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魯迅是我國的著名作家,曾經學醫的他放棄自己的理想轉而投身文學行業,為的就是救國。他經常會寫出許多振聾發聵的話語來激勵國人,這些話語看似有所指,但大部分都是在抨擊這個社會

其實,在魯迅同期其實湧現出許多人才,不僅僅是文學上的,各種理工科專業的也比比皆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曾經是魯迅在北大的同事。可這兩個人同樣優秀但所屬領域不同的人竟然也會有矛盾。

現代人社交與以前人社交的區別

回顧以前和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許多變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際關係的變化。現代社會高度發展,在這個速度之下,人們似乎忘記了一些最純樸的事情,只是熱衷於追求利益,就連周圍認識的人也是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互聯網的出現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事實情況卻不是真的拉近了。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傳統意義上的交往便捷並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或許換一句話說更加恰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圈拉近了。但以前不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親近,就算社交工具不發達,但也因為這樣人們倍感珍惜能夠見面的機會。更何況二十世紀那個社會是一個極度動盪的社會,活著已經不容易了,因此人們總是用最大的善意來對待周圍的人。

魯迅與李四光的性格分析

說起魯迅和李四光的相熟過程,其實是順其自然的。當時魯迅與李四光同在北大任教,雖分屬不同的領域,但彼此依舊熟識。與現在的許多情況不同,現在的很多高校不同領域的老師甚至都互相不認識。在當時這些優秀的人不管分屬的領域多麼不同,但都會有所聯繫。

可能是這個國家的大任將他們聯繫在一起,也可能是亂世中心心相惜的感情讓他們相交。最終因為一些閒話讓魯迅和李四光交惡。

李四光是一個地質學家,是他讓我國改變了外國嘲笑我國沒有石油的狀況。但除此之外,我們對他的瞭解甚少。但魯迅則因發表了許多作品,讓大眾更加熟識他。印象中的他倡導革命之路,曾經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這句話,驚醒了人們一起走不同的路面對祖國的興衰。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他也曾將自己降低到塵埃說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話。但不管怎樣說,從魯迅的文章和他的事蹟來看,他都是一個行動派,還是一個剛正不阿不懼怕任何勢力的行動派。

魯迅與李四光之間的你來我往

大眾看到兩個人的交惡大概也是從文章中發現的。當時李四光不僅僅擔任北大的老師還管理著圖書館的事宜,而魯迅僅僅是一個北大的老師。魯迅從別人那裡的閒言碎語得知這件事以後,當時就發文抨擊李四光——身兼數職,拿著許多工資,恐怕心思多了學業上就會出現問題。

面對這樣的詆譭,李四光沒有選擇沉默,但作為一個理工科的人,在寫作上總會有些缺陷,很可能自己的意思都表達不完整反而還會被找出許多莫須有的漏洞。

所以最後李四光找了徐志摩來為他發表文章正名。在文章中,李四光先生表達自己確實在任教和擔任圖書館的副館長。可他目前已經不再領作為教師的工資了,僅僅領在圖書館的五百塊錢工資,然而這五百塊錢還要從中間扣除一部分用來為圖書館買書籍和其他用品,這下這件事情才真相大白了。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但令人有些疑惑,魯迅和李四光兩個沒有過節的人,為何會因為這點小事兒交惡呢?

魯迅針對李四光的真實原因

魯迅作為一個無私為國家的人,如此針對另一個兢兢業業的人著實讓人有些匪夷所思,這中間總不可能因為一些利益糾紛,那最有可能就是在國家大事上的糾紛了,但這件事其實也是一個誤會。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記念劉和珍君》,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通過一個學生的視角極力抨擊當時的社會現狀,可他最主要想抨擊的是當時的學生運動阻止者——楊蔭榆等人。

楊蔭榆是當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她反對學校的女學生搞遊行演講,經常在學校做演講反對,並且會請一些當時的有名人士聲援她。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可就算她禁止的力度很大,依舊擋不住學生的熱潮,她們甚至聯名到教育部要求罷免楊蔭榆校長的職業,然而楊蔭榆此時為了自己的聲威已經將幾個學生趕出學校。可這樣老師與學生的爭鬥遠遠沒有結束,最後學生們仍舊安安心心的上課,而楊蔭榆卻不能再進入學校了。

那麼這件事如何和李四光有了關係?

原來楊蔭榆認識李四光的妻子,她告訴李四光的妻子,只要李四光去學校為她們雙方說和就好,而這邊李四光還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正一步步跌入圈套。

等楊蔭榆協同李四光和她騙去的許多人一起去學校時,楊蔭榆立刻改了自己之前低聲下氣的樣子,轉而對學生繼續自己之前的言論。本來楊蔭榆以為打了一把好算盤,學生們會因為自己帶了這麼多有名人士會服從自己,可結果卻不是如此,之後對於楊蔭榆的討伐更加嚴厲了,甚至這個學校也被撤銷了。無奈之下,楊蔭榆只好投奔自己其他的親戚。

這邊楊蔭榆一走了之後,李四光因為聲援楊蔭榆而被登上報紙,魯迅看到之後立刻發文抨擊他。其實,之後對於李四光的種種批判都源自於李四光去幫助楊蔭榆這件事。但李四光何其無辜,只是想當個和事佬卻被人如此誤會,無奈之下只能又一次發文為自己正名。

打嘴架只服魯迅,為句閒話,和李四光都能撕起來,你猜誰贏了?

魯迅和李四光兩個人如此你來我往,

最後自然是李四光佔了上風,畢竟這件事最冤枉的是他。但兩個名家如此爭鬥,卻是不理智的,甚至這個行為有些掉價。但我國仍有不知者無罪的說法,兩個人身為局中人不瞭解來龍去脈,是可以被原諒的。況且,都是為了和睦而著想,又怎能評判孰是孰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