大戰,率軍入關,主導了北京政府,並在1927年擔任中華民國安國軍政府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掌門人。1928年6月死於皇姑屯事件。

7.張學良,遼寧海城人,張作霖長子,東北軍首腦,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28年12月宣佈東北易幟擁護國民政府,1929年中東路事件,1930年9月幫助蔣介石打贏了中原大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後來被扣留軟禁,東北軍作為一個整體瓦解。

8.陸榮廷,廣西武鳴人,人稱陸武鳴,舊桂系軍閥首腦。

9.唐繼堯,雲南會澤人,滇系軍閥首腦。

10.馮玉祥,西北軍首腦,北洋上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30年10月中原大戰失敗後,西北軍基本整體上瓦解。

11.閻錫山,晉系軍閥首腦,北洋上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盤踞山西三十八年。中原大戰失敗,但是晉綏軍仍然控制在閻錫山手中。1937年抗戰爆發,參與指揮了忻口會戰等。解放戰爭時期,在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連連敗北,最終敗逃臺灣。

12.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首腦,其勢力一直保持到1949年。

13.龍雲,滇系軍閥首腦,被稱為雲南王。

14.陳炯明、陳濟棠、張發奎、李濟深,粵系軍閥首腦。



磨史作鏡


籠統地講,民國軍閥割據應該是從1912年袁世凱當選大總統開始直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時止,一共16年;具體來講那就是從1916年袁世凱死後、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擔任總理開始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止,共12年。

說到排名,這要看彼此所掌控的地盤大小和在全國的影響力如何。

排名前四位的應該是袁世凱的北洋系、段祺瑞的皖系、馮國璋的直系、張作霖的奉系,因為這四大軍閥曾經掌控過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北京政府。

第一、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軍閥,後來的皖系軍閥、直係軍閥都是出自其門下。

袁世凱主政時間是1912年至1916年共4年,在此期間中國雖然也是大小軍閥林立,但是沒人敢隨便問鼎國柄,期間雖然有革命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戰爭和西南軍閥挑起的護國戰爭,但無一例外的都沒能成功。

第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魯、閩、陝等省,執政四年(1916年——1920年)。

代表性戰役:收復外蒙古之戰、直皖大戰。

第三、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在美國、英國等帝國主義支持下控制蘇、贛、湘、鄂、直隸等省。

代表性戰役:直皖大戰、兩次直奉大戰、汀泗橋戰役、賀勝橋之戰。

第四、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首的奉系軍閥。

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控制黑龍江、奉天、熱河、遼寧等4省。

代表性戰役:兩次直奉大戰、對抗國民政府北伐之戰、中原大戰、江橋之戰、熱河之戰

說完四大軍閥再說說4個小軍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唐繼堯和龍云為首的滇系軍閥、陸榮廷和李宗仁為首的桂系軍閥、劉文輝和劉湘為首的川系軍閥。

排名:

第一、桂系軍閥

兩代掌門人:陸榮廷和李宗仁

控制廣西甚至一度包括了廣東,甚至還問鼎全國大權。

代表性戰役: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之戰、中原大戰、臺兒莊之戰、廣西戰役。

第二、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

控制山西、綏遠兩省。

代表性戰役:涿州之戰、中原大戰、太原會戰、五原之戰、解放山西之戰。

第三、以劉湘、劉文輝為首的川系軍閥

控制四川、西康兩省

代表性戰役:二劉大戰、大渡河之戰。

第四、以唐繼堯、龍云為首的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最早的創始人應該是蔡鍔,但是蔡鍔一生致力於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因此不能被冠以軍閥。

主要控制雲南、貴州兩省。

代表性戰役:1925年滇桂之戰、臺兒莊之戰。


大將軍威武K


民國時期,國家動盪,軍閥林立,彼此間攻伐不斷,民不聊生,國力日益衰敗。但軍閥的存在是有客觀的原因,好惡也無絕對,有些軍閥雖然反動,但也抗日有功。以軍閥的戰績和佔據的地盤以及形成的歷史影響和作用,可以做一個軍閥實力排名。

一、桂系軍閥。


桂系分為舊桂系和新桂系,舊桂系以陸榮廷為代表,鼎盛時期佔據兩廣跟湖南三省。新桂系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代表。李宗仁說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促成北伐,有三路革命軍出師北伐,桂系從廣西本土出發,為其中一支。桂系作為北伐主力從廣西一路打到山海關,擊敗吳佩孚、孫傳芳,佔據七省地盤。抗日戰爭時期,桂系在“李白”的領導下參加了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崑崙關戰役、豫湘桂會戰、棗宜會戰、武漢會戰等幾乎所有重大戰役。桂系曾經逼迫蔣介石三次下野,李宗仁代理民國大總統職位,直系指揮一百多萬軍隊,解放戰爭時期,桂系無法逆歷史潮流,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北洋軍閥

