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邢臺市的由來歷史你知道嗎?


邢臺市的由來歷史你知道嗎?


邢臺市的由來歷史你知道嗎?

圖片:清風樓 邢臺[xíng tái]

河北省地級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邢臺,簡稱“邢”,古稱邢州、順德府,是河北省地級市,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門戶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截至2018年末,全市下轄19個縣(市、區),總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7.4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0.76億元。[1]

邢臺位於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毗鄰,東臨大運河與山東省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2][3]境內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高鐵、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太行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邢和鐵路、邢黃鐵路、邢衡高速、邢汾高速、邢臨高速公路、青銀高速橫貫東西,與邢臺國際內陸港、邢臺機場構成了“東出西聯、南承北接”的交通樞紐。[3]

邢臺擁有3500餘年建城史,800餘年建都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4][5][6]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5]從古至今歷經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7]被稱為“燕趙第一城”。[8]邢臺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譽。[9]

邢臺悠久的歷史湧現出郭守敬、李牧、魏徵、宋璟、劉秉忠等先賢,走出了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10][11]邢臺也是唐朝皇室祖籍地(唐祖陵)[12][13][14][15],發生過堯舜禪讓、胡服騎射、鉅鹿之戰、黃巾起義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有破釜沉舟、鹿死誰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敵等近百條成語、典故源自邢臺。

中文名稱

邢臺市

外文名稱

Xingtai City

別名

邢襄、臥牛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 華北地區

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於邢臺幹言崗,《詩經·國風》記曰:“出宿於幹,飲餞於言”。[17]

公元前17世紀,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為“井”,即“邢”。

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曾九戰於邢臺大陸澤,邢臺成為華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17]

堯帝晚年建都邢臺柏人城,並於大麓禪位於舜帝,此為中國禪讓制的根源。[17]

大禹治水於邢臺大陸澤。[17]《史記》記曰:“北過逄水,至於大陸(大陸澤)”。[17]

夏代《禹貢》定九州,邢屬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為古邢字,代表邢地。

鯀堤、丹朱墓、堯山、堯臺、象城、柏人城、幹言崗等華夏先祖的遺蹟,至今猶存。[17]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18],為京畿地,經祖辛、沃甲、祖丁等王,歷時百餘年。

自南庚遷奄,邢地為邢國(方國),是商朝的肘腋之國。[17]

邢國之女婦妌為武丁皇后,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為其所鑄。[17]

商朝末期邢侯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紂王)於邢臺築沙丘行宮。[17]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築邢城,建邢國,統轄邢地,是周朝53個姬姓封國之一,歷時四百餘年。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衛國以反間計滅邢,漢簡《孫子兵法》記曰:“衛之興也,衛師比在邢"。

公元前631(周襄王二十一年),晉文公伐衛,邢國歸晉,[17]邢為晉國屬地。

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申公巫臣(子靈)奔晉,被封於邢國。[17]

公元前453年,邢為趙國所屬。趙王之子趙襄子曾食採於邢,故有襄國之稱。

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晉,邢臺為趙襄子封邑(邢襄大地一名之由來)。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據邢,邢為趙國信都。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二十年)趙國大朝信宮五日,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

公元前295年(趙惠文王四年)發生沙丘宮變,趙武靈王去世於邢臺沙丘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設郡縣,在邢置信都縣,屬鉅鹿郡。為全國36郡之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於邢臺沙丘宮,胡亥於此矯詔篡位。

公元前208年,張耳、陳餘據信都擁立趙歇為趙王。

秦朝鉅鹿郡

公元前206年,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今邢臺),為常山國都。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改置襄國縣,屬趙國。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在鄗城(今柏鄉)稱帝,建立東漢。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鉅鹿郡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公元212年(漢建安十七年),改隸冀州魏郡。

三國時仍名襄國縣,屬魏國,隸屬冀州廣平郡。

公元312年(西晉永嘉六年),羯人石勒納張賓之策,進據襄國(今邢臺)。

公元319年(東晉元帝大興二年),石勒於襄國稱趙王,國號“趙”,都襄國,史稱後趙。

公元335年(建武元年),石虎遷都於鄴,襄都置為襄國郡,為陪都。

南北朝時期,襄國先後隸屬廣平郡、易陽郡、南和郡,北齊、北周時置襄國郡。

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轄趙郡、南鉅鹿郡(南趙郡)、鉅鹿郡、北廣平郡。

公元551年(北齊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殷州改名趙州,治所仍在廣阿(今隆堯)。

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廢郡立州,復改襄國郡為縣,曾隸洺州。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襄國縣改稱龍岡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於邢地置邢州。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襄國郡,治領龍岡。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國郡為邢州。

