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挨打长大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要重视

“黄金棍下出孝子”,这是老一辈人所持有的育儿观念。打骂教育也被很多家长赞为“育儿捷径”,再顽劣的孩子迫于“暴力”下都会乖乖服软。

但被部分家长奉为教育经典的“打骂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却非常大,对比“经常挨打”与“从不挨打”的孩子,多年后的人生差距足以说明一切。

二十五年前,同一个小院,谢晓与林燕燕同年出生。

谢家父亲当过兵,骨子里有些重男轻女思想,对待谢晓的教育态度比较“强硬”。从谢晓上小学开始,谢爸爸就严格要求,但凡谢晓有半点顽皮的行为,谢爸爸就是一顿责骂,倘若是成绩考试不理想,谢爸爸就会高高举起棍棒。

在谢爸爸的教育下,谢晓学习不敢怠慢、成绩也相当优异,但不善言谈,性格内向。

挨打长大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要重视

​而林燕燕则是完全不同,林家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小学老师。虽然林燕燕是个女儿,但林家真把她当作掌上明珠来养。别说是挨打了,从小到大,林燕燕连重话都没被父母说过几次。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林燕燕,和谢晓不同,同样成绩优异,但性格开朗,善于与人相处。

大学毕业后,谢晓与林燕燕都去了外地工作。林燕燕的开朗性格很吃香,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在工作中,林燕燕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婚后夫妻相敬如宾。

而谢晓的人生则用灰暗形容,因为谢晓性格内向,在职场中受到了不少排挤。加上缺乏家庭关爱,又没有朋友开导,多重压力之下的林晓生活得很郁闷。

挨打长大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要重视

​后来偶然的机会,谢晓遇到不务正业的男人追求,内心没有安全感,缺乏关爱的谢晓不顾一切投入爱河。没多久,谢晓奉子成婚,但婚后的生活却不如意,丈夫暴露了酗酒的本性,对谢晓非打即骂。

两个同年出生的女孩,就因为家庭教育的影响,而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有多大差距?打骂孩子有什么坏处?

1、孩子性格孤僻

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内心是孤独无助,得不到家庭温暖,让孩子性格会变得内向、沉闷。这类孩子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他们不愿意跟人交流,尤其是和同龄人在一起,很容易因为家庭影响而生出“自卑感”,拒绝交朋友。

挨打长大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要重视

​2、孩子性格懦弱

长时间生活在“家庭暴力教育”下的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等到暴风骤雨,因此他们只能乖乖顺从。

不管父母、师长的话是对是错,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了固有认知——只有接受才能避免挨打。长此以往,孩子缺乏自己的思想,很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

3、孩子变得暴力

“暴力”是会传染的,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小朋友,内心里容易产生“敌对”思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以暴制暴”的想法。

挨打长大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要重视

​待到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可能条件反射就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类孩子长大后性格通常会变得暴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为人父母者也是伟大的教育者,在教育路上我们不能犯这3类错误:

1、打骂教育

这是教育的大忌。打骂教育不仅是影响了亲子关系,而且可能让孩子一生都笼罩在阴影之下。长时间接受打骂教育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要么暴躁、要么懦弱,很难攀登到他们人生的巅峰。

2、打压教育

有些家长总是怕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对待孩子经常会“打压”教育。但殊不知,家长认为的激励起到了反作用,打压教育很容易击垮孩子的自信心,有些孩子甚至养成破罐子破摔的性格,从此一蹶不振。

挨打长大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要重视

3、情绪教育

成年人无处没有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但一部分父母将压力转为了一种情绪,并且错误地把自己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以至于孩子的家庭生活如同“过山车”。

家长心情好则好,心情差那么就是狂风暴雨。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他们内心诚惶诚恐,性格容易变得懦弱、胆怯,缺乏自信心。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为人父母者就是孩子人生第一导师。家长的教育方法,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致部分依旧奉行打骂教育的家长们,赶紧放下手中的棍棒,学会耐心地教育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