袁世凱取得政權後,開啟了北洋軍閥統治時代。北洋軍由清政府訓練的新軍轉變而來,由於北洋軍接受西方新式訓練比較早,又有清政府、北洋政府的財政撥款、日本勢力的扶持,戰力比較強悍。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軍閥。而後,皖系、直系被北伐革命軍消滅,奉系到張學良時,改旗易幟,投靠了老蔣,加入了民國,九一八事變後,奉系軍閥由於張學良對國際局勢的誤判,丟棄東北進入關內,被蔣介石肢解拆分,關內的東北軍也參加了抗日戰爭,張愛萍將軍就是優秀的抗日東北軍舊將。

三、閻錫山晉系軍閥

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集團以山西為根據地,政權延續長達38年之久。晉系曾聯合桂系、馮玉祥聯合倒蔣,史稱中原大戰,由於張學良奉系入關支持蔣介石而失敗,但晉系根基猶在。抗日戰爭時期,晉系在閻錫山領導下抗日,傅作義、徐永昌就是出自晉系的名將。

四、西北馬家軍


西北馬家軍,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西北馬家軍主要將領包括馬步芳、馬鴻逵。西北馬家軍起源於清末回亂,西北軍彪悍而兇殘,擊敗了紅軍西路軍,這也成了日後被解放軍不接受投降全部殲滅的導火索。西北軍在抗戰時期表現出了應有的強悍,特別是騎兵隊伍,在與日軍的戰鬥當中,就曾發生過馬家軍數百名士兵不願被俘受辱而投黃河自盡。解放戰爭時期,西北馬家軍被彭德懷率領的解放軍徹底殲滅。

五、四川軍閥


四川軍閥派系林立,由於缺乏像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一樣的將才,導致四川軍閥一直沒能夠形成軍政統一,內部派系互相攻伐不斷,大大影響了川軍的整體戰鬥力,以至於在和各省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中戰績不佳。但即使這樣,川軍還是響應號召離開四川,穿著草鞋千里迢迢奔赴抗日戰場,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六、粵系軍閥

廣東有點特殊,雖然出過一些軍閥派系,但是他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發源地和國民革命軍的發源地之一,完全稱之為粵系軍閥,似乎並不妥。由於歷史和地理位置原因,兩廣時常發生戰爭和互相合作出師北伐、共拒老蔣。粵系軍閥也為北伐出了大功。

七、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以唐繼堯、龍云為代表,主要轄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滇系曾經多次跟隨孫中山、國民政府參加革命起義,在抗日戰爭中也是積極響應號召,立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戰功,但由於地理位置原因,滇系軍人普遍犯有毒癮,很多都帶著煙槍上戰場,打仗時經常毒癮發作,從而導致滇系戰鬥力不是很強。


月夜讀春秋


這個題目好大呀!要知道從民國成立到1949年,跨度足足有38年,而這38年中,中國正是軍閥混戰,有槍便是草頭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極度混亂的狀態,大小軍閥多如牛毛。這樣回答看各位看官是否滿意:

民國應分為兩個階段,1911年一1927年為北洋政府時期,1928年一1949年為國民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初期,最大的軍閥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正是因為舉世無軍隊能敵北洋軍,孫中山也不得不把大總統之位讓於袁世凱,以換得國體改變,滿清結束,封建統治自此壽終正寢。

北洋軍勢力遍佈中國,只有一些邊遠省份才有些地方實力派,掌握地方實權,如廣西、雲南等地,但都承認北洋政府。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東北,東北並無北洋新軍的嫡系人馬掌權,袁世凱是用懷柔政策收服的東北,趙爾巽之後,軍隊實權落在張作霖手,但張作霖投靠北洋,也被認可為北洋系。

袁世凱復闢,蔡鍔至雲南發起護國運動,成為地方派系第一個反對北洋政府的,出兵貴州、四川,成為實力、影響力很大的部隊,為滇軍。滇軍的延革直到49年,也算是名將輩出,唐繼堯、朱培德、龍雲等都有史冊留名。

與滇系軍閥有一拼的地方實力派系還有廣西的桂系陸榮廷,勢力範圍一度控制廣西、廣東、湖南部份。

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裂,主要是三大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馮國璋死後由曹琨成為直系首領,其後吳佩孚成為直系最有勢力的人物,直系最後輝煌者是孫傳芳。張作霖苦心經營東北,成為東北王,為奉系。

各派系間的實力,此消彼漲。地方派系是無法和北洋比的。北洋系中,開始是皖系實力最大,直皖戰爭後,直系成為最強系,曹琨當選總統。經過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成為後起之秀,為中國第一大軍閥,但仍遭到直系孫傳芳和吳佩孚的聯手反擊。直到被北伐軍重新趕回東北。

國民政府時期,其實和北洋時期一樣,各地方派系雖承認國民政府,但又各自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最大的當然是蔣介石的中央軍。第二則是繼承了張作霖奉系家底的張學良的東北軍,還有就是脫胎於直系的馮玉祥的西北軍,山西的閻錫山晉綏軍,李宗仁的新桂系。這五隻是最大的,為爭權奪利分成二幫中原大戰。

此外地方小軍閥遍地,何鍵的湘軍、王家烈的黔軍,劉湘、楊森、劉文輝的川軍,青海馬良軍,新疆盛世才等等。

蔣介石成為真正的“領袖”,還多虧西安事變,在西安事變後,各黨各派才形成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蔣才算明面上得到全國認可。









