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什麼呢?我回想了下,對孩子說得最多的,竟然是“聽話”、“懂事”……

在很多中國父母的意識裡,孩子最好是父母說什麼就去做什麼,其他時間,就安安靜靜地待在一邊。然而我們都忘記了,在孩子超出年紀的成熟和懂事背後,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和隱忍。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多少孩子因為家長的一句“要懂事”,喜歡的衣服不敢張嘴去要,有愛不釋手的玩具也不敢張口去買,長大了,明明自己很為難,被人要求幫忙時卻還是要義無反顧地答應......

很多孩子正是從小被父母要求的懂事和聽話,造就了不懂拒絕的性格,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最近有一部熱播劇名字叫《都挺好》,劇中姚晨飾演的蘇明玉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蘇明玉的母親從小就偏袒兩個兒子,有好吃的好喝的都給兒子,為了讓大兒子上大學,甚至賣店了女兒明玉住的屋子,二兒子想要出去旅遊,母親二話不說就給了他2000塊錢,而女兒想要考清華大學,需要1000塊錢的補習費母親都不願意出。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這樣一個從小不被父母重視和喜歡的孩子,長大後成長為一個願意為家庭出錢出力,卻不想和家庭有太多情感聯繫的人。

蘇明玉在母親突然心梗去世後,與家人決裂多年的她,主動出錢買墓地、辦理後事;看到父親衣服破舊,帶他去商場買3000多一件的高檔衣服……

明玉表面強硬,內心卻極度缺愛,渴望得到家庭的溫暖,儘管她表現得很憎恨家人,內心卻最在意。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愛哭的孩子有奶喝”,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很多父母常常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對於懂事的孩子,因為一向體貼父母不添麻煩,反而讓父母覺得她的懂事都是理所當然的,一旦偶爾有一次不懂事,就會被父母更加嚴厲地斥責。

所以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恃寵而驕的孩子只知道索取,父母給予他的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而不被重視的孩子卻表現得更加懂事,因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獲得父母哪怕一丁點的肯定和讚賞。

《奇葩說》中有一期是討論“沒錢要不要生孩子”,談及“懂事”,肖驍的一段話令人深思:“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心理學家曾奇峰在演講中提到過:中國家庭中,大多存在一個”功利化的關係“。父母愛孩子,往往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看“你有什麼值得我去愛的地方”。比如說有的家庭裡父母會說:“你乖乖的爸爸媽媽才喜歡你”“你必須好好學習,爸爸媽媽才會愛你。”“你好好吃飽才是媽媽的乖孩子”......

父母不停地在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隻有按照大人的意思來,你才能被喜歡和愛。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依賴遠遠大於父母的想象,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很多孩子不得不逼迫自己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以博取父母和家人的誇獎。

馬伊琍曾在直播中,說出了一件自己最後悔的事。

是關於女兒愛馬的,儘管女兒聰明優秀,但馬伊琍卻後悔曾經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使女兒過分“懂事”,雖然成為了人人稱讚的乖孩子,卻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

後來馬伊琍告訴女兒“你完全可以拒絕”時,愛馬仍然說“我不敢”。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馬伊琍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過於“懂事”的愛馬,已經“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表達。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馬伊琍終於開始反省。

後來為了鼓勵愛馬,馬伊琍花了整整個兩個月時間每天與女兒溝通疏導,總算讓愛馬說出了內心的那句“我不願意”。

馬伊琍感慨:孩子的“錯”只是沒有迎合我們的節奏,可是憑什麼每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節奏呢?

2

家長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

在有期《少年說》的節目裡,有個叫袁景頤的女孩,說自己從小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而袁景頤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袁景頤最好的朋友,同班同學吳迪。

在袁景頤哭著跑下臺之後,吳迪幫她擦掉眼淚安慰道:“我媽媽也覺得你特別優秀,你也是我的別人家的孩子。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似乎到處都是這樣的父母,只看得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總是用“別人家孩子”來打壓自己的孩子。

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家的孩子也許也是其他家長眼裡的“別人家孩子”。

你覺得孩子整天爬高上低頑皮淘氣讓你十分生氣,也許在別人眼裡這正是手腳協調、動手能力強、四肢靈活的體現;

你覺得孩子愛破壞,把家裡牆上畫得亂七八糟,也常常會把自己的東西翻得到處都是,在別人眼裡,也許正在羨慕你有一個極具創造力、愛探索的好孩子。

要知道,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或者一個人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與其絞盡腦汁去改造孩子,把他變成你喜歡的樣子,不如在有限的範圍之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孩子去做自己。

因為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優秀,將來能夠有能力獨自適應這個社會。然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誰又能保證家長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就更適合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生存呢?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如何培養一個真正“懂事”的孩子

我們想要孩子變得懂事,不是要把他從小培養得對家長言聽計從,而是要讓孩子從思想和認知上,成長為一個有正確三觀和完整人格的孩子,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做呢?

1、有時無妨包容孩子的小脾氣

我曾經在馬路上見到一個孩子哭鬧,母親就直接把她扔在原地,自己一個人徑直往前走,絲毫不顧及周圍的車輛和來往的人群,試圖用這種方法對孩子產生一種“震懾”,讓孩子服軟聽話。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生活中似乎有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孩子一哭一鬧,父母就以“不要你了”或者是別的行為作為威脅,孩子生怕自己被拋棄,不得不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來討好父母。

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在這種傷心、低落的情況下,還要這樣瞬間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來討好父母,內心該有多委屈?

我們要允許孩子發洩內心的情緒,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可以溫柔而堅持地表達自己拒絕的意思,千萬不要用決絕的態度和方式來傷了孩子的心。

2、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情緒

很多家有男孩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恐懼時都說過這樣的話:“你是個男孩子,不能膽子這麼小”,但是,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會有不同的恐懼感是正常的。

最失敗的父母,是培養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例如,當他們開始獨自睡覺時,會害怕黑暗,並擔心他們的父母會離開;生病時,他們會害怕打針輸液;上學時,他們會害怕丟臉,被人嘲笑。我們要包容和理解孩子,因為這些都是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正常反應。

對於害怕的孩子,父母不應該去嫌棄和嘲諷,而是應該花時間與他們在一起並鼓勵他們告訴他們怎麼對抗恐懼,也可以設計一些活動來消除孩子的恐懼。

3、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家庭的環境,讓孩子一直習慣於服從,碰到問題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在踏入社會後,他也會習慣於聽從,缺乏主見,性格過於小心翼翼,但很難有大成就。

智慧的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刻意展示自己的“威嚴”,會像對待朋友一樣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尊重孩子的不同特性,允許孩子保留自己的個性。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願我們的孩子能吃糖也會要糖,能獨立戰鬥也有人依靠,會照顧他人也善待自己,能換位思考也堅持內心。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獨特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