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罷邢州,改鉅鹿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復為邢州,龍岡屬之。

公元881年(中和元年),孟方立遷昭義軍於邢州,轄邢、洺、磁三州十八縣。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龍岡縣。設昭義軍、保義軍、安國軍。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1119年(宋宣和元年),罷邢州,置信德府。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趙佶升邢州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岡縣為邢臺縣,始有“邢臺”之名。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為金朝屬地。

1129年(金天會七年),改信德府為邢州,邢臺縣為邢州治。

元初,設邢州萬戶府,立安撫司。

公元1238,在劉秉忠、張文謙等邢州大臣的倡導下,忽必烈試治於邢。在選拔真定張耕、洺水劉肅為正副安撫使之後,通過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邢臺很快“老幼熙熙,遽為樂郡”,史稱“邢州大治”。[19]

1262年(元中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臺建元帥府。同年九月,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詔升邢州為順德府。

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順德府為順德路,隸屬中書省,轄內丘、任縣、唐山、平鄉、鉅鹿、邢臺縣、廣宗、南和、沙河九縣。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直隸京師。

清代,基本沿用明制,邢臺隸屬關係未變。

民國初,1913年,廢府留縣,邢臺各縣屬直隸省冀南道。

1914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轄區屬之。[20]

順德道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邢臺各縣均直隸於河北省。

1936年,河北省在邢臺設第十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邢臺縣城。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本侵佔邢臺,設偽順德道。[3]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政府,轄區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20]

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邢臺轄區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臺解放,9月25日析邢臺縣城廂建邢臺市,邢臺市政府宣告成立,自此始有邢臺市建置。[20]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撤銷,邢臺各縣屬華北行政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原華北行政區冀南四專區和太行一專區部分縣(市)為轄區成立邢臺專區,同時成立邢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河北省人民政府領導,專員公署駐邢臺市。

1949年11月1日,邢臺市改設為邢臺鎮,隸屬專員公署。

1950年4月,邢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河北省人民政府邢臺專員公署。轄邢臺鎮和15個縣(邢臺、沙河、內丘、臨城、隆堯、任縣、柏鄉、南和、寧晉、鉅鹿、平鄉、新河、廣宗、南宮、威縣)共計16個縣(鎮)人民政府。

1950年12月7日,邢臺鎮與邢臺縣合併,邢臺鎮改建為邢臺縣城關區。

邢臺市

1951年11月5日,邢臺鎮恢復建制,仍隸屬專署。

1952年11月,清河縣由衡水專區劃歸邢臺專區,時邢臺專署轄17個縣(鎮)。

1953年12月17日,邢臺鎮升格為邢臺市(省轄市),市人民政府成立,由邢臺專署監督領導。[20]

1958年4月23日,邢臺專署與邯鄲專署合併為邯鄲專署,並將寧晉縣、新河縣劃歸石家莊專署領導。[20]

1958年11月29日,15個縣(市)合併為4個大縣,即邢臺縣(含邢臺市、沙河縣)、內丘縣(含臨城、隆堯、柏鄉)、南宮縣(清河、威縣)、鉅鹿縣(含廣宗、平鄉、南和、任縣)。

1961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恢復邢臺專區建制,復建河北省邢臺專員公署,機關駐地邢臺市。[20]

1964年12月,設立臨西縣。至此,邢臺專署共轄1市(邢臺市)、17縣(邢臺、沙河、臨城、內丘、柏鄉、隆堯、任縣、南和、寧晉、鉅鹿、新河、廣宗、平鄉、南宮、威縣、清河、臨西)共18個縣(市)人民委員會。

1980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邢臺市設橋東區、橋西區、郊區3個市轄區。

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國函字243號】批准,邢臺市升為河北省直轄市,與邢臺地區分設。

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邢臺縣劃歸邢臺市領導。

1988年9月17日,經民政部【民行批32號】批准,撤銷邢臺市郊區,邢臺市僅轄橋東、橋西二區。

1986年3月、1987年5月,南宮、沙河兩縣先後改為地轄市,為縣級市。

1993年7月1日,根據省委冀發[1993]16號文件,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為邢臺市,邢臺地區撤銷,組建新的地級邢臺市,成立新的邢臺市人民政府,轄2區2市15縣,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邢臺市商代為邢都,周朝為邢國,秦漢時期屬鉅鹿大郡,晉代為後趙石勒之都,隋代為襄國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順德路,明清為順德府,民國為河北第十五督察區,日佔時期為順德道,解放後為邢臺市,歷史源遠流長,國-都-郡-州-府-路-道-市,邢臺從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脈相承,未有斷絕。[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