淨月暖陽


清朝垮臺之後,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又以手中兵權“挾持”天下,各省系聽於北洋政府。

可是,袁世凱一死,北洋系陷入了分裂狀態,中國也因此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混亂局面。

倘若當時段祺瑞、馮國璋二人能夠精誠合作的話,北洋系不僅能夠免於分裂,或許還能夠繼續維持袁世凱時期的統一狀態。

只可惜,段祺瑞和黎元洪鬧得太厲害,“府院之爭”也燒到了馮國璋的屁股上,這把火之所以能夠燒到馮國璋的屁股,除了馮國璋確實有覬覦北洋政府頭把交椅之心外,黎元洪也卻有幾分手段。

黎元洪起於清軍將領,在派系上可以說既不北,也不南,可又沒有實力自成一派,所以處境一直很尷尬。

只不過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各方的妥協之下坐上了總統的寶座,他卻不甘被人當成一尊佛給供起來,這才藉著是否向德國宣戰之機挑起了“府院之爭”,並順手將國會和馮國璋給拉下了水,這才讓皖、直二系撕破臉皮,陷入了分裂。

張作霖又在東北異軍突起,隨後也自成一系。

如此一來,北洋系在袁世凱死後貶分成了三系,即皖系、直系和奉系。

從1912年到1928年這16年的時間,則可以分為四段,1912年至1916年為袁世凱主政時期,1916年到1920年則為皖系段祺瑞執政,1920年至1924年則為直系曹錕、吳佩孚,1924年至1928年則張作霖。

袁世凱一死,雖有黎元洪當了總統,段祺瑞屈居國務總理一職,然而因為段祺瑞手中有槍,所以黎元洪只是一個空殼而已。

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引起了直、奉以及南方的不滿,段氏遂陷入天下共討之局勢,隨後於1920年打起了“直皖戰爭”,以段祺瑞敗北辭職而宣告結束,由此北洋政府從皖系軍閥的手中落到了直係軍閥手中。

曹、吳入主北京政府之後,因利益分配不均所致,奉系張作霖於1922年打向了直系,稱為“第一次直奉戰爭”。

不過,張作霖輸了,所以乖乖跑回了東北發展了兩年,隨後於1924年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此時直系兵驕,奉系兵鋒正盛,又有“馮倒戈”在背後給吳佩孚捅刀,所以張作霖打贏了。

馮倒戈雖有心主政北京,然而實力不允許,後被張作霖打得把腿跑到了蘇聯。

吳佩孚雖輸掉了第二次直奉戰爭,但並沒有徹底被打垮,而是蟄伏於鄂省之內,等待東山再起之日。

直系除了吳佩孚之外,還有孫傳芳盤踞於東南一帶,一度控扼浙、閩、蘇、皖、贛五省,亦是一時之梟雄。

晉系則有閻錫山這位民國“政壇不倒翁”割據,埋頭髮展,後懸青天白日旗,入了國民政府的局。

北有皖、直、奉三系以及馮、閻二系,南有幾系呢?

先說說桂系和粵系,當時廣東為桂系所佔,行“以粵養桂”之策,粵系之人自然不服,所以鼓吹“粵人治粵”,隨後孫中山聯絡陳炯明、許崇智等粵系軍閥以及西南一帶的軍閥一起回粵驅逐桂軍。

這也即是1920年之粵桂戰爭,粵系不僅成功驅逐了桂系,陳炯明還一路打到了南寧,控制了廣西,陸榮廷也被逼得出走安南。

但是,此時廣東也成了“一鍋粥”,除了粵系之外,還有湘系、贛系、滇系等軍,廣東局面仍然沒能得到收拾。

1922年陳炯明和孫先生鬧翻,隨後有了“炮轟總統府”的一幕,不過孫先生在1923年捲土回粵,打垮了陳炯明,從而又控制了廣州軍政府。

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人則趁著粵、桂二系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暗中發展自身,隨後組成“定桂討賊聯軍”討伐陸榮廷和沈鴻英,於1925年控制了廣西,成為了新桂系三巨頭,後黃氏離桂,桂系則全由“李白”作主。

湖南原為譚延闓所據,後於1920年被趙恆錫驅逐,趙恆錫則在1926年被唐生智趕下臺。

貴州先有劉顯世,後有彭漢章。

四川自蔡鍔因病離川渡日之後,陷入軍閥混戰時期,後有劉湘掌川省之軍政。

雲南先有唐繼堯,後有龍雲。

後來,北伐一役,各系地盤通通收歸國府,雖有“李白”、張學良、閻錫山、龍雲、劉湘、西北諸馬乃至盛世才等人仍坐山為王,但至少也開始逐漸聽從國民政府的命令了。

隨著蔣手裡的軍權不斷增強,國民政府對地方軍閥的控制力也在逐漸增強,所以西安事變之後,張、楊二人也得乖乖由蔣處置。

後來之龍雲,在1945年之後也同樣被蔣解除了兵權。

1949年之後,軍閥之亂始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