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顏氏家訓》,顧名思義就是姓顏的家族的家訓。對《論語》或者孔子生平事蹟有些熟悉的人知道,孔子有一位優秀的弟子顏回,他克己復禮,安貧樂道,不遷怒不貳過,是孔門中最優秀的弟子。孔子推行仁,顏回是眾多弟子中唯一被孔子承認能夠做到仁的弟子。那這部家訓是否是顏回的著作呢?其實不是的。這部著作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是顏回的後代。

相比於其它家訓,如北宋朝的《錢氏家訓》、南宋的《朱熹家訓》、明朝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又名《朱柏廬治家格言》),清朝曾國藩家訓,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可以說是開後世“家訓”的先河。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沒有顯耀的官位,反而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兩度成為俘虜,是傳統的修身齊家之士子,因其有文學才華,皆能化險為夷。《錢氏家訓》是他晚年才寫的,全文二十章,包含他的個人價值觀,教育子孫後代的方法和原則。這部書沒有很多格言試的教條,而更像是一部家信集合,很多故事和道理娓娓道來,讀這部書就像是聽一位老人講故事。

作者行為開頭就大氣磅礴地稱揚聖賢之學:“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古代有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聖賢之書,這些聖賢書教人立心為誠,謹言慎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尤其是大學的三綱八目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明瞭一個人一輩子的修學方向,因此古代聖賢的教育已經非常完備了。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作者筆鋒一轉,說歷史後人的著作,大多事理重複,前後互相模仿,如同屋下架屋,床上施床,頭上安頭,腳上安腳,多餘的。就拿我們今天來說,各類的書籍,各類的文章,數不勝數,看不勝看,而且很多“天下文章一大抄”。在這些信息海洋中如何甄別篩選適合自己的書籍文章。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在變化之中尋求那個永恆不變的,在快速淹沒中尋求可以保留的長久一些的,因此把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花在經過時間洗練的經典上,這始終是一個正確而明智的抉擇。

孔子之門徒七十二賢,其中顏氏佔了八人,最有名的固然是顏回了,可見顏氏祖先是十分好學的。顏之推列舉了他所在南北朝之前的有名祖先,世代以儒雅為業。偶爾也有些從武的,例如漢末三國時期袁紹的名將顏良,被關羽斬殺;南朝劉宋的顏延之,曾經身處將軍職位,最後因此覆亡;還有一些從武的,要麼沒什麼出息,要麼結局都不好。唐朝的顏杲卿與顏真卿兄弟,似乎也應驗了此話。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即便是孔子力氣大到能舉起沉重的門關,他也並沒有因為力大而聞名,這是聖人的明證。那些真正做學問的古人,他們的心思很單純,讀書的唯一目的就是“讀書學做聖賢”。

顏之推因此告誡子孫“誡兵”,把心思放在讀書從文之上。他的孫子顏師古是《漢書》的專家,有《漢書注》。(《漢書注》是顏師古晚年力作,在審定音讀、詮釋字義方面用功最多。 彙集二十三家前人註釋,又有自己的考證,是現存最早最為通行的注本。與史記三家注、三國志裴注、資治通鑑胡注並稱為四大注)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教育原則——早教(包括胎教)

“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古者聖王“,是指周文王家族,周文王的爺爺周太公、周文王的父親、周文王本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兒子)周公旦,這些人都是聖賢之人,因為有這些聖賢在前面打下基礎,周王朝可以坐擁八百餘年的基業,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就發明了胎教之法,母親懷孕三個月,在別宮分居,眼睛不看不該看的事物,耳朵不聽不該聽的言語,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從現代的科學來看,如果孕婦看到不好的東西,聽到不好的話,因此產生負面情緒,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即便在幾千年前,他們的胎教之法就已經是很科學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養育而出生的胎兒,情志會更加健康。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孩子出生之後則是幼教,孩子幼時,則延請老師給孩子講解孝、仁、禮、義,即便家庭條件不允許,也要趁早教誨孩子,使行則行,使止則止。可見古人對孩子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有正知正見,能夠明白事理,能夠分辨對錯。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自行分辨是非善惡,孩子自身就有免疫力,就不怕孩子誤入歧途,不至於一失足成千古恨。

