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颜氏家训》,顾名思义就是姓颜的家族的家训。对《论语》或者孔子生平事迹有些熟悉的人知道,孔子有一位优秀的弟子颜回,他克己复礼,安贫乐道,不迁怒不贰过,是孔门中最优秀的弟子。孔子推行仁,颜回是众多弟子中唯一被孔子承认能够做到仁的弟子。那这部家训是否是颜回的著作呢?其实不是的。这部著作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是颜回的后代。

相比于其它家训,如北宋朝的《钱氏家训》、南宋的《朱熹家训》、明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清朝曾国藩家训,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可以说是开后世“家训”的先河。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没有显耀的官位,反而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两度成为俘虏,是传统的修身齐家之士子,因其有文学才华,皆能化险为夷。《钱氏家训》是他晚年才写的,全文二十章,包含他的个人价值观,教育子孙后代的方法和原则。这部书没有很多格言试的教条,而更像是一部家信集合,很多故事和道理娓娓道来,读这部书就像是听一位老人讲故事。

作者行为开头就大气磅礴地称扬圣贤之学:“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古代有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圣贤之书,这些圣贤书教人立心为诚,谨言慎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尤其是大学的三纲八目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了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学方向,因此古代圣贤的教育已经非常完备了。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作者笔锋一转,说历史后人的著作,大多事理重复,前后互相模仿,如同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头上安头,脚上安脚,多余的。就拿我们今天来说,各类的书籍,各类的文章,数不胜数,看不胜看,而且很多“天下文章一大抄”。在这些信息海洋中如何甄别筛选适合自己的书籍文章。佛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在变化之中寻求那个永恒不变的,在快速淹没中寻求可以保留的长久一些的,因此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花在经过时间洗练的经典上,这始终是一个正确而明智的抉择。

孔子之门徒七十二贤,其中颜氏占了八人,最有名的固然是颜回了,可见颜氏祖先是十分好学的。颜之推列举了他所在南北朝之前的有名祖先,世代以儒雅为业。偶尔也有些从武的,例如汉末三国时期袁绍的名将颜良,被关羽斩杀;南朝刘宋的颜延之,曾经身处将军职位,最后因此覆亡;还有一些从武的,要么没什么出息,要么结局都不好。唐朝的颜杲卿与颜真卿兄弟,似乎也应验了此话。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即便是孔子力气大到能举起沉重的门关,他也并没有因为力大而闻名,这是圣人的明证。那些真正做学问的古人,他们的心思很单纯,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读书学做圣贤”。

颜之推因此告诫子孙“诫兵”,把心思放在读书从文之上。他的孙子颜师古是《汉书》的专家,有《汉书注》。(《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 汇集二十三家前人注释,又有自己的考证,是现存最早最为通行的注本。与史记三家注、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胡注并称为四大注)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教育原则——早教(包括胎教)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古者圣王“,是指周文王家族,周文王的爷爷周太公、周文王的父亲、周文王本人、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儿子)周公旦,这些人都是圣贤之人,因为有这些圣贤在前面打下基础,周王朝可以坐拥八百余年的基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就发明了胎教之法,母亲怀孕三个月,在别宫分居,眼睛不看不该看的事物,耳朵不听不该听的言语,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从现代的科学来看,如果孕妇看到不好的东西,听到不好的话,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即便在几千年前,他们的胎教之法就已经是很科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养育而出生的胎儿,情志会更加健康。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孩子出生之后则是幼教,孩子幼时,则延请老师给孩子讲解孝、仁、礼、义,即便家庭条件不允许,也要趁早教诲孩子,使行则行,使止则止。可见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有正知正见,能够明白事理,能够分辨对错。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自行分辨是非善恶,孩子自身就有免疫力,就不怕孩子误入歧途,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

父母同时需要具有威严与慈爱,该威严时则威严,该慈爱时则慈爱。《正面管教》那和善而坚定的基石原则,其实也可以在此找到源头。否则等到孩子的骄慢、恣意妄为的习惯一旦养成,那时才来教育和制止,已经为时已晚,即便用棍棒打死他也没办法显示父母的威严,孩子已然不听父母之教诲,父母的愤怒只能愈加遭致孩子的怨恨,因为亲子不亲了。

书中引用了孔子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另外还有谚语“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教育媳妇要在初来时,教育子女要在婴孩时。教育也需要因时制宜,可见古人念念修身齐家治国,他们其实是非常懂得教育之道的。

在亲子关系上,“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狎指夫子之间嬉戏不够庄重,狎的结果是孩子对父母的怠慢;简是指亲子之间的礼数不可以简,亲子之间应该是父慈子孝,否则就会导致慈孝的丢失。古人“君子不亲教其子”,因为五经里边都有一些父母不好跟孩子直讲的内容,现在也有一个相似的通俗之话:孩子要让别人教。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父母对待孩子要均爱,雨露均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之间的秉性、能力等之不同,可能会误导父母。“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对某些孩子的偏爱,尽管其发心是厚爱他,给予他更多,更宽容对待之,结果反而可能是祸害了他们。春秋公叔段之死、汉朝赵王如意被残害、三国刘表宗族的倾覆,袁绍的兵败失地,都与父母的偏爱有很多的关系。

在后娶续弦的问题上,颜之推指出一种现象:“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按一般人的习性,后夫大多会宠爱前夫的孩子,后妻必然会虐待前妻的孩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情况,而其中也许蕴含一定的心理学原因。古人指出这种现象,无非是警戒后代子孙在这件事情上要非常慎重选择。

最后引用书中的几节故事做本文的结尾。

《颜氏家训》古人给予子孙后代怎样的教育指导和启示

梁元帝时期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自小受父亲宠爱,没有被管教好。他说对了一句话,其父亲就到处跟人讲,总是得到赞美;他做错了一件事,父亲就藏掖着为他掩饰,希望他能够自己改正。在如此环境长大的他,粗暴傲慢的习气与日俱增,最终因口祸而被周逖抽出了他的肠子,血祭战鼓。

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是太子的胞弟,天资聪慧,齐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爱他,无论服饰还是饮食,标准都与太子看齐。齐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太子即位后,琅邪王住到别的宫殿,然而他的待遇依然非常优厚,高于其他诸位王储;但皇后认为这还是不够,常常为此向皇帝进言。年纪才十来岁,却骄横肆意不懂节制,器物服饰玩物喜好都要向皇帝看齐;曾经在南殿朝拜时,看见典御官进献新取出的冰块,钩盾进献新出的李子,琅邪王立即就想去拿,没拿到就大发雷霆,骂道:“皇帝有,我为什么没有?”他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不懂分寸。后来因为与宰相发生矛盾,便伪造圣旨将其杀掉。因他不懂节制,做事过分,最后被秘密处死。

西周时期尹吉甫是一位贤明的父亲,其儿子伯奇是孝子,以贤父来管教孝子,两人应该是能和睦相处,共享天伦的,但是尹吉甫续弦后,后妻离间他们父子之关系,伯奇终于被放逐了。曾参(孔子的弟子)的妻子死后,曾参对儿子曾华和曾元说:“我比不上尹吉甫,你们也比不上伯奇,所以我就不再续弦了。”王骏在料理妻子丧事的时候,也对别人说:“我比不上曾参,我的儿子也比不上曾华、曾元,所以不再续弦。”曾参和王骏终身不再娶,这些圣贤的事例足以引以为戒。历史上继母残忍地虐待前妻的孩子,离间骨肉之间的亲情,做那些让人伤心断肠的事情,这种事例哪能数得清?要慎重啊,要慎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