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京剧奇人张君秋

京剧奇人张君秋

(摘自《北京广播电视报》)

京剧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十旦九张”,由此可见,“张派”艺术影响深远。

回想张君秋的从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他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原本是唱河北梆子的著名青衣。可是张君秋虽在母亲身边长大,却一点儿不受家庭的影响,只对京剧一往情深。

张君秋的启蒙老师是李凌枫。李是人送外号“通天教主”王瑶卿的弟子,所以张的演唱艺术,与“王派”颇有渊源。王对张十分看重,认为他虽是跟李学戏,却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曾对李说:“我的徒弟,不如你的徒弟。”其对张的激赏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张君秋人很聪明,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又很善于食而化之。后来他又拜尚小云和梅兰芳为师,戏路大体是“梅派”,而演《汉明妃》、《乾坤福寿镜》又宗“尚派”。同时他也兼演一些“程派”戏,如《红拂传》、《烛影记》,但不是“程派”。


张君秋之所以能名列四小名旦之中,与他学四大名旦之腔而不学四大名旦之味儿,很有关系。比如:在《二进宫》中,“你道他”一句节节高的大腔,一般都会唱成“他啊啊啊啊他”,重叠着往上翻,而张则是按“王派”(也不是完全的王派)使“单腔”,唱成“你道他(拖长)啊啊”,因而能独树一帜,显得特别大气。

张君秋的“倒仓”期特别短,仅数月就完全恢复了,这很令人称奇。他的嗓音之好真可说是得天独厚。汪曾祺在北京京剧院工作的好长时间,他就很佩服张的嗓子,称他“气力充沛”、“两碗打卤面刚刚下肚,立马就‘苦哇!'(女起解)”。什么“饱吹饿唱”,放别人那儿是“真理”,在张这儿则完全没有这么一说。

张的高中低音全能运用自如,花甲之年唱《女起解》、《龙凤呈祥》、《望江亭》、《西厢记》,风采依旧,不减当年,这在旦行中是很少见的。“张派”唱腔,不落俗套,虽起伏很大,却非常甜润流畅。如《西厢记》里崔莺莺焚香祷告时的一段西皮原板,明快中见含蓄,简捷中见委婉,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此时的复杂心情。


张的扮相在“男旦”中亦是最有特点的。既像“梅(兰芳)”又像“荀(慧生)”,仪态万方与梅最近,华贵端凝,丽而不邪。而其眉宇间的一股惨厉之气又与荀慧生中年时的扮相十分相似。

1965年,张君秋与马连良来北京大学演现代戏《年年有余》。散戏之后,我们一帮学生戏迷跟在陆平校长的屁股后面,要见见台下的张君秋到底是什么模样。只见他双目炯炯,仪态万方,一边向汽车走去,一边优雅地用手绢擦着刚卸完妆的脸。我们都很惊讶于他的皮肤之白、之细,用如今的一句话说,简直就是一位"帅哥"--而那时他已是45岁的人了。

(摘自《北京广播电视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