父母同時需要具有威嚴與慈愛,該威嚴時則威嚴,該慈愛時則慈愛。《正面管教》那和善而堅定的基石原則,其實也可以在此找到源頭。否則等到孩子的驕慢、恣意妄為的習慣一旦養成,那時才來教育和制止,已經為時已晚,即便用棍棒打死他也沒辦法顯示父母的威嚴,孩子已然不聽父母之教誨,父母的憤怒只能愈加遭致孩子的怨恨,因為親子不親了。

書中引用了孔子的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另外還有諺語“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教育媳婦要在初來時,教育子女要在嬰孩時。教育也需要因時制宜,可見古人念念修身齊家治國,他們其實是非常懂得教育之道的。

在親子關係上,“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狎指夫子之間嬉戲不夠莊重,狎的結果是孩子對父母的怠慢;簡是指親子之間的禮數不可以簡,親子之間應該是父慈子孝,否則就會導致慈孝的丟失。古人“君子不親教其子”,因為五經裡邊都有一些父母不好跟孩子直講的內容,現在也有一個相似的通俗之話:孩子要讓別人教。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父母對待孩子要均愛,雨露均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孩子之間的秉性、能力等之不同,可能會誤導父母。“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對某些孩子的偏愛,儘管其發心是厚愛他,給予他更多,更寬容對待之,結果反而可能是禍害了他們。春秋公叔段之死、漢朝趙王如意被殘害、三國劉表宗族的傾覆,袁紹的兵敗失地,都與父母的偏愛有很多的關係。

在後娶續絃的問題上,顏之推指出一種現象:“凡庸之性,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按一般人的習性,後夫大多會寵愛前夫的孩子,後妻必然會虐待前妻的孩子。沒有百分之百的絕對情況,而其中也許蘊含一定的心理學原因。古人指出這種現象,無非是警戒後代子孫在這件事情上要非常慎重選擇。

最後引用書中的幾節故事做本文的結尾。

《顏氏家訓》古人給予子孫後代怎樣的教育指導和啟示

梁元帝時期有一個學士,聰明有才,自小受父親寵愛,沒有被管教好。他說對了一句話,其父親就到處跟人講,總是得到讚美;他做錯了一件事,父親就藏掖著為他掩飾,希望他能夠自己改正。在如此環境長大的他,粗暴傲慢的習氣與日俱增,最終因口禍而被周逖抽出了他的腸子,血祭戰鼓。

齊武成帝的兒子琅邪王是太子的胞弟,天資聰慧,齊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愛他,無論服飾還是飲食,標準都與太子看齊。齊武成帝經常當面稱讚他。太子即位後,琅邪王住到別的宮殿,然而他的待遇依然非常優厚,高於其他諸位王儲;但皇后認為這還是不夠,常常為此向皇帝進言。年紀才十來歲,卻驕橫肆意不懂節制,器物服飾玩物喜好都要向皇帝看齊;曾經在南殿朝拜時,看見典御官進獻新取出的冰塊,鉤盾進獻新出的李子,琅邪王立即就想去拿,沒拿到就大發雷霆,罵道:“皇帝有,我為什麼沒有?”他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不懂分寸。後來因為與宰相發生矛盾,便偽造聖旨將其殺掉。因他不懂節制,做事過分,最後被秘密處死。

西周時期尹吉甫是一位賢明的父親,其兒子伯奇是孝子,以賢父來管教孝子,兩人應該是能和睦相處,共享天倫的,但是尹吉甫續絃後,後妻離間他們父子之關係,伯奇終於被放逐了。曾參(孔子的弟子)的妻子死後,曾參對兒子曾華和曾元說:“我比不上尹吉甫,你們也比不上伯奇,所以我就不再續絃了。”王駿在料理妻子喪事的時候,也對別人說:“我比不上曾參,我的兒子也比不上曾華、曾元,所以不再續絃。”曾參和王駿終身不再娶,這些聖賢的事例足以引以為戒。歷史上繼母殘忍地虐待前妻的孩子,離間骨肉之間的親情,做那些讓人傷心斷腸的事情,這種事例哪能數得清?要慎重啊,要慎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