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古代,因“湟水流經其中”,所以稱湟水流域為湟中。西寧是古湟中的一部分,這裡最早是羌人生活的地方,被稱為“西羌之地”。西漢時,隨著漢朝勢力的西移,西寧正式納入了中原王朝版圖。此後的兩千多年裡,西寧的地名幾經更迭,每一次地名變遷的背後,都蘊含著歷史的風雲和文化的傳承。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西漢始設西平亭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西漢初,匈奴阻斷了中原與西域最重要的通道——河西走廊。公元121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抗擊匈奴,漢朝的勢力開始進入湟水流域,並在險隘要地設置礙、塞、亭、燧等軍事防禦設施。

大約在此期間,西漢在今天的西寧地區設置了西平亭。西平亭是西寧最早的行政建制,它既是軍事防禦體系,也是郵傳系統,也是地方基層政權。

我省文史學者靳育德先生介紹:“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平定河湟,設金城郡,西寧隸屬金城郡臨羌縣管轄。”

東漢改置西平郡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東漢初年,光武帝統一全國,青海東部地區歸東漢統治。兩漢以來,多次在湟水流域屯田和遷徙內地漢民戍邊,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不斷傳到這裡,地處湟水谷地的西寧等地生產得到了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為了加強西寧地區的統治,公元205年,東漢劃分金城郡西部數地,設置了西平郡,同時分臨羌縣東部數地置西都縣,郡、縣治均在今西寧。

西平郡當時隸屬涼州刺史部,轄西都縣、破羌縣、安夷縣和臨羌縣,轄境約是現在的湟源、湟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及海東市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平安區、樂都區等地區。自此,西寧成為湟水流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及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之後的很多年,隨著政權的更替,先後有三國時期的魏國、西晉、前涼佔據西寧地區,但是西平郡這個地名卻一直存在。直到後涼統治時期,西平郡曾一度改名為西河郡,到南涼建都西平,西河郡再次改名為了西平郡。

北魏稱鄯州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北魏時期,西寧有了新的地名——鄯州。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權。公元444年,北魏大破吐谷渾。第二年,吐谷渾王慕利延敗走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同年,北魏軍隊擊破鄯善國,鄯善國滅國。

“當時,統治湟水流域的北魏政權改西平郡為鄯善鎮。數年後,又改鄯善鎮為鄯州,州治今天的西寧,轄西平郡和澆河郡。”靳育德先生說。鄯州也是北魏時期青海最高的行政建置。

隋文帝時期,全國調整行政區劃,取消了郡一級建置,設立了縣。公元598年,改西都縣為湟水縣,西寧地區為湟水縣轄地。

“唐時,又在西寧設置了鄯城縣。轄地包括今天的西寧、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靳育德先生說。

唃廝囉設置青唐城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北宋時期吐蕃後裔欺南凌溫在西寧建立唃廝囉政權。西寧有了一個新的名稱——青唐城。

據瞭解,當時的青唐城周圍二十里,中間有一堵牆將古城分為東西二城。西城建有宮殿、貴族宅邸等,東城居住著普通百姓。一百多年後,唃廝囉政權滅亡,青唐城這一地名也隨之消失。

“公元1104年,宋軍進軍湟水流域,收復了青唐。北宋設置了西寧州,州治今天的西寧,隸屬於隴右都護府。從此,西寧這一名稱便一直沿用到了今天。”靳育德先生說。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三縣地名變遷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湟中、湟源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自古以來就是西寧的屬地。隨著西寧地名的變遷,這三個地方的地名也隨之變化。

漲知識!西寧地名變化的背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因境內有大通河流經而得名,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西寧的屬地。大通縣境內最早的行政建制為西漢時期設置的長寧亭。此後千餘年,大通的地名都與西寧息息相關。直到清朝雍正年間,為進一步加強清王朝集權統治,清政府在設西寧府及西寧縣的同時,設置大通衛,轄門源等地。清政府還在大通修築了大通城(今門源回族自治縣縣城)、永安城(今祁連縣境內)和白塔城(今大通城關鎮)。靳育德先生介紹,清乾隆年間,經西寧道楊應琚等人申請,大通衛衛署遷到了白塔城(今城關)。乾隆二十六年,大通衛改為大通縣,從此白塔城成為大通縣治所在地。1957年10月,大通縣人民政府從城關鎮遷至橋頭鎮。1986年在原行政區域內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至今。

●湟中是青海最古老地名,泛指湟水流域。上世紀40年代中期西寧設市後,將原西寧縣移至魯沙爾,改縣名為湟中縣。2019年12月6日青海省官方發佈消息,國務院正式批准青海省調整西寧市部分行政區劃,同意撤銷湟中縣,設立西寧市湟中區。

●湟源明代時稱東西俱爾灣,東科寺修建後,人們稱為東科爾(丹噶爾),其實是蒙古語和藏語讀音不同的原因。清代設丹噶爾廳,民國初年改廳為縣時,改為湟源縣。


記者